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h3><h3>龙山文化这个词,去年十月被一个倔老头改成了龙山文明!</h3><h3>山东大汶口遗址多年前出土了一些陶樽,距今约有5000年。陶樽上总出现同一种刻纹"日月山”。专家们众说纷云,没有定论。民间学者马贺山也想破译。他想到了把刻纹放入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破译的方法。于是他独上日照夭台山,打开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藏。一不小心,就把龙山文化改成了龙山文明!</h3><h3>他找到了帝尧时期的文字,找到了帝尧时期的文章,找到了帝尧时期的文物。他破译了"日月山"刻纹,破译并考证了帝尧时期文章《帝尧元年祭天封禅碑》。他把他的破译和考证写进了博文《我破译了华夏第一字》和《我发现了夏朝文字》。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归隐了!</h3><h3>过完春节,我想上网读书,学点东西,丰富退休生话!读了他的博文后半信半疑,作了如下思考。</h3><h3>1.马贺山是以破译刻纹为乐趣,没有想到要出名,没有想到要赚钱。没有造假的动机。</h3><h3>2.破译"日月山"刻文的方法没有问题。</h3><h3>3.碑上五个尧字写法各异,第四个尧字位左一列第二字,是一个跪姿的人。第一个尧字是跪姿人左上方多了个日字。第二个尧字是跪姿的人左上方是个日,右上方是个古射字。第三和第五个应与第二个相同,但岁月久远,那个箭头看不清了。与山西陶寺出土的尧字比较,有相似之处:太阳下面一个人。不同处在于陶寺的人是立姿,碑文上的是跪姿。与甲骨文的尧字相比也有相似之处,都是跪姿的人。不同处是,甲骨文头上是两堆土,或者是个丘字。总之,甲骨文和出土文物上的字符都支持碑的主人是尧。</h3><h3>4.尧在那一带活动过吗?京六朝古墓中出土的 《竹书纪年》竹简记:“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巡狩琅琊,登天台,祀日神。筑城于野,命羲和历象。"这是马贺山考证尧碑时的引文。我手里没有书,但我在网上看到了别的人也引用过这一段,因此相信尧任职时在那一带活动过。</h3><h3>5.此碑会不会是后人伪造的?不会。因为此碑上的“日月山"刻纹是距今5000年的大汶口文明留下的;而跪在太阳神面前那个尧,有陶寺出土字符相佐证。几百年后的甲骨文尧字都变了形,即使有人按《竹书纪年》的记载去造假,要造成现在这样,是不可能的。而且碑上的山字也全和大汶口的不同。良渚和大汶口的山是五峰,而碑上的全是三峰,这是龙山文明在继承的时候又加以改造的例子。</h3> <h3>这一幅,书画同体。应该是中国画的老祖宗。马贺山命名为《少昊祭天碑》。他从那群人开始,顺时针读:夏日,星月,王凶,焚吉。他解释为,某王占卜得到凶卦,但卦辞还有下文:焚吉!用柴祭天,可保平安无事,五谷丰登。因此,王带领子民举行了这次祭祀,并刻下了这块图画碑。</h3><h3>我读了两个月,终于明白碑的中间是十日图。一个太阳在天上,一只金乌驮着太阳站在待飞区,准备第二天起飞。另外八只金乌在旸谷中休息(非常遗憾,休息区的一只金乌抵不住岁月的侵蚀,被风化了)。这一定是三星堆太阳神树源头!《山海经》的记载也该源于此。《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可惜无法考证其创作时间。</h3> <h3>这是骗过了考古者的《巫女碑》。从文字特点看,像是周代的,从诗歌格调看,象是诗经,再加上在山上找到了几块周代的陶片,更加坚定了2009年那批考古人员的信心。然而马贺山认为,有几个字是周代没有的,如:垂、喾、驇、鸷等,有些字形与商周文字不一样,有出入,属大同小异。俗话说,细微之处见功力,细致分析相同与不同,能分辨出夏朝文字和商周文字的界限。另外从诗经的角度来分析女巫碑,也可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h3><h3>《少昊祭天碑》和《巫女碑》的时间都不好考证。</h3><h3>有第一块确定了时间就行。马贺山的发现意义重大,可将汉字史前推六百到一千年。可将中华的信史前推到五帝时代,可证明《史记》等一大批古籍记载的是历史,而不是传说。往后看,虞舜,夏禹,夏朝都存在。往前推,帝喾,瑞顼,黄帝都是历史人物。中华的文明史前推了六百年。龙山文化提升为龙山文明。可助山东大汶口遗址,山东日照太阳文化,山西陶寺遗址,河南二里头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探源工作。所以说马贺山有大功于国!</h3> <h3>曰照天台山上还有一幅,马贺山可能没有发现!让考古专家去考证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