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___缅甸(2)

严霞

<h3>在缅甸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小和尚</h3> <h3>清晨,化缘的僧人例队前行。</h3> <h3>这里的居民每天早上都会准时站在家门口,把准备好的米饭给化缘的僧人。</h3> <h3>这是千人佛学院的僧人。有许多未成年的男孩和女孩在这儿修行。着白色衣服者为小尼姑。听导游说,缅甸由于贫困,很多人家生了孩子也无法养育,便遗弃在外。这些孤儿大多被送到了佛学院。</h3> <h3>干人佛学院内也有不是僧人的小孩,他们脸上用“黄粉"(一种防晒护肤的植物粉末)涂抹成漂亮的图案,吸引游客。导游让我们准备了很多小食品,也会给这些小孩。</h3> <h3>茵莱湖位于缅甸北部掸邦高原的良瑞盆地上,为缅甸第二大湖,缅甸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h3><h3>湖面海拔970多米,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6.44公里,三面环山,来自东、北、西三面的溪流注入湖中,向南汇入萨尔温江。湖水清澈,阳光直射湖底。</h3><h3>湖中生活着20多种鱼,有丰富的水产资源。</h3> <h3>黄昏中的茵莱湖</h3> <h3>茵莱湖号称有四大奇观,一是单脚划船的渔夫,渔夫们穿着很碍事的笼基,一只脚稳稳立于狭长的独木舟一端,另一只脚缠住单木浆,靠肩膀和单脚转动木浆划船,双手则撒开一个鸡笼状的渔网用来捕鱼,这种独特的划船法据说是为了解放渔夫的双手。二是水上市场,这个茵莱湖最大的水上集市每五天一次,因为旅游业发展,所以每天都会有独木舟穿行在湖上向游客兜售货物。三是水上村落和水上浮岛。茵莱湖上共有二百多个小村落,人们用柚木深深插入湖底淤泥支撑着修建起来三层小木楼,这样一栋栋农舍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水上世界。而水上浮岛由腐植、杂草和淤泥打底,上面栽种蔬菜,绝对的纯生态农业。浮岛一年四季静静飘在茵莱湖上,随着水涨潮落而荡漾,还可以像船一样划来划去,永远也不担心沉没。第四,就是茵莱湖掩护周边的各种手工作坊。在这些手工作坊中都可以看到那些传统的手工工艺:凿木造船、打铁制刀、纺纱织布、手工制烟等等,只要时间够,可以看到很多这一类的传统手工工艺的制造。</h3><h3> 我们这个季节去,浮岛上种植的植物不多,据说夏天,整个茵莱湖内浮岛上都结满了西红柿,红红的连成片,非常壮观。</h3> <h3>清晨的茵莱湖</h3> <h3>茵莱湖上单脚撑船,穿这类衣服的是专为游客而来,让游客拍照,要付费的。</h3> <h3>这是原生态的,在浮岛边劳作的船夫。</h3> <h3>放学了,父母接接孩子回家</h3> <h3>水上小贩</h3> <h3>水上作坊</h3> <h3>这里叫跳猫寺,据说以前猫很多,现在只看到这两只。缅甸猫很有名,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h3> <h3>几个男人在修楫吊脚楼</h3> <h3>茵莱湖水上手工作坊</h3><h3>长颈族是由泰国北部与缅甸边界的一个少数民族喀伦族(Karen)的一支巴东(Padaung)族所组成的,原本只能在湄宏顺镇的乃梭村看的到。长颈族人以脖子长为美。孩子从5-6岁起,就在脖子上套铜圈,一年一个铜圈,使脖子拉长。最长颈者脖子达70厘米。洗浴时,长颈人只能把稻草塞进铜圈内拉锯般擦洗。现在在水上手工作坊和其它景区都能看到长颈族人,应该是为发展旅游而来的。</h3> <h3>景区前纺织的长颈族妇女</h3> <h3>手工造纸。</h3><h3>一个女孩把鲜花撒进准备造纸的水槽里,制作花瓣纸,很有特色。</h3> <h3>手工制作雨伞</h3> <h3>手工织绵,想不到吧,是莲藕絲。我真的不相信,又问了导游小楊,她说确实是,只不过这种织品不能做衣服,只做围巾。</h3> <h3>茵顶古塔群。</h3><h3>位于缅甸丛林中心的茵莱湖西岸,座落在一个小村庄里,有数百座古老的形状多样,大小各异,各式各样的宝塔。这些古塔被荒废多年,几乎成了一片废墟。</h3><h3>缅甸的佛塔,如天上的星辰,多到数不清,荒废了也不在意吧。</h3> <h3>虽然近年来缅甸政府文物保护组织,也加大了对这些宝贵的古建筑的保护,但是巨额的缮修费用,使得文物保护力不从心,几年来只修复了一小部分,大多数古塔都还在长满了杂草灌木丛中,摇摇欲坠。</h3> <h3>这些数以百计残败的宝塔古建筑群,大多数都是在17和18世纪建造的。据信,这个遗址可以追溯到印度皇帝阿育王(Ashoka)的时代,他在公元前3世纪曾派遣僧侣在整个亚洲传播佛教。在几个世纪后,巴以帝国的两个国王,纳拉帕提斯和阿纳瓦拉塔在这个地方建造了宝塔。</h3> <h3>茵顶村河边浣洗沐浴的村民,完全原生态。他们就这样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地生活着。</h3> <h3>在茵顶村前卖围巾的女人</h3> <h3>茵顶村古塔旁背柴的老人。老人微笑着让我们拍照,我们给了她一点小费。这是为数不多的拍照付费。这里的人总的说是善良热情的,你即使不给他什么,他看你拍照,也会微笑配合。</h3> <h3>小伙子看见我在拍他,迅速调整表情,非常友好</h3> <h3>茵顶村有个很大的旅游商品市场,竟然看到切.格瓦拉</h3> <h3>去波巴山的路上,这里是为游客准备的一个点,叫农村棕榈奇缘。</h3><h3>爬棕榈树取树液的小伙子。棕榈树的液汁用来制作棕榈糖和棕榈酒。</h3><h3><br></h3> <h3>制酒</h3> <h3>制糖</h3> <h3>正是收花生的季节,田里摘花生的母子。<br></h3> <h3>用牛把田翻犁一下,摘花生就容易多了。看到这个场景马上就想起当知青时的我们,当年我们收花生是用锄头刨的,算是轻松的农活了,边摘还可以边吃花生。</h3> <h3>卖花姑娘</h3> <h3>卖花的小姑娘</h3> <h3>陪妈妈守摊的小姑娘</h3> <h3>帅气的船工小哥</h3> <h3>饭店的小服务员,好漂亮啊!</h3> <h3>招览游客的美女,顾着自己的生意,我趁机走近拍了她们的近照。</h3> <h3>她们也是见惯不惊,就算是看到我们拍照,也不会反对,很是友善。</h3> <h3>卖水果的女子</h3><h3>几天下来,觉得缅甸女子真的很漂亮,婷婷袅袅的,头上插着鲜花,防晒护肤的“黄粉"在脸上涂抹出各种图案,很有特色。</h3> <h3>东枝尬古塔林(卡古佛塔)位于缅甸掸邦首府东枝市南边,距离茵莱湖40公里,目前有2478座佛塔。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07年左右,塔林佛塔的数目曾达到7623座之多,后来辉煌的塔林衰败下去,直到八百多年前才重见天日。相传这座塔林的历史可追溯到蒲甘时期,考古学家从塔林的工艺分析,多数雕核是17或18世纪的工法,与传说中12世纪的蒲甘王朝有点出入。</h3> <h3>东枝尬古塔林遇见一群小尼姑。</h3> <h3>年长者应该是她们的师傅,见我们拍照,就让小尼姑站成排,让我们拍。这位长者慈眉善目,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h3> <h3>在东枝尬古塔林前餐厅就餐</h3> <h3>漂亮的服务员</h3> <h3>到蒲甘的当晚,用餐时观赏缅甸传统的人偶表演。</h3> <h3>表演的伴唱</h3> <h3>游蒲甘归来,夜幕降临,一边晚餐一边欣赏民俗表演</h3> <h3>东枝。</h3><h3>傍晚在酒店附近走走,看到河边洗衣、沐浴的女孩。</h3> <h3>每年缅历8月,即公历11月左右,缅甸东枝都会举热气球节比赛,每年的热气球节都能吸引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往东枝。比赛中也会有热气球放飞失败的情况发生,所以这个疯狂的东枝热气球节也伴随一定的危险性,其中危险系数最大的是烟花热气球。</h3><h3> 今年的比赛时间是11月14日至23日,持续10天,期间共计放飞超过400个热气球,主要包括烟花热气的球、艺术图案热气球以及动物形状热气球。</h3><h3> 我们这次到缅甸,正是热气球节期间。我开始以为放天灯,沒想到是热气球。燃放过程非常漫长,当地温特别大,我们都冷得不行了,没等结束,提前走了。</h3><h3> 这在缅甸算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了,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震耳欲聋。旅行社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有棚顶的远离热气球升空的安全地观看,但仍然是很危险,烟花落下,把旁边的旗帆燃着了。事后看报导,此次共有21人因多起烟花热气球事故而受伤,其中还有两名外国游客。而在2014年时,一个燃烧的热气球也曾掉落观众席,造成3人死亡。</h3> <h3>(注:以上文中资料来自百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