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4月9日上午10点,我们来到了位于长沙市宁乡县的花明楼镇炭子冲村,这里是刘少奇的故乡。<br></h3> <h3>花明楼是宁乡县东南的一个美丽小镇,境内双狮岭重峦叠翠,清泉奔涌,幽谷灌区水渠与靳江交错而过,低吟浅唱,像两条银链镶嵌其间。据说,初唐诗人王维在此赋诗云:“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宋代诗人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写于此处。据清同治《宁乡县志》载:“昔有齐公,择此筑楼,课其二字,攻读其中。”并将其子攻读诗书的那栋木楼取名“花明楼”,于是花明楼就成了这个小山村的名字。谁也不会想到,千年之后这里竟然出了一个大人物——刘少奇。<br></h3> <h3>这里东距省会长沙50多公里,西南至韶山毛泽东故里、乌石彭德怀故里30多公里,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伟人故里文化旅游“红三角”。<br></h3> <h3>如今,整个景区已经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刘少奇文物资料收藏研究中心和思想宣传阵地。馆区占地面积1300亩,主要包括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少奇同志故居、门楼广场、铜像广场、生平业绩陈列馆、文物馆为主体的纪念场馆。从这个台阶上去,好像走进了一个大花园,宁静肃穆。<br></h3> <h3>这段路好长,我俩竟然走了4分钟。走到尽头就是刘少奇铜像广场。<br></h3> <h3>刘少奇铜像广场面积8000平米,广场正中树立刘少奇铜像,像高7.1米,暗含少奇享年七十一岁以及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倾注了毕生精力,用党的生日七一以示怀念。<br></h3> <h3>铜像广场旁边是刘少奇文物馆和纪念馆。<br></h3> <h3>我们没有急于去看这两个展览馆,而是绕过文物馆,直奔刘少奇故居而去。<br></h3> <h3>途中经过了炭子冲民俗展览馆。<br></h3> <h3>炭子冲民俗展览馆旁边就是刘少奇故居了。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的农舍,始建于1871年(清同治十年)。<br></h3> <h3>故居内按原状陈列,除了按原貌恢复30多间茅房和瓦房以外,还陈列了190件展品(实物178件,照片12幅)。通过这些展品,再现了19世纪末湖南农家的典型风貌和刘少奇在这里学习和活动的部分场景。<br></h3> <h3>走进故居,来到了刘少奇卧室。少年时代的刘少奇住在这里,1961年5月回炭子冲调研时,曾在这里住了6天。<br></h3> <h3>下图是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照片是刘少奇与刘云庭、刘允斌、刘爱琴、刘允明在延安的合影。<br></h3> <h3>正堂屋。</h3> <h3>天井。</h3> <h3>下图柜子里展出的是刘少奇曾经用过的木履、油伞、斗笠等等。<br></h3> <h3>我俩还参观了厨房、烤火屋、杂屋、猪栏屋等房间。<br></h3> <h3>从刘少奇故居出来,我们来到了刘少奇纪念馆。纪念馆主馆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陈列面积980平方米。主馆坐北朝南,呈三级阶梯展开,系分散自由群体型庭院结构。大门正中悬有汉白玉雕字箔金,为邓小平手书“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匾额。<br></h3> <h3>走进纪念馆,迎面而来的是宽敞的序厅,刘少奇的雕像站立在那里。<br></h3> <h3>序厅后面为八间展览室,从第一部分“走上革命道路”到第九部分“人民爱戴的共和国主席”,逐一介绍了刘少奇的革命生涯。<br></h3> <h3>第一部分从刘少奇的家庭出身开始,介绍了1921年赴俄国留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过程。<br></h3> <h3>第二部分介绍了刘少奇领导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和筹建中华全国总工会那段革命历程。这部分还展览了他和毛主席第一次见面的塑像。<br></h3> <h3>这一部分还介绍了刘少奇的第一任妻子何宝珍。<br></h3> <h3>第三部分是“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的代表”,介绍了刘少奇在整顿顺直省委等工作的情况。<br></h3> <h3>第四部分介绍了抗战爆发后,刘少奇成为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主要创造者之一的工作情况。<br></h3> <h3>第五部分介绍了刘少奇自1943年3月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正式进入中央领导核心之后的工作。<br></h3> <h3>第六部分为“参与创立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br></h3> <h3>第七部分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主张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br></h3> <h3>第八部分为“党内公认的党建理论家”。<br></h3> <h3>第九部分为“人民爱戴的共和国主席”。<br></h3> <h3>在刘少奇纪念馆的大院里,还建有怀念亭,院内坪地与院外广场均植有名贵花木。<br></h3> <h3>11点半,我俩结束了刘少奇故居的游览,乘车前往韶山冲毛泽东故居。<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