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听朋友文方兄弟说,拐河的小满会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今天起了早,去看看拐河的小满会究竟是什么样。</h3> <h3>早上五点起来,洗漱完毕驱车从赵河出发,在赵河大桥看到了朝霞满天,用相机拍下了一张照片。</h3> <h3>来到拐河,感觉这里生态很好,连呼吸都是舒畅的。许多卖东西的都已经开始摆摊,街道上一片繁荣景象。下面请跟着我走进会场,看看那些农耕年华的农具吧。</h3> <h3>在大桥的桥头上,这里摆放着许多的凉席,宽窄、长短、大小都有。</h3> <h3>这种圆的,70-80年代的人都见过,名字叫“勃箩”,不知道这两个字对不,但就是这个名字。“勃箩”是用来盛农产品的,小时候扣包谷也用这个。</h3> <h3>“罗头”一般和扁担一起用,两个“罗头”一头一个,担玉米,担红薯,用处大了。</h3> <h3>这个老汉卖的竹框,这个东西比“罗头”装东西多,一般都是用盛刚摘下的棉花,有时候也会用来装猪草。</h3> <h3>这个老先生看到我给他拍照,高兴的笑了,他卖的铝锅,家家户户都离不了。</h3> <h3>你仔细看看这是什么,木梳篦子,方城招扶岗的,每年都会来这里卖,纯手工制作。</h3> <h3>这个老人卖的东西,现在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是烟叶,烟叶炕了以后,用手搓碎后加上点香油,以后用容器盛起来,烟瘾上来了掏出烟袋锅按上一锅,一般都是在田间地头,人累了吸烟解乏啊。</h3> <h3>这种也叫席,只是和现在的有所不同,这种席是纯手工制作,以后会慢慢的消失了,现在也只有这种老人会编了。</h3> <h3>老徐看到这个东西也是一愣,现在还有人卖这啊!这种东西叫“sha pa”,是以前麦子在场里撵过以后,先用槡插把麦秸挑起,然后就用这玩意了。</h3> <h3>簸萁,这个知道的人多,但现在能见到的确实不多了。</h3> <h3>在拐河的小满会上,大小农具样样俱全,你看看这是啥,绣花针和线,缝缝补补离不开啊</h3> <h3>“木掀”,现在能看到纯木做的不多了,赵河街卖的都塑料的</h3> <h3>今天没见到以前的槡插,看到的铁插也不赖,装麦子、麦秸离不开</h3> <h3>有知道这是啥不,茶瓶塞,用桐木做的,不吸水还耐用,比现在超市买的塑料塞可环保了</h3> <h3>炒菜用的铲子,铁的,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听过博望铁匠老余家二掌柜的耐用</h3> <h3>牛铃铛,牛戴上以后,就像戴上了一条项链,夜里牛咀嚼的时候还会响,牛主人就知道牛在,也具有防盗功能。</h3> <h3>“柞鞭”,这个现在很少见了,以前在农村生产队的牛把式都有,慢慢的也将要消失了。</h3> <h3>今天在美丽的拐河,见到了这么多即将消失的农耕产品,满满的都是回忆。我的祖辈都是在黄土地上耕耘的农民,他们的希望,总是在辛勤劳作中实现,今日的小满,也意味着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