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志功篆書系列(石鼓文)作品欣赏

凤竹轩书画裝裱

</h3></br><h3><strong>作者近照</strong></h3></br><h3>雲志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专家等。</h3></br><h3><strong>石鼓文属于大篆范畴</strong></h3></br><h3>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h3></br><h3>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    </h3></br><h3>       石鼓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共有十个,原高约三尺余,文字刻于鼓的四围,以其形状似鼓,故有此俗称。实际上,应称之为碣。再者石鼓的内容,多与狩猎有关,学者也有称之为猎碣的。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苏轼,都有咏石鼓的“石鼓歌”作品留下来,故一般沿用“石鼓”的俗称。</h3></br><h3>      石鼓文是东周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因其文字镌刻在十面鼓形石头上而得名。石鼓文又称“籀文”,属大篆系列,是大篆系列文字的尾声。《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h3></br><h3>这十面石鼓原在天兴(陕西宝鸡),唐代初年被发现。每面石鼓高90厘米,直径大约60厘米,每件环刻四言诗一首于鼓壁,石鼓制作与公元前310——307年间。</h3></br><h3>      中国文字与书法在甲骨文、金文时代就力图建立一种对称形式的新的秩序。西周后期的《墙盘》、《静簋》、《虢季子白盘》就依稀透露出整饬的信息。从书法的诸要素上看,无论是线条、结构、章法还是空间,都愈加工整化。《石鼓文》在这方面走向了极致。</h3></br><h3> <br></br></h3></br><h3>  临石鼓文<strong>· </strong>田车<br></br></h3></br><h3> </h3></br><h3>  临石鼓文 <strong>· </strong>霝雨</h3></br><h3> </h3></br><h3> 临石鼓文 <strong>· </strong>作原</h3></br><h3> <br></br></h3></br><h3> 临石鼓文 <strong>· </strong>戎車</h3></br><h3> <br></br></h3></br><h3> 临石鼓文 <strong>· </strong>霓虹</h3></br><h3> </h3></br><h3> 临石鼓文 <strong>· </strong>吾水</h3></br><h3> </h3></br><h3> 临石鼓文 <strong>· </strong>虞人</h3></br><h3> </h3></br><h3> 临石鼓文 <strong>· </strong>汧殹</h3></br><h3> </h3></br><h3> 临石鼓文 <strong>·</strong> 鑾車</h3></br><h3> &nbsp;临石鼓文&nbsp;<strong>·&nbsp;</strong>吾車<br><br><br><h3><strong>《石鼓文》与金文的区别:</strong></h3><br><h3>1.石鼓文抛弃了金文中的“滞笔”现象,去掉了“面”,加强了书写性和流畅性,使文字更加书法化。</h3><br><h3>2.石鼓文在结构上努力克服文字异体现象,《散氏盘》中“道”字,个个形异,石鼓文则个个相同。</h3><br><h3>3.石鼓文把线条固定在一个方形的框架内,以圆转、对称的折线代替了金文中的斜线,牺牲了金文的灵动、恣肆,赢得了平衡感、表现出宽博和恢宏。</h3><br><h3>4.石鼓文线条圆劲浑融,流畅自然,是“篆籀气”的代表,较之金文的古朴、凝重,对后世的影响更大。只要符合线条、结构圆浑外拓特征的,都可赞其为有“篆籀气”。如颜真卿既是。</h3><br><h3>5.后世书法家习篆大多取法石鼓,近现代书法家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王福厂等人的书法都是脱胎于《石鼓文》。</h3><br><h3>6.历代文人、名士,艺术家都有人作诗著文赞誉《石鼓文》。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作《石鼓歌》,清代著名书法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歌颂曰“:若《石鼓文》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是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h3><br><h3>&nbsp; &nbsp; &nbsp; &nbsp;中国文字与书法在甲骨文、金文时代就力图建立一种对称形式的新的秩序。西周后期的《墙盘》、《静簋》、《虢季子白盘》就依稀透露出整饬的信息。从书法的诸要素上看,无论是线条、结构、章法还是空间,都愈加工整化。《石鼓文》在这方面走向了极致。</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