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役医案——一例话疗治胃痛之医理探微

中医杨先役

<h1><b> 杨先役医案</b></h1><h3> ——一例话疗治胃痛之医理探微</h3> <h3><br></h3><h3> 前几天准备下班(19.04.30晚7:00)来一急性胃疼患者,口述疼痛近一天,实在忍受不住,又担心我下班了,(常常越是快下班了,人越多[捂脸])来急诊,查之痛在心口胃脘部,伴恶心呕吐,双手按捂痛处,屈身,痛苦面容,查体排除心脏和器质性疾病。中医辩证属于寒凝气滞胃疼。我说可以先针灸治疗止痛,再穴位贴敷。患者一听说针灸,脸色剧变,惊恐的“啊”了一声,说怕针灸痛,继而胃疼加重而屈体蹲地压迫止痛,我让家属给喝点温开水,说还是针灸止痛快。大约5分钟后,患者微微汗出,胃痛缓解,站立起来说可以针灸了,我再检查胃部压痛不明显,就是不能用力牵拉,肢体活动自如,表情自然。我说你这病见了大夫就好了一半了(开玩笑),不必针灸了,配了散寒行气止痛穴位贴敷,开了一盒胶体果胶铋口服善后,近期未再发作。</h3><h3> 这几天,我一直有个疑问在思考,为什么患者胃痛近一天不愈,到我这一说针灸她怕疼又痛剧,喝点温水就缓解了,要说喝温水能治病,那一天时间,她在家也应该喝了,为什么不行,还要到杨大夫这喝温水就可以,我这水也是白开水,没加任何药啊,这肯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h3><h3> 我想心理因素应该是一方面,“病见了大夫就好了一半了”,临床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治病就像打仗,病轻是敌弱我强,自身能对抗,病重则敌强我弱,需要援兵,见了大夫,等于来了援将或者援帅,立即士气大增,敌我态势立刻发生逆转,我强敌弱,这病自然就好了一大半。在临床中决不能忽视心理因素对疾病治疗的巨大作用!有的人失恋了,寻死觅活的什么药都不管用,对象一回心转意什么药都不用就好了;有的人活蹦乱跳,有说有笑的,偶然一查出癌症,人立马蔫了。其实好多病就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古代的祝由术就是心理治疗学的典范。</h3><h3> 但这次是我一说可以针灸,患者先惊“啊”一声,胃痛加剧,喝温开水后慢慢缓解,单一心理因素这个解释,还是说服不了我。</h3><h3> 现在大夫的手卫生要求很高,随时都要洗手,今天早上洗手,一着急水龙头无意开的较大,水花四溅,突然大脑冒出《皇帝内经》一句话,“惊则气乱”。着实也惊了我一下,豁然开朗——这不正这是我这几天要找的答案吗?!</h3><h3> 气机理论可以解释一二。</h3><h3> 这个患者寒凝气滞于心下胃脘,不通则痛。由于患者没扎过针,对针灸有恐惧感,我一说针灸,患者一惊一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结于心下胃脘的气机一“乱”一“下”,发生了改变,但还有阴寒牵掣,病灶处气机只能局部作乱,所以一听针灸则痛剧;喝点温开水,则寒邪变温随气机而缓散,微微汗出而病邪外出则痛自减。但这也只能暂时缓解,再配散寒行气止痛中药穴位贴敷中脘穴,口服胶体果胶铋保护修复胃粘膜而善后。这几天胃疼未再发作。</h3><h3> 所以说医理明则病易治,疑云去则心豁然。勤学多思,生活处处有中医啊!</h3><h3> 2019.05.03杨先役于西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