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宝严寺佛塔

望鸿

<h3>  驻马店市西平县位于驻马店北部,西与舞钢比邻;北与漯河接壤,距离市区大约40多公里。</h3><h3><br></h3><h3> 传说在上古时期,这里有一位嫘祖姑娘,她美丽善良,勤劳朴实,因擅长养蚕缫丝,而赢得轩辕黄帝的爱慕,于是二人结成连理之好。他们的结合,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美好的“男耕女织”式的田园生活模式。</h3><h3><br></h3><h3> 九女山下静静流淌的棠溪河,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冶铁中心与武器生产重地。传说战国时期名扬诸侯各国的“龙泉宝剑”,即诞生于此。今天棠溪河岸,仍有战国时期冶铁炉遗址存在。这些古老的冶铁炉,尽管早已熄火作古,但透过烧红的炉壁,我们还能依稀看到祖先们被炉火映红的脸庞和他们挥汗如雨的臂膀……</h3><h3><br></h3><h3> 今天作为京广铁路沿线城市之一的西平县,仍是驻马店市九县两区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县区之一。</h3><h3><br></h3><h3> 西平县宝严寺塔,又称“东关塔”,它位于西平县城东关外的宝严寺旧址上。</h3><h3><br></h3><h3> 据《汝南志》记载:“宝严寺在县东门外,唐时建。明洪武十五年重建。万历二十六年知县张应化重修。”由此可以推测,宝严寺自唐代建成后,经唐宋元数百年后,到明代已坍塌废弃,直到明洪武年间才在得以重建,民国期间再废。和宝严寺命运不同,虽历经风雨沧桑,宝严寺古塔却穿越千年,屹立至今。</h3><h3><br></h3><h3> 宝岩寺塔为六角七级楼阁式砖塔,全高28.8米,塔龄九百余年,它是驻马店市现存最高的佛塔。</h3><h3><br></h3><h3> 宝严寺塔,塔基固坚,塔身高耸,外表奶黄,整体给人一种伟岸挺拔,神秘沧桑之感。宝塔六角雕饰龙首,龙口衔铃,风起铃动,声若铜磬,若一曲云水禅心,渗透心扉,涤荡魂灵。</h3><h3><br></h3><h3> 宝塔一层嵌石质黑色塔铭一处,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难辨。其余各层均设大小数量不等的券门;一、二层有方形塔心室;三至七层有六角形塔心室;塔顶置铁铸白色莲花宝刹一尊,似巨莲凌空怒放,增辉天宇。</h3><h3><br></h3><h3> 据说这尊铁铸宝刹高2.16米,重达数吨,彰显了冶铁之乡的大气与豪迈。但古人是怎么把它安放在七、八层楼高的塔顶上呢?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h3><h3><br></h3><h3> 宝严寺塔曾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四月;清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两次修葺。抗日战争时期,塔南侧二层曾遭日军炮弹轰击,损毁严重,建国后再度修复。因为维修时采用的是修旧如旧技术,所以古塔外表完美,风采依旧。</h3><h3><br></h3><h3> 清有诗云:“宝塔镇东基,洪河绕城西。”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宝严寺古塔一直是西平县城的一处厚重的历史地标,在西平人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和荣誉。</h3><h3><br></h3><h3> 2006年5月25日,该塔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为它专修“塔园”一处,这座国宝级文物,从此便有了一个安全温馨的家。</h3> <h3>古塔全貌</h3> <h3>莲花宝刹</h3> <h3>塔角饰龙首</h3> <h3>龙衔风铃</h3> <h3>古塔逢春</h3> <h3>风铃摇曳</h3> <h3>风铃合鸣,声若环佩</h3> <h3>塔园内的国军抗战牺牲烈士纪念碑</h3> <h3>时任师长蒋当翊将军书写碑记</h3> <h3>时任国军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将军题字</h3> <h3>台湾老兵捐资复修陵墓人员名录(正面)</h3> <h3>背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