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张褪了色的大红喜报《入伍通知书》记载了我们当兵的历史,承载着家乡人民的重托与历史重任。</p><p class="ql-block"> 据各位战友回忆及当年到东至接兵首长口述,1969年春,东至全县有415人同时收到这样的通知书。</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序言</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旅情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陈荣才</p><p class="ql-block"> 浙南深山,西子湖畔,悠悠岁月,漫漫征程,火红的年代给了我们火一样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我们风华正茂、血气方刚,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告别亲人离开家乡,踏入浙江大地,走进了绿色军营。从此,我们的青春与大山作伴,留在钱塘,把青春写在了军旅生涯;从此,我们的青春与艰苦相连,为祖国安全、社会稳定做奉献。军营里,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奉献牺牲是军人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艰苦的生活把我们的意志磨练,三大条令把我们的言行举止规范,传统教育让我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在这里我们学到了一种精神,感受到一种力量,收获着一种感动。在这里,风霜见证了我们奋斗的历程,雨雪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新兵训练补足了我们一生所需要的“钙”,军旅生涯积累了我们一生所需的“财富”,这些足足让我们享用终生。</p><p class="ql-block"> 当兵的历史,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我们用行动写下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爱,用青春和热血写下了对党的忠诚。当兵的历史,是我们的成长史,虽然有许多酸甜苦辣,更有我们收获的坚强意志和铁骨铮铮。我们把对父母的孝敬化作对祖国的忠诚,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转变成刻苦训练的动力,用我们坚强的臂膀护卫着祖国的安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经过部队淬炼的我们,在部队是精英,到地方是社会的骨干,在家庭是栋梁,如今我们仍发挥余热,紧跟习主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我们从人生的春走到夏,又从夏走到秋;五十年,我们经历了人生的雪雨风霜,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五十年,我们有过失败的懊恼,更有许多成功的喜悦。一路走来,我们收获颇丰,因为我们是“解放军大学”的合格毕业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五十年的历史值得缅怀,最难忘的是军旅情怀,五十年的历史值得自豪,部队生活是我们人生的浓墨重彩。亲爱的战友,岁月的沧桑在我们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军营里的有些印记我们已是模糊不清,但训练、执勤、站岗、紧急集合、野营拉练、班务会等等这些几十年前的生活细节像发生在昨天似的让我们记忆犹新。军营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回忆和无尽的怀念,无论何时何地、干何工作,都会永远记住我们的军旅生涯,记住我们成长的摇篮!</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忆从軍</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text-align: center;">朱</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text-align: center;">木林</span></h3><h3>岁月匆匆,<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text-align: center;"></span></h3><h3>你,早已青春不在,</h3><h3>我,已经是霜染华发。</h3><h3>可是,今天碰见,依稀辨别,</h3><h3>哦,你是周普林?</h3><h3>你是王金鹏还是黄学忠?</h3><h3>来,握个手吧!</h3><h3>或者捶一拳。</h3><h3>就象50年前的初次见面,</h3><h3>别说曾经是什么局长、书记、老板、高工</h3><h3>或者农民,</h3><h3>那全都是昙花一现……。</h3><h3>我们,共同的履历是当兵,</h3><h3>我们,永远的名字是战友。</h3><h3>你是昭潭镇的?</h3><h3>你是东流镇的?</h3><h3>我们都在安庆师范广场上点名列队,</h3><h3>新兵营长一声口令——出发!</h3><h3>那一声汽笛至今仍然揪着我们的心,</h3><h3>从此,梦中永远有一艘抺不去的船名,</h3><h3>叫"东方红″6号。</h3><h3>凌晨上海十六铺码头上岸,</h3><h3>绿色长龙徒步夜色外滩直抵北站,</h3><h3>火车把我们送到浙江金华,</h3><h3>汽车接我们赴丽水地区,</h3><h3>我们就这样走进丽水各县"三支两军″,丽水也溶进了我们的血液中。</h3><h3>军营里,班长带着我们站哨、训练队列,</h3><h3>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各半天,</h3><h3>每天列队毛主席像前早请示晚汇报,</h3><h3>四角伍分一天伙食,</h3><h3>个个养得结结实实。</h3><h3>火红的岁月,谁敢胡思谁敢开拓,</h3><h3>寒冬夜哨冻得直跳脚,</h3><h3>几百里山路野营拉练,</h3><h3>"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磨出的老茧,</h3><h3>耐得住沙石,</h3><h3>毛泽东时代给了我们红色的思想,</h3><h3>我们却用她点燃了半个世纪。</h3><h3>今天,无论是我的孙子,</h3><h3>还是你的孙女,</h3><h3>对这些,全都懵里懵懂。</h3><h3>匆匆岁月,是苦?是甜?是酸?是辣?</h3><h3>说不清,还是人生的得(益)意?</h3><h3>黄连酿就的酒,</h3><h3>越陈香味越重,</h3><h3>请斟满你的酒杯,</h3><h3>一饮而尽,一如当年,</h3><h3>也许,我们就是一块石头,</h3><h3>一段历史,</h3><h3>可是,为了康泰,</h3><h3>为了更美好的明天,</h3><h3>重新出发!我的战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十周年纪念</b></h1> <h3><font color="#01010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春风唤我再扬鞭</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记69东至战友纪念参军50周年联谊会</h3></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郑觉润</font></h3><h3> 二O一九年四月一日,五十年前应征入伍在浙江驻军服役的东至籍老兵“战友联谊会”在县城尧城迎宾馆举行。</h3><h3> 会议前一天,先期到达的县外战友和县内大部分战友在这里共进晚餐,为联谊会预热、发力。</h3><h3> 仲春季节,鲜花盛开,古老的尧乡处处勃发生机,位于县城中心的尧城迎宾馆更是春光明媚,暖意融融。这里迎来了来自浙江杭州等地和东至城乡参加纪念参军五十周年联谊会的一百六十七位老兵(因病因事缺席七人)和三十位家属。</h3><h3> 参加联谊会的老兵们,虽然大多年逾古稀,但个个精神矍铄,喜气洋洋。大家一见面就争相互动,深情握手,热烈拥抱,温馨问候,激昂地寒暄……,场面沸腾,情景感人。</h3><h3> 会前,战友中的摄影师檀名贵、王锦华、李孝来等,热情为与会战友拍照,留下了美好的记忆。</h3><h3> 会场设在曙光酒楼四楼会议大厅。主席台上方悬挂着“纪念参军50周年联谊会”电子横幅,两旁展示杭州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和杭州西湖图像的滚动大屏幕上,镶嵌着“1969—2019”字标。会场布置得现代、庄重、醒目、喜庆。</h3><h3> 上午九时许,主持人王长生宣布联谊会开始。全体人员脱帽肃立,为已逝去的战友默哀一分钟。接着,联谊会召集人朱木林详细介绍了会议筹备与经费收支情况。</h3><h3> 王长生代表筹备组致欢迎词。他对与会战友齐聚故乡共话友谊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回顾了当年火红的部队生活;赞赏战友们五十年来在军地各条战线,为部队建设,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以及为家乡、为各自家庭建设所作的贡献;他深情希望定居他乡的战友,不忘“生我养我的地方”,“常回家看看”;祝愿全体战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挥余热,永远弘扬正能量!</h3><h3> 会上还宣读了九华山战友和远居辽宁的井满战友发来的热情洋溢的贺信。</h3><h3> 战友代表张福寿、汪国平等先后作精彩讲话。郑仁峰、陈迪龙、陈志忠等战友抑制不住激动心情,争相发言,有的还即兴赋诗,彰显才气。</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家千言万语,众口一词,一致表示:五十年前,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为保卫祖国奉献青春,无比自豪,无尚荣光;如今,虽已岁至古稀,但“宝刀不老”,要“不是青春,胜似青春”,把幸福的晚年视为灿烂的黎明,自觉维护共产党员与退役军人的形象;大家“不是兄弟,亲如兄弟”,倍加珍惜当年在共同战斗生活中结下的深厚友谊。</font></h3><h3> 会上,本次联谊会文案主办陈荣才专门就“纪念册”资料的收集、整理、制作过程作了详尽说明。</h3><h3> 与会战友一致感受到,联谊会是战友们加强联系的好渠道,巩固友谊的好平台。大家对叶继生、刘国红、陈志忠等战友提议举办本次联谊会表示感谢,对朱木林勇挑召集人重担精神和出色的组织能力,陈荣才不厌其烦,为收集、整理、编辑“纪念册”等事项进行的长期卓有成效工作,筹备组为会议作出的有条不紊周到细致安排,全体战友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等,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h3><h3> 最后,王长生对联谊会作简短小结。他说,这次联谊会虽然时间短,但是,由于与会战友的共同努力,筹备组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开得非常成功。在会议即将结束之际,希望战友们各自珍重,祝愿大家幸福安康!</h3><h3> 与会战友特别感谢东至籍青年实干家、浙江筑乐美建设公司总经理洪志强向会议赞助一批优质法国葡萄酒,为联谊会助兴。</h3><h3> 会议结束,大家手挽手,肩挨肩,相互簇拥,共进精心准备的午宴。</h3><h3> 美酒佳肴淡,战友情谊浓。这次午宴非同寻常,如其说是午宴,不如说是联谊大会的延续或分组会议。战友们相互交流五十年的风雨经历,拉家常,谈人生,无所不及。问好、问候、问询之声,声声不断; 祝贺、祝福、祝愿之词,不绝于耳。席间,大家频频举杯,话友谊,道平安,气氛热烈欢快!</h3><h3> 下午一时许,联谊会的全部活动圆满结束。战友们再次相拥,互勉久长……</h3><h3> 这次联谊会时间虽短,但意义深长。她进一步激发了战友们的自豪感、光荣感,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达到了预期目的。</h3><h3> 相聚时短,友谊永恒。正可谓:</h3><h3> <font color="#010101"><b>故里应征五十年,半晌联谊笑谈间。<br> 巍巍中华今逐梦,春风唤我再扬鞭!<br> 驾!……</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营战友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营战友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营及警通排、警卫处与廿军58师医院<br></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侦察连战友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营一连战友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营二连战友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营三连战友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营四连战友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营五连战友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营六连战友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营七连战友合影</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营八连战友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营九连战友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营十连战友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营骑兵连战友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警通排战友合影</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警卫处与58师医院、廿军侦察连战友合影</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加联谊会的战友夫人合影</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峥嵘岁月</b></font></h1><h3> 峥嵘岁月,青春永驻。‘’青春‘’是一个永恒的美好话题,尤其是人到老年,常挂在嘴边,恋在心田。每个人的青春有不同经历,我们的青春及青春足迹是在军营里。每当战友聚会或相遇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军营,想到的或回忆的也是军营往事,战斗历程,“八一”建军节到了,战友彼此问候,朋友们也会向你道一声“节日快乐”。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曾经是军人、一个老兵,我们也因为有了当兵的历史而感到骄傲、自豪。</h3><h3> 数十年过去了,一张张老照片记载了我们的青春年华,记录了我们在军营里的生活、学习、训练执勤,记录了我们的青春足迹。</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屏山下的青春足迹</h1><h3> 一营四连驻地西屏镇。西屏现为丽水市松阳县政府所在地,六十年代末四连驻扎在这里时,营房还是丽水地委党校,数十年过去了,这里己是丽水市中等专业学校(松阳幼儿师范学校,门牌号也变成了环城西路152号)。抗战时期,这里曾经是浙江省政府所在地。这里环境优美,房屋错落有致,营区占地面积103亩。附近还有一个中药制药厂——处州中药厂,与我们连队为军民共建单位,当年生产的伤湿止痛膏名扬全国,连队战士训练受伤或小病用药,都是药厂无偿提供。<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一张珍贵的驻地合影,参加合影的战友有:前排左起方家怀、洪武绿、陈炳煌,前二排左起丁金富、洪忠诚、李喜子(青阳),后排左起吴士发、章和斌、王长生,后二排左起张品松、湖南班长、林国富。(图片由郑宏林提供)</h3><p style="text-align: left;">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表彰大会上》</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 七十年代初,部分东至籍战友参加全团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时合影(照片由陈志忠提供)</h3> <h3> 七十年代末,部分东至籍战友参加团党员代表大会,并与与会代表合影留念</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南湖船上学党章》</h1><h3> 197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诞辰5O周年之际,郑仁峰所在部队组织到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参观学习。如今,40多年过去了,‘’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伴随着我们党97年的光辉历程,“红船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也必将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片由郑仁峰提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初入军营——小河边的合影</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初春杨柳小河边,清影丹诚皆有缘。</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豆蔻年华偕远志,戎装秣马谱新篇。<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前排左起:柏跃庭.詹杰林.汪结才.郑宏林.汪世权,后排左起:江开明.吴师云.王小牛.洪少鹏.施启国.叶应水.计宽宏。(照片由郑宏林提供)</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革命战士永远忠于党</h3></h3><h3> 1969年11月初的一个星期天,时任团电影组放映员陈志忠(中),从团部驻地丽水三岩寺前往驻扎在丽水中学的五连放电影,放映空隙与东至战友胡学阳(左)、汪友发(右)在一起合影留念。(照片由陈志忠提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永远跟党走 练就好技能》 </h1><h3> 1969年下半年,部队为了提高指战员的作战、执勤能力,分批、分次培训连队军事骨干,从各连抽调一个班参加团集训队的集中训练。朱木林(前排右二)所在二连的二排二班参加了培训,培训间隙战友们在一起拍了这张合影照。(图片由朱木林提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通讯员培训合影</h1><p style="text-align: left;"> 通信员是连队‘’五大员‘’中重要的一员,担负着部队作战指挥和各项任务完成的通讯保障职责。1969年夏,全团通信员集训在丽水举行,来自各连及营部通信员共26人参加了训练。(照片由陈迪龙提供)<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卫生员培训合影</h1><h3> 连队“五大员”中的卫生员,是一个技术兵种,担负着全连指战员的战地救护、平时疾病预防和指战员身体健康的重要职责。一九六九年七月,团卫生队在丽水碧角桥举行卫生员集训,来自全团各营连的17名战士参加了训练。</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营通讯兵》</h1><h3> 前排左起:五连 汪友发、六连 蔡国顺,后排左起原七连 张斗才、二营部 祝自励、八连 王炳奎。(照片由祝自励提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工宣队成立周年纪念》</h1><h3> ‘’文革‘’期间,我团奉命赴浙江丽水地区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从营连抽调了许多干部战士到丽水地区各学校、医院、文化团体、科研单位等,与工人宣传队一起宣传毛泽东思想,组织政治学习,开展政治运动及维护所在单位的正常秩序与社会稳定。这张集体照是陈迪龙战友(前排右二)当年在丽水县碧湖镇(今属丽水市莲都区)支左时,与驻碧湖镇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全体成员的合影。(照片由陈迪龙提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欢送战友出征</b></h1><h3> 1978年底,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斗就要打响,部队指战员纷纷申请要求去云桂边防,直接参战。后经挑选,抽调了部分战士支援前方。这是时任连队指导员郑觉润(后排右一)在欢送本连战友们上前方时的一次合影。(照片由郑觉润提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仨 平均年龄才十八</h3><h3> 一九六九年六月,陈荣才因参加团卫生队举办的卫生员培训班学习,临别时与年岁不过二十的同排战友及老乡合影。前排左东阳籍战友、前排右洪武绿,后排陈荣才。</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庆祝新中国成立廿十周年</h3><h3> 1969年10月1日,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国庆节部队放假,王锦华(前左)、张金泉(前右),戴先明(后)相约到驻地青田县温溪镇照相馆拍了这张合影照以示庆祝。<br></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和留念》</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入伍后,二营八连的几位东至战友在驻地照相馆的第一次合影。前排左起王水源、叶继生;后排左起甘茂海、朱启祥、熊胜太。(照片由叶继生提供)</h3> <h3>一九六九年十月,卫训班结束,胡杰忠(后左)、王锦华(后中)、廖成玉(后右)、王再新(前左)、郑宏林(前右)在部队驻地丽水碧角桥合影留念。</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快乐的放影员》</h3><h3> 团政治处电影组既是宣传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也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始终坚持服务基层,宣传基层这个工作主旨。每到一个连队,首要的任务是向基层干部了解连队的好人好事,并立即赶制幻灯片,当晚就在电影放映前进行播放和解说。这有力加强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大大鼓舞了基层官兵的士气,因而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h3><h3> 1975年初夏的一个晚上,电影组在部队驻地操场上放电影,放映前,放映员陈志忠与电影组的战友一起,配合幻灯片,声情并茂宣讲部队在执勤训练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岩寺合影</h1><h3> 在丽水城西北有一处千年寺庙——三岩寺,寺庙因依白云、朝曦、清虚三座巨大岩石,故名‘’三岩寺‘’。一九六九年,部队驻丽水时,团机关设在三岩寺。这里环境幽静,古迹众多,是个“风水”宝地。这是在团部机关工作的部分东至籍战友在寺内广场上的合影。(照片由陈迪龙提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途中》</h1><h3> 一九六九年年末,部队由丽水换防到杭州,徒步到金华、龙游,行军途中在丽水瓯江河畔休息时,几位战友解下武装,放下背囊,作为告别在此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拍摄地点:丽水船寮,从左至右为方正根、余宗阙、袁剛烈、王炳奎、裴水根、查明佳、袁根水、朱启祥。(照片由余宗阙提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连队驻地七友合影》</h1><h3>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团三营十连担任浙江电台的守卫任务,该连有数十位东至籍战友,连部驻杭州金家渡。一九七0年秋,连部东至籍战友在驻地一起合影留念。前排左起曹佑华.鲁春海.叶炎根,后排左起赵福長.高传兵.韩生育.孙结玉。(图片来自69东至战友微信群)<br></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同班战友留念</p></h3><h3> 入伍后,一营三连同班战友在驻地的一次合影。前排左起朱满全、东阳籍战友及任朝夕,后排左起陈志忠、蔡伯通。(照片由陈志忠提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嫂来队》</h3><h3> 七十年代初,张银水妻子(后排)来部队探亲,与老乡施中汉(前左)、甘泽民(前中)、廖青松(前右)一起合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战友重逢在故乡》</h1><h3> 前排左汪国平、王正南、熊胜太,后排左张文友、储道兵、师阳明(照片由汪国平提供)</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战斗在西湖之畔》70.5.1</p></h3><h3>前排左起汪国平、蒋正权、施阳明、方贵生,中排左起鲁春海、王永成、徐道斌,</h3><h3>后排左起王正南、张文友、熊胜太、路长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兄弟‘’</h3><h3> 照片中的三人因为入伍时他们都来自香隅一个公社,又被分在一个连一个排,又来到了团部农场,故称“三兄弟”。老大赵昌银(后)、老二殷芳奎(中)、老小吴义志(前),于69年秋,在农场田头合影,(照片由吴义志提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子湖畔的合影》</h1><p style="text-align: left;"> 西子湖畔,西冷桥头,因离我们驻地不远,连队放假或战友相聚时,时常在这里游览或拍照留念。前左祝自励、右张根杰,后排张斗才(照片由郑宏林提供)</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试验》</h1><p style="text-align: left;"> 从事军营医护工作的张群与战友一起做动物试验(照片由张群提供)</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训练女民兵》</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七十年代初已任排长的倪长德,帮助驻地民兵训练时,指导女民兵实弹射击。(照片由倪长德提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信班的老乡》</h3><h3> 摩托车作为通信交通工具,既便捷又迅速,60年代在部队通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团警通排通信班当年配备了这样的通信工具,夏义万(驾驶员)、陈迪龙(坐车斗)、刘立斗(后右)、程学顺(后左)四战友作为通信班战士,经常驾驶这辆摩托车送信件到各营连及各执勤点。</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杭州灵隐寺前的合影》</p></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左起章和斌、江大印、冯吉贵(照片由甘茂海提供)</font></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约在冬季——西湖边留念</h3><h3> 后排左起唐华林、朱木林、刘国红,前排左起廖青松,施启正(来自69东至战友群)。</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都是团政治处的兵</h3><h3> 他们是团政治处电影组的胡荣跃(左)、陈志忠(中)、干部股的郑觉润(右)(摄于七十年代初)</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约在夏季——西湖长桥公园</h3><h3> 后排左起陈荣才、吴义志、汪友法,前排左起吴宣明、陈志忠(1974年夏)。</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和塔前留下的是我们青春的足迹</p></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font color="#010101"> 杭州六和塔建于北宋年间,是为镇服江潮而建,塔身古朴壮观,位于杭州西湖之南、钱</font>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因与钱塘江大桥近在咫尺,守桥战士常来到此处观钱江水、看钱江<font color="#010101" style="text-align: left;">桥,</font>并在此拍照留念。一九七O年秋,来自大桥守卫部队的东至香隅籍九名战友在此合影,留下这一历史瞬间,后排左起汪国平.王正南.余广胜.蒋正传.储道兵.前排左师阳明.鲁春海.张文友.熊胜泰。(照片由汪国平提供),国平诗曰:</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六和宝塔振雄风,钱江大桥一望中。</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东至战友同合影,携手共筑中国梦。</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2018.9.10</font></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相聚在西子湖畔》</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 照片虽然有点糊,但记录了我们曾经在这里站岗巡逻、学习生活,留下青春足迹的地方。前排左起刘国红、朱木林、唐华林,后排左起叶继生、施启正、廖青松。1970年秋月于西湖平湖秋月。<br></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子湖畔忘不了的情怀</p></h3><h3> 前排左起叶继生、胡学阳,后排左起吴义志、张金泉、刘国红。(照片由叶继生提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七友相聚》</h1><h3> 一九七O秋,来自不同连队的东至籍战友第一次游览杭州西湖,在此留下了这张合影。前排左起唐华林、朱木林、刘海林,后排左起朱满全、缪业成、张福寿、孙有发。<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风景那边独好</h3><h3>后排左起:何怀安.曹顺菜.钱叶飞.张斗才,</h3><h3>前排左起:祝自励.高正亚.<font color="#010101"><u>陈立林</u></font>。<br></h3><h3>1969年10月,摄于青田县温溪镇欧江大堤(照片由祝自励提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革命友谊</b></h1><h3> 朴实的语言“革命友谊”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久远的情感。1969年春,入伍两个月后,李元昌(前左)、余中阙(前中)、徐文芳(前右)、汪水源(后左)、冯合寿(后右)相约在部队驻地丽水照相馆留下了这张合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进</h3><h3> 1971年马金煌所在一连一排驻浙江省体育馆(今体育场路杭州体育馆),执行警卫任务,与同排战友合影<br></h3><h3> 左起:胡正义、马金煌、王传东(青阳兵)。(照片由马金煌提供)<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红太阳前留个影</h1><h3> “红太阳展览馆”今为浙江展览馆,坐落于杭州市武林广场,上个世纪一九六九年三月建成后,一直是杭城当之无愧的文化坐标。在火红的年代,这里曾经红旗飞舞,人声鼎沸,每天早晨五点整,这里准时响起的《东方红》乐曲,仿佛是杭州城跳动着的红色脉搏,激荡着人们的灵魂和心脏。这里曾经也是我们部队接受领导及外国元首捡阅的地方,重要节日或重大活动时的警卫执勤场所。</h3><h3> 红太阳展览馆前的合影,后排左起:刘自虎、王永成、王正南。前排左起:吴士发、方家怀、黄世平。(照片由王正南提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武林广场合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排左起王永成、王正南、吴士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起刘自虎、方家怀、黄世平</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都是四连的兵</h3><h3> 他们是檀名贵(左)王正南(中)王长生(右),摄于一九七一年冬。</h3> <h3> 部队从丽水调杭州不久,大家对美丽的杭州十分好奇、赞美,逢节假日,部队没有任务时,都会在连队驻地附近游览参观。这张照片是二连战友在游览西湖后拍摄的。后排左一廖青松、中间施启正、右一王永成(已故),前排左一汪国平、左二朱木林。当时都在二连。</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聚在杭州中山公园</h3><h3>前排左起朱木林、唐华林,后排左起刘海林、朱满全、缪业成,(1970年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离别时》</h1><h3> 淡淡的离别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了深深的不舍和眷恋!这是一张八连一排欢送老兵退伍时的合影,从照片的很多人表情上看出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照片由叶继生提供)</h3> <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39b54a"><b>战友风采录</b>(请点击浏览)</font></h1></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pfzdjpl?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战友风采录(一)</span></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hy13v94?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战友风采录(二)</span></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hy1tdfm?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战友风采录(三)</span></a></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j2ycx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战友风采录(四)</span></a><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照片有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辛勤忙碌数十载,苦乐年华喜心怀。</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岁月无情道有意,夕阳银发也风彩。<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汪国平——2018.9.4<br></h3><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b>历史记忆</b>———</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军旅珍藏</span></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h1><h3> 在我们的军旅生涯中,收获的不仅是人生价值的提升,还有我们的人生观有了根本改变。在参军五十周年纪念册制作过程中,在收集个人照片的同时,很多战友发来了他们珍藏数十年的部队生活、学习用品、五好战士证书及入伍通知书等珍贵照片,这些具有历史价值或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与我们的军旅生涯密切相关,或伴随我们一生,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进步,记述了我们的军旅历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背囊绳、绿大衣永恒的军旅情</h1>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穿了近五十年的战士冬常服——绒布衣</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用了半个世纪的水杯,本色犹存。</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旅多用洗脸盆</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火红岁月 时代烙印</h1><h3><br></h3><h3> 毛主席像章与“为人民服务”语录章,是我们这代军人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引以自豪和十分喜爱的一件佩饰。</h3><h3><br></h3><h3> 1966年“文革”开始后,全国兴起佩戴毛主席像章热,各式各样的像章成为当时最时髦的配饰。在军队为满足广大指战员佩戴毛主席像章的愿望,1967年5月,全军统一制作,统一配发了这枚毛泽东主席像章和“为人民服务‘’语录章。总政治部规定,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语录章,凡现役军人和职工(包括机关、院校、军队所属工厂等单位的在编及长期工作的非编职工),每人配发一套,新战士入伍,即时颁发。当年的解放军报上还刊登了像章及语录章式样,头版还配发了《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社论、《毛主席像章戴胸前》歌曲及《关于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语录章及其佩戴方法的说明》。(图片由甘泽民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忘宗旨,全军通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好战士</h1><h3> 政治思想好、军事技术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锻炼身体好。<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荣的称号,光辉的历史。</h3></font></h3> <h3>战士读本,知识源泉,思想武器,精神食粮。</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爱民 民拥军</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爱情批复</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红证书承载着我们当兵的历史</p></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青春足迹》</b></font></h1><h3>我们的青春</h3><h3>留在了绿色军营</h3><h3>留在岗哨</h3><h3>留在训练场上</h3><h3>在那无数个日日夜夜</h3><h3>我们一起巡逻站岗</h3><h3>历经寒冬与酷暑</h3><h3>我们一起练枪拼杀 </h3><h3>摸爬滚打</h3><h3>练就过硬的军事技能</h3><h3>为了祖国的安全</h3><h3>人民生活的安康</h3><h3><br></h3><h3>自古以来</h3><h3>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h3><h3>而今我们都已各奔东西</h3><h3>年近古稀</h3><h3>但是……</h3><h3>我们的青春带着无数个梦想</h3><h3>留在他乡走向远方</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七十年代初部队进驻杭州市时</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各连队及各部位驻地及主要任务</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根据69东至战友群聊归纳整理)</h3><h3> </h3><h3>一连:驻运河农场,执行看押任务,后驻抗州娑婆桥。</h3><h3>二连:驻省府大院,担负省委、人大、省政府及省政协机关的警卫</h3><h3>三连: 驻金家渡,广播电台发射台、化学危险品仓库的看护守卫,后与七团三连对调到金华火车站执勤;</h3><h3>四连:驻小车桥,主要担负监狱看押,省广播电视台(播音台)、红太阳展览馆的警卫等;</h3><h3>五连:驻长征路一号(原浙江省劳改局机关,今望湖宾馆所在地),机动。</h3><h3>六连:驻昭庆寺(今少年宫),机动或担任临时警卫任务;</h3><h3>七连:驻北山街84号,省级领导住处警卫等</h3><h3>八连:驻钱塘江北岸,担负钱江大桥守护; </h3><h3>九连:驻乔司农场,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其中一个排在灵隐寺担任警卫任务;</h3><h3>十连:驻闸口电厂(71年),守护杭州各大发电厂及钱江大桥桥南(72年),73年与三营营部一起驻娑婆桥;</h3><h3>骑兵连:驻萧山城厢关镇,机动,70年后驻杭州市公安局</h3><h3>警通排:驻延安路八号,负责团部的警卫安全、通信保障等。</h3><h3>省委警卫处:驻杭州市南山路</h3><h3>五八师医院:驻杭州留下西溪路</h3><h3>廿军侦察连:驻杭州市大关长乐路32号</h3><h3>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浙江省行政中心</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84号大院</h1><h3> 84号大院位于西子湖畔的北山街上,后倚宝石山,西至香格里饭店,隐秘在半山腰中,原有30余幢老式别墅,里面居住着省级领导。数十年前,这里漫山浓荫遮蔽,我们日夜巡逻站岗在林荫山道间,这里有我们的青春足迹,也曾经发生过许多令人难忘故事。2016年12月,这里成了西湖山莊(宾馆)并对外开放,我们熟悉的30号楼,曾经是毛泽东主席起草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办公地点,也已对外开外,每天迎来无数人驻足参观。</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北山街84号改造后照片</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花家山庄--周总理到过的地方<br></p></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杭州香格里拉饭店</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浙江宾馆与“704工程”</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704工程”入口</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杭州钱塘江上最老的大桥</p></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守桥部队的营区大门</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浙江省广播电台金家渡发射台</p></font></h3> <h3> 昭庆寺(今少年宫)——曾经的二营营部及六连营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浙江省档案馆旧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杭州西子宾馆(汪庄)</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老照片——杭州市公安局小车桥看守所</h3><h3> 原四连执勤点杭州市公安局小车桥看守所原是一所古老的监狱,历史悠久,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蒙冤屈死在这里,那是1142年1月27日。沧桑巨变,宋亡后,小车桥为历代监狱所在地,清朝宣统三年(1911)又名为浙江模范监狱,1919年1月,改称浙江第一监狱。70年代初这里已成为杭州市公安局看守所,我团四连驻扎在这里看守执勤。上个世纪90年代初,历史上的浙江省第一监狱完成了她的使命,那些历史建筑被拆,如今,这里已是高楼林立,成为繁华闹市区。</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照片——杭州闸口发电厂</h3><h3> 杭州闸口发电厂位于玉皇山南、钱塘江北岸的水澄桥,占地4.7余公顷,1930年建成并发电,保证了当时包括浙江省政府在内的大半个杭城用电。杭州解放后一直由部队守护,我团1970年初进城,开始由十连三排守护,几经轮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结束守护任务。如今这里已是高楼林立,成为住宅小区,已没有当年的电厂痕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十年代初营区里的团卫生队营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村</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经住过的营房</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常回家看看</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四团团史)</h3><h3> </h3><h3> 如今,我们离开部队已有数十年,时间短的也有十余年,也许还有很多战友还不知道或许忘了我们这个老部队的昨天和现在,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家看看,回忆一下老家的光荣历史和所走过的路程。我们这个部队于1955年8月,在浙江省绍兴市组建,当时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内卫第三十八团,隶属于南京军区公安司令部,不久交由浙江省军区代管。1958年12月,根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命令,改编为人民警察部队浙江省总队第一支队(后称武装警察部队),支队部移驻杭州市萧山城厢镇。1963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公安部发布的“关于改变武装警察部队名称的决定”,改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浙江省总队第一团(代号481)。1966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统一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的决定”,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独立第二师步兵第四团(代号6480)。同年9月,交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军代管。1968年4月奉命调江苏省宜兴军营整训,同年8月奉命开赴浙江省丽水地区执行“三支两军”任务。1970年1月,奉命调至杭州市西湖区中村军营整训,并于4月29日奉命进驻杭州市,由杭州警备区代管。</h3><h3> 1976年4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浙江省军区独立第二师建制撤销,改编为浙江省军区独立第四团(代号83249),当月,浙江省军区警卫第二营划编为四团四营,仍归属杭州警备区领导。1983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1982]30号文件精神,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浙江省总队第一支队,2005年6月15日,根据中央军委和武警总部关于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部署,第一支队与杭州市支队合并,番号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浙江省总队杭州市支队。</h3><h3> 几十年来,尽管部队的名称、隶属关系和驻地多次变动,但主旨任务一直未变。在部队党委的领导下,广大指战员执行上级命令坚决,完成任务出色,无愧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先后涌现了蔡永祥、牛发田、杨健等英模人物,有的还被中央军委、总部或军区授予集体荣誉称号。</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部队驻丽水时</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各营连驻地及主要任务</h3><h3> </h3><h3>1968年8月到1969年12月,部队驻丽水地区(今丽水市),主要担任“三支两军”任务,既支左、支工、支农和军管、军训任务。部队分散在丽水地区各县、区。其中:</h3><h3>一营:一连在嘉兴运河农场,担任看押任务;二连,三连与一营营部驻遂昌,担任“三支两军”任务;四连驻遂昌西屏区(今松阳西屏镇)“三支两军”</h3><h3>二营:五连驻丽水城区,六连与二营营部驻青田,七连驻青田温溪,八连驻云和县小顺、小徐镇及青田县的船寮镇。主要任务“三支两军”;<br></h3><h3>三营:九连驻庆元县,十连与三营营部驻龙泉,主要任务“三支两军”;骑兵连驻萧山,机动。</h3><h3>团部机关及各直属单位驻丽水城区。</h3> <h3>1<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lg4sd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回忆文章选篇</a><br></h3><h3>2<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lhd6ku?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绿色梦想——当兵的路</a><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编后语</b></font></h1><h3> 五十年,半个世纪,人生在五十岁时是个知天命年,如今我们已过花甲之年,部分战友已迈进古稀之年。人到老年,总喜欢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尤其是我们这些当过兵的人,常常回忆起在绿色军营中留下的足迹,留在军营里的青春年华、峥嵘岁月与战友深情。数十年过去了,在那火红年代,在那轰轰烈烈的岁月,我们在军营里的摸爬滚打,站岗放哨,日夜相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难以忘怀。走过的路虽有艰苦磨练,也有欢乐收获,然而无论是艰辛还是收获,都是一种财富,一个成长的历史,今天更显弥足珍贵。</h3><h3> 制作《参军五十周年纪念册》就是为了让我们的青春永远铭记在心,传承致远。这是一本为了纪念我们这些老兵的历史,从军经历的书,是岁月的回忆,时代的特写,更凝聚着所有战友的情怀与期盼。她的制作虽然不甚精美,因其价值所在,不仅帮助我们将这段当兵的历史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还能帮助我们的后代及年轻人了解我们这代人的精神世界及人生价值追求,使我们这段当兵的经历历久弥新:其次在我们的余生之年,闲来看看,或相互交流,回忆当年的趣闻秩事,回味无穷,乐在其中。</h3><h3> 《参军五十周年纪念册》的制作,得到许多战友的积极配合、支持,很多人为此辛勤付出,做出了不懈努力,大家发扬部队时的优良传统和不怕苦精神,为制作纪念册做出了很大贡献。纪念册在制作始初,有些人为了让更多的老战友知道和了解制作纪念册的信息及宣传纪念册的收存意义,不顾年老体弱,走乡村、进山寨、串家门或打电话相互交流、传递信息;有的战友加入战友微信群后,为了更好的转发、保存照片,花大钱更换了智能手机,并用心学习智能手机的复杂功能和操作技巧。他们是《参军五十周年纪念册》的真正编辑或“战地记者”,这种执着、奉献精神,值得我们铭记,要特别感谢。</h3><h3> 纪念册共收集个人照片169张(组),合影老照片46张,军旅资料照片26张,原连队驻地或警卫执勤点新老照片16张。提供这些照片的战友有:甘茂海、祝自励、杨跃春、郑宏林、廖青松、刘建民、张金泉、陈迪龙、汪国平、甘泽民、金江来、蔡国顺、李孝来、仰希文、余宗阙等。纪念册在编辑过程中得到许多战友的关注、支持,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参加编审的战友有刘国红、陈志忠、郑觉润、叶继生、朱木林、王长生等。还有很多战友发来照片并对纪念册的编辑、排版及文字说明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意见,由于受篇幅限制,不能一一点到。</h3><h3> 纪念册在编辑过程中,因受能力水平限制,又因战友居住分散,彼此分别太久,以致信息资料来源困难或缺失等诸多因素,不尽人意之处或差错在所难免,希望战友们在阅览时,如有补充或需修改的地方,请及时指出,以便再印时补充和完善。</h3><h3> 一张张彰显青春年华、充满帅气活力的军旅老照片,一幅幅朴实无华、淳朴厚重的近影,呈现出我们度过了无数个艰苦卓绝的岁月,经历了数十年的人生坎坷,留下了一个个闪光足迹。如今,岁月已深深刻画在我们每个人的脸庞,映在这本纪念册上。峥嵘岁月,军旅情深,这是一份战友们对军旅生涯深深眷恋的情怀,我们的人生财富,也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史书”。 (编者)</h3><h3><br></h3> <h3>编辑:陈荣才</h3><h3>摄影:檀名贵、王锦华、李孝来</h3><h3>校对:郑觉润、叶继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