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大约从1981年起,为了缓解农村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 </h3><h3> 在十七、八年的时间里,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涌入中等师范学校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h3> <h3> 1996年,我们初中毕业,以出类拔萃的优异成绩选择了桂林民族师范学校,学制三年。我们除了解决一张饭票,也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 </h3><h3> 我们是当年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当年大学录取率还十分低下的时代,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在当年城乡差别十分明显的情况下,考取中师的农村孩子意味着从此跳出了“农门”。</h3> <h3>第一个学期开学后,我们的军训开始了,飒爽的英姿,稚嫩的脸庞,也都成为我们永久的纪念!</h3> <h3>红歌比赛!帅气靓丽的班服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h3> <h3>运动会上飞扬的青春!</h3> <h3>第一次出游――漓江边上的野炊!</h3> <h3>游漓江――肆意绚烂的青春</h3> <h3>克罗地亚队&美少女战队</h3> <h3>试讲小组</h3> <h3>三江县斗江镇实习汇报演出</h3> <h3>高山上的凤凰?</h3> <h3>月光下的凤尾竹</h3> <h3>阿拉木汗</h3> <h3>游灵渠的路上――我与莫老师</h3> <h3>哎呀,你们这是要把我发配到哪里去嘛!</h3> <h3>老狼</h3> <h3>其实,对我们来说,除了从事中小学教育,以我们过硬的素质,仍可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我们在经过师范专业养成教育和教师岗位的历练之后,在业务能力上出类拔萃。在这样的矛盾和焦虑中,我们艰难前行,为国家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把自己变成了一支蜡烛,照亮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内心。 </h3><h3> 十八、九岁,刚成年,我们便被分配到各乡村中小学,有的甚至到了偏远山村。 从考取中师,到毕业分配,我们经历了数个心理煎熬期。 </h3><h3> 中师第三年,传来了初中同学考取重点大学的消息,而三年前这些同学还不如自己成绩好。这样的命运反差,曾深深地刺激过我们的心——我们毕竟只有十八、九岁,正是做梦的年龄,但梦提前醒了,我们只能下决心弯下腰,做一块垫脚石。 </h3><h3> 毕业三年后,又传来初中同学某人大学毕业分配到某大城市某大机关的消息,而我们,正在教室里当孩子王……</h3><h3>我们当中,有认真从教者,安贫乐道;有得以重用者,成为校长,局长;有恬淡虚无过生活者,知足人生,多得学生爱戴。</h3><h3>现实依然是鲜活的,工作在中小学,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校,大家没有能成名成家、发财致富、位高权重的机会,但是,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来修炼自己的人生。</h3> <h3>2017年,相聚蒙山!感谢莫老师的倾情加入!</h3> <h3>莫老师和师母温馨的画面!</h3> <h3>2018年,我们相约龙胜,再到三江,过湖南,达贵州,再回金秀!虽然能到的同学不多,但这一路上却是满满的同学情!相聚不易,难舍别离,仿佛又回到了那青葱岁月!</h3> <h3>岁月在脸上留痕,心已苍老许多。</h3><h3>曾经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h3><h3>如今,大家都奔四了,大家都早已成家立业。</h3><h3>大家的话题就是工作、工资、孩子、家庭。</h3><h3>大家很少想过,我们那一段学习经历,曾经是一件国家大事!</h3><h3>如今,芳华已逝,青春不再,但我们问心无愧,因为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h3><h3>一代中师生,老去的是容颜,永远绽放的是心中的“芳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