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之旅

晓红

<h3>出发...埃及</h3><h3>Day1,广州-埃及首都开罗</h3><h3>Day2,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开罗国家博物馆</h3><h3>Day3,开罗-红海,埃及东部最富裕的城市红海省洪加达市,梦幻沙滩观日落</h3><h3>Day4,红海一日游,天堂岛沙滩,浮潜,海钓,海鲜大餐,夜游富人区</h3><h3>Day5,红海-卢克索,哭注的门农神像,帝王谷,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夜景</h3><h3>Day6,卢克索-红海,卢克索热气球🎈 ,撒哈拉沙漠冲沙,深入族群贝都因人</h3><h3>Day7,红海-开罗,夜游尼罗河</h3><h3>Day8,亚历山大一日游,庞贝石柱,凯特贝城堡,亚历山大图书馆,埃及夏宫</h3><h3>Day9,萨拉丁城堡,参观精油店和纸莎草店</h3><h3>Day10,开罗-广州</h3> <h3>飞了12个小时,早上七点到达开罗,拖着行李直奔金字塔,呵呵,貌似只有我们的旅行车要拖着行李过安检</h3> <h3></h3><h3>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今中东地区),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沙随流而下,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h3><h3>埃及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早在公元前3100年,由南方的美尼斯统一了上埃及(白冠)和下埃及(红冠),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埃及有自己的象形文字系统,完善的政治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又称为法老时代。历代王朝陆续建造了一批称为世界奇迹的金字塔以及狮身人面像和大量雕像,神庙。公元前七到前一世纪曾先后被亚述、波斯和罗马帝国征服。公元四到七世纪被并入拜占庭帝国。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埃及,埃及先后沦为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的一个省。后阿拉伯人虽多次更朝换代,但埃及的被统治地位依旧,且接受了伊斯兰教。1517年土耳其人入侵,又沦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798年法国拿破仑一世入侵,统治了3年。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922年2月28日埃及宣布独立,1971年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h3><h3>图为纸沙草纸上画的埃及地图</h3><h3><br></h3><h3><br></h3> <h3>金字塔的修建,与古埃及的宗教崇拜有关。因为,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升天,而层级金字塔的阶梯就是国王灵魂上天的天梯。1954年在胡夫金字塔旁的地下发现的大木船(太阳船),也是用作运载国王灵魂升天的;而角锥体的金字塔则象征了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金字塔的四条棱线就形似太阳的光芒。</h3><h3>金字塔的建造始于第3王朝第一个法老乔赛尔。当时,他让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伊蒙霍特普为他设计一个坟墓,伊蒙霍特普最初设计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石造马斯塔巴,地点在萨卡拉。但乔赛尔和伊蒙霍特普自己都不满意,觉得不够庄严雄伟。于是伊蒙霍特普便在它上面又加了五个一层比一层小的马斯塔巴,这就成了仍可见到的乔赛尔的阶梯金字塔,它高61.2米,底边东西长123.3米,南北长107.4米。在金字塔的底下有走廊和墓室,在金字塔旁建有祭庙,整个建筑群则用围墙围了起来。第4王朝第一个法老斯涅弗鲁时,建造了三个金字塔。斯涅弗鲁时期是从层级金字塔向真正角锥体金字塔转变的时期。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的法老胡夫修建的,其建筑师是胡夫的兄弟海米昂,地址被选在孟斐斯附近尼罗河西岸的吉萨高原。该金字塔高146.5米,每边边长约为230米。据说该金字塔用了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平均每块重约2.5吨。墓室原建在塔底,后又在塔内的中部建了墓室。此金字塔的入口在塔北面离地面13米处,呈三角形,从而使塔身的重量均匀地散开,不致将通道口压垮。</h3><h3>图中依次为孟卡拉金字塔,哈弗拉金字塔和胡夫金字塔(爷孙金字塔群)</h3><h3><br></h3><h3></h3> <h3>金字塔是利用大石建成的巨大三角形建筑物,是法老的墓穴。金字塔主要在尼罗河西岸兴建。从公元前2700 - 1800年这900年里,估计古埃及人共建筑了超过80座金字塔。而建于公元前2589 - 2566年间的“大金字塔”是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是为法老胡夫而兴建的。 据希罗多德说,修建胡夫的金字塔共用了30年的时间,头10年是修筑运石头的道路和修建地下墓室,后20年用于修建金字塔本身,每年用工10万人。</h3><h3>在胡夫的金字塔旁,还有该王朝的哈佛拉(希腊人把他叫做齐夫林)和孟卡拉(希腊人把他叫做麦凯林努斯)两个法老的金字塔。</h3> <h3>胡夫金字塔群的后面还有一些小的金字塔,共有7个,主要墓葬皇亲贵族</h3> <h3>在哈弗拉金字塔前不远处有一个狮身人面像(司芬克斯),高21米,长57米,耳朵有2米长。用一整块石头雕成,据说其面部是根据哈弗拉的像雕成的。至今仍然没有人知道建造这座由“狮身”与“人面”组成的巨大石雕的原因,他代表着法老的智慧与勇猛。一些人认为“狮身人面像”是金字塔的守护神,另一些则认为它是古埃及伟大文明的象征。</h3> <h3>身后是4500年前的胡夫金字塔,感叹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h3> <h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h3> <h3>呵呵,亲吻就算了😔,让我摸摸你吧😊</h3> <h3>开罗国家博物馆是当今世界闻名的大型博物馆之一,藏有埃及考古发现最精华的部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收藏古埃及文物的博物馆。</h3><h3>博物馆内文物有4000多年前的石雕与木雕,历代古法老的宝座;有外表雕刻着古埃及花纹的多层套棺和保存完好的木乃伊;有古埃及王朝时期国王的内衣、手绢和当时制衣所用的木质模特;有5000年前发明的纸莎草纸文稿以及3400年前使用的笔、墨、笔筒和镇纸;还有玩具、五谷、针线、剪刀、化妆品等古埃及人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当铺的单据和死亡证书等等。在那里能领略到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文明和生活面貌。</h3> <h3>罗塞塔石碑,石上刻有三种文字,分别是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历史学家一直不明白石刻上“圣书体”的意思,直至1822年,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第一个理解到一直被认为是用形表义的埃及象形文,原来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这重大发现之后成为解读所有埃及象形文的关键线索。</h3><h3>图中石碑为赝品,镇馆之宝的真品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厅展示</h3> <h3>博物馆的一层,按年代顺序摆放,以顺时针方向依次展示埃及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等的文物;二层,展品按主题摆放,陈列的是最珍贵的馆藏,最具代表的是图坦卡蒙墓出土的文物。短短3个小时,不得不走马观花地挑重点看。</h3> <h3>三千五百年前,埃及历史上最重要的女王是哈特谢普苏特,她的丰功伟业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犹如中国历史上的女王武则天。图特摩斯一世是埃及历史上很伟大的十八世法老,他有一女ー儿,就是后来的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和弟弟图特摩斯二世。图特摩斯一世去世时让他们姐弟结婚,然后传位于儿子即图特摩斯二世。图特摩斯二世和宠爱的妃子生了一个小儿子,即后来的图特摩斯三世。图特摩斯二世短命,很早就去世了,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接管了权力。她将三岁的图特摩斯三世送到太阳神庙由大祭司照看,而自己女扮男装,戴假须,执权杖,戴王冠,对外宣称:“我就是太阳神的儿子!只不过外表长得不同于一般男子,我是当今最伟大的王!”她是有据可考的世界上第一位女帝王。<br></h3><h3>图为哈特谢普苏特女王</h3> <h3>埃币用的是古埃及祭师的头像</h3> <h3>凝脂般的雪花石膏花瓶装着处理过的法老的肝肺胃肠</h3> <h3>死去的法老两个胳膊弯曲交叉放在胸前,古埃及人认为这种姿势可以早日获得再生。</h3> <h3>法老图坦卡蒙的宝座</h3> <h3>侏儒爸爸,一家四口独具匠心的设计,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h3> <h3>圣甲虫,古埃被誉为早晨之太阳神,它之所以受此尊重乃因太阳的升起就像甲虫滚动着它的卵,因此它代表了太阳在天空运行的推进器。</h3> <h3>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18岁就夭折了,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谜,有说是死于政治谋害,也有说是自然死亡。1922年,一位名叫霍华德的英国考古学家历时19年,在卢克索的尼罗河西岸沙漠帝王谷中发掘图坦卡蒙的墓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掘之一”。(BBC纪录片《追踪埃及迷城》)图坦卡蒙的墓保存完好,未经任何盗掘,出土的文物近2000件,包括金棺、金樽室、金御座、王后金冠等。这些都在博物馆展览,而他的木乃伊仍在原墓中。展出的图坦卡蒙金棺闪闪发光,系用450磅纯金制成,是人类历史上最精致、最伟大的金制品。他的御座也金碧辉煌,座椅的正面两侧各有一个金制的狮子头,扶手为蛇首鹰身的雕像,分别代表上下埃及的王权。</h3><h3>图为图坦卡蒙金棺(团友偷拍的)</h3> <h3>图为图坦卡蒙墓出土的文物</h3> <h3>夭折的女婴木乃伊</h3> <h3>哭泣的门农雕像,建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原是阿蒙荷太普三世法老神殿前的雕象,到托勒密王朝时代,神殿被破坏荡然无存,只剩下20米高的巨像。罗马统治时期地震使雕像出现裂缝, 在以后差不多两个世纪里,每当东方发白,阳光照在朝北的雕像上时,雕像就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既像人的声音,又像竖琴断弦时的声音,被称为会唱歌的石像,后来经过修补,门农雕像就再也没有唱过歌。两尊雕像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左侧的为一整石雕刻而成,右侧的由石块砌成。几千年沧海桑田,门农的雕像,依然矗立在寂寞的沙地上。</h3><h3><br></h3> <h3>卢克索 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有着“宫殿之城”的美誉。美丽的尼罗河穿城而过,东岸是壮丽的神庙,西岸则是法老、王后的陵墓。阴阳两极隔河相望,构成生与死。</h3><h3>帝王谷里埋葬了新王朝时期(17-20王朝)64位法老及其亲属。法老们建造墓室在选址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地势,风水,气候,还要确保自己的墓室不容易被后世的盗墓者光顾,于是在卢克索的这个荒无人火烟有寸草不生的山谷成了建造墓室最好的选择。</h3><h3>陵墓内部设计一律是一条幕布浮雕的长廊,经前厅,通达地底主墓室。长廊两侧及顶壁刻着各种精美的壁画和象形文字,栩栩如生!墓室内禁止拍照!</h3><h3>导游阿默说帝王谷是法老们的家,开罗博物馆的展品是他们的家具!唉,被洗劫一空的家!</h3> <h3>卡尔纳克神庙在开罗以南700公里处的尼罗河东岸,卢克索以北5公里处。卡尔纳克神庙群是古底比斯遗留下来的最壮观的神庙也是世界上建筑时间最长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神庙,它是地球上最大用柱子支撑的庙,始建於12王朝(公元前2000年),一直到古埃及灭亡时陆陆续续修建了1900年都还未完工,期间一共有50多位法老参与建造。整个建筑群中,包括大小神殿20余座,院内有高44米,宽131米的塔门。导游阿默介绍当年《尼罗河上的惨案》就是在此拍摄的;走入神庙,埃及4800年的文明在脚底流淌......随着岁月的流失,神庙的辉煌不再,但是庙里随处可见的神殿、雕像,虽残破但神秘却从未曾消失....阿蒙神殿134根巨大的石柱高耸入云.,叹为观止.....象征权利的方尖碑默默矗立在断墙残壁之间,依旧醒目......在眼前闪闪发光....</h3> <h3>狮身羊面大道,狮身羊面像多达90多座,狮身象征威严,羊头代表阿蒙神。狮身羊头标志着神明的最高权力。</h3> <h3>在卡尔纳克神庙中到处都是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第19王朝法老)的雕像,对庞大土木工程的热情使埃及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迹。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他是一位战无不胜的将军,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设者。头顶着这些光环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67年,敌人惧怕他,臣民爱戴他,神灵保佑他。</h3> <h3>壮观的纸莎草形状的石柱丛上刻有许多奇妙的浮雕和铭文...这些石刻的历史,清晰地描绘出埃及那个遥远而辉煌的过去...卡纳克神庙不仅是一座露天博物馆,更是一座石头的图书馆...</h3> <h3>眼前的这座方尖碑是世界上第一位女王、古埃及惟一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所立,碑身全高29米,重323吨,是当时最高的方尖碑,也是现在埃及境内最高的方尖碑。</h3><h3>哈特谢普苏特女王花了7个月的时间从阿斯旺采下石料制成当时全埃及最大最高的两座方尖碑,沿尼罗河长途运输150公里,立在这座全埃及最大最神圣的神庙里,献给太阳神阿蒙,并在碑上刻下铭文称自己为阿蒙神的女儿和儿子,以此证明自己承继大统的合法性。</h3><h3>感谢古埃及文字的破译者使得我们在3400多年以后,还能够读得到方尖碑上的铭文:“她为她的父亲阿蒙——两片土地王座之主,建造她的纪念物,为他用南方的坚硬花岗石建造了两个大方尖碑,它们的表面镀上了全世界最好的金子。当太阳在它们之间升起时,从尼罗河的两岸看去,它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h3> <h3>卢克索神庙供奉的是底比斯三神,太阳神阿蒙一拉,还有他的妻子穆特和儿子洪苏。它由阿蒙霍特普三世建成,后又经拉美西斯二扩建,形成现今遗留下来的规模。</h3><h3>图为夜幕下的卢克索神庙...充满着神秘的色彩...</h3> <h3>亚历山大是埃及最大的海港、埃及第二大城市、历史名城。地中海沿岸的避暑胜地,素称“地中海明珠”。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后建立此城。<br></h3> <h3>庞贝柱位于亚历山大市西南部的萨瓦里柱街,又称骑士之柱,是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城徽,是一根高达27米的粉红色亚斯文花岗岩石柱。建于公元一世纪左右的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时期,柱顶顶着花形柱头。石柱原是萨拉皮雍神庙的一部分,萨拉皮雍神庙是希腊-埃及神萨拉皮斯最重要的神庙,最初建于托勒密三世在位时期。神庙仅仅存在很短时间就被毁了,只有石柱保存下来,成为航海者的航标。</h3><h3>石柱的西部有地下通道深入石柱下面,据说是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分馆。石柱以南有两座红色花岗岩狮身人面像,雕刻于公元前181至前145年;另有一座无头黑色花岗岩石像,雕刻于公元前1344至前1314年。石柱附近还有古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萨姆提克一世的雕像,所有法老时代的雕像可能是从古代著名的太阳神庙转运至此。在石柱的东南,可以看见伊西斯女神的石灰石雕像,据说在希腊时代,她被当地人尊为亚历山大灯塔的守护神,这座雕像就是在灯塔旧址处运来的。</h3> <h3>亚历山大灯塔是世界著名的七大奇迹之一。灯塔约在公元前280~278年建成,巍然屹立在亚历山大港外1500年,但因在两次地震中极度受损,最终于1480年完全沉入海底。</h3><h3><h3>公元1480年,为防止土耳其入侵,埃及国王凯特贝命令用灯塔遗址的石料在灯塔原址修筑城堡,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就是现存完整的凯特贝城堡。城堡是一座长方形阿拉伯式建筑,占地2万平方米,三面为高大的城墙,造型优美,气势巍峨。它与开罗古城堡并称为埃及两大中世纪古城堡。凯特贝城堡是亚历山大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其顶部有一个海神的雕像,现在城堡的房屋已经成为一个清真寺和博物馆。</h3></h3> <h3>古亚历山大图书馆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王朝初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藏书50余万卷,囊括了文学、科技、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文献资料,吸引了各地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前来参观,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也来此进行研究、讲学、著书立说和从事其它学术交流活动。亚历山大城因此成为当时世界文化和科研中心。托勒密王朝也因此而英才辈出,产生了一批对世界科技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和语言学家。</h3><h3>可以说,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h3> <h3>蒙塔扎宫又称“埃及夏宫”,它是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的行宫,它位于亚力山大港东端一个广大的风景区中。宫殿俯瞰着幽静的海滩,周围被枣椰树林和花园环绕,建筑融合了佛罗伦萨与土耳其风格,现为埃及国宾馆。蒙塔扎宫1952年前一直是皇室家族的消夏避暑地,现海滨向游人和垂钓者开放,王宫不对公众开放。</h3><h3><br></h3> <h3>萨拉丁大城堡,是12世纪时埃及的英雄萨拉丁为抗击十字军东侵的攻击,而在1176年开始兴建、6年后初具规模的城堡。在1132年击败十字军后,萨拉丁在这里开始了阿尤布王朝的统治。虽历经战争,但整个城堡至今仍十分坚固,如今己是一个必游的观光区域。</h3><h3>城堡的主体建筑是穆罕穆德·阿里清真寺,此外有多处参观点,如另外3个清真寺和4个博物馆(国家警察博物馆、军事博物馆、马车博物馆、皇宫博物馆)以及宝石宫等。</h3> <h3>穆汗默德阿里清真寺</h3> <h3>导游阿默在清真寺里滔滔不绝给我们解读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h3> <h3>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670公里,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它是埃及的母亲河,贯穿埃及全境,孕育了灿烂的古代埃及文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历埃及后感叹: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h3><h3>尼罗河穿卢克索城而过,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古埃及人认为人的生命同太阳一样,自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因而河东岸是神庙、居民区,河西岸是法老、王后贵族陵墓区。“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隔河相望,形成两个世界永恒循环圈。</h3> <h3>正月十五元宵夜...又大又圆又红的月亮误以为是刚落山的太阳...</h3> <h3>红海是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海,由于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而非洲沙漠地区有没有淡水注入,所以含盐量一直很高,平均在41-42‰,部分海底甚至超过270‰,几乎达到饱和溶液的浓度了,是一般海水平均含盐量的8倍以上。</h3> <h3>红海巧遇海豚,团友们欢呼雀跃...导游阿默说可遇不可求的海豚会给我们带来好运气</h3> <h3>红海落日</h3> <h3>卢克索热气球</h3> <h3>卢克索是一座古迹遍布的露天博馆,从天空中俯瞰卢克索,那些人类历史上最为珍贵的宝藏尽入眼帘,甚至尼罗河两岸油绿绿的田野农耕地,都维持着几干年以来的原始样貌,成为众神之乡、众帝之陵最相称的背景...</h3> <h3>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的第2大荒漠,面积约90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几乎占满整个非洲北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h3><h3>撒哈拉沙漠西从大西洋沿岸开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为界,东部直抵红海,南部到达苏丹和尼日尔河河谷交界的萨赫勒——一个半沙漠半草原的过渡区。</h3><h3>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来到了期待中的撒哈拉沙漠...哈哈,撒拉哈沙漠埃及段,延绵几百公里基本都是戈壁滩...渺无人烟,寸草不生...</h3> <h3>也许生活本身就是一片广袤的沙漠,需要我们用心装点自己的小世界,永远热爱生活,永远潇洒自我,即便在撒哈拉也能营造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哈哈,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小生活,大智慧。</h3><h3>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这一遭...------三毛</h3> <h3>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h3><h3><br></h3> <h3>在撒哈拉沙漠的戈壁滩上生活的族群贝都因人是埃及的游牧民族,是阿拉伯人的后代,他们世代生活在沙漠深处,不愿意居住在城市,他们喜欢安静,不被人打扰。他们没有电,依水而迁移,住的是茅草屋,靠养骆驼、羊、鸽子等为生。大都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他们安于自然俭朴的生活,对命运毫无苛求,随遇而安...<br></h3><h3><br></h3> <h3>贝都因人居住的村落一沙漠戈壁滩上几栋低矮的茅棚屋,几匹骆驼,几位长袍曳地的男女和孩子...</h3><h3>部落赖以生存的水井,里面的水十分浑浊,据说水打上来还要经过过滤和沉淀...</h3><h3>图中贝都因人为游客烙饼,薄薄的饼特别酥香...</h3> <h3>荒漠中最耀眼的是由石头砌成的黄白色的清真寺...虽然贝都因人生活的环境很恶劣,但精神上却很富足...</h3> <h3>大漠人更能体会这片荒芜后面的从容,他们被风沙吹皱的脸上,永远看不到焦虑和烦躁,有的只是淡然和笃定...</h3> <h3>荒漠中驮背上长大的孩子...</h3> <h3>夕阳西下,与骆驼为伴...骆驼慢慢把头伸过来像是要亲吻我的手...</h3> <h3>来自全国各地拼团的20位团友们,一起愉快度过了十天的旅程...对埃及悠久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h3><h3>电影</h3><h3>《埃及艳后》《尼罗河惨案》《出埃及记:法老与众神》《木乃伊1,2》</h3><h3>纪录片</h3><h3>BBC《追踪埃及迷城》</h3><h3>BBC《古代埃及人Ancient&nbsp;Egyptians》</h3><h3>BBC《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h3><h3>BBC《不朽的埃及2016》</h3><h3>NHK&nbsp;《你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nbsp;古埃及篇》</h3><h3>DISCOVERY&nbsp;《古埃及十大发现》</h3><h3>DISCOVERY&nbsp;《埃及开罗,肮脏大都会》</h3><h3>百家讲坛《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赫梯帝国》《埃及法老图坦卡蒙》《拉美西斯二世埃及帝国》《埃及金字塔究竟是如何建造的》《埃及金色的王朝》《爱在尼罗河》</h3> <h3>面朝红海,春暖花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