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禹王碑”

心卡

<h3><font color="#167efb"><b>  在岳麓山云麓峰左侧的山峰上,有一个高大的碑亭掩蔽在苍崖翠树之间,亭高丈余,用石头砌成的四根方柱齐力顶着一块一丈见方的亭盖,掩护在里面的就是禹王碑,它与黄帝陵、炎帝陵共同在文物保护界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禹碑宽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末有寸楷书“右帝禹制”。</b></font></h3><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 传说四千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大禹曾在岳麓山下坐船指挥疏导治水工程,人民立下此碑就是记载他的治水功绩。峰左的一个山坳,据说大禹在此泊船,因为取名拖船坳(又名拖船埠),人们把大禹疏凿开山的那个山口,命名为禹迹溪(今岳麓山东门细塘坡处瀑布)。大禹是否真的到过岳麓山,已经无从考证了,虽然禹碑现在是真实存在的,对其来历曾经引发过深入讨论,最后都不了了之。但根据史料记载,禹碑最早出现在南岳的岣嵝峰上,但只有一个道士见过,有好多人有意去寻找,却始终不得其下落。于是就说它是“神物”,“不常见”。因而韩愈作诗云:“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明代吴道行《禹碑辨》云:“考吴越春秋, 载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 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照此种说法, 碑文是一部“金简玉字”的“治水天书”,世人当然无从辨认。所以,唐、宋以来,不少人把禹碑视为珍品,对它进行考究,但迄今尚无定论,有说是夏朝文字,有说是后人伪造,有说是道家符篆。正所谓“蝌蚪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蛟螭”,“古石琅玕影,秘文螭虎形。”就像猜无底谜语一样,永远无从对证。不管结论如何,但华夏族祖先之一的禹,确是一个曾经存在过的伟大人物,关于他的传说,尽管有许多出于后人的赞诵和溢美之词,但其种种精神,仍然激起我们的崇敬和向往之情。</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那么,岳麓山上的禹王碑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据笔者调阅资料,认为明代刑部官员刘汝楠《夸神禹碑歌》所述来历较为可考。具体内容如下:</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夸神禹碑歌</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明)刘汝楠</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吾闻岣嵝之山图牒古,神禹按之平水土。元彝一夜发简书,海若天吴莫敢睹。金符玉册奏成功,天地成平四海同,未向会稽藏简字,先勒名岳播神工。衡山古镌今明灭,吊古雄才空填咽。千秋万载不复闻,七十余字谁称说。近年至宝出人间,此碑乃落岳麓山。吾闻岣嵝之山图牒古,神禹按之平水土。元彝一夜发简书,海若天吴莫敢睹。金符玉册奏成功,天地成平四海同,未向会稽藏简字,先勒名岳播神工。衡山古镌今明灭,吊古雄才空填咽。千秋万载不复闻,七十余字谁称说。近年至宝出人间,此碑乃落岳麓山。神物守护在莽苍,霜凌雨溜赤石斑。樵人亟见不相识,太守闻之长太息。披榛剔藓叹太奇,岂是苍冥移鬼力。鬼力谁能移,神理空自知。鸾轩凤举翩然下,虎攫龙腾争为驰。我昔持之不能读,空堂一幅开岳渎。即今倚石摹赤文, 海水欲翻泰山覆。山阿含睇已无人, 洞庭萧萧落黄木。</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注:神禹碑即禹王碑,讲述的是大禹在南岳得金简玉书的事,根据《吴越春秋》所记载, 大禹奉命治水, 久不成功, 他在《黄帝中经历》中看到, 南岳衡山峰顶上, 有一金简玉书, 载有治水之策。大禹得知后,便不辞辛劳, 登上南岳一个山峰,杀了一匹白马祭告天地。祭告结束后,他仰天长啸,卧倒在山峰上。忽然看见一个身穿红色绣衣的仙翁, 自称玄夷苍水使者。使者告诉他:要想得到这册神书,须在黄帝岩下斋戒, 一直待到三月庚子日那天,到山峰上搬开一块大盘石, 就能找到金简玉书,也自然会有治水的方法。在仙翁的指点下,大禹果然获得了金简玉书,他抱着宝书日夜细心研读,求得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大禹按照书上指点,率领众百姓凿山开石,疏通壅塞,把危害百姓的洪水引进江河,归顺大海。治水成功后,大禹把金简玉书刻在石碑上, 立于岣嵝峰上,这就是传说中的“神禹碑”,碑上面刻的字谁也不认识。由于历史记载,神碑的传说还是被传了出去,引起了历代文人骚客去寻找。但这么多年以来,从来没有任何人见到过,讲述的什么内容,也没人能说得清楚。近年来,最大的宝物再次出现在人间,禹碑在岳麓山被发现。据南宋张世南《游宦记闻》记载:嘉定五年 (公元1212年),最先是ー个叫何致的人游南岳, 按照打柴人的指引,攀藤扪葛,在岣嵝峰找到了禹碑, 当时是剥开苔藓,在崖石上发现了古篆字,于是拓描了两份,来到长沙时,将其中一份献给连帅曹彦约(曾任湖南转运判官,后官至兵部侍郎)。曹彦约立即行文衡山县令搜访原碑,但回称杳无下落。于是何致将另一份碑文摹刻于岳麓山的巨石上,后来这块巨石日见掩没。明嘉靖年间, 长沙太守潘镒剔土摹拓,此碑再次盛行于世。 </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岳渎”:指五岳四渎(古代四大名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岣嵝峰由来: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在衡阳市北面约三十公里的湘江河畔. 传说玄夷苍水使者和大禹, 在大禹得天书的石坡上下棋,棋逢对手, 难分难解。仙翁高兴起来,情不自禁地用手掌拍击了一下山顶,竟然把整个大山的顶拍得勾下去了一截, 于是, 那山顶就叫勾头峰,后来改成了岣嵝峰。</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关于禹碑的传说,在康熙年赵宁纂辑的《岳麓志》也有记載:“禹迹溪在山口,距大江五里,大禹疏凿,开山之逕。 上有拖船凹,明德被人,万世不替,负笈来者,敬思惜阴,当从此始。”又载“大禹碑在山左高磴,鐫石壁上,凡七十七字。”“碑左有神禹拖船凹”。据历史的記载,传说中的夏禹时代,约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那时洪水泛滥,经他领导群众疏濬江河,人民才得安居。麓山的禹碑在山左高頂,而拖船凹只在碑左不远的地方,象征那时洪水水位之高。</b></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b>然禹王碑字形奇特,后人很难辩识。但也因此引来了很多文人的关注和研究,其中杨慎、沈镒、杨时乔、郎瑛、杜壹等人的释文,在大意上都比较相同,现将明朝杨慎的释文供大家欣赏:</b></font></h3><h3> <font color="#ed2308"><b>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堙”: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 万国其宁。窜舞永奔!</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将碑文翻译成现代的汉语, 大意就是这样:受到虞舜帝的指示——他说:“禹啊!你是象羽翼一般辅助我的人,治理洪水的光荣任务,就交給你吧。”“休管他山高路远水深,ー心ー意去和洪水作斗争。”“你明天早早的出发,走上你的旅程。”</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我在外已经许多年(据史书记载:禹治水十三年于外),忘记了自己的家人(史书记载:禹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寄宿在南岳山足的广阔庭野。</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为了治理水患,我竭尽智慧进行经营规划,行动中憔悴了我的体形。我的心呵:无时不诚恳的为着人民!我奔波为的是平定水土,我走遍了华岳、泰山、衡山。一宗一宗的河流都已疏通和汇合,劳动过了以后我都祷告神明。</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在烟雾郁塞中我又将移徙到别地,南方的小河都已流畅通行。有了足够的粮食又制备衣服,上万的氏族集团从此安宁。那害人的禽兽蛟蛇呵,永远逃奔!</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 《禹王碑神话传说》</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 相传,大禹多年治水,走遍神州大地,所到之处百姓拥护。来到南方治水,他以岳麓山为营地,带领长沙地区的人民,斩恶龙、斗洪水,终于将洪水治好。人民欢欣鼓舞,感激万分,纷纷要求在岳麓山顶上,立碑为大禹治水记功。大禹十分谦虚,不肯答应,但大家执意要立,否则就不放他回北方。大禹只得答应,却提出了条件:碑文必须由他来提供,要刻得奇古。于是他提供了一篇天文一般的碑文,百姓都不认识上面的字。很快,大家便派来最好的石匠,将大禹提供的77个字样,全部镌刻在岳麓山顶的石壁上。过了几百年之后,有天早晨,一位云游四海的老道士路经岳麓山头,他在石壁下好奇地停下脚步,面对着碑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考证辨认起来。从早晨一直到傍晚,认出了76个字。老道士兴奋不已,正要考证辨认最后一个字,忽然他感到脚下冰凉,好像被水浸了一般。他低头一看,只见自己正站在水中;他再回身一望,洪水就要淹过山头了。他吓得面无血色,一下把所有考证辨认的碑文全忘记了。此时,就见那洪水也随着他的忘记,一下子全退了。老道士望着退去的洪水,想着那刚才的景象,心凉胆颤。他想,这一定是天书,百姓不得相认。于是,下山通告全城:禹王碑文是天书,百姓不得相认,否则洪水淹天!</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