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技艺——九洋弹棉花

【我从九洋来】

<h3>  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弦弓来弹皮棉。”屏南地区始于何时待考。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h3><h3> 弹棉,实际上指的是弹棉胎,也有弹棉褥(垫被)。棉花去籽以后,再用弦弓来弹,絮棉被、棉衣的棉,就加工到这一步。如过去女儿嫁妆的棉絮都是新棉所弹。一般人家也有用旧棉重新弹加工的。弹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为弦;还有木棰、铲头,磨盘等。弹时,用木棰频频击弦,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以后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纱布好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按民俗,所用的纱,一般都用白色。但用作嫁妆的棉絮必须以红绿两色纱,以示吉利。如旧棉重弹,须先除掉表面的旧纱,然后卷成捆,用双手捧住在满布钉头的铲头上撕松,再用弓弹。</h3> <h3>  在外行人的眼里,弹棉花是个很有趣的事情,而这些工具也挺有特色。有一把专门的弹棉花的弓,根据个人的习惯可长可短,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我们所听到的弹棉花的标志性声响就是由它们发出来的。这就是弹棉花最基本的工具,整理棉花都要靠这个“弓”。</h3> <h3>  弹棉花是一种传统民间老手艺了,虽然如今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但是40岁以上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h3> <h3>“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这是弹棉花工匠们对自己的手艺的一种诠释,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劳动最为形象的比喻。村里一位弹棉花的老人平时不善言辞,但是说起弹棉花倒是头头是道,弹棉花不仅是费力也是个精细活,敲弓的时候要花大力气,而“上线”则是细致的工作,要两个人一起才能完成,摆上一个小小的花样,一条棉被就初具雏形了。</h3> <h3>  从上世纪末起,弹棉花这个老手艺就已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家里盖的,已经不仅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的各种各样的被子,对于这些方便简单又暖和的玩意儿,大多数人还是认同的。同时弹棉花的手艺也慢慢的被机械化操作所代替,机械化制被厂生产效率是民间手工弹棉花的几十倍。</h3> <h3>  村里弹棉花的老人一直对我说,自己曾经也带的几个徒弟,不过都已经改行,他自己现在也做不动了,这样的手艺或许也就慢慢失传了,而随着时代得发展,各种色彩斑斓的被子也取代了老得棉花被褥,但留在小巷深处的铿铿得弹棉花声音却成为九洋一代人难以忘却的记忆。</h3> <h3>  真正让大家记忆犹新弹棉花电影《巧奔妙逃》,大家还记得把,如果有谁想体验弹棉花,倒是可以去体验一下哦,村里还有好几位弹棉花的老师傅呢!</h3> <h3>  美篇配图系网络图片,大部分图片是电影《巧奔妙逃》的剧照。就不一一注明出处,望请见谅。</h3> <h3>  喜欢我美篇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有好的家乡题材可以推荐给我!我们大家一起把家乡宣传好,把家乡的文化传承好!最后别忘了给我评论留言哦。感谢大家支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