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畅游清华老校园

老韩

<p>工字厅正门。</p><p> 工字厅位于清华园的中心区,原名为工字殿,是一座气韵内敛的典型中式建筑。在清华建校之前,这里一直是清朝皇族的别墅。门前匾额上有清咸丰皇帝亲书的“清华园”三字。从空中俯瞰,它的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恰似一个“工”字,因此得名。</p><p>建校初它是校舍、教师宿舍所在地,现在则是清华大学校长办公的地方。</p><p><br></p> <p>工字厅院内一瞥。</p><p><br></p> <p>清华日晷</p><p>清华日晷,别称1920级日晷,是清华大学的重要纪念物。</p><p>据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清华园风物》记载:位于校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原为圆明园遗物,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p><p><br></p> <p>这个古老的日晷位于清华大学内的清华学堂与第二教学楼之间,原为圆明园的遗物。</p><p>“行胜于言”四字是日晷上的铭言。</p><p>“行胜于言”是清华精神中“重视实干”的体现。行胜于言为梅贻琦所说,也是清华大学“校风”。</p><p>行胜于言”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之一,它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一起共筑清华精神、清华魂。</p><p><br></p> <p>清华大学大礼堂</p><p>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由美国落成,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大礼堂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1921年建成时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体积12350立方米,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p><p><br></p> <h3>王国维碑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工字厅东南侧。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 1927年在颐和园昆明湖投湖自尽。生平著作共62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人间词话》</h3> <p>碑铭</p><p>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 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 !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p><p>(陈寅恪撰文)</p><p><br></p> <p>清华学堂。</p><p>清华学堂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校园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负责直接选派学生游美,同时着手筹设游美肄业馆。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其中提到,因已确定清华园为校址,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p><p>2001年,清华学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进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br></p> <p>清华大学二校门</p><p>清华大学二校门,位于清华大学主干道之一的清华路,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清华大学的象征。</p><p>清华大学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门额上刻有晚清军机大臣那桐1911年题写的“清华园”大字。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p><p>二校门始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原为清华正门。</p><p>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p><p>1966年8月24日,二校门被“清华大学红卫兵”推倒、砸毁。1991年清华校庆80周年之际,在清华校友捐助下,二校门得以原址重建。</p><p><br></p> <p>清华大学大礼堂(西侧)</p><p>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由美国落成,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大礼堂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1921年建成时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体积12350立方米,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p><p><br></p> <p>清华大学图书馆</p><p>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改建为清华学校,建立清华学校图书室;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4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p><p><br></p> <p>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p><p>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p><p><br></p> <p>水木清华是北京清华园中的景点,位于清华大学工字厅的北门外。水木清华被称作清华园“园中之园”。 水木清华的主体景观是工字厅后面的一个荷塘,荷塘之畔垂杨山水之中掩映着一幢秀雅的古建筑,常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p><p>工字厅北门外,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p><p> 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p><p> 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p><p>门柱上的楹联:</p><p>槛外山光 历春夏秋冬 万千变幻都非凡境</p><p>窗中云影 任东西南北 去来澹荡洵是仙居</p><p><br></p> <p>生命科学馆。</p><p><br></p> <p>清华体育馆。</p><p>清华第一个体育馆,在校园西北部,位于清华第一个运动场——西大操场的西侧,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p><p>西体育馆前馆建于1916-1919年,由墨菲设计,泰来洋行施工,外表采用西方古典形式,馆前有陶立克式花岗岩柱廊;后馆建于1931-1932年,建筑设施与前馆巧妙相接,建筑风格浑然一体。</p><p>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悬空跑道以及暖气、热气干燥设备;室内游泳池实行水源消毒,十分清洁卫生。这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中绝无仅有。</p><p>室内游泳池当年为毛所喜爱,并曾多次光顾。</p><p><br></p> <p>“生物学馆”。</p><p><br></p> <p>天文台。</p><p><br></p> <h3>化学馆。</h3> <p>位于化学馆前的下沉式花园广场。</p><p><br></p> <p>坐落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的闻一多先生雕像。</p><p>闻一多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p><p><br></p> <p>1981年4月,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校友赠给母校的礼物:“清芬挺秀,华夏增辉。”</p><p>题词中巧妙地嵌入了“清”、“华”两个字。</p><p><br></p> <p>这也是校友赠给母校的礼物。</p><p><br></p> <p>2019年5月25日,拍摄于清华大学校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