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行(三)南普陀寺

郑丽春

<h3>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始建于唐朝末年,清朝康熙年间重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华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h3> <p>  走进山门便是茂盛的菩提树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荷花池。莲花在佛教中是圣洁、清静的象征,与菩提树相映构成了和谐清凉的世界。</p> <h3>  寺院前面有一个方形的放生池,碧水盈盈、波光荡漾,倒映着天光云影、树木山峦。</h3> <h3>  放生池两侧,各耸立着一座富有南亚佛教建筑风格的白塔,叫做"万寿塔"。塔高11层,像两把利剑直指苍穹,在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高大挺拔、雄伟壮观。</h3> <h3>  万寿塔和厦门标志性城市景观双子塔同处一帧画面,竟还是那样协调!</h3> <p>  南普陀寺是厦门著名古刹,依山面海,中轴线主体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各殿宇依山层层升高,规模宏大。</p> <h3>  从放生池登上台阶,你将看到寺院的第一重殿 一 天王殿。此殿曾于1925年改建,屹立于寺院中轴线最前端,木质构架,歇山式重檐飞脊,轩昂宏伟。</h3><h3>  天王殿内供奉的是弥勒菩萨,采用巴西花梨木雕刻而成。弥勒佛慈眉笑眼,耳垂双肩,袒胸露脐,笑容可掬,似乎在恭候每一位游客的光临。</h3><h3>  天王殿两侧是魁梧高大、庄严威武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分别立在弥勒菩萨的两旁,他们都是护法神,分别护持东、南、西、北四大部洲。</h3><h3>  在弥勒菩萨背面是韦驮天将,是寺院中最著名的护法神。他对大殿表示护持三宝,即专门护持佛法、护持道场、护持出家人。</h3> <p>  南普陀寺起源于唐代,荟集了闽南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有"千年古刹"之称。不仅是全国重点寺院,也是厦门八大风景区之一。这里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美丽如画。每年都有上百万中外游客香人前来游览朝拜。</p> <p>深山叠翠中的一方净地</p><p> 寺庙,是佛教传教的场所,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p><p> 中国的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始建于东汉(68年)的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从北魏开始,寺院建筑在中国兴盛起来。作为中国佛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寺庙,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p> 我国的寺庙多选址多于名山幽林之处,其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深山藏古寺”,“托体同山阿”, 殿堂、佛塔、亭榭、游廊等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和谐、宁静,韵味无穷。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正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人神同在”、“阴阳转换”哲学理念和宇宙观的体现。</p><p> 中国的寺院建筑还有一大特点,更多地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的结构布局,建筑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和微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配以宽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典雅庄重,意境深远。行观其间,不难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