杨绛辞世,满屏都在转发:要淡泊、要不争,要远功利,卑微才能见心性。其实杨绛、钱钟书都是富二代。是父辈的功成名就,为他们铺平了这一生淡泊追梦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早年留学的襄助,才得以让他们有机缘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
钱钟书考取公费,杨绛自费陪读,花的多是两位父亲的钱;钱钟书归国曾一度失业,也是杨绛求援于父,为钱谋得了贵职。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早年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上图为杨绛父亲:杨荫杭)
杨父是早稻田的学士、宾大的硕士、京师检察厅总长。如果不是杨父为子女们打下的家学和物质基础,杨绛怎么可能出国留得了学?又怎么可能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总要有争名争利、力争上游的阶段。远离功利而有成就?要么是他的父辈功利,要么是他的配偶功利;总有殷实的家底,不然难有阅尽世界的机会。 要想对世界有个全然的认知,离不开精英阶层的物质、教育、社会地位做基础。杨绛不是很有钱,但她是文化精英;如果她的父辈没有钱,她的人生应该也不能经由早年的优质教育达到那样的高度。他们的成功,多是两代人接力的成功;民国的那些海归大家们,多有这个背景。 杨绛晚年的淡泊,是因为已经成功了,已有境界了,已然是大家了。如果还是一个视野与阅历受限的普通人,那她所品味到的平淡,与文化大家杨绛所品味到的平淡,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平淡好吗?!看似相同,实则天差地别!
“不想攀高、天真自然,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我不知道这世上有哪些事、哪些梦,是可以不想攀高、天真自然就可以达到的。你告诉我?
在她离开的日子,我不是不敬重她,一位人淡如菊的鹤发学者,唤醒大家放低名利欲念,当然是俗世中之中的一阵清风。只是名士多数家学深,寒门难得出贵子;满屏的淡泊,不如让我道出一点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