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7号上午8:00--12:00化学组如期召开了“教学质量提升论坛”。参加研讨会的人员有化学组的全体任课老师。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化学组公示内容</p><p>鄢陵县一高教学质量提升论坛 <br>化学学科活动安排<br>一、时间:5月27日上午8点至11点30<br>二、地点:一号楼二楼录播室<br>三、主持人:张振辉老师。<br>四、中心发言人:石巧真副校长、冯存良主任、信双峰副主任以及各年级老师代表。<br>五、记录人:李培霞老师、张纪香老师<br>六、摄影人:韩怀远老师<br>七、活动流程:<br>1. 开展同课异构,由李建芬老师与刘红刚老师分别讲解《乙醇》。<br>2. 评课:由石校长、冯主任、信主任等点评这两节课的优缺点,全组进行讨论改进策略。<br>3. 石校长解读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外地市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br>4.冯主任专题报告:如何组编高质量的试题<br>5.信双峰老师分享化学优质课的特点,介绍课题成果“草笔记教学法”<br>6.依次由 高一:张云霞老师<br> 高二:袁志华老师<br> 高三:李美丽老师<br>代表本年级组提出老师的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br> 7.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讨。<br>8.自由研讨:个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活动有哪些好的建议或者困难提出问题,然后群策群力,共同解决。<br>八、教研总结。各年级备课组最少提供2篇以上的教研总结和提升教学活动的建议。<br>九、要求全组成员结合本次研讨,教学实际,写反思和 体会,字数在500字以上。<br></p> 刘红刚老师讲解《 醇 》 刘红刚老师指导学生做实验 李建芬老师讲解《醇酚》 李建芬老师提问学生 第二个环节:评课 <p> 刘红刚与李建芬老师都是优秀的化学教师,都是高级教师。他们两个对本节的知识把握比较准确,都显示出高超的教学技能。</p><p> 刘老师虽然工作很忙,但是为了上好课一直备课到午夜12:30,是一个非常敬业的老师。能够准确的把握学情,和陌生的学生能够很快的建立好良好的关系,是一个天然的优秀教师。刘老师随和,在指导学生的时间能够弯下腰,用心对待每个学生,是一个受学生爱戴和尊重的好老师。</p><p> 李建芬老师的讲课思路清晰,较好的把握住了学情,引导比较到位。</p><p> 不足之处:刘红刚老师不能把陌生产生的情绪消除,在陌生的环境中略显紧张。李建芬老师设计的缺乏完整的引导,如果能够进一步把课程设置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学生的提升将会更高。</p> 第三个环节:专题讲座 石巧真老师专题分享: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化学核心素养 <br>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br> 1.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例如颜色、气味等的分类,引导学生会进行分类;物质的分类的方法,思维形成。教课是教学生能力。<br>2. 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特别是物质结构, 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位置,性质反应结构 <br>3. 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化学老师经常用,例如第七主族,价电子的排布式,结构相似到性质相似。从结构到性质的变化规律<br>二、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br> 1.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br> 化学变化,一直体现变化。物质是运动的,自己上学时煤的堆积的例子说明知识的引入方法正确对学生影响的深远。 这些思想告诉学生“物质一直在运动的”。<br>2.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哲学的辨证法,内因决定论;<br>3.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br>4.大的方法进行分类研究,例如化学平衡,从条件温度、浓度等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列夏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总结。<br>5.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br>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br> 对模型的认识是构建模式,是一种认知模型<br> 1.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br>2.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br>3.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br>4.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br>5.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这是内涵,进行关联性的分析。<br> 四、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br> 1.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br>2.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br>3.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br>4.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br> 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br> 1.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br>2.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br>3. 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br>4.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br>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例如合成氨、氯碱工业等尾气,变废为宝。<br>关于学习心得分享。<br>自己的心得体会已经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中,大家可以自己查阅。<br> 冯存良老师分享 怎么出一套高质量的试卷、 <p> 1. 多练习</p><p>2 编制双向细目表</p><p>3. 掌握考试动态,研读考纲</p><p>4. 创新</p><p>最后分享一句话:生活与工作中与周围的人保持一团和气,增强自己专业底气,只有越来越优秀才能获得别人尊重。</p><p><br></p> 信双峰老师分享:课题研究成果“草笔记教学法”以及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点。 <p>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 摘选自(德)希尔伯特·迈尔</p><p><br></p><p> 一、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p>1.过程明了,目标明确,内容清晰;<br>2.师生角色分配清楚,师生双方协商好规则、程序及自由空间。<br>二、高比例的有效学习时间<br>1.时间安排得当,守时;<br>2.拨冗去繁,日程安排有节奏。<br>三、促进学习的课堂气氛<br>1.互相尊重,互相信任;<br>2.遵守规则,承担责任;<br>3.公正,关怀。<br>四、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br>1.人任务设置明确易懂;<br>2.教学主题的展开合力可靠;<br>3.课堂教学成果能得到明确的保障,保障措施具有约束力。<br>五、创建意义的师生交流<br>1.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规划,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br>2.举行交流研讨会,鼓励学生写学习日记,征集教学反馈意见。<br>六、多样化的教学方法<br>1.丰富的组织技巧,多样化的行为模式,<br>2.教学流程不拘于一格。均衡使用多种教学方法。<br>七、促进个体发展<br>1.给与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给与学生时间和耐心;<br>2.对学生进行内部的区分和整合;<br>3.分析个体学习水平,调整个体促进方案;<br>4.对于风险学生群体给予特别的帮助。<br>八、“巧妙”地安排练习<br>1.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br>2.布置明确有效的教学任务;<br>3.有针对性地提供辅导;<br>4.创造有助于学生完成练习任务的框架条件。<br>九、对学习成果有明确的期望<br>1.学习内容要以极爱预防针或教育标准为导向;<br>2.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br>3.检查测试学习情况后及时给予反馈,并给与帮助和促进。<br>十、完备的课堂教学环境<br>1.教学秩序井然;<br>2.教学设备和教具能正常使用。 <p>草笔记法</p><p>假学习的表现:<br>初级表现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br>二级表现打开书,眼观书而不记忆;<br>三级表现是做题不思考,做一些抄写,抄答案的做法<br>四级表现是重复做熟悉题目,记忆二级结论,不思考内在含义<br></p><p><br></p> <p>操作流程</p><p> 教师:学科教学计划(三年一体的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计划(注意可能造成的影响)---周教学计划(整体学习)---课时教学计划(教学设计)---设计好问题、活动---分解概念,引导思考<br> 教学:阅读训练--预习指导---速写训练--重点讲解---讲课停顿(每个问题停三秒)---给学生时间整理---查阅学生课堂笔记(错误纠正)<br> 学生:准备纸笔---记忆关键---存疑留疑---真正思考---精准讨论---认真梳理<br></p> <p>第四环节:问题讨论</p><p>1. 如何有效的上好化学课</p><p>2. 教学进度如何避免受到硬性管理的干扰</p><p>3. 化学课的实验仪器,药品配备不足如何上好实验课?</p> 经过一个上午的学习研讨,化学组更加团结,更加清晰未来的教学思路。这次学科教学质量 提升论坛,化学组参与的老师都认为及时有效,效果很好。化学组成员表示会以此为契机更加n努力工作,提升教学质量,为大美一高奉献自我,为鄢陵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民幸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