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亲

正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感恩母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廖正夫</b></h1><h1><br></h1><h1><b> 我母亲生於1921年1月27日,於2016年11月2日去世,享年96岁。</b>母亲是党的同龄人。她的一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亲身经历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新中国的繁荣昌盛。</h1><h1><b> 母亲名叫曾福容,是湖南永兴人。</b>她在求学时认识了父亲。父亲出身贫寒 ,但母亲慧眼识珠,看出父亲是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才俊。因此,她毅然放弃自己优裕的家庭生活,于1943年与父亲结婚,那时她才芳龄22岁。婚后,父亲继续在外地求学。母亲独自一人孝敬公婆,哺育儿女,打理家务, 一肩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使父亲得以能夠完成学业,从广州中华文化学院的学生变成衡阳市平智中学的教师。</h1><h1><b>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农村。家里有几亩薄田,但为了支援父亲读书,家里把大部分田地都卖了。我在父母婚后第二年出生(1944年)。母亲既要照顾奶奶,看管我,还要料理家里的大小事务,非常忙碌。</b>她经常要外出办事或上山砍柴,我一个人常到家里的后花园玩,盼着母亲早些回来。每次母亲从山上回家,总要带一些野果子给我吃,这是我最盼望的事情。我最喜欢的一种野果,甜甜的,红红的,非常漂亮。母亲称之为"糖钩"。最近我上网查到,这种野果的学名叫"歪枣"(如图)。当母亲回家把几枝"糖钩"交到我手里的时候,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光。</h1> <h1><b>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送我去上学读书。</b>读书的内容,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只记得我最喜欢到大操坪上体育课,因为母亲赶墟回来,要从操坪旁边经过。每次见到我,她都要递给我一个大油饼。油饼薄薄的,上面还有黄豆,清脆可口,香喷喷的。所以,每到赶墟的日子,我就盼着上体育课了。</h1><h1><b> 和母亲一起给父亲写信,是我记忆中的大事。</b>父亲长年在外,时不时会给家里来信。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显得很快乐。她把信唸给祖母听过之后,就开始写回信。我那时虽然只有四岁,但上学认识了一些字。母亲就要我也给父亲写信。我写过好几次,具体内容己无法记忆。但母亲看到我写的信,十分满意,脸上还露出红晕,因为她知道,父亲看到我写的字后,一定也会很高兴的。</h1> <h1><b>  再长大一些以后,即1951年,我们一家人随父亲来到了衡阳市。</b>父亲先后在平智中学(后改为市九中)和船山中学(后改为市一中)担任语文教师,母亲则在家照顾我们兄妹六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变得十分淘气,经常在外面闯祸,惹母亲生气。但母亲生过气之后,依然对我疼爱有加,告诫我要努力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h1><h1><b> 母亲是一个真正的巧媳妇,她一个人带六个孩子,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b>那时候没有幼儿园,就是有我们家也供不起。母亲每天清早起来,把小女儿揹在背上,把小儿子牵在手里,买菜做饭,忙个不停。母亲很能干,很勤劳,把家料理得整整有条,六个孩子个个健康。我们六姊妹的衣服,无论冬装还是春装,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母亲一针一绵缝制的新衣,穿在儿女们身上,暖在儿女们心里。过年时,别人家会买许多年货,但在我们家,总是母亲自己动手做,如小花片、麻花寸,母亲做得又好吃,又好看,一点也不比买的差。母亲的这些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从小就学会邦助母亲做家务,挑水,买米,买煤,样样都做。如果说父亲的文学气质影响了我,那么我从母亲身上则学到了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担责任的优秀品质。</h1> <h1>  <b>1959年至1962年,我在父亲工作的衡阳市一中唸高中。</b>那时我十五六岁,非常饿,根本吃不饱。我在学校食堂吃饭,每天吃完饭后,我都要回到家里,希望能在家里吃到一些剩饭。而每次回来,我都可以在碗柜里发现小半碗剩饭剩菜,我立刻狼吞虎嚥把它们吃下去。不过后来我发现连三岁的小妹妹都吃不饱,家里怎么可能有剩饭呢? 这分明是母亲从自己口中省下来的啊! 从此之后,我再也没有回家找饭吃了。</h1><h1> 后来,我和父亲在宿舍前的荒地里种上蔬菜、红薯和小麦,收获之后,家里的伙食稍有改善。那时家里吃蒸饭,每人一钵。母亲总要在我的饭钵里放一点小麦,以便让我吃饱一些。谁知这样蒸出的小麦很难消化,从此我的肠胃便不健康。母亲为此事很自责。但我絲毫没有怪她,我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母爱。</h1><h1>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母亲作为一个巧媳妇,却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米,做出了许多花样。春天,她经常磨米粉,采荠菜,做成一种荠菜粑粑给我们吃。这种荠菜粑粑略带苦涩,但有一股清香,最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吃饱,所以我们甘之如饴。夏天,母亲把空心菜杆子切碎,和米一起煮成饭,味道居然十分鲜美。就这样,母亲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带着我们六兄妹平安度过了那三年饥荒。</h1><p class="ql-block"> </p> <h1>  转眼间我读大学了。那一年(1962年)大学很难考,父母亲因我成绩不错而感到欣慰。几乎每次我离家去长沙,他们都要亲自送我去火车站。特别是母亲,无论自己多忙,都要坚持送我。那时从一中到火车站没有直达公交车。父母常常和我步行一个多小时。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浓浓的亲情化也化不开。现在回忆起来,这是父母和我心灵交流的最宝贵时光。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成了我在大学努力学习的动力。</h1><h1> 由于弟妹多,父母手头紧,在大学里,我的经济条件无法与同学们比。别的同学床上都有毯子,而我只有蓆子,冬天就睡在光禿秃的棉絮上。但我根本不计较这些,照样发愤读书。父亲要负担一大家子人的生活,还要省錢买书。父亲嗜书如命,自制了四个简易书柜,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滿了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书籍。买这些书要花很多钱,因此,父亲平时寄给我的钱很有限。母亲心疼我,知道我缺錢花,常常用平信给我夾寄些钱来。同学们知道了,都开玩笑说,廖正夫的信有问题。而每次收到母亲的信和钱,我都十分感动,并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母亲,好好报答她老人家。</h1><h1><b> 母亲的慈爱、母亲的奉献精神、母亲的责任心,都深深地影响了我。</b>我大学毕业时,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43.5元)全部寄给了家里,自己只靠平时省下的饭票度过了那一个月。当时正值文革时期,我的家人正在蒙难,我决心竭尽全力帮助家人度过那段生死刼,因此,从大学毕业到结婚前的四年时间里,我每个月都给家里寄二十元錢,自己只留二十三点五元应付生活。</h1> <h1><b>  母亲不但是我们慈爱的好妈妈,还是父亲忠诚坚贞的好妻子。</b>在文化大革命中,父亲惨遭迫害。面对惊涛骇浪,母亲展示了她那无比伦比的勇气和深明大义的品格,她义无反顾地与父亲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在精神上给了父亲最大的支持和安慰。与此同时,母亲还要料理一大家子人的生活,照顾尚未成年的子女。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风雨飘摇中的家,真正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h1><h1><b> 从1968年12月到1973年5月,是我们家最悲惨、最痛苦的岁月。</b>父亲因莫须有的历史问题被遣返回乡,接受劳动改造。那年父亲47岁,没有了工资,没有了口粮。四个弟弟妹妹尚未成年。一家人忍饥挨饿,挣扎在凄风苦雨之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无情的精神折磨使父亲难以支撑。母亲百般安慰她,体贴他,鼓励他。与他生死与共,相濡以沬。</h1><h1> 有一天晚上,父亲去大队部开会,实际上是去接受批斗,夜深了还未回家。母亲不放心,打着手电去路上寻找,发现父亲跌倒在路边一个淺坑的刺丛里。原来那天没有月亮,伸手不见五指,父亲是近视眼,一不小心,跌到坑里,爬也爬不起来。母亲见了,连忙将父亲扶起,嘴里呼唤着父亲的名字:"化津!化津!" 两位老人搀扶着回到家里。母亲又连忙打水给父亲洗脸洗脚。正是由于母亲的体贴和精神支持,才使父亲经受住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坚信正义的曙光一定会到来。</h1><h1> 母亲一方面要宽慰父亲,另一方面还要撫慰我的稚嫩的弟弟妹妹们。他们都还未成年。我的弟弟刚刚十七岁,却己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除了到队里出工,还要上山砍柴。由于山高路远,弟弟又是高度近视,每次弟弟上山后,母亲都提心吊胆。临近中午,她一定要带着午饭,顶着烈日,去山上接弟弟。直到看见弟弟挑柴的身影,母亲才放下心来。我的小妹妹年仅十岁,还在读小学。二妹十五岁,三妹十三岁,正是花一样的年华,但她们过早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天天跟着小哥哥出工,风里来,雨里去,尝尽了人间的艰辛。母亲对她们万般怜爱,千方百计温暖她们飽受委曲的心灵。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弟妹们强忍泪水,咬紧牙关,终于熬过了那四年漫长的苦难岁月。</h1> <h1><b>  1973年,我们家苦尽甘来。衡阳市政府下达专门文件,为父亲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恢复工作。</b>全家人又回到了衡阳市一中。后来父亲调到衡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工作(该校后合并到衡阳师院)。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b>父亲在文革后焕发出崭新的精神风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衡阳市的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b>在全国多所大学的学报上发表了二十多篇研究屈原和楚辞的学术论文,成为中华屈原学会的优秀会员。父亲卓越的学术成就,也包含着母亲的辛勤劳动,包含着母亲的无私奉献。可以说,如果没有母亲的鼓励和后勤保障,父亲是无法取得这样杰出的学术成就的。</h1> <h1><b>  母亲为了哺养我们,透支了自己的健康,落下了许多疾病。</b>在农村受苦的那几年,母亲忍饥挨饿,营养不良,终因严重的胸膜炎而病倒。大妹妹正秀和妹夫德权立刻把母亲接到衡阳,让母亲短暂脱离苦海,得到及时治疗。他们每天陪母亲打针服药,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几个月之后,母亲终于痊愈了。</h1><h1> 1981年,我调到衡阳医学院工作,认识了许多医生。我决心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把母亲的其他旧病治好,让她老人家健健康康地活着,享受幸福的睌年。我带母亲看了许多次病,包括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带状疱疹等。每次我带母亲见医生时,母亲都很自豪。看到她老人家经过治疗而恢复健康,我也非常高兴,希望能报答母恩於万一。</h1><h1> 八十年代中期,母亲己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但身体却达到了最佳状态。她老人家蹆脚灵便,身体敏捷,多次跟着父亲外出旅游,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游遍了大半个中国。这是母亲最引以自豪的事情。</h1> <h1><b>  有人说教师像蜡烛,其实最像蜡烛的是母亲。母亲燃烧自己,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献给了家庭,献给了父亲,献给了孩子。</b>母亲像蜡烛一样,照亮了我们的心灵,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她教育我们一心向善,鼓励我们多读书,发奋图强。而我们体会到母亲的一片苦心,都自觉地听话和争气。在父母的教育下,我们兄妹六人中,有三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人成为大学教研究室主任。其余的也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特别是我弟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百多篇科研论文,成为卓越的大学教授和知名学者。母亲目睹这一切,心中感到无比欣慰。</h1> <h1>  母亲是位烹饪高手,她有几样拿手好菜,如米粉蒸鹅、米粉炒肉、闷泥鳅、清炒茄子,还有她自制的腊肉,味道真是好极了。提到这些菜名我们就馋涎欲滴。每到星期六,我们兄妹买些水果,聚集到父母家里,一来想解解馋,二来陪父母聊聊天,那是我们全家最幸福的时光。</h1><h1><b> 2001年,母亲己八十高龄,有一次外出做客,在下楼梯时不慎跌倒,造成胯骨骨折。</b>我们把母亲送到附二医院,骨外科医生决定做手术,打钢钉,这将给母亲造成极大的痛苦。为了不让母亲受苦,我们在征询了医生的意见之后,决定给母亲进行中医保守治疗。经过市中医院一个月的精心治疗,母亲的骨折部位己基本愈合。在康复阶段,弟弟力夫和弟媳湘岚将母亲接到家里,尽心照料。妻子玉兰和妹妹正秀、力秀、衡秀轮流值班,睌上打地铺睡在母亲床边侍侯。在六姊妹的齐心协力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母亲终于完全康复。</h1> <h1><b>  2011年,母亲满九十岁,我们给母亲举办了盛大的生日宴会。</b>不久,母亲不慎扭伤了腰。我将母亲接到深圳女儿家里。刚来时,母亲行走困难,睡觉无法翻身。经过48天的精心照顾和调养,母亲逐步恢复了健康 ,面色红润,心情愉快,谈笑风生。不久,住在深圳的妹妹将母亲接到她家去了。图为我去妹妺家看母亲时,在花园里与母亲和妹妹的合影。母亲在妹妹家住了两个月后由我护送回衡阳。</h1> <h1><b>  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六个子女都非常孝顺。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我们制定了一项制度,每年每人照顾母亲两个月。</b>大家轮流来,或者住到母亲的家里,或者将母亲接到自已家里,想方设法给母亲加强营养,给她做她喜欢吃的菜,尽心尽意让母亲安度睌年。</h1><h1> 这年年底, 我将母亲再次接到深圳,并在我女儿家过春节。图为除夕我陪母亲出门,准备去酒店吃年夜饭时的合影。</h1> <h1>  春节期间,女儿女婿带我们到珠海观光。图为我们与母亲在珠海海边照的全家福。</h1> <h1>  春节之前(2012年元月2日),我们曾带母亲去泡温泉。<b>这是91岁的母亲第一次泡温泉,她非常高兴。</b>在温泉里,她老人家像个孩子,尽情地享受着温泉带来的快乐。图为泡完温泉后我们与母亲合影。</h1> <h1><b style="color:rgb(1, 1, 1);">  女儿女婿</b><b>对奶奶特别孝顺,常带奶奶去吃海鲜,吃羊肉火锅。</b>母亲的兴致很高,当她见到大龙虾和大螃蟹时,惊喜得不得了,说从来没吃过。母亲过去说不吃羊肉,但对羊肉闷饭却很爱吃。现在回忆起来,当时能对母亲尽到一点孝心,真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h1><h1> 图为女儿一家与奶奶的合影。</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孙女与太奶奶的合影。</span></h1> <h1>无比亲切的画面,叫人多么留恋。</h1> <h1>  无比亲切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h1> <h1>  母亲自创了一套健身操,每天早晨操练,长年坚持,真的起到了延年益寿的作用。她老人家还把这套操传授给了我们。我们原本希望母亲能长命百岁,<b>但母亲在96岁时,不慎跌倒,虽经抢救,终因医治无效而於2016年11月2日离开了我们,</b>使我们感到无限伤心和悲痛。</h1><h1><b> 母亲的一生,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虽然历经磨难,但最终品尝到了幸福。</b>改革开放改变了祖国的面貎,也改变了我们家的命运,使我们家过上了平安快乐的生活,使母亲无忧无虑,得以安享晚年,活到了96岁的高龄。作为子女,我们为母亲的幸福和高寿而感到自豪。</h1><h1> 亲爱的妈妈,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觉得你依然就在我们身旁,就在我们心里。你是那样亲切,那样慈祥,好像从没离开我们一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我们永远永远怀念你!</h1> <h1><b> 廖正夫</b></h1><p class="ql-block"><br></p><h1><b> 2017 ,11 , 2 初稿</b></h1><h1><b> 2019.4.9日修改</b></h1> <h3><b><br></b></h3><div><h3><b><br></b></h3><h3><b><br></b></h3><h3><b> </b></h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