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五村</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0一九年四月二十八日</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b> 乡村古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古村落孕育了文化,承载着乡愁。</b></h1><h1><b>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古村落失去了原来的面貌。人去房空现象严重。有的古村落早已从地图上消失。数据显示,全国古村落正以每天超过上百个的速度加速消亡。不少民间民俗文化也正在消亡。</b></h1><h1><b>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b></h1><h1><b> 这是我们记忆中的村落。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可能保存历史,记录沧桑,留住乡愁,为保护乡村古村落各尽其能,尽力而为。</b></h1><h1><b>岳壁乡:</b></h1><h1><b>上五村:</b></h1><h1><b> 上五村位于岳壁乡最南端,海拔一千二百米,下辖原家庄、东九龙、西九龙、梁家庄、赵家寨五个自然村。全村五百多口人,收入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耕地条件较差。但自然风光秀丽,空气新鲜,盛产槟果,处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b></h1> <h1><b> 上五村古寨层次错落充满乡野情趣。</b></h1> <h1><b> 上五村保存完整的古旧院落。</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遥上五村八个自然村历史追叙。</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撰文 \ 摄影史光玉</b></h1> <h1><b> 原家庄村:</b></h1><h1><b> 原家庄村2000年之前隶属梁坡底乡,2002年撤乡并镇改革时,梁坡底乡并入岳壁乡,原家庄村遂划归岳壁乡。后与东九龙、西九龙、梁家庄、赵家寨一起合并为上五村。原家庄村也由行政村转而成为自然村,但原家庄是上五村村委会所在地。 </b></h1><h1><b> 原家庄村位于古城东南20公里的丘陵山区,海拔1200米,面积4平方公里。东至杀人崖和水磨头村相邻,西至九龙沟,南和东九龙村相邻,北至西山头文峰塔南和梁坡底村相邻。东西两面靠沟,南与沁源赤石桥为同一山脉。民间传说位于本村村北的“神顶上”就是这一山脉的“龙头”。</b></h1><h1><b> 据传,原家庄建于元朝,距今700多年。元朝忽必烈时有一在朝廷做官的阮姓者,因逃难起先逃跑到平遥龙坡村居住,后又转到原家庄村并改姓原,从此开始在此定居(闹庄庄),“原家庄”因此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民洪武年间有本县岳壁村耿姓第七代人由岳壁村迁入原家庄定居,后又有卜宜武姓和杨姓、王姓等人家相继到此定居,耿姓至今为第二十四代,该村已有十八代人在此定居生活。</b></h1> <h1><b> 解放前该村有30多户近200人口,解放初期增至260余人口,解放后最多时170多户700多人口。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人们开始外迁,到2010年学校撤走时,人们大批迁往别的乡、镇、村,现该村有40多户70余人口,110多所院落。</b></h1><h1><b> 原家庄村是革命根据地,中共平遥县委于1939年1月在平遥原家庄成立,书记为温文俊,后由郝一民接任,组织部长任荣庭,宣传部长李守基,平遥县政府曾一度时期也在此驻扎过,县委在此刚成立后在社会上的公开名义是新华日报分销处。</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解放战争晋中首战——解放原家庄 </b></h1><h1><b> 原家庄村地属黄土高原,为晋中盆地边山地带和太岳山脉余脉交汇处,平均海拔高度1200米左右,登高望远,可俯瞰多半个平遥县境。雨过天晴,可望见吕梁山脉,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b></h1><h1><b>临汾攻坚战</b></h1><h1><b> 1948年3月7日,徐向前以晋冀鲁豫军区八纵十三纵及太岳军区、吕梁军区部队约3.5万人的优势兵力,发起临汾攻坚战,连攻3日不下。这时阎锡山显得欣喜若狂,忙向蒋介石中央报捷,称“我守临汾将士血洒城头,临城稳如泰山”、“从共军首领临汾城下的失败,足以证明山西城镇据点工事结构的坚固,火力配备的得当”。阎锡山高兴得太早了,他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这就是他的对手不是明末的农民领袖李自成,而是共产党将领徐向前。</b></h1><h1><b> 继临汾失守后,阎锡山再次收缩兵力,同时拟定了“固守点线,以攻为守”的晋中作战方针。为此他以一部分兵力继续固守晋中各县城外,另将第三十四、四十三、六十一军各一部组成所谓“闪击兵团”,任命高倬为总司令,实行机动作战,控制晋中平原通向山区隘口的要地。平遥县原家庄村据点“神脑”也是其中之一。就在阎锡山总结失败的教训,调整战略战术,组建“闪击兵团”的同时,徐向前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乘胜挥师北上,兵向晋中。</b></h1><h1><b>晋中战役正式打响</b></h1><h1><b> 6月18日傍晚,几声枪响惊醒了刚要入睡的阎军,他们骂骂咧咧“几个民兵集坨子”,枪声似乎比以往密集了许多,连续不断,睡在原抗日南政府大院东院的阎军和东头大院的阎军纷纷起身,通过大院二楼过道和东头院小路登上据点“神脑上”。此时还有枪声凌乱地响着,阎军也开火还击,投掷手榴弹。天很黑,他们只有待在据点,在神脑边沿布防,以防我军突入。这时我军先头部队在当地民兵和村民配合下,利用在临汾攻城时的挖洞破袭经验,将王家院西窑后墙凿洞,穿过此院又上到另一院,后墙凿洞,通过高低两院,贴近敌据点埋伏。同时将圪桩日靠新院堡墙挖洞穿过。进入新院,埋伏于堡墙下。</b></h1><h1><b> 此时临汾旅(第八纵队)67团7营的主攻部队通过林坡迂回到原家庄南九龙沟村,和原家庄东窑湾对敌形成合围之势,只空出神脑东北泉则沟让敌逃窜,同时在泉则沟设伏逃窜之敌。</b></h1><h1><b>炮连在九龙沟方向高地将炮对准神脑敌军据点,准备瓮中捉鳖。这一夜我军部署就绪,敌人慌乱的熬了一夜。</b></h1><h1><b>原家庄战役大捷</b></h1><h1><b> 19日早晨8点,总攻开始。枪炮声响成一片,我军第一发炮弹打进来,打在百姓窑后的土塄上,炸出了一个大洞。我解放军战士身背门板,向敌小炮台发起了一轮接一轮的冲锋,敌人凭借险要地势,机枪疯狂向我军扫射,我军一营长倒在血泊中,7、8名战士受伤倒下,一时攻不下,战事非常焦灼。“神脑”这一高地,独立易守,原来为日本侵华时的据点。工事构筑合理坚固,阎军火力配备得当,加之阎锡山对亲训师的“阵存成功,阵亡成仁”的严令,敌营长声嘶竭力的指挥阎军奋力抵抗,并同时发报请求支援。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离这里最近的亲训独立师也在平遥县城,距此地四十多华里,他们又惧怕我大部队,不敢贸然挺近救援。</b></h1><h1><b>就在久攻不下,另觅突破时,我军一发炮弹正好落在小炮台上,将炮台炸飞。先头部队冲了上去,敌军坚固的防御被我军从这里撕开了,敌军乱作一团。我军大部冲上“神脑”,展开了猛烈进攻,敌军死的死、伤的伤、跑的跑(在泉子沟遭到伏击),至此敌军增援的飞机从太原赶来,低空盘旋,看看大势已去,便匆忙扔了几颗炸弹,一路向北飞走了。</b></h1><h1><b> 这一战役,我军毙敌70多人,俘敌230多人,缴获八二炮、六零炮10门,缴获轻武器160多件,俘虏敌营长一名,敌无一漏网。</b></h1><h1><b>原家庄战役大捷,极大地打击了阎锡山控隘要地所谓“闪击兵团”、“固守点线,以攻为守”的晋中作战方针。从此原家庄人民不再过提心吊胆、流离逃亡的日子,解放的日子到来了。</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笔录: 杨根河 胡铁琛</b></h3><h3><b> 整理: 记者 武玲芳</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 原家庄解放以前曾设立过“私塾”,解放后设立公立初小、小学、初中,校址分别设在原家庄村和九龙庙,90年代到2010年设立过五年制寄宿制小学。</b></h1> <h1><b> 原家庄村,有三出名:地势出名,地处要塞,作为重要的战略转移地久负盛名;缺失出名,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紧缺;槟果出名,这里的槟果是一大特产,有“红槟果之乡”美誉。</b></h1><h1><b> 原家庄最富盛名的特产是槟果。槟果形似苹果,但个小色艳,果味芳香,味道酸甜,具有养颜滋肺,消食解乏之功效。平遥县境内有丰富的槟果资源,但以原家庄村所产的槟果品质最优良。每年秋季,村民们会用传统工艺将槟果加工成槟干,带到市集上销售,深受方圆百里百姓的欢迎。</b></h1> <h1><b> 一镢一镢将时光切成碎片,记载着这些年的辛劳历程,岁月的光辉照耀着沧老的容颜,把汗水送给了这片肥沃的土地。(2015年4月29日摄于岳壁乡上五村原家庄组)</b></h1><h1><b> 原家庄土地面积1000余亩,其中耕地500多亩,林地近500亩,其它均为草地荒山。农作物主要以高粱、玉米、谷类、豆类、土豆为主,牧业以养羊为主,林业以槟果(苹卜)和沙果(果子)为主,槟果是原家庄自古以来享有名声的特产,被誉为“红槟果之乡”,远销俄罗斯等国。该村60年代以前无水无电,村民吃水要走山路并下山到水磨头村旁的惠济河沟里挑水,往返十里,十分艰苦。文革时期,平遥县委拔专款安装水泵管道引水至村内蓄水房,村民出钱买水吃,并通了电。后经数次在本村探测水源,于2008年开工打深井一眼,2010年开始正式饮用井水。</b></h1><h1><b> 原家庄村有庙宇三处,关帝庙和九龙庙;位于本村东北方位,庙宇初建于明朝末年,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一进院,上下两层。上层为关帝庙,人们祈求平安招财,下层为九龙庙,人们祈求风调雨顺。文革时期神像被毁,庙宇陈旧,2002年修缮庙宇,2005年重塑神像。娘娘庙位于本村正北最高的山顶上,坐北向南,初建于明代末,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民间传说是供奉着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的次女,祈求保佑子孙平安富贵。该庙建筑和庙内神像曾被日本侵略军拆毁,用于修建炮楼设施,并在庙宇南面和西侧开挖战壕(现战壕遗址还在)。2011年由各方人士捐资复建庙宇,重塑神像。 五道庙原位于本村西北方向的村口路旁,初建于明末,面积20多平方米,庙内供奉着五道神(五道爷),祈求保佑世人平安。该庙60年代因拓宽道路拆除,成为历史。</b></h1> <h1><b> 东九龙村位于平遥古城东南丘陵山区,距城22公里,东至方位角与水磨头、原家庄交界,西到九龙沟玉叶弯与西九龙村相邻,南至东岔沟与赵家寨、梁家寨为邻,北到原家庄、梁坡底,方圆十里。该村村南有九龙庙和石佛寺,又因位于九龙沟东面,得名“东九龙”村。</b></h1><h1><b> 东九龙村历史悠久,相传明朝时期有梁坡底村大户温姓人家到此开发田地,后由附近九龙庙和石佛寺僧人到此租住管理田地,清朝康熙年间有平遥城内站马道杨姓人家和城南堡村白姓人家,先后迁往此地定居,随后又有梁坡底村梁姓人家相继迁入,距今320余年。起初租用僧人管理的土地耕作,村民每年向寺庙交租,部分人家开垦小块田地。共产党基层组织“农会”在农村建立以后,农村开始搞“算账”、“减租减息”运动,九龙庙和石佛寺僧人逐渐撤离。</b></h1><h1><b> 东九龙村自成立农会开始,先后成立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1952年到1953年平遥县人民政府曾在该村成立九龙沟乡,原家庄人耿国祥曾任乡长,后改为梁坡底乡。</b></h1> <h1><b> 东九龙有土地近600亩,其中耕地400多亩,其它为林地、草地等。农作物主要以玉米、高粱、小麦、小米、土豆为主,林业主要有槟果(苹卜)、沙果(果子)为主,养殖以养羊为主。灌溉和村民生活用水依靠九龙沟的水,该村1981年通电,后安装水泵管道建蓄水池,从沟底引水而上。1956年曾与附近的西九龙村合并为一个村队,一年以后再次分开。</b></h1><h1><b> 该村解放前曾由村民集资雇教师开办学堂,后与邻村西九龙在石佛寺联合办学,解放以后同周围村庄合并在石佛寺先后设立公办初小、高小,小学、初中。八十年代初学校并入原家庄村,石佛寺学校解散,东九龙又在该村开办10年小学。</b></h1><h1><b>解放后,东九龙村最多时有30余户150多人,进入八十年代村民开始陆续外迁,分别迁至东泉、梁坡底、沿村堡、洪善、祁县等地。现该村在册人数二十户,常住有五户、九人。</b></h1> <h1><b> 九龙沟村南有九龙庙、石佛寺,占地三亩。村西北有娘娘庙,为石头窑洞式建筑。村西南有姑姑庵,村东南有和尚塔,现已无存。九龙庙和石佛寺紧邻,依山面河沟而建,建筑气势宏大,结构工艺及用料考究,最多时有僧人50多人,后逐渐减少。九龙庙和石佛寺曾与超山百福寺、梁家滩村白云寺、偏城村雷庄寺依次并称为“常荣”、“常华”、“常富”、“常贵”,九龙庙和石佛寺居首。该寺庙早已全部遭拆毁,庙中十余尊铸铁神像被运往普洞大炼钢铁所用,现只留有部分建筑遗迹和石碑。解放以后到八十年代,该寺庙曾被学校占用。</b></h1> <h1><b> 群山环抱的一个小山村,有这么一个团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不忘初心,奋力前进。他们深知:"我们是一个团队,所以我们要拧成一股绳!"(2017年5月22日摄于岳壁乡上五村东九龙组)</b></h1><h1><b> 耧儿,也叫耧车或耧犁,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木制的播种农具。用于种谷子、糜子和高粱。从功能上说,它将开沟、播种、覆土一次性完成。用耧播种时一般要四个人操作,三个人在前边拉,一人在中间掌耧,这个掌耧的一定要有播种经验,随时摇动耧,让耧下籽均匀。</b></h1><h1><b> 碌砘,又叫砘车,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农具。三个石头珠子用一根粗约三寸的木轴穿起来,珠与珠之间用轴上插的木橛隔开。农人肩挎一条绳子拉着,深一脚浅一脚,在松软的田垄里来回奔波。人们将耧播过的地方都要砘一遍,因为碌砘打过以后可起到很好的镇压保墒作用,出苗好。这样,耧前砘后,前面摇耧撒种铃声叮当,后面碌砘"镇压""吱吱嘎嘎",形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优美春播图。平遥有句话叫"碌砘走不到耧前头。"就是这个道理。</b></h1><h1><b> 你看:农人们扛着耧儿,拉着碌砘,播完种子,从田里归来,满脸洋溢着的都是笑。 </b></h1><h1><b> </b></h1> <h1><b> 弯起腰,双肩承受着压力,在赤日下,种着谷子。汗滴留下了油亮的印记,在岁月中重复着这样的生命之歌,好一个农民的脊梁!(2017年5月22日摄于岳壁乡上五村东九龙组)</b></h1><h1><b>西九龙村</b></h1> <h1><b> 西九龙村距平遥古城东南方向20公里,现隶属于岳壁乡上五村,距原家庄3.5公里与东九龙隔沟相望。村子四周为山,背靠将军岭,面向东九龙村,沟底溪水长流。</b></h1><h1><b> 该村于清朝初年先由城内一冀姓人家迁入,随后又有梁坡底梁姓人家和别处一张姓人家迁入,从此开辟田地进行日常耕种生活。该村从起始的两户人家,一直发展到最多时有30余户130多口人,冀氏等人家至今还保留着平遥城内“里甲制”时的习俗。据统计,西九龙村至今已有十二代人在此居住生活,民国时期本村曾有梁姓人家开办织布局和做茶叶生意。</b></h1> <h1><b> 西九龙村人的居住以土石窑洞建筑为主,公共和居民院落共20余所。八十年代该村村民开始四处投亲访友陆续迁往别的乡村,现已无常住人口,只有个别村民偶尔夏季回村暂住几月也是为了照料果树,小种植物。</b></h1><h1><b> 西九龙村清末曾办过“冬学”,民国后在该村对面的石佛寺曾与东九龙等村联办学堂,解放后在九龙庙和石佛寺与周围村庄共同公办初小、小学、初中。1986年该校解散后,西九龙村又在本村办过10年小学。</b></h1><h1><b> 该村面积近500亩,其中有耕地300多亩,非耕地近100多亩。该村历史以来农林牧业以种植谷子、高粱、玉米、槟果、核桃和养羊为主。</b></h1><h1><b> 西九龙村东有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考究的“九龙庙”和“石佛寺”。村内建有“三官庙”,庙中供奉民间信仰的三元大帝,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建庙时间无考。</b></h1> <h1><b> 位于该村西北方山顶上的“窦王墓”,民间传说是隋末唐初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长安被杀后,他的部下为让尊者窦王安静并躲劫葬于此。西九龙村有距今1600余年的古槐树,树身粗壮、枝叶茂盛、气势磅礴,巍然耸立在该村西南的高山头上。传说窦王率军南征北战时,他的座驾“火龙驹”就栖息在这棵树下。</b></h1><h1><b>梁家(lia)庄村: </b></h1> <h1><b> 梁家庄村东靠大风岭,西至镇底沟,南到大马凹村,北至果子沟村。方圆30华里,距原家庄五公里,与赵家庄和九龙沟村相邻。村子建在四面形似莲花的环山土石坡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幅宁静祥和如画般的世外桃源景象。</b></h1><h1><b> 据本村家谱记载,梁家庄最早开始于清朝初期,起初由梁坡底和南西泉梁姓人家先到此开辟田地定居生活,距今十四代人,随后有上庄村王姓人家迁至该村。旧时该村有龙王庙和子黄庙各一座,龙王庙位于本村东北面大风崖沟底,石头建造,面积近10平方米,人们常去供奉龙王,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70年代初拆除。子黄庙位于本村最北面,紧靠山沟,始建年代不详,建筑面积约20平方米,内奉子黄神像,祈求平安。 该庙解放前因裂缝倾塌,后拆除。</b></h1> <h1><b> 梁家庄土地面积250多亩,农作物主要为高粱、玉米、谷类、豆类、土豆,林业主要为槟果(苹卜)、沙果(果子)、核桃,牧业以养羊为主。过去村民吃水到村边沟里挑水,80年代中期从沟底按装水泵管网引水到村子里并通了电。</b></h1><h1><b> 该村最多时有32户160多人口,解放前生产一直为单干,1946年成立农会,经过了划分成份、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大队、村委会。八十年代初村民开始陆续迁往梁坡底村、西泉村、新营、白城等乡村定居生活,人口逐渐减少,现常住有三户七八个人。旧时该村和赵家庄合办过初小,后学生又同邻近村庄一并分别到过上庄村、九龙沟、果子沟村上公办高小、小学、初中。</b></h1><h1><b> 四十年代初期,中共太岳军区决死队曾在该村驻扎过,后转移。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丽平遥---山区古村落游记》(六十一)梁家庄村 </b></h1> <h1><b> 梁家庄村属岳壁乡管辖,与原家庄、东西九龙、赵家寨合并为上五村。正月初四里的梁家庄安静祥和</b></h1> <h1><b> 阳光下的田野、山庄。</b></h1> <h1><b>石头垒的房子。</b></h1> <h1><b> 干净整洁的院子。</b></h1> <h1><b> 村民越来越少。</b></h1> <h1><b> 荒废的院子。</b></h1> <h1><b> 树木和房屋。</b></h1> <h1><b> 寂静。</b></h1> <h1><b> 寂静(2)。</b></h1> <h1><b> 寂静(3)。</b></h1> <h1><b> 无声无息。</b></h1> <h1><b> 寂静的山村,热情的村民。</b></h1> <h1><b> 有电少人。</b></h1> <h1><b> 牧归。</b></h1> <h1><b> 吉祥山村。</b></h1> <h1><b> 老物件。 </b></h1><h1><b>赵家寨村:</b></h1> <h1><b> 赵家寨村位于古城东南22公里的丘陵山区,东面与东泉镇上庄村毗邻,西至大风岭(山名)和梁家庄为邻,南至十梯则山与千庄村相邻,北到马蹄沟于原家庄和东九龙村相邻。该村原隶属于梁坡底乡, 2001年撤乡并镇后于2002年3月同原家庄、东九龙、西九龙、梁家庄合并为“上五村”成为该村委一自然村组,归属岳壁乡。 </b></h1><h1><b> 据族谱记载,赵家寨已有七代人在此居住,起初该村由梁坡底乡南西泉赵姓人家迁入此处开始定居,该村因此得名,随后又有李姓等人家相继迁入,村子里百分之九十五为赵姓人家,该村原名为赵家庄,八十年代改为赵家寨。</b></h1><h1><b> 赵家寨村建在半山坡上,东高西低,村子面沟向西,四面为山。村里共有18处院落,最多时全村有40余户200多人口。改革开放后该村人逐渐外迁东泉村、尹回村、梁坡底等乡村,现该村只有一户赵姓人家在村临时居住。</b></h1> <h1><b> 该村土地500余亩,其中耕地近400亩,各种林地草地荒地100多亩。农作物主要以种植高粱、玉米、谷类、豆类、土豆为主,林业以槟果(苹卜)沙果(果则)、核桃为主,养殖以羊为主。过去该村严重缺水,村民生活用水要到村前马蹄沟底挑空山水,七十年代中期通电。</b></h1><h1><b> 解放前赵家寨农业生产为单干,四十年代搞过“拔工队,解放初期和解放后根据国家形势和政策依次成立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生产大队、村委会。互助组和初级社时期该村曾与上庄村合并过二至三年,后又曾与村东的小自然村庄李日上合并过,后分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时期,该村设两个生产小队,为粮食丰产村。每年有储备粮,工分远高于别的村庄,在普遍乡村一个工分为两毛至五毛不等的情况下,该村最高一个工分为一元,曾有附近村庄因粮食紧缺向该村借公粮。</b></h1> <h1><b> 该村曾开办过小阶段私塾,解放后设过初小、小学。再后这里学生去上庄村和九龙村上高小、小学、初中。</b></h1><h1><b> 俗话说;“无庙不成村”过去赵家寨村西有老爷庙一座,村东南有山神庙一座,皆为石头建造的石窑,面积约十平米,现只有山神庙基本保存完好。村中有古槐树,距今1000多年,树壮叶茂。古槐树的存在,为该村留下了历史、留下了传说、留下了乡情。</b></h1><h1><b>大马凹:</b></h1> <h1><b> 大马凹村位于平遥古城东南25公里的丘陵山区,2001年之前属于梁坡底乡,距原家村10公里。2002年3月同梁家庄、赵家寨、东九龙、西九龙、原家庄等村合并为上五村,隶属岳壁乡。该村东至官道垣,西到石崖沟,南至千庄,北到梁家庄。</b></h1> <h1><b> 大马凹村初形成于民国初年,距今100余年。由千庄村郭姓人家迁到此地定居生活,俗称“闹庄庄”。曾有郭姓兄弟两家三代人在此居住过,该村建在四面环山的土石山上,共有两处院落,皆为石窑洞和院墙,占地约0.6亩。居住者分别在半山腰、山顶上、沟底开垦小块农田,依靠种高粱、玉米、谷子、土豆等农作物为生,一直缺水无电,吃水为村东山崖上一细微的空山水,村东有一条狭窄崎岖的羊肠小道翻山越沟通往官道垣算是村庄仅有的一条“公路”</b></h1> <h1><b> 该村农耕开始一直为单干,1946年以后,第二辈开始有迁往别的乡村。1955年该村郭姓兄弟两家开始“入社”,长子一家入户加入附近赵家庄村(庄日上),次子一家入户加入附近梁家庄村(小马凹),入社后两家人依然还在大马凹生活农耕。到六十年代末,该村庄里的人家全部搬走,分别迁往东泉、梁家庄、赵家庄、三狼村。迄今四十多年该村一直无人问津,现遗留窑洞大体完好。附近村庄的人们有“大马凹不大,小马凹不小”之说。</b></h1><h1><b>李日上:</b></h1> <h1><b> 旧时,李姓几户人家在山坡沟底依靠开垦土地种植谷子、高粱、玉米、土豆等为生,生活用水要到200多米以下沟底低凹之处挑蓄水。起初他们是独立农耕,后入社加入附近的赵家寨,成为赵家寨的一个小队。该村庄自始自终没有生活用电,孩子们上学要爬山过沟到8里以外的上庄村读书,生活极为艰苦。解放后,该村庄曾有一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b></h1><h1><b> 李日上共有两代人在此居住生活过,七十年代中期这里的人全部分别迁往罗鸣后村、梁坡底村、横坡村、段村镇常村定居,至今已人去村空近40年。现房屋倒塌,杂草丛生,只留部分院屋遗痕,偶有放羊者从此过。 </b></h1><h1><b>凉庄庄日:</b></h1> <h1><b>旧时,李姓几户人家在山坡沟底依靠开垦土地种植谷子、高粱、玉米、土豆等为生,生活用水要到200多米以下沟底低凹之处挑蓄水。起初他们是独立农耕,后入社加入附近的赵家寨,成为赵家寨的一个小队。该村庄自始自终没有生活用电,孩子们上学要爬山过沟到8里以外的上庄村读书,生活极为艰苦。解放后,该村庄曾有一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b></h1><h1><b>李日上共有两代人在此居住生活过,七十年代中期这里的人全部分别迁往罗鸣后村、梁坡底村、横坡村、段村镇常村定居,至今已人去村空近40年。现房屋倒塌,杂草丛生,只留部分院屋遗痕,偶有放羊者从此过。 </b></h1><h1><b>凉庄庄日;</b></h1> <h1><b> 李日上位于平遥县城东南方向30公里的丘陵山区,现属于岳壁乡上五村管辖范围,距原家庄7公里,西邻官道垣和赵家寨村,东邻上庄村刘家岭,南、北为山。一眼望去,四面山沟,小小村庄就建在两山之间的一小山坡上,占地约一亩。</b></h1><h1><b> 清朝末年有李姓人家从别处来此“闹庄庄”生活定居,后又有李姓两户人家相继迁入,共有四户人家在此生活,最多时有20余口人。过去该村庄建有两处院子,房子为土、石、木桩建造的简陋小平房,只有两个小土窑洞。在距院子东北方向100米的山坡上建有窑洞式小石庙一座,供奉着“山神爷”,保佑此处风调雨顺。庙前为一小开阔地以种植庄稼。</b></h1> <h1><b> 凉庄庄日位于平遥古城东南23公里的丘陵山区,距上五村原家庄8公里,2001年以前隶属于梁坡底乡梁家庄村,后与梁家庄同时并入岳壁乡上五村。该村东邻官道垣,西邻镇底沟,西北邻石崖沟,南距千庄村5公里。</b></h1><h1><b> 该庄初始于民国年间,由东泉镇上庄村王姓两家人迁此定居,曾有两代人在此居住种地为生,最多时十几口人。</b></h1> <h1><b> 凉庄庄日建在山中半山腰,只有一处小院,住房为土石搭建的简易小屋,占地约0.2亩,村庄四周为山野峡谷,旧时常有豺狼出现,该庄曾有两人被狼咬伤过。</b></h1><h1><b>过去,该庄农耕一直独立单干,五十年代和大马凹一起入社并入梁家庄村(小马凹),住户开始外迁。60年代末这里人家彻底迁出。历经四十多年风风雨雨,该庄子房屋倒塌,杂草从生,一片荒凉。</b></h1><h1><b> 谨以此图文献给平遥上五村八个自然山村全体父老乡亲。</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心仪小溪印</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