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

野获编

<h3>白鹤梁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重庆市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枯水年份的12月到次年3月,才露出水面。相传唐朝时尔朱(ér jū)真人在涪州今白鹤梁的江边修炼,后得道,在石梁上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h3><h3>白鹤梁题刻始刻于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现存题刻165段,3万余字,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其中涉及水文价值的题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比1865年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文站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h3><h3>据有关部门观测,白鹤梁唐代石鱼的腹高,大体相当于涪陵地区的现代水文站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而清康熙二十四年所刻石鱼的鱼眼高度,又大体相当于川江航道部门当地水位的零点。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白鹤梁题刻将永远淹没于近40米的江底。白鹤梁保护工程先后共产生了7个保护方案,有10馀名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参加了白鹤梁保护方案的评审工作。经过十年的反复论证,根据国际“威尼斯宪章”中不可移动文物以原地保护为主的原则,2002年国家采用了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以“无压容器”的保护方式,创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处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是三峡工程的四大文物保护项目之首。白鹤梁保护工程2003年动工修建,2009年5月18日正式落成,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科学技术创新一等奖,总投资约2亿元。</h3><h3>2010年4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首届三峡国际旅游节期间正式试运行对外开放。</h3> <h3>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陆地部分外观</h3> <h3>白鹤梁题刻保护碑</h3> <h3>博物馆大厅,黑色石鱼是从江底白鹤梁上凿下来的实物。</h3> <h3>石鱼</h3> <h3>石鱼原始环境</h3> <h3>白鹤梁题刻就在眼前这片长江水之下</h3> <h3>先由讲解员给大家介绍白鹤的历史和科学文化价值,随后由她带领穿过廊道下到江底,观看白鹤梁实物。</h3> <h3>对白鹤梁的七种保护方案</h3> <h3>“无压容器”保护方案模型</h3> <h3>白鹤梁保护开放段全貌</h3> <h3>古人题刻清晰可见</h3> <h3>左侧的题刻是元代用巴思八文刻成</h3> <h3>宋代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晁公武(崇寧四年1105—淳熙七年1180),曾长期在四川任职,于绍兴十年(1140)在白鹤梁上留下的题刻。</h3> <h3>白鹤梁</h3> <h3>下方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于元符三年(1100)被贬涪州(涪陵)别驾时的题辞。涪翁是黄庭坚的别号。</h3> <h3>最后的题刻,刻于1963年。此图为展览厅内的图片。</h3> <h3>观众从这种潜望窗观赏题刻</h3> <h3>沟通地面博物馆与水下展仓的廊道</h3> <h3>顺便说一句,博物馆旁就是停车场,比较大,自驾游的朋友去游览挺方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