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賨人谷——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乡村振兴】四川省★乡情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賨(cóng)人谷景区:国家AAAA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行进到“賨人谷”大门,乃一牌坊式建筑,两侧对联:“奇水奇石奇山奇境多奇幻;古賨古洞古阙古风壮古今。”其联意境新楼幢幢优美,平仄相谐,对仗颇工。让游客未入佳境,仅观此联便会深感此地风貌的奇特,会有一种被吸引的冲动,入幽深之处探觅神奇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賨人谷位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城东26</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公里,地处华蓥山脉中北段,面积41平方公里,以奇山、秀水、幽洞、丽峡、飞瀑、湖泊、涌泉、怪石、古栈、茂林著称,被誉为川东“小九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賨人是古代川东地区影响深远、强悍尚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的一支少数民族,亦是渠县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他们创造了賨人文化,留下了賨国都城遗址、汉阙、咂酒等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了纪念他们的尚武精神,賨人谷的名字由此而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賨人谷拥有全国唯一的賨人穴居部落遗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和賨人文化陈列馆,拥有古賨文化与秀丽的自然风光,有“奇山奇水奇石景,古賨古洞古部落”的美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秦时,渠县称宕渠县。《舆地纪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卷162记:”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賨人谷奇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賨人(又称板楯蛮、寅人),一个生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在渠江流域的古老民族,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公元前520年)就在渠县土溪城坝建立了賨国,《巴渝舞》和《竹枝歌》是賨人文化的代表作,这种瑰丽的艺术形式在千年宕渠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至今影响着賨人谷地区的人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据史料记载,賨人是古代川东地区影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深远、强悍尚武的一支少数民族,亦是渠县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他们创造了賨人文化,留下了賨国都城遗址、汉阙、咂酒等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当年的賨人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有着奇山怪石,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为了纪念他们的尚武精神,賨人谷的名字由此而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12年06月27日,賨人谷景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迈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12年11月 26日,龙华寺一期竣工并对外开放,龙华寺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绥定府宕渠县翻新。</b></p> <p class="ql-block"><b>概述</b></p><p class="ql-block"><b>嘉陵江上游、渠江流域土著賨人,又称板楯蛮,这是研究巴蜀史专家、学者形成的普遍共识。从渠江流域宣汉县罗家坝遗址考古和碳14测定年代来看,其新石器人类距今也有5300年以上。</b></p><p class="ql-block"><b>賨人诞生于何时?东汉著名史学家应劭曰:“夏殷之间,梁州为蛮夷国,所谓巴、賨、彭、濮之人也。”应劭的父亲应奉曾随賨人冯绲镇压武陵山的叛乱,与賨人曾生活在一起,记载史籍信而有征。为此,唐朝杜佑《通典》、宋朝马端临《文献通考》、清朝《方舆纪要》,均采用了应劭的记载,说明賨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民族,同巴人、彭人、濮人是完全不同的古代族群,将賨人的历史往前推到了夏商期间可信。</b></p><p class="ql-block"><b>我国著名经典史籍、东晋著名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滇、獠、賨、僰,僮仆六百之富。”此记载说明賨人最早可上溯到夏朝,至少商朝时賨族就属于古蜀国的一个重要族群。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另解:“《常志》此文,‘滇獠賨僰’四字所表为当时掠卖奴隶之族籍。”不管是蜀之族群,还是蜀之奴隶,说明早在夏商期间,賨族就已经存在了。</b></p><p class="ql-block"><b>賨族当在商代晚期和春秋初期的历史,当属《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汉书·地理志》载:宕渠,符特山在西南。灊(qián)水西南入江。不曹水出东北徐谷,南入灊(古河名,即潜水)。《水经注·潜水》:“延熙中分巴立宕渠郡,盖古賨国也,今有賨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汉祖入关,从定三秦,其人勇健好歌舞,高祖爱习之,今‘巴渝舞’是也。县西北有不曹水(今州河),南迳其县,下注潜水。”从以上记载来看,賨族在春秋初期以前属蜀国的统治地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采风賨人谷</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晨凉风轻到賨谷,奇山古洞流飞瀑。</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廊桥横架半空中,龙公龙婆说龙簇。</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紫藤吐蕾向苍悄,靓女歌舞农家聚。</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车行路弯禾生笙,美景心悦诗书赋。</b></h3> <h3>&nbsp; <b>景区自然景观神奇秀美,人文景观历史悠久,红色文化灿烂辉煌。拥有全国唯一的賨人穴居部落遗址和賨人文化陈列馆,展现了賨人聪明的才智,辉煌的历史;传承了宕渠儿女敢拼敢干,奋勇争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宕渠水车和水车文化屋显现了人类的文明,生产的发展,生活的进步。景区有华蓥山脉最大最集中的溶洞群,还有神犬啸天、賨王洞、龙湫瀑布、七彩湖、老龙洞、奇石幽谷等自然景观近百处。其中老龙洞景观神奇瑰丽,引人入胜,被专家称为“地下卢浮宫”、“水上画廊”、“神州第一水洞”;賨王洞如梦如幻,好似仙境。</b></h3><h3><b>&nbsp; 七彩湖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神犬啸天浑自天成,栩栩如生;賨王谷和奇石谷涧深谷幽,遍布形态奇特的植物化石群和喀斯特地质奇观,千姿百态,有如尊尊雕塑,诡异奇巧,极具科考价值。龙湫瀑布喷薄雄壮,賨王飞瀑美仑美奂。景区内植被完好,银杏、桂花、雪松等名贵树木琳琅满目,其中的多株千年古桂,堪称“中华桂花树王”,已引起植物专家的广泛关注。景区还有惊动了当时国民党中央的龙潭起义的旧址,精致小巧的锁口峡,碧波万顷的金竹林海,神奇通灵的间歇震荡泉。</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賨人谷风景区地处华蓥山脉中北段,</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城东26公里处。景区面积约41平方公里,以奇山、秀水、飞瀑、湖泊、茂林著称,被誉为川东“小九寨”、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谷的传说</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神犬啸天</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谷最奇特的是天然的“神犬啸天”。</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神犬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经过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形成了今天的奇观。从旁观看,神犬蹲坐在草绿葱茏的草丛里,斜身望向天空,湛蓝的天空下,若有所思,好像一直等待着他的主人“二郎神”的召唤,简直栩栩如生。</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彩湖潭</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彩湖是賨人谷老龙洞中出水集聚而成,</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传说在几万年前,天上的七仙女相约悄悄来到賨人古都的賨人谷游玩,看到賨人古都谷中美丽的湖泊,便下到谷中洗澡。这时,正巧遇到賨人打仗凯旋归来的军队,以为是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她们,便藏进了老龙洞从此没有出来,从那以后,湖泊里的水就变成了这种美丽的色彩。此湖清冽甘醇,碧绿如玉。给人一种置身仙境的感觉。</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岁月轮回</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翡翠般的水面静如处子,一条通向对岸</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屋的路面,水满则从路缝而泻,水浅则拦水而立,一轮风车静立,清晰倒影,映出山、映出物,波澜不起,青山绿水,醉人心田。这样的美景不曾就是让那些古时的文人雅士梦寐以求的隐居之所嘛!</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曝布如歌</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谷峡谷不大,但跌宕处依然有曝布</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景,湍急的水流直下,和平静的上游水面形成强烈反差。让人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远古的传说</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是生活在渠江流域长达3000多年</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的一支少数民族,賨是古巴蜀一带少数民族对赋税的称呼。相传在秦并巴蜀后,賨人先祖板楯蛮在秦与楚的战争中异常英勇,获得世代减赋的优待,賨遂成了其所在民族的别称,賨人由此而来。</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霞光回照</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意满坡,小亭悠然,太阳下,亭衔珠玉。</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走累了,享受着春日沐浴,在这小亭中憩息一小会儿,岂不美哉!</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光彩山色</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賨人谷随意观赏,夕阳西下,霞光</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闪耀,满山翠色,绿潭清泉,树枝草丛在夕照下温暖而光亮。走到哪儿,哪儿就是一幅画,画中有山、有水、有你。</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賨人飞谷之上,这条从20余米的断壁悬崖一泻而下的瀑布,冲击深潭,声若龙吟。水不居龙,龙吟不绝。相传有一年,龙王闲暇无事,应东海龙王相邀来賨人飞谷赴约,见到如此美景,顿时在河谷中手舞足蹈,摇头摆尾,跳跃腾空,尽情嬉游。玩得兴起,龙王飞上天空,一声长吟,直落而下,地面下降了一大截,因而使賨人飞谷形成了瀑布,也就是有了今天的龙湫神韵。</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渠县龙华寺地处渠县賨人谷景区内,</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坐东朝西,依山傍水,背靠佛手山,左傍七彩湖、右前莲花山,呈狮象锁海口之势,大气磅礴。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绥定府宕渠县翻新。</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华寺恢复重建工程项目2011年11月26日</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启动,翻新恢复了天王殿、龙王殿和南北厢房,依山新建了三圣殿、大雄宝殿和钟鼓楼,整个建筑群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天王殿、龙王殿、南北厢房翻新如旧。</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华寺所在賨人谷景区,国家AAAA级</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谷位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城东</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26公里,地处华蓥山脉中北段,面积41平方公里,以奇山、秀水、幽洞、丽峡、飞瀑、湖泊、涌泉、怪石、古栈、茂林著称,被誉为川东“小九寨”。</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是古代川东地区影响深远、强悍尚武</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的一支少数民族,亦是渠县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他们创造了賨人文化,留下了賨国都城遗址、汉阙、咂酒等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了纪念他们的尚武精神,賨人谷的名字由此而来。</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谷景区其中比较著名的景点是老龙洞,</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常湖水非常清澈,但是每当强烈地震来临之时就会流出褐黄色的血水;湖水逐渐由清澈变成一片褐黄色,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不明其中的道理,辗转相传之後,赋予了神话故事,更使得老龙洞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龙洞,是溶洞群中规模最大、最奇的,</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老龙村境内。该洞高20m,宽约30m,长在1000m以上。洞中有暗河和地下湖,可以划船荡舟。洞顶悬吊形状各异的钟乳石,欲坠未坠。洞中有一高达500余米的“通天洞”,逐级盘旋而上可达山顶。老龙洞坚硬的岩石经水侵蚀、冲刷和磨砺,形成石花、石柱、石钟乳等洞天奇观,被誉为“水上画廊”。</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华寺重建后,提升賨人谷景区的</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整体形象,同时积极参佛,礼佛,每天的晨钟暮鼓,主持各种佛教法事。</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谷位于达州市渠县城东26公里</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蓥山脉中北段,东经106.95 ,北纬30.85 。</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区海拔在1000米左右,森林覆盖率达95%。</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区拥有全国唯一的賨人穴居部落遗址</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和賨人文化陈列馆,还有神犬啸天、賨王洞、祭祀台、龙湫瀑布、七彩湖、老龙洞、奇石幽谷等自然景观近百处,是华蓥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谷陈列馆</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洞景主要集中在渠县龙潭乡老龙村境内,</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初步调查有大小溶洞60多个,呈现于地表的多为落水洞形式。景区内奇石、怪石遍布,姿态万千。賨人谷景区的奇山秀水、幽洞丽峡、怪石飞瀑、古栈茂林独具特色,有賨人穴居遗址和賨人文化陈列馆。</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蛙石</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蛙石,又名神犬啸天,位于观音崖</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平台上。该石高3m多,宛如一只巨大的青蛙,欲跳未跳,神采奕奕,形态逼真。从右侧看,又似一只天狗,端坐在崖前,向西注视着山下的动静,神态活现。这一大自然的杰作,巧夺天工。无论是规模之大,形状之奇,神态之活,在四川省内的天然奇石中实属罕见。</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谷奇石</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龙洞</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龙洞,是溶洞群中规模最大、最奇的,</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老龙村境内。该洞高20m,宽约30m,长在1000m以上。洞中有暗河和地下湖,可以划船荡舟。洞顶悬吊形状各异的钟乳石,欲坠未坠。洞中有一高达500余米的“通天洞”,逐级盘旋而上可达山顶。老龙洞坚硬的岩石经水侵蚀、冲刷和磨砺,形成石花、石柱、石钟乳等洞天奇观,被誉为“水上画廊”。</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谷溶洞</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穴居部落</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穴居部落,是賨人在先秦时期,因避战乱,</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悬崖上因洞造屋,因崖修栈,形成建在洞穴里的穴居部落。整个崖居群上下相通,左右相连;室与室之间有石梯、甬道及栈道相连。崖居建造有防御野兽和外族侵略的山寨大门。洞穴内,在岩石上凿成的神龛、石灶、石床等一应俱全。它是川东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古人洞窟部落遗址。</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化陈列馆</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谷文化陈列馆展示了賨人文化生活原始实物复制品、浮雕、雕塑、绘画及賨人文化历史文献资料等,并辅以现代灯光和投影技术,重现了远古賨人的生活场景。 </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又称寅人、</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板楯蛮,也是现在土家族的"主源"。其存在于春秋战国之前,主要分布于嘉陵江畔,古书中记载,该民族勇猛彪悍,且善歌舞,在巴渠上古墓葬挖掘中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青铜兵器也证明了该民族的勇猛并且擅长冶铸技术,故賨人被称为东方的斯巴达人。</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虽没有列入当今的56个民族之中,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比的辉煌.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都就建在今四川达州市渠县的土溪城坝.渠县,秦时称宕渠县.《华阳国志》记载:"宕渠盖为故寅国,今有寅城、卢城。"</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勇猛强悍,能歌善舞。《舆地纪胜》卷162记:'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发掘出来的巴渠上古墓葬中来看,每墓都有青铜兵器,包括剑、矛、饯、莆簇,宵顶,带钩等。其中的长胡三穿方内虎纹戈,被考古学家称为是蜀中同类兵器中最精者。一柄形如柳叶的长剑,至今剑锋还很锋利.兵器上的虎纹造型十分逼真.它表明了賨人的勇猛强悍,崇尚武力,同时也反映了賨人精湛的冶铸技术。</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善跳巴渝舞.歌舞时,数人敲铜鼓,男男女女手拉着手一边唱着歌,一边跳舞.跳到高潮时,铜鼓澈越,人们劲歇.舞者手执"牟弩",步伐整齐有力,作出向敌人进军的棋样.这时,舞蹈已经变成战斗的演练了.</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这种既勇武好战,又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在战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据《华阳国志·巴志》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在生死搏杀的战场上,一边冲锋陷阵,一边唱歌跳舞,这在世界战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这种充满浪漫情调的战术,并非玩合的花架子,而是从气势上压倒了商朝军队.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仅率领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五千人,虎贲(冲锋兵)三千人,而纣王的军队却是七十万人,众寡悬殊.然而武王军队 "前歌后舞,士气旺盛",致使商兵阵上起义倒戈.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击败了强大的殷纣.长达八百年的周王朝得以建立,賨人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在灭秦兴汉的战争中再次建立功勋.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暴虐统治,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沛县亭长刘邦率领一支强大的起义军同秦王朝的军队激战,勇猛善战的寅人常常充当刘邦军队的前锋.据《华阳国志》记载:賨人在阆中人范目统率下,手执牟弩、板榍(由于寅人常用板楯为盾牌,所以又称板楯蛮)高唱战歌,跳起激越的巴瀹舞,向秦军冲杀,所向披靡.刘邦顺利进入咸阳后,被封为"汉王".汉王要封范目为长安建章乡候,后又改封为憨乡侯,意在留住賨人这支军队,范目迫于寅人思乡心切,坚持不受此封,刘邦只好将范目改封为低一纹的度沔县侯.让賨人回归故里.</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王朝被推翻后,楚汉相争的大战展开了.汉王刘邦凭借的大后方,便是包括賨人在内的巴蜀之地.战争期间,负责后勤的萧何,吕雉动员寅人参战.据史料记载,当时賨人从十六到六十岁的男子都拿起武器上前线.当汉中一带因遭受天军出现大饥荒时,刘邦还下令大批饥民到賨人聚居的巴地和蜀地就仑,稳定了汉王后方.汉王还在中人居住的地方设立了一处重要的屯兵积粮据点,取名为得汉城.此城即今的通江县永安乡(原属达县地区).得汉城号称·地环三玉涧,天铸一铜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萧何、吕雉经得汉城把兵士和粮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为刘邦击败强大的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创建了不朽的功勋.汉高祖刘邦为了奖励賨人的汗马功劳,下诏免除了寅人中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的租赋,其余广大蜜民每年也只缴四十寅钱的租赋, 比一般人要少交三分之一。</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有賨人李特起义,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后来到李雄侄儿李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所以历史上又称"成汉"。</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应属于羌族一支,在古代又属于巴族,土家族便是板楯蛮东迁后形成的民族。</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古代巴族的一支,板楯蛮的又一称谓。汉代规定巴族的渠帅罗、朴等七姓不输租赋,其余每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文,巴人呼赋为賨,故当时称之为賨人。賨人主要分布在巴郡阆中(今属四川)和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一带,沿渝水(今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居住。从事农业,长于狩猎,俗喜歌舞,敬信巫觋,骠勇善战。部落首领有王、侯、邑君、邑长之分。相传秦昭襄王时,白虎为患,賨人应募以白竹弩射虎有功。</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在秦汉以前居住比较集中,文化特点</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亦比较鲜明,如船棺葬和各种特殊形制与纹饰的青铜器,都颇有地方特色,賨人的巴渝舞更深为刘邦赞赏,成为汉朝庙堂歌舞之一种。汉以后,賨人与汉族以及其他蛮人如廪君蛮、賨瓠蛮融合的进程日益加快。汉末魏晋时期,不仅在原賨人十分集中的宕渠地区呈现出"巴夷"(即廪君蛮)与"賨民"杂居的局面,而且在原廪君蛮比较集中的巴东郡和原盘瓠蛮集中的地区涪陵郡,也都有不少賨人杂居其间。</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川曾有"斯巴达人?</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是古巴蜀一带少数民族对赋税的称呼。</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相传在秦并巴蜀后,賨人先祖板楯蛮在秦与楚的战争中异常英勇,获得世代减赋的优待,賨遂成了其所在民族的别称,賨人由此而来。賨人贯穿了四川姓氏发展的全过程,至今仍有源自賨人的姓氏流传巴蜀……达州渠县曾是古代賨人聚居的地方之一。賨人到底是怎样的一支民族,和四川有怎样的关系?</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洞穴遗迹</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是生活在渠江流域长达3000多年</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的一支少数民族。渠江是嘉陵江的一条支流,全长720公里,有两个源头,东源州河出自川陕两省边界大巴山西南麓,北源巴河出自川陕两省边界米仓山南麓,在渠县三汇镇汇合后,称为渠江。在中国古代,大多的民族择江水、湖泊而栖,渠江在一定意义上是賨人的母亲河。</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至今仍有着大量的未解之谜。他们英勇尚武,有"东方斯巴达人"的美誉。他们帮助过大量的中原政权进行战争。据记载,周武王即位后的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当时被称为彭人的賨人祖先,就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据说,参加战争的车兵有300乘,士卒达4.5万人。虽然古人记载战争参与人数时往往有些夸张,但賨人所派的部队几乎也相当于一个坦克师和几个步兵师了,几乎是倾其所有参战。这场战争,对賨人来说,显得非常奇怪。朝歌距渠县的距离是非常远的,一个在河南,一个在四川。史书记载,在武王伐纣中,賨人一直作为前锋冲杀在前,玩了命地打仗。賨人为了一块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土地如此拼命,理由在哪里?</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渠县賨人谷</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事实上,这场战役证明了賨人是夏人</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之后的可能性。賨人曾经是夏朝的联合部落之一,纣王先祖殷人集团把夏朝灭亡后,他们从中原被赶到了湖北,最后又被巴人赶到四川渠县的地界,这样的仇恨积累了很长时间。可以说,賨人之所以在川东北定居,都是被殷人的穷追猛打所赐。周人的先祖后稷的子孙也曾辅佐过夏朝,后来夏朝衰落后,跑到陕西、甘肃一带发展。可以说,周人和賨人都是曾因殷商而被流放的,这场战争是夏国统治集团的一场复仇之战,賨人在对殷商的战争中奋勇争先就不足为怪了。</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这场战争开始,賨人在古代的战争</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威名开始彰显。他们锻造业发达,在战争中每每冲锋在前。</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曾经有人说,賨人是巴人的一支。不过,</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个说法可能并不准确。賨人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传说,讲的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秦人募集賨人射杀白虎的故事。文献中记载,当时巴蜀地区白虎作乱,賨人用弩射杀白虎,显得十分积极。</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賨人神犬石</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秦昭襄王时</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元前306年--前251年),白虎危害秦、蜀、巴、汉四郡,秦王重赏幕人除患,"国中有人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重赏之下,勇夫豁出。賨人廖中药、何射虎、秦精等做白竹弩于高楼,射虎,中头三节。秦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论功行赏时,秦王犹豫了:想兑现事前的许诺,又"嫌其夷人"--"南蛮西南夷",还要"加官晋爵"?左思右想,终于有了新的嘉奖策略:"夷人"每户田在一顷以下者不交租税;虽有十妻也不交人头税;打伤人者按情节轻重论罪;杀死人者向死者家属赔偿一定钱财即可免罪。不仅有这样的宽松政策,而且刻石为盟:"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事实上,白虎在老虎的种群中并不常见,秦灭巴蜀后突然出现白虎作乱的事情,是十分蹊跷的。再来看同期的巴人,他们的图腾正是白虎,他们崇拜的首领廪君传说中死后灵魂化成白虎。巴人每每祭祀白虎,过程都十分虔诚。白虎可以说是巴人最崇拜的图腾之一,甚至用活人的血祭祀白虎。在此,我们要相信,古人对图腾的崇拜是非常虔诚的,如果賨人是巴人的一支,射杀崇拜的图腾是万万不可能的。在这里,可以大胆地想象一下,秦人所说的白虎作乱,可能指的就是巴人作乱。秦灭巴蜀后,巴人对秦的抵抗几乎没有间断。賨人和巴人可能有世仇,秦人正是利用这一点,用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打击土著政权。</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四:古賨国遗址出土的文物-虎钮錞于</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惠王时期,司马错率巴蜀兵众10万,浮江伐楚,其中賨人的先民板楯蛮再次成为秦人的先锋。在这场战争中,秦人获得楚国的黔中郡(今湖南常德),这是秦侵攻六国南线的一次重要战役。论功行赏,板楯蛮被减免赋税,因巴地称赋税为賨,板楯蛮自此有了賨人的称谓。浮江伐楚发生在秦灭巴蜀 30多年后,大约在公元前280年。秦灭巴蜀的30年中,巴蜀土著势力的抵抗不断。对攻入蜀地的秦人,賨人却协助其奋勇作战,似乎显得很不合情理。</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事实上,从賨人射虎的故事中,是可以</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看出賨人和秦人的关系的。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賨人和信仰虎图腾的巴人有世仇,秦灭巴蜀和浮江伐楚之间的这段时间,巴人仍在进入渠县一带賨人的领地,蚕食他们的生存空间。按秦人的说法,当时白虎危害天水、成都、阆中、汉中等地,指的就是被灭国后仍在活动的巴人"游击队"。对杀"白虎"的人,秦人给的赏赐是"邑万家,金帛称之"。由此可见,秦人对"白虎游击队"的头疼程度。</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对"白虎游击队"无计可施的情况下,</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人自然亲近和"虎巴"有仇的賨人。賨人用白竹做的弩,是当时十分先进的武器。賨人利用武器优势,打击巴人"游击队",获得了非常大的胜利,获得了秦王的嘉奖。但秦人并没有把这个"以夷制夷"的政治手腕写得那么通俗易懂,最终变成了賨人用弩协助除去虎患的典故。</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法律严苛的秦国,賨人即使杀了秦人也未必会被判处死刑,赔偿一些青铜制品和酒就能了事,可见在秦人伐楚时賨人已得到了和秦人同样的政治地位。在巴蜀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仅有賨人利用这场战争获得了赋税的减免,而巴人并没有这样的待遇。可以说,賨人当时虽然是秦国的一支雇佣军,但却有着紧密的联系。</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二世时期,项羽和刘邦发起推翻秦朝的战争,一度成为秦人雇佣军的賨人又成了刘邦的先锋,帮助平定三秦。賨人和秦人为何反目?明确的记载并不多。在此后的楚汉战争中,賨人又协助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汉代的兵马俑中,賨人排在汉军的前锋部分,证明賨人这支自由的佣兵集团已经依附于刘邦。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东方的斯巴达人賨人再次完成了一次政治转向。作为一支战斗民族,根据天下大势及时完成转向是必须拥有的政治素质,賨人再次得到了发展。</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汉桓帝时期,从刘邦时代传承下来的对賨人的优待政策,被腐败的地方政府打破,在渠县一带的賨人响应黄巾起义杀官吏。因为賨人一直经历战争,战斗力超强,朝廷数次镇压都没有效果,賨人被誉为"神兵"。</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来,賨人又敬信张鲁的"五斗米道(道教)"。张鲁在阳平关被曹军攻破,前往依附的賨人首领杜濩,不久与张鲁、巴七姓夷王朴胡举巴、賨民依附曹操,这件事发生在215年。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民依附曹操,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部分賨人成为魏国的重要战斗力量。在蜀汉的賨人被编入蜀军,与青羌骑兵一起,成为蜀汉政权的军事中坚。</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胡十六国期间,賨人李特在天下大乱时,不依附于任何政权,建立了成汉政权。这是賨人在历史上最后的辉煌,最后被东晋所灭。自此后,賨人就从历史中渐渐消失了。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武侯祠,就是成汉政权的李雄为纪念诸葛亮而修建的。讨伐三秦时留在西北的賨人和当地胡人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集团。留在四川的賨人逐渐在汉人的大量移民中失去人数优势而被同化。还有一批成为湖北一带土家族的先民。</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川渝一带居民中,賨人的基因深深地隐藏在浩瀚的人海中,仅剩下不断出土的青铜器,印证着賨人那段永恒的辉煌。</b></h3> <p>白塔所思</p><p> 如果有人问,三汇古镇如今还保留着什么值得一看的去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白塔。对,就是白塔。其实已有些破旧的白塔,也是没有什么好看的了。不过,在无聊时,到是可以约上几个朋友信步而去,追溯一番波涛上的景致。</p><p> 三汇原本有许多像样的古迹可以一看,由于年久失修,文化意识的淡薄,早已随历史的洪流灰飞烟灭。仅存的几处古迹,已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稍微值得宽心的龙王古庙也凋敝得不成样子,独自在风雨中述说着苍凉的一生。</p><p> </p><p> 可能长期在外飘荡的缘故,日子愈久,那种思乡之情愈发的浓烈。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关心得越来越仔细,真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p><p> 三汇镇,临江而设。远在宋代就有了行政编制,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并不多见,它集水之灵动与山的柔情于一体,就有了秀美的容颜。这里的人们,男人挺拔,女人火辣。悠然自得地怀抱砸酒罐,摆着龙门阵。在这里狂奔的时光之马,也会收起扬起的蹄子,饮一口三江的清流。如果你累了,就选择在此地栖息或者盘桓几日,喝一喝咂酒,咀嚼脆香的盐锅魁。如果兴趣好一些,也可去向阳门的石级上,摸一把古老的胎记。</p><p> 巴河与州河像两条粗壮的血管,在三汇聚集一处,又注入了渠江的大动脉。</p><p> 思绪穿越至清朝,可以现象,在道光年间。一名游方的和尚手托钵盂来到三汇,此时他疲惫的倦容,却不失出家人的气度,穿着黄色或者灰色的僧衣,已然有些脏污了,芒鞋已然破了。原本只是路过,化完缘就隐身丛林,做功课,普渡众生。他也没有想到,一个弹丸之地,居然有如此丰富的水资源,隐藏着一个世外桃源。这确实令他惊喜不已,甚至他忘记了僧人的从容淡定。于是,他决定留下来。筑塔弘扬佛法,教化愚昧。他如此想着,浑身顿时轻盈起来。</p><p> </p><p> 不管是藏传佛教也好,大乘小乘也罢。无外乎讲一个道理,放下,随缘。我们国家寺院众多,宗派森然。法师们常常谈经论道于高山流水与暮鼓晨钟之间,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播撒于华夏神州。十多年前,我有幸在福建莆田的广化寺,结识了一名扫地僧。与其说是结识,倒不如说是因佛结缘。扫地僧很年轻的样子,可从他口里吐出来的话语无不令我茅塞顿开。自此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必去寺院聆听这些跳出红尘者的教化,许多的纠结与彷徨都在此化为乌有。</p><p> 我们先不去管塔的优美传说,有点历史的东西谁没点故事呢?</p><p> 凡建塔之地都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有塔的地方自然风景优美,杭州的雷峰塔即使倒掉的时候也美丽成杭州的八景之一,雷锋夕照。大小雁塔更是冠绝天下,美不胜收。塔成了中国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高耸入云的塔身,自带光芒。塔成了一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造一座城,最后几乎都要造一座塔。塔好像成了人们心中的某种精神寄托,没有塔仿佛就没有了灵魂与支撑 ,塔成了提升城市价值的重要筹码。</p><p> 可以现象那个游方的和尚,为了修建白塔是下了决心的,也操坏了心。没钱可以化缘,设坛做几场法事。从善如流的三汇人,慷慨解囊 。硬是将一座浑身白亮的塔,矗立在了离三汇镇1.5公里的渠江岸上。《渠县志》三汇塔序赞之: </p><p> 下临翠浪,注千载层出之文澜。</p><p>塔南北各有一桥飞跨渠江东西,如双龙卧波。可以看出这赞,是后人补赞的,清朝当时是没有那个实力,修一座横跨东西的公路大桥。</p><p> 白塔,远观的确像一把直刺苍穹的剑。到目前为止,白塔我仅去过两次。最早的一次,那时我还是懵懂少年。与几个同学结伴前往,那时的白塔还算保存不错,铜铃还在,风来时也还能听到叮当脆响,楼板存在一些,站在塔里观长途奔袭而来的河水,冲向眼帘,大有“江河水苍茫”之慨。尽管那时我没有吟上一首而遗憾,那碧波荡漾的河水却镌刻在记忆的深处。最近的一次是在前年春节。由于还乡的人很多,只看了个大概,其实不看也知道它的境况。白塔还是那么高高大大,浑身还是通透的白色。“文峰塔”三个字还在 ,先前的旋转楼梯及木板楼不复存在。我记得塔身是有画的,现在也变成白茫茫的一片了,铜铃,也不知道被谁好奇地拿走了。没有铜铃的白塔像突然失去了双耳。能拿的都拿走吧,掏空了内脏的白塔仿佛一具空壳的干尸,在日照下倒也闪闪发亮。我却诗意全无,游兴索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