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font color="#191919">【导语】: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北京段,就像一条盘踞在崇山峻岭间的巨龙,俯瞰着山河岁月的变迁。北京周边长城是明代的国防前线,又是京师的屏障,因此修筑时极其用功,质量和布防密度非寻常地方可比。北京段长城全线共有城台800余座,关口71个,营盘8座。如今硝烟散尽,其军事功能减弱,但它独具特色的文化功能却日益凸显。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装满了我对长城的向往与热爱,趁着年轻又在北京居住,我便从北京最东边的起点,开始了对长城的踏寻,由于没有结伴而行,只是对六个区县的长城“蜻蜓点水”般地进行了游览,拍下照片,制成美篇,共同分享老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我国古代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观”。</font></span><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手机上的截图,具体说明了长城在北京段内的分布情况。长城从北京最东边的红石门村开始经过平谷的彰作里、将军关,向西经密云的司马台、古北口、白马关,再向西经怀柔的神堂峪、慕田峪、黄花城,继续再向西又经延庆的四海冶、大庄科、八达岭,昌平的长峪城,最后拐向西南至门头沟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沿河城、黄草梁,绵延629公里,结束了长城在北京攀爬的地盘。</span></h3> <h3>平谷境内的长城为明朝在北齐长城基础上所修建,全长48.52公里。明时属蓟州管辖,为蓟镇长城一部分,平谷长城是明长城进入北京境内的起点,分布于东北部的燕山山脉,东起天津蓟县、河北兴隆和平谷区三省市交界处的大松木顶,北至兴隆、密云和平谷交界处的北水峪挂弓岭,为东南至西北走向,在沿途两山之间分别设有彰作里关、将军关、黄松峪关、南水峪关和北水峪关5座关口,由重兵把守,现已发展为村庄。</h3> <h3>红石门长城,位于京东平谷区金海湖镇红石门村,距市区约110公里,是平谷境内的第一段长城,也是明代长城进入北京境内的起点。长城上的一段墙体横跨京津冀,即位于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交界,故被人俗称“一脚踏三省”景点。三界碑是全国唯一建在长城上的界碑,十分稀奇,值得一游!</h3> <h3>三界碑,立于红石门长城的第一座敌台上,碑石是水泥塑成的三棱柱,高约120厘米,每一面都有碑文,分别写有北京、天津、河北二字。界碑坐落在正圆形的水泥地面上,由混凝土铺为地面分为三部分,标识着西南侧为北京地界,东南侧为天津地界,西北侧为河北地界。红石门一号敌台矗立在北京平谷、天津蓟县、河北兴隆三省市交界处的最高峰——大松木顶上,紧邻悬崖,呈梯形结构,上小下大,南北长9.9米,东西长10.2米。</h3> <h3>从界碑东望,是一段未经修葺的石砌长城沿山势而下,蜿蜒东行,这段长城与天津蓟县的黄崖关衔接,也就是说,这段长城该叫黄崖关长城了。</h3> <h3>红石门长城段总长1410米,共有敌台12座,马面2个。马道宽1米-1.3米,墙体内高2.4米,外高3.4米-3.9米,看不到垛墙。长城的高度和宽度,有明显随山就势的特点,除敌台用条石作基础外,其余皆就地取材,毛石垒筑而成,不加任何修饰,通体发白,给人以粗犷豪放的自然美。远处山体发黑的峡谷,是明代设有彰作里关的地方,是长城进入北京的第一关,现彰作里关城早已荡然无存。<br></h3><h3><br></h3><h3></h3> <h3>将军关,京东第一座重要关口,北通河北兴隆县,东接天津蓟县;其东南为黄崖关,西北近墙子路关,在军事防御上十分重要。将军关段的长城最早由北齐用石块修筑,明朝的时候重新修建,加砌了烽火台,是北京仅存的唯一一处石砌长城。</h3> <h3>将军关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关城靠近山脚,旁有奇特的巨石竖立,高二三丈,兀然矗立,颇似人形,上刻“将军石”三字。有人说是明代成化年间参将王杞书写,以石命关也是少见。此处是守关将军点兵处和指挥台,当年修建关城时,巨石定然就在此处,且经过精心设计留在关里。</h3> <h3>细看将军关,正关内墙留有券门,门券石及城墙下面的基石为旧物,整面城墙就着旧墙作了局部修补,大致保持了原样。城楼上用砖铺起马道,马道一侧有地基遗迹,可以看出是房间的格局。当地人说,这里原建有三层高的关楼,共18间房,定然高大雄伟。关城向西为金山,山势陡峭,无人能攀,没有修筑墙体,只在山梁的凹地建有不足50米长的石墙,与城墙联为一体。</h3> <h3>将军关东侧山顶上的长城,多已倒塌,石砌墙体仍保存较好,蜿蜒曲折向东顺着山脉远去,与彰作里和红石门长城衔接。看完关城后走到东侧山脚下,石砌城墙从山底慢慢升起顺着山梁爬到了山顶,我想要征服它,到山顶一探究竟。当我攀爬到山腰时,被山下一村民喊下来,说已封山禁止攀爬,大雪天山路光滑不安全。我想也是,再说攀爬过程中未见有道,还得自己寻找小路,确实有点困难,登临到山顶的愿望就落空了。</h3> <h3>若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曲壮阔的交响曲,那么密云长城则是其中最为高亢的华彩乐章。密云地处北京市的东北犄角,燕山山脉环抱之中,平均地势海拔500米以上。密云境内的长城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其中最著名的有:司马台、金山岭和古北口。密云境内长城的长度冠于北京所有区县,且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都很美,气势相当不凡,是长城旅行的首选。</h3> <h3>这座刻有碑文的题字者为罗哲文先生,曾任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石碑矗立在古北水镇游客大厅检票口外的路边上。司马台长城是中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以险、密、奇、巧、全著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英国的泰晤士报2012年曾将司马台长城译为“全球不容错过的25处风景之首”。</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步行登长城途中看到在两山峡口筑立起大坝而形成的水库,名叫鸳鸯湖,这是坐索道上山看不到的景色。山脊上有长城,山下有冷泉与温泉交汇而形成的湖,可谓一“奇”。湖水是由两个相距数十米的泉水汇合而成,一个是冷泉,在湖的东侧,泉水冰冷刺骨;一个是温泉,在湖的西侧,泉水温度常年在37摄氏度,即是在严冬季节,泉水周围也长满青草,湖面也不结冰。</h3></h3> <h3>步行登长城要从东二楼入口上,登上楼顶看到此峡口半山腰上,有东西两座敌楼相对。原来的长城是钻入谷底的,建有一座关口,叫司马台关,上世纪60年代在此建了一座水库将司马台关淹没。水库将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一座跨谷索桥似长虹横贯东西将两边连接起来。司马台长城全长5.4公里,西至后川口,共有敌楼19座,与金山岭长城相连;东至望京楼,共有美人楼16座,与大角峪长城相接。</h3> <h3>站在东四楼上遥看长城蜿蜒起伏向东延伸,整个长城城墙建在刀削斧劈的山脊上,惊险无比,可谓之“险”;长城上敌楼间的距离,最近几十米,最远不过300米,平均间距仅140米,可谓其“密”;司马台长城的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特别是步步为营的障墙进可攻、退可守,更体现了它的“巧”;建筑风格形式多样,称其为“全”一点也不过分。</h3> <h3>遥望西段的长城,逶迤横卧在山脊上。整个长城地势险峻,工程浩繁,单说楼顶就有平顶、穹窿顶、八角藻井顶等六种;墙体也有单边墙、双边墙、垛口障碍墙等七种;城墙有单面墙、双面墙、梯形石墙;敌楼的样式有两层、三层、扁形、圆形、拐角形和箭窗多眼多样。长城随刀锋般的山脊奔驰,时宽时窄,时起时落,在很短的距离里,城墙和敌楼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万里长城中极为罕见。</h3> <h3>司马台长城东15号敌楼——仙女楼,是敌楼中建造得最美的一座,整个楼处处给人以精巧、细腻、秀丽之感,仿佛它不是人间战争的防御设施,而是一座仙境楼阁。司马台长城的险,共有三段在“单边墙”上体现,其中有两段在仙女楼两侧,一段是从东14号敌楼“猫眼楼”向东上攀的天梯,建于崖壁一侧的障墙,陡直向上,角度接近90度;另一段是天桥,建在仙女楼西侧的悬崖峭壁上的短墙。</h3> <h3>司马台单边墙指的是仙女楼到望京楼之间陡崖上的一段单面墙体,全长200多米,最窄处不足50厘米,是司马台长城最险要的段落,能全程穿越者非好汉莫属。为保护游客安全,景区已采取措施,不让游人靠近了。穿越单边墙就是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的最高点,海拔986米,为空心三眼楼,南侧墙没有留箭窗,东西两面墙各有一扇门和一个瞭望窗,楼体已开裂,当地人已用粗钢筋四周箍住,进行了保护。</h3> <h3>古北口长城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包括司马台、金山岭、蟠龙山和卧虎山四个城段。蟠龙山长城位于金山岭和卧虎山长城之间,全长5000米,设敌楼19座,其中将军楼和二十四眼楼为蟠龙山长城中的建筑精华。</h3> <h3>站在卧虎山长城隔河遥望对面的蟠龙山长城,如长龙游走于群山之巅。在抗日初期战争中,长城要塞古北口成为长城抗战的主要战场,其中有360余名阵亡将士遗体合葬于古北口长城脚下,现建有古北口阵亡将士墓。另外,《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与古北口还有关系,田汉到古北口抗战前线慰问,写下一首《古北口长城诗》,此后田汉为《风云儿女》所作“万里长城诗”,其内容正是这首“古北口长城诗”的后半部分。</h3> <h3>将军楼地处蟠龙山的制高点,是设置指挥机关的地方。楼呈正方形,南北各有四个箭窗,东西各有三个箭窗,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共有22个门洞;中心室为八角藻井顶,顶部的垛口已被抗日战争的猛烈炮火击毁,中部塌陷直径约一米的圆孔,现已作槽钢加固。在著名的长城抗战中,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就是将军楼,国民党17军25师关麟征就是在争夺将军楼时负的伤。</h3> <h3>站在将军楼的西北方向留个影,是让一对外国情侣拍的照。登蟠龙山长城走了很远的路,又是问村民,又是看路标,走了将近四公里的路,爬了很长一段山路,才到将军楼,已经没有腿力再去二十四眼楼了。</h3> <h3>向北一路上坡,见到了北城门,上有门楼,更显高大。城门旁有长城碑,写着“古北口镇城”,城门外建有瓮城,城门开于东北侧,对着药王庙,毁于1933年侵华日军炮火,北城门亦毁,现在的为重修重建。</h3> <h3>阴山长城又叫北齐长城,登上“古道雄关”即北门城向西方向走就可看到,它屹立于古北口镇河东村南的阴山上,与瓮城的南墙连接,为东西向,由青砖垒砌,瓮城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因建造房屋而被拆毁。潮河南下到此受阴山的阻挡,拐弯向西流去,绕过阴山继续南下。101国道的古北口隧道穿阴山而过,过洞之后就是宽敞的通衢大道,是蟠龙山与卧虎山两山之间峡谷。</h3> <h3>卧虎山长城,位于古北口镇河西村北山即卧虎山上,最高处海拔665.2米,建于明洪武八年,城墙全长13.6千米。卧虎山因山顶形似卧虎而得名,从古北口火车站附近看得最为贴切。此段长城年代久,敌楼密,支墙多,布局巧,雄险奇秀兼具,有万里长城唯一的姊妹楼,有最长的水关长城,有不多见的圆形楼、扁形楼、半边楼、刀把楼,还有以北齐长城、明长城、支线城长城汇成的“长城结”。</h3> <h3>站在蟠龙山长城将军楼上,向西望去,跃过潮河,卧虎山长城连绵,敌楼相接。潮河如带,从古北口镇中间流过,很自然地将古北口分为河东、河西两片。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两山对峙,如二将把关。蟠龙山上建有关帝庙,庙门向西;卧虎山上建有吕祖庙,山门向东,两庙隔河相望,庙门相对,也算一奇景。</h3> <h3>古北口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两山之间是一条因“水流湍急,作响如潮”而得名的河流——潮河。潮河发源于承德丰宁县草碾沟南山,经滦平县到古北口,绕流阴山,至下游流入首都的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库。<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自古以来古北口因其蟠龙山、卧虎山两山双峰壁立,潮河、汤河穿镇而过被誉为“地扼襟喉通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span></h3> <h3>紧贴着潮河河岸,有两座空心敌楼,上下错落,紧密相连,建筑独特,被形象地称为“姊妹楼”,为万里长城独有,是卧虎山长城的起始点。这是2012年修复的,两座敌楼低处的一座呈平面长方形,内设四横二纵通道,为船篷顶,大面设四箭窗,小面设两箭窗;高处的一座平面呈正方形,内设三横三纵通道,也为船篷顶,四面均设三箭窗。两楼由台阶相连,墙体均为条石基础,城砖垒砌,中腰及顶部外突两道各三层棱角橹拔檐砖,顶部设垛口。其中居高靠北的依巨石而建,俯瞰潮河。</h3> <h3>一路打听才找到卧虎山长城入口处,经过了杨七郎墓、翻过一座山头看到了吕祖庙之后,那沿着山脊攀升的城墙或隐或现,虽经几个世纪的岁月洗礼,那断墙残垣所透露出的风骨仍让人感叹。长城之美并不在他的外表,而是他的历史。破败的城墙只剩下墙基,满是苍夷的敌楼有如老人的脸,皱褶之处浓缩了多少时光的流逝。对于久居闹市的人们,有一种久违和妙美的感觉。</h3> <h3>350号敌楼是卧虎山的制高点,地势险要,海拔665.2米。350–351楼之间有个豁口,就是形似卧虎的地方。</h3> <h3>密云还有一段仿造的假长城,叫白石岭长城,位于密云县城北,紧邻101国道,坐密8路公交即可到达。这里是人工修建的一个小景点,左右各有一段城墙,各三个城楼。</h3> <h3>东段三个城楼及楼内顶状况,城砖新的刺眼,砖缝白的耀眼,规整得有点别样,无一点陈旧感。尤其是楼顶用水泥制作,有点不伦不类,无一处出彩的地方,无法与密云其他明长城比拟。只是站在东三楼尽端,远远向东望去,冶仙塔的风景尽收眼底,与之遥相呼应,还算别有一番情趣。</h3> <h3>雄伟的万里长城由东向西逶迤而来,在怀柔境内画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长城在怀柔段内分成两支,一是北上的外长城;另一支则是向西南方向的内长城。境内总长65.4公里,跨越怀北、雁栖、渤海、九渡河四镇22个建制村,起伏跌宕中,一些奇险峻秀处超乎想象。“鹰飞倒仰”“箭扣”“鲤鱼背”“牛犄角边”“天梯”“十八蹬”等等,这些名字无不形象地描摹出长城形胜的险要、摄人心魄的魅力。</h3> <h3>青龙峡长城是进入怀柔区,与密云接壤的第一段长城,坐H25路车到终点站可直接到达,为明代长城的边关要塞大水峪关(在密云界内)所辖,关内地势险要,设东、南、西三门,是明清两代京师通往大阁及热河的交通要塞。现已修建了青龙峡水库大坝,发展成为<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处集青山、绿水、古长城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span>此处的景色要比黄花水长城、响水湖长城要好。<br></h3> <h3>景区大门建成这个样子,想必就是过去明代大水峪关口的关城模样。此处原是两山的峡谷口,关城就设在峡谷底处,因修建水库长城从此地断开,关城也从谷底搬到修筑的水坝上。</h3> <h3>20世纪70年代修筑了一条高59米,长283米,宽4米的北京市第一混凝土重力拱坝,建成一座库容量为1460万立方米的峡谷型水库。此大坝把这一区域分成四个部分,南北断裂,北部为高峡平湖,南部为小溪连绵不断;宽大的湖面把两山隔列成东山和西山,东山有蹦极、速降等娱乐活动,西山有攀岩刺激性项目。</h3> <h3>大坝底处的小溪上游人正在伐竹,30元玩一次十分钟,时间太短。游人可自行主持竹排,自由穿行,时而碰撞,时而对仗。不时地发出欢声笑语,这场面把我带进了桂林山水的境界。</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进入景区大门向东仰望,可见山梁上的三座敌楼依次排列逐级升高,登到最高处可看到密云境内的大水峪长城,</span>沿着山脉蜿蜒曲折地横卧于山梁上。</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青龙峡峡谷南北狭长约5公里,两侧山势雄伟,植被茂密,区内奇峰峻岭众多,碧水常流。既有高峡平湖的壮丽,又有明代古长城的沧桑,亦有“塞外小三峡”之美称。这是站在山谷脚下仰望山顶上的敌楼</span>和摩崖石壁上的繁体“龙”字,各显其彰,又独领风骚。</h3> <h3>河防口是进入怀柔区第二段长城,位于怀柔正北15公里处的怀北镇河防口村,是明长城重要关隘,又称九谷口长城。建筑特点是建在天然屏障陡峭的山脊线上,该段长城东起大水峪(是密云和怀柔的分界线),伏于山脊线至神堂峪,全长20公里,共有23个敌楼和楼台。</h3> <h3>“河防口城堡墙”是怀柔区人民政府对河防口村的升级改造,在村口仿建了一段古城堡墙,总长213米。南门城墙门额上书“河防口”三个大字,展示出中国古长城及其脚下古村的历史风貌。景区内有九条主要山谷即望城谷、银河谷、白杨谷、响泉谷、一线天、鲸石谷、桃园谷、牛蹄谷、藤箩谷,故名九谷口。</h3> <h3>遥望东山上的长城,它就是青龙峡长城沿山脊蜿蜒曲折延伸过来的。要想登东山上的长城,需从农家院子里翻墙就可上,但要掏10元过路费。国家正在怀柔召开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长城已作封闭,有村民把守,不许攀登。</h3> <h3>面对从东而来的长城无法攀登,一条无法逾越的绝壁和壕沟挡住了去路,要想登此段长城还需翻上一道沟,有没有登山之路还是个迷,只有拍张照作为留念,匆匆下山了事。</h3> <h3>夹扁楼是河防口长城40号敌楼,是一座就势而建的敌楼,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门时期所建。由于在山顶上受地形所限,夹扁楼建成狭窄的长方形,长边开三个箭窗,短边开两个,这样的形状构造在长城建筑中独一无二。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唯一的扁形“敌楼”景观。</h3> <h3>著名的“鲤鱼背”,北京十大险山之一,它属九谷口长城即河防口。过了夹扁楼前面就是单石墙,越来越不好走,经过一段上升就来到鲤鱼背。大大小小的几块巨石似光滑的鲤鱼脊背,旁边多是山崖,需手脚并用,全身趴伏在上面才可通过。凭山势险峻陡峭御敌而没有建长城,是与箭扣长城内的“鹰飞倒仰”齐名的最险路段。鲤鱼背到东高楼之间颇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感,再往西就到了神堂峪长城了。</h3> <h3>慕田峪长城位于怀柔区境内,距北京城区73公里。在中外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此段长城是于1368年由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是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冲。</h3> <h3>慕田峪正关台,地势最低海拔仅486米,往东是陡然上升至大角楼即山顶上的慕字一台,这段不到500米,却上升了117米,并且有三座敌楼,这三座敌楼的编号为山顶的大角楼为慕字一台,往下依次为慕字二台、慕字三台,正关台为慕字四台。这也是慕田峪长城敌楼密集的表现,不到500米,就设有敌楼四座。</h3> <h3>慕田峪正关台即慕字四台,是由三座空心敌楼构成,通连并矗,两侧楼较小,中间楼较大,三座敌楼之上有三座望亭,关门不设正中,而是在关台东侧,进出关台也是两侧敌楼设门,这种独特的关台建筑是万里长城所罕见。</h3> <h3>慕田峪长城的局部城墙和登城台阶,其中右上图是敌楼内结构状况,有一块牌子上写着“《非诚勿扰二》拍摄基地15号楼”,说明此地曾拍过电影。</h3> <h3>这段长城表现出慕田峪长城敌楼比较密集,从慕字一台至慕字二十台,长度仅3000米,敌楼、敌台、墙台、铺房就25座,这种百米左右就有一座敌楼的长城段也是不多见的。另外,此处的山势也陡然升起,从慕字二十台至牛角边最高处,只经过几座敌楼,就从正关台的486米,上升了533米,达到1039米,敌楼步步高升,蔚为壮观。</h3> <h3>我是坐着缆车上去的,往北到第14烽火台上,可看到远处的山崖上写着“忠于毛主席”五个大字,很震撼也很亲切。这应该是文革时期的产物,它将与长城同在,与日月同辉。据说这一标语足以让美国卫星在天空中拍照的清楚,发给“特”总统不知有何感想?</h3> <h3>这段长城具有代表性,在它的城墙上两侧均有垛口,这是慕田峪与其他长城的不同之处。其他长城多为外侧一面墙建垛口,两面垛口墙,即意味着两侧同敌作战,可见慕田峪长城在历史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这段长城还建有“支城”,即在慕字十一台处向外又出了一段长城。所谓支城就是在长城外侧有高脊山梁的地方,顺山势再节外生枝修出一段长城来,长度有几米或几十米的不等,并在此筑有敌楼,当地人称为“刀把楼”。</h3> <h3>箭扣段长城的标志碑,竖立在西栅子村5队的西头。箭扣长城是以怀柔八道河乡为中心,东接慕田峪,西连响水湖长城的总称。此段长城多筑于险峰断崖之间,以雄奇险峻而著称,是一段没有开放游览,尚处在自然原始状态的“野长城”,整段长城因形如弓箭而得名。</h3> <h3>照片是登上箭扣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上有大、小天梯,对面隔着山谷可望见鹰飞倒仰。这段城墙有个豁口,可沿着西栅子村5队正西方向的旧水坑山谷,一路追着小道走到这里。此段外墙砖已全无,露出内砌的石头,从墙低向上逐渐收缩,可沿着露出来的、狭窄的石头慢慢爬攀上去。仰望小天梯异常陡峭,不寒而栗,照片上的光环是太阳折射出的光谱,绚丽多彩。</h3> <h3>西栅子村西南第145号敌台,是小天梯东边的一座敌台。它是通过型敌楼,即一层是通道,二层设防御体系,通道直达顶部。在这里观望“鹰飞倒仰”是最近的距离,更加清晰可辨。再往东走是一个小山头,过山头就是陡坡,就可遇见144号残楼了。</h3> <h3>这是远望箭扣东段拍的照,此处有将军守关、南大楼、小布达拉楼、还有位置奇特的东西缩脖楼等,城墙如巨龙游走于山岭、峭壁之间,汉白玉质地的城墙自成画境。由此地转身向西段望去,有天梯、鹰飞倒仰、北京结,直到九眼楼,充分展现了长城的惊险奇绝,是明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h3> <h3>箭扣段小天梯,是一段75度陡坡、长70米左右的城墙,台阶已破碎,局部塌落成残石,非常难以攀登。画面阴暗,是由于太阳在正对面造成的。攀上小天梯后,折向北面走,往下就是大天梯。下大天梯要比上小天梯的难度更大,“上山容易,下山难”就是这个道理。再往北爬,就可到达鹰飞倒仰、北京结、九眼楼等,是箭扣长城最险的一段路。</h3> <h3>从西柵子村赵氏山居房前向西边看长城,北京结、鹰飞倒仰、天梯清晰可辨。凌晨6:20的太阳还是温和的,照上去象是染上一层红色,月亮还没有落下去,高高地挂在正上方。这幅图完全象一只展开翅膀的雄鹰,两座山峰犹如硕大的翅膀,南翅和北翅中间的鹰头更是惟妙惟俏地表现出。此地一直都是摄影师喜欢前往的地方,也是凶险的路程,多次发生过坠人死亡事故。</h3> <h3>著名的“鹰飞倒仰”山势过于险峻,路段崎岖,台阶坎坷,一个鹰飞到这里也会向后跌倒的地方,其险可想。上图是鹰头照,鹰头下是高5—6米的墙壁,已经修缮完毕,岩石面和墙体很牢固,往北就是马鞍形城墙,再往上爬就是北翅。下图也看似象雄鹰,南翅的坡度要高于北翅,而且还要陡峭些;爬上南翅顶尖又要下陡坡,再往南走就可达到天梯的顶端了。</h3> <h3>著名的北京结又称“长城结”、“三岔口”,长城在此一分为二,形成内长城和外长城两条支线。内长城向西南延伸经响水湖、大榛峪、黄花城、八达岭,通往河北怀来境内,又折回门头沟,再出北京界,直至易县紫荆关;外长城向西北通过延庆九眼楼、佛爷岭一带,然后出北京市界,向张家口、大同等山西境内延伸,最后在忻州市偏关县老营堡柏羊岭汇合。</h3> <h3>响水湖长城,其实就是磨石口关长城。该处有一汪清泉长涌如注,此地山势落差较大,泉水流入川谷,几百米外都能听到其声音,故名响水湖。1973年在此修建水库,终因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大坝存有渗漏问题而不能存水,建造的大坝成为豆腐渣工程,其结果就是建坝时炸毁此处的水关瓮城古迹,毁坏了磨石口关城。</h3> <h3>响水湖大坝的位置正坐落在磨石口关城上,它建在峡口山谷底里,两边的长城呈“V”字形,城墙直上北侧惊险巍峨的驴鞍岭,南侧是扶摇直上的响水湖长城,两侧山腰之上各筑有镇关敌楼一座。过去这段长城隶属昌镇管辖,按等级划分为一等边墙。修建时因施工难度巨大,进度缓慢,曾斩杀两员守关大将。</h3> <h3>2000年开始修复和建造近千米的城墙和南侧的镇关楼,抢险加固了五座敌楼。分图说明一下:上图是开始登城所拍的照,因背着太阳光有点暗;中图是登上南侧的长城后回望坡度情况,看似挺陡峭,其实不难爬,比箭扣那段容易多了;下图是南侧的镇关楼,是座修缮的敌楼,失去了原有的味道。</h3> <h3>大坝南侧的镇关楼,经过大修后已焕然一新。上图是站在楼南侧拍的照,人与镇关楼的结合,充满了美感;右下图是镇关楼上的铺房,面朝南面,一层与二层有楼道相通。</h3> <h3>站在镇关楼上向东拍的照,陡立的城墙逐级升高,直通山顶。左图是登上山顶有一敌楼;中图中部有一敌楼,只剩下基台,上部只留下一堵残破的楼墙;右图是陡坡底下也有一敌楼,破旧的已是满目苍痍,台阶中部有一蓝色牌子,上面写着“未开发的长城,禁止攀登”的字样。从这牌子往上,陡坡几乎垂直,非常难爬。从这牌子往下,台阶已修缮一新,比较容易攀爬。</h3> <h3>登上陡坡台阶爬上山顶后看到的敌楼,再往东走就不属于响水湖长城了。<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向东瞭望看到的三道岔的就是北京结,也叫三岔口,那里就属于箭扣段了。向西南延伸的是内长城,与响水湖长城连接;向西北延伸的是外长城,过延庆的九眼楼,向宣化、大同走去。</span></h3> <h3>响水湖大坝北侧的长城,中部的敌楼为北侧的镇关楼,从此楼往下走,台阶修缮一新,容易攀爬。从此楼往上至山顶的台阶没有动,保持原貌,比较凌乱。这座山峰走势犹如驴背,所以称之为驴鞍岭,照片是放大的结果,目的是让大家看清这里的长城山势陡峭,跌宕起伏,可用高、险、残、美四字来概括。</h3> <h3>北侧镇关楼的特写,还保留着原貌,是从不同角度和地理位置拍摄的。登上驴鞍岭<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有两条道可走,在未进响水湖大坝马路左侧,有指示牌引导,攀登盘山台阶就可到达。这条道费时费力,盘山路来回折返,坡陡道长没点腿力很难登上去的。这条道就是我下山的道,途中拍下不少照片。</span></h3> <h3>仰望北侧长城而拍的照,不同的视角拍出的效果不一样,近距离拍照更加逼真,留下震撼的一面。</h3> <h3>这里的长城没有经过修缮,保留着原貌,虽然残缺但不失美感。这<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是近距离观望驴鞍岭顶峰上的长城,是选择的又一道登城路线,穿过养生谷登上驴鞍岭。还是那句话:出来玩是来放松的,不是玩命的。对于一个人出来游玩的,只能选择多观望,少冒险。看到有危险的境地,只是拍照留念而已。</span></h3> <h3>从养生谷山间小道登上长城后,向西看到的长城应该是大榛峪长城了,再往西就是黄花城长城了。残破的城墙历尽了沧桑,受到了岁月的摧残,已是面目全非。</h3> <h3>黄花城水长城,原名叫作黄花城长城,位于怀柔区九渡河镇西水峪村境内。水长城的起名是因这里修建了水库,水位上升后三段长城入水而得名的。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将陵寝设于昌平天寿山之上,黄花镇在天寿山之北,此处长城不仅守卫着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是护卫着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门户。</h3> <h3>大坝修建于1974年,所在位置原为西水峪关,修建时将关口拆除,在关口地基之上建设。坝体长约200米,坝顶高程300米,高度48米,为钢筋混凝土双曲重力拱坝。由五个孔组成,大坝高低落差大,水从五个孔中涌出,形成壮观的人工瀑布。人工大坝蔚为壮观,与周边的山、水、古长城浑然一体。</h3> <h3>大坝东侧的山峰上,长城曲折跌宕向上,直插云端。因漫山遍野开满了黄花而得名黄花城长城,比北京城早建2年,比十三陵早建3年。山顶上的城楼叫东流石楼,在修筑长城时,时有流石滚落,故当地百姓称此楼为东流石楼。它是景区内的群峰之首,登楼远眺,景区景观便可尽收眼底。</h3> <h3>水长城第一处入水口,形成的断口搭有桥梁,这处的峡口比较大,所搭索桥方便与另一侧峡谷上的长城相连。水中长城是因大坝截流,导致水位上升,把处于低谷部位的长城淹没在水中,形成长城戏水,水没城墙的景象。</h3> <h3>水长城入水的第二处,此处的峡口较小,顶多有十几米,是第一处搭桥的长城越过山头又下来的一段。此处的断口是湖水寖泡坍塌造成的,长城越过的山头是孤单单的山峰,四面环水。</h3> <h3>水长城第三处入水口,由西而来的长城直冲谷底钻入水中,十分奇特。水长城共有“三绝”引人入胜:一绝是长城盘旋于山脊之上,环绕在灏明湖畔,景色秀美壮观;二绝是湖水将三段长城自然断开,形成长城戏水、水没城垣的奇特景观;三绝是明代板栗园,古树盘根错节,形态各异。</h3> <h3>这段长城是第一处入水长城向西升起的城墙,弯弯曲曲地向西延伸,继续往西走将与八达岭长城相接。古时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是个军事区域,与现在的“村镇”明显不同。明朝在头道关内今黄花城位置建筑堡城,城建好后,黄花镇的军事指挥机构移筑这里,为了与原来的黄花镇区别开,称为“黄花镇城”,后简称“黄花城”。</h3> <h3>长城在延庆区可分为两部分,北部为宣府镇长城的一部分,为外长城,由怀柔旧水坑西北的九孔楼入延庆区界,继续向北行约六华里,转西北至四海的北口子,由四海继续向西北至刘斌堡转北行,由白河堡小川村出延庆区境而入张家口的赤城。这段长城长约123华里,敌楼72座,绝大多数仅存残址。另一段在境南是内长城属昌平镇的一部分。这段长城由怀柔西水峪向西进入延庆龙泉峪界经东三岔、石佛寺,过青龙桥、八达岭至石峡向西出延庆区进河北省怀来县境内。这段长城约长104华里,敌楼88座。长城由怀柔入延庆境后至东三岔,仍为条石砌筑的石墙,墙止于东三岔村北一山崖下。由东三岔向西至山神庙约长53华里,因山势十分险峻未筑墙,只在山路要道处筑有锥石口、德胜口等数座关隘。</h3> <h3>水关长城,居于八达岭东段部分,坐落在延庆区八达岭镇石佛寺村的险谷口。它在关沟里走,在关沟里过,地处关沟中部,东起“川字一号”,西至京张铁路,全长6.8公里,以奇、险、陡、坚著称。</h3> <h3>水关长城正关箭楼,高15.63米,平均宽度12米,城墙用青石条砖依山而建,当年山东、四川工匠修建时的界碑如今依稀可见。箭楼即是敌楼同时兼具水门功效,此种建筑方式在沿线长城中极为罕见,<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正关箭楼就突显了水字,它坐落在山谷的最低处,每当下雨时,各山间的雨水就汇集此处,箭门即是敌楼又兼具水门的功效,一举双得。</span></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正关箭楼向东延伸的城墙,像鲲鹏展开的左翼翅膀。此处也有一陡坡,但坡度和长度都没法与西边的“好汉坡”相比,爬起来较为容易些。继续向东走</span>是水关长城的东二楼,再向东又过三座坍塌的不成样子的敌楼后,看到一座保存尚好又雄伟的敌楼,门洞上方镶有汉白玉石匾一块,上写“川字一号”,是水关长城最东侧的敌楼。</h3> <h3>水关长城的走势状况,低洼处是正关箭楼,自箭楼开始长城向东西两边呈“V”字型展开,顺应山势而行,如巨龙似鲲鹏展翅欲飞。这是登上箭楼西边的陡坡而拍的照,这陡坡也称为“好汉坡”,坡度约有90度,有126个台阶,高度也大快接近我的膝盖了,此处的好汉坡要比八达岭北八楼的难度大的多了。</h3> <h3>登上“好汉坡”陡坡后继续向西的长城,一直走到西五楼是座残破的敌楼,到此就是水关长城的尽头了,再往西开始就按八达岭敌楼编号了。<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站在此处可俯瞰到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及“人”字型铁道。</span></h3> <h3>八达岭长城位于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该长城共有三处登城入口,一是正门入口,在前后山停车场之间,可以步行从1楼到北10楼,也可以去南楼;二是缆车入口,在后山停车场,搭乘缆车可以直达北八楼山脚下;三是熊乐园,有滑车可到达北四楼。八达岭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雄伟壮观。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h3> <h3>站在北四楼上拍摄的南线长城,此处共有7个烽火台,无便捷的登山设施,只能步行上去。南线人少,距离较短,坡度较缓,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登完南线再折返登北线。令人痛心的是:在八达岭长城的每一块砖上几乎都刻满了名字,不知刻字的人怎么想的,留下七扭八歪的名字干嘛?全国同名同姓的人多得很,谁知道谁呀,只能透露出臭恶的一面。</h3> <h3>拼图是八达岭北段的四个敌楼,分别是左上图的北四楼;右上图的北六楼;左下图的北七楼和右下图的北八楼。北八楼是八达岭的最高敌楼,又名“观日台”。<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里也是观长城绝佳位置,登高远眺,雄伟的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着。</span>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寨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h3> <h3>站在北五楼拍下的八达岭瓮城,它建在山脊上,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瓮城有两个门,两门之间相距63.9米,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镇”;西门楣题额为“北门锁钥”。两门修建于嘉靖18年。从这里南通昌平,可到北京;北去延庆、赤城可到蒙古;西北往宣化、怀来,可通张家口和大同;东到永宁、四海,路由此分,四通八达,八达岭也因此得名。</h3> <h3>从此处可看到北五楼、北六楼、北七楼、北八楼的远景。八达岭长城城墙高6~9米,大部分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城墙两侧用花岗岩石条包砌,外侧叫垛墙,内侧叫女儿墙。垛墙为迎敌面,垛口之间距离约一米,垛口的砖是特制的,呈扇面状,外宽内窄,观察面大。挡垛上部设有望孔,下部砌有射孔,用以射箭投石。</h3> <h3>北九楼和北十楼段的长城。好汉坡处在北七楼到北八楼这段上,有上就有下,从北八楼到北九楼就有一段突然变得非常陡的下坡路段,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北十楼是一座有铺房的敌楼,北十二楼就是八达岭长城景区的终点,再往前就是未修复的、未开放的野长城了。<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毛主席题写的“不到长城非好汗”,让这里闻名于世界。</span></h3> <h3>居庸关是自成一系,呈圆形状的封闭长城,南关城楼上悬“天下第一雄关”匾额。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京城有两条重要通道,一是居庸关,一是古北口。对于京城而言,居庸关距北京城太近,只有60公里,乃首当其冲之地。古时称为蓟门关,简称蓟,有“天下九塞之一”之称,为重中之中。南北设有两道关门,南北关门城楼相距850米,关门外均筑有瓮城,呈马蹄形,可绕城楼走一圈。<br></h3> <h3>居庸关长城最窄的一段,宽度只有1.2米,只能并排走两个人。两侧的城墙不一样高,内侧要比外侧低,这是居庸关长城的特别之处。台阶顶端的敌楼就是12号楼,为居庸关长城西侧的金柜山上最高的一座。</h3> <h3>累乎嘘嘘地爬到12号敌楼回望攀登过的台阶。居庸关长城建在一条长达18公里的山谷间,两旁山峦重叠,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东西山脊之上的城墙都是1993年以后,在原基址上修复的,全长4142米,两山山顶的直线距离达1150米。居庸关长城绕过东、西两座山巅,最后闭合形成一个圆形状态。</h3> <h3>两条长城呈人字形汇集于14号敌楼,一条通北门城楼,一条通瓮城。<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居庸关共有14个敌楼,1–7号在东山即翠屏山上,8–14号在西山即金柜山上。敌楼在作战中具有重要作用,位置安排也有考量,观长城敌楼的疏密,便知军情的紧要程度。</span></h3> <h3>居庸关城垣横跨两山,即关沟两侧的翠屏山和金柜山,翠屏山居东侧属燕山山脉,金柜山居西侧属太行山余脉,此处即是太行山八陉之一军都陉。这是居庸关东段的起始楼,始起于翠屏湖上水关城楼,关城跨水而建,有水门,使居庸关一带的防御如铁桶一般。</h3> <h3>居庸关峡谷中心有一“过街塔”基座,名“云台”。创建于元朝(1342–1345年),是用汉白玉石筑成的,台高9.5米,上小下大。台基中央有一个门洞,可通行人、车、马,门道壁两侧刻有浮雕,是元代大型石雕艺术精品。云台上原建有三座白色喇嘛塔,可惜已毁于元末明初。</h3> <h3>这是北门城楼与翠屏山长城连接的一段通道,架在关沟内,即现在的八达岭高速路上。居庸关距北京市60公里(距离很近),距八达岭20公里,八达令是前哨,居庸关是指挥所,同建在一条呈喇叭口状的峡谷里,八达岭在北口,居庸关在南边,关沟的大口面向东南,即北京方向。这里还有一条100多年前建造的京张铁路,紧贴着燕山山脉。</h3> <h3>门头沟境内的长城不是太长,就那么二三段,属内长城经过的地段。明太宗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多位明帝为保护自身和维护边境的安全,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了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内长城全长1600多公里,在门头沟境内要经过沿河城、柏峪、黄草梁、七座楼,经灵山出北京。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经河北易县、涞源、阜平而入山西省界,经灵丘、繁峙县至偏关县老营堡柏羊岭,在此与外长城汇合相接。门头沟境内的长城未去探访,就像其他地方的长城一样,是转不完的,留给日后再转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