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施故里的西施殿景区为纪念西施而建,位于诸暨城内,历史久远。相传西施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姓施,名夷光,春秋末年越国人,约于公元前506年,出生于诸暨苎萝山麓苎萝村。父亲砍柴卖柴,母亲浣纱织布。古时候苎萝村施姓有东西两村,夷光家住西村,所以被称为西施。</h3> <h3> 约在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索美女西施、郑旦,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吴王为妃,以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其君臣关系。 西施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h3> <h3> 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灭掉了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的牺牲和奉献是分不开的。对此,明代的西施祠,有副用鸟虫篆书写的对联:“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 ”称颂西施在兴越灭吴中的功绩。</h3> <h3> 西施的一生,蕴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而民间行关西施的传说,都是那样美好和神奇,长留人们心目中的,是西施为越国的复兴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也是后世歌颂纪念西施的真谛所在。西施殿正是赖于这一民族文化的基础,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质朴纯洁,实实在在的西施。</h3> <h3>西施殿:</h3><h3> 西施殿初建于何时,已无从详考。最早见于唐开成年间 ,著名诗人李商隐有“西施寻遗殿,昭君觅故村”诗句,照此推算也有1160多年的历史。此后历代,虽有过“茂草荒台,苎萝枕冷闲愁”的情况,但祠庙屡毁屡建,绵延不断,到清代和民国时期,西施殿也有过几度毁废,均由民间集资或捐募修缮,曾达到相当规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飞机频炸诸暨城,西施殿祠亦未能幸免。</h3> <h3> 而今西施殿景区为20世纪80年代重修,经过扩建,总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由西施殿、浣沙石、古越台、碑廊、苎萝亭、西施长廊、夷光阁、古苎萝村、西施资料陈列室等建筑景观,穿插着浣江、红粉池、荷花池等水景组成,是一组颇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展示了西施一生的主要事迹。</h3> <h3> 整个西施殿景区,曲径回廊,亭榭相间,池水环绕、花木掩映,使人在回味人文史迹之中,仿佛又置身于江南园林,却又胜于一般的园林设计布局,因其坐落于古苎萝山上,景点高低错落所形成的立体感,显现了自然的本来面目。游人可于山水亭阁、参天古木间品位古越文化。</h3> <h3>西施殿</h3> <h3>西施殿</h3> <h3>荷花神女:西施</h3> <h3>古越台:</h3><h3> 西施殿右侧为古越台,依山而筑,正对门楼。“古越台”三字,是上海书法家韩天衡所书。进入其内,给人以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台中奉有越王勾践,谋臣文种、范蠡分立两侧,上悬“卧薪尝胆”匾额,再现了君臣励精图治,灭吴雪耻的历史画卷。</h3> <h3> 古越台前是红粉池,“红粉”即红粉佳人,与西施相联系。据称,这样安排有斥贬越王勾践之意。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云:“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红粉池像一面镜子,正对着古越台,意示让勾践照一照“堪羞处”。</h3> <h3> 左侧人物:文种</h3><h3> 文种,字子禽。春秋末期楚国郢人。曾任楚南阳太守。允常称王,闻其贤,聘为客卿。勾践继位,擢升下大夫。种足智多谋,善内政外交,有谋略家之称。夫椒战败,进献以曲求伸之策并与吴王斡旋议和,使越之社稷得以幸存。勾践役吴三年,种率从守国,安内联外,艰苦卓绝。勾践归国,又进破吴九术,殚精竭虑,复仇雪耻。越灭吴后,因阻谏迁都琅琊自刎于会稽。诸暨城内旧有兴越二大夫庙,即为后人追念文种、范蠡而建。正史杂籍载有其事。</h3><h3> 中间人物:勾践</h3><h3> 勾践,大禹后裔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在诸暨嗣位称王。是年,吴王阖闾趁其初立,兴兵伐越,勾践出奇制胜,败吴军于槜李。阖闾伤亡,夫差继位,三年后哀师报仇。夫椒一战,越军大溃,勾践退守会稽,被迫求和。入吴为质三年,石室养马,受尽耻辱。归国后,迁都会稽,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遂复兴。前474年,投醪出师,攻陷吴都姑苏。夫差自杀后,挥师北上,迁都琅琊,称霸中原。前465年卒。史记有《越王勾践世家》。</h3><h3> 右侧人物:范蠡</h3><h3>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越国政治家军事家。出身寒微,后仕越为大夫,擢上将军。公元前494年,越败随勾践质吴三年。回越后,助越王勾践发奋图强,并在苎萝山麓选美女西施、郑旦,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亡吴。功成身退,携西施泛五湖,游齐国,称鸱夷子皮。至陶(今山东定陶)号陶朱公,经商致富治产千万。后散财隐居,被尊为商贾之祖。诸暨为范蠡封地,今尝有陶朱山、范蠡岩、范相坛、相见桥等遗迹。</h3> <h3>苎萝山:</h3><h3> 苎萝山又称罗山,因盛产苎麻而得名,是诸暨县龙山(即陶朱山)向东伸出的支脉。山虽不高,却因是西施的出生地而成为古越名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咏《西施》诗中写到:“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h3> <h3>苎萝山</h3> <h3>苎萝山</h3> <h3>碑廊:</h3><h3> 经古越台,过苎萝山山门,循游道右转,便来到西施碑廊。缓步登高,见廊右侧壁上,展示着有关西施事迹的图片和三十多块诗文、绘画碑刻。有历代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歌咏西施的诗,有历代画家所绘的西施像。诗文由当代书法家书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施由越人吴、身赴国难的生平。从画像风格上,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h3> <h3>苎萝亭:</h3><h3> 碑廊南面是苎萝山的最高点,上建一亭,名“苎萝亭”。亭为八角三重檐造型,内置三层,可逐级登临,登高可浏览诸暨市区,向南极目勾乘山,是登高望暨的好去处。过苎萝亭,便是苎萝山的南岙。岙不大,坡平缓,这里原为居民住宅,2000年扩建划人景区范围。现建有西施行廊、夷光阁、古苎萝村舍、荷花池等景点。</h3> <h3>山中小溪</h3> <h3>苎萝亭</h3> <h3>西施故里</h3> <h3>捧心颦眉,艳冠三宫</h3> <h3>西施故里</h3> <h3>西施故里</h3> <h3>夷光阁:</h3><h3> 夷光阁,建于西施长廊东面,是一座糅以牌坊和楼阁造型的建筑,基部有正方形须弥座台基,周围石栏,台座正中,立有十六根石柱,分左右两组,承抬整座阁楼,阁顶用传统重檐造型,中置牌坊连接,整座楼阁,犹如浮在空中,气势十分宏伟。因西施艺吏十 故称夷光阁。牌坊正中“夷光阁”三字,是辑书圣工羲之书法制作,笔势飘逸洒脱,神彩飞扬,若不明说,定视王羲之亲题无异。</h3> <h3>夷光阁</h3> <h3> 从夷光阁顺石阶而下,向右便是西施短廊。短廊以大幅绘画灯箱,解说了吴国灭亡后西施归宿的种种说法。关于西施的归宿,历史上有多种传说,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施在越灭吴后,随范蠡,乘扁舟,游五湖,隐逸民间。而西施短廊在分析了各种说法后,根据历史的多方考证,认为最有依据的一种归宿,是西施因其美,被勾践夫人沉到水里活活淹死了。</h3> <h3>西施故里</h3> <h3>荷花池:</h3><h3> 西施,人称“荷花神女”。</h3><h3> 荷花在我国历史悠久。西周初期,人们就以荷藕作为食用蔬菜。西施生活的时代,江南水泽多生长荷花。</h3> <h3> 中国文化中有诸多民间神灵,花神即为其中之一,在唐宋以降渐趋丰富,是人们自然崇拜、植物崇拜的具体表现。民间传诵的十二个月花神中,西施被列为六月荷花神。六月(农历)亦称荷月。六月廿四日是荷花的生日,这天还是观莲节。</h3><h3> 人们画西施,少不了在她身旁画上婷婷玉立的荷花,原因正在于此。</h3> <h3>君臣树</h3> <h3>西施史料陈列馆</h3> <h3>作者网名:老蝉说事</h3><h3>摄影时间:2015年9月5日</h3><h3>摄影地点:诸暨市苎萝东路2号</h3><h3>摄影器材:小米手机</h3><h3>美篇编号:1088477</h3><h3>新浪微博:zwm551025@hotmail.com</h3><h3>欢迎继续关注我的美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