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旧时颜 挽住昨日风 张长立山城昔貌系列油画作品

乐优游

<h1><b>  老大长立于2019年2月28日悄然离世,享年76岁。挚友家鸣题写挽联概括其一生以托哀思,“读千卷敬百贤谈笑针砭穷哲理安居不忘兴废;精一技博六艺雕画殊新尽奇思拾来皆为遗珍”。作为同根深感此联精妙,遂想起其生前一愿望未及时兑现,(希望将其受好友启发搜刮记忆,以油画手法绘制的商城解放前后旧貌拍照留存)守灵之闲暇将其凭记忆绘画的商城旧貌轶闻整理成篇,飨生者,慰逝人!</b></h1> <h3></h3><h1><b> 山城昔貌开篇语(有删改) </b></h1><h1><b> 与友闲聊,友人言:你已退休,闲暇甚多,以君之オ,何不寻些活儿干干?一来为消遣时光,二来以你之志理应留下点什么东西与后世之人.......。<br></b><b> 语犹未了,吓我一跳。随嘴而出,寥寥数句,虽然笼统无特意指向,题目颇大,抬我甚高。我之性,自知之。愚钝木讷,离“オ”甚远;恬淡慵懒,与“志”何缘?事后思友人言,似也有理。寻常百姓,普通公民,谋生觅食,庸碌疲困。生已至此,即便不言途穷,路已末矣。若能有什么东西遗与后人,权作雁过之声,也算是不枉阳世间蹓哒这么一遭了。<br></b><b> 友人如此说我,大约视我为“艺术”中人。以我一生所历,也确实和艺术沾着边,搭着沿,有着些缘份。由于一些源自于儿时的爱好,以及个人经历和时代特征使然,在我一生之中,虽也时有间断,却从未长时弃置画笔。因此,虽然并非出自科班,也未经任何专业培养、行家指点,唯有自砺自练,用画笔画刀涂抹一些颜色块儿,固难被“艺术”圈进圏内,起码,尚有可供人观之处,足以算作个人的一项业余专长吧。<br></b><b>另外,我还有着点儿更有价值的东西。在我甚至视它为珍宝,这东西就是我的记忆。也就是昔日的梓容桑貌在我大脑里的影像储存。<br></b><b> 于是乎,我想把我这不怎么太长的业余专长和大脑里旧时山城影像结合在一起,也许足以作为留给后人的一点遗念。<br></b><b> 平时自诩,个人的记忆能力,特别是远时记忆能力,稍高于一般人的平均水平。自从有了上述想法之后,那些伴我童少时,可爱可亲可恋,可怜可惜可叹的山城昔日容颜,犹如影视镜头,纷至沓来,清晰真切。只是在一点上有些担心,此事耗时必长。但愿在我有生之年能够完成友人的所说的“有意义的事”。<br></b><b> 既然欲留遗于后人,假如仅为他们呈现些常见熟知的物件,当然没多大意思:不展示给他们一些未可知、难于知的内容而喋喋不休,似乎应该叫做无聊。所以,必须翻查和追索大脑深处,把那些最早时期的、压箱底的轶情旧物提溜出来,展现固定在画板上。打算是:把时间的界限,定格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晩期,即我有了最早期的记忆时起。最晩不迟于五十年代末。<br></b><b> 既然是记忆就无法做到毫厘不差,但你可尽管放心我会认真发掘检索、核准校正,以不悖当时的风貌为起码底线。<br></b><b> 为何所绘山城容貌惨不忍睹,个中原因是我所记忆的是日军侵略后的商城。日本为所谓"大东亚共荣"需进攻武汉,商城地理位置徒然重要,日军数次路过,两次践踏县城,50余天的狂轟滥炸使得本就简陋的小城支离破碎,一塌糊涂。而商城人并没被铁蹄吓到,正规军拼得你死我活、地方民众搔扰游击、坚壁清野,该出手时就出手。虽无可歌可泣之战例,但抗战结束商城竟无一人为"汉奸"就是例证!<br></b><b> <br></b><b> 张长立</b></h1><h3></h3> <h1><b>1.衙门口………表现了清、明时代县首脑机构的三大要素:1是衙门,2是监狱,3是广场。图正前面为衙门府第。衙门不是传统的长廊巨鼓、峨门獣守,而是四柱三墙,大门居中,两边墙呈“八”字形,已经颇具“洋”味,所以说是晩清或民初之建筑。文革后期拆除 。 &nbsp;</b></h1><h1><b> 图左侧为监狱,。当时本县唯一的三层楼房,墙上圆形白底黑字“教、育、惩、罚”四字将其用途召示的一清二楚。使用至商城西岗监狱建成。 商城人普遍认可的"大操场"应为"马场"或"校场"。大操场的功能值得一探。过去马是主要交通工具,信使往来、公务办理最快的非马莫属,于是操场必备,也就当今的停车场。清晨哨嘀嘀、 马箫箫,司马操练一片繁忙。所以图中马车驰骋,马匹云集。操场原貌至政府街改造。</b></h1><h1><b> 图右侧一棵遮天的梧桐树,至深秋梧桐果"惠及""衙门口"大半条街居民。53年砍去,建一露天戏台。&nbsp;</b></h1><h1><b> 图中四根残柱为专门烧制的半圆形砖块砌成。完整的约3米,是为清代为重刑犯准备的"斩桩",行刑时犯人用铁链锁于桩上示众三天而后斩!</b></h1><h1><b> 作者是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但对衙门有一神奇之处无法解释:日本进中国两次光顾本城,狂轟乱炸是少不了的,弹丸之地的小山城到处被夷为平地,唯有衙门府内院落厅堂毫发未伤,一墙之隔的商城宾馆就是在弹坑之上逐步建成的。可见轟炸之烈与近。衙门府第建筑当然相对是好的,对于敌机观察也是最易的,是小日本的投弹手太笨还是真有风水之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b></h1><h1><b> 府内建筑解放后一直是县委县政府办公的,直至改革开放被逐渐改变。<br></b></h1><h1><b> </b></h1><h3><b><br></b></h3> <h1><b>西门口——筑城而居、一城四门(东、西、南、北)是祖先的城居文化。商城也不例外。小城的四门以西门留存时间最长,其位置就在今西正街滨河路出口处。作者曾两次穿行于城门碉楼的门洞之中,且可能是因儿时的原因,甚感其伟峨、深遂,徒生壮严、神圣之感。作者着意描绘了西门外至陶家河之间的区域场景:破败的碉楼及断壁残垣叙说着日本入侵的残暴,小小山怎经得起五十余天狂轟滥炸……。但这里值得作者描绘的是它可以称为当时的"工业园区"。图左下角有晾晒粗布的情景,还有一挑布的挑夫在歇脚,作者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机匠"和"染匠"的聚集地,。"机匠"就是手工编织粗布的,也就是当前景点禸常摆设的那种,当时这时也是叽哩、叭啦声不绝于耳;有织布的就需要染色,于是染房染匠诞生,织染共生自然和谐。再看左上角黑乎乎小山似的大土堆及上面的数口大缸,不要以为它是煤炭堆。它是当时的一个制硝作坊。制硝即将各家的灶台烧的草木灰或含硝高的土壤收购至此,放于缸内加水过滤,然后经熬煮、干躁得到少许硝基物,用于制造火药。对这个行业时称硝锅子。正是这些行业的发展又促进这片河滩至西门的街道发展,虽然歪歪扭扭,但真实自然。"机匠""染匠"于五十年代初消忘,此地成为居民区,一九五八年五十八日凌晨四时一场大水将西关小街夷为平地!熬硝业至文革期间还有一杜姓老汉坚守,掏点锅台草木灰换回一两分硬币是当年孩童的巨额收入。</b><br></h1><h1><br></h1> <h1><b>八方墩——是街道区域性路段名,现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知道其所指。是指现温泉大道古家巷北口向东至衙门口即县政府入囗、向西至楚巷口的路段。由古家巷北口街道两旁有两个粉红花岗岩制的八方形柱状石墩而得名。直径约160公分、高约150公分,中孔贯通孔径约40公分。就是图中右前方部分。小朋友玩耍之爱,实为基座类物品。1957年将石墩砸碎、铲除!图的远方也就是断壁残垣之后隐约一道高墙为战后重建的监狱围墙。茅草屋战后当年的街上很多,以土筑墙,稻草结顶形成小城的一道风景,五十年代渐次消失。整个温泉大道如图被日军炸的仅存少量瓦房。东西向的街道以鹅卵石铺就,中央铺以约40公分宽的条石板以供"红车"通行。红车即独轮车,我县绝迹于40年代,北方80年代农村仍然是家庭运输工具。独轮车起于何年不祥,但街中石板硬让车轮给磨出了约十多公分宽、四五公分深的沟槽可见一斑。这种路面消失最晚的是现在的东岗子,被水泥路面取代。在仅存的瓦房上有几株绿色植物,这就是“瓦松"随着瓦房的消失和气候的干旱它也属永逝的植物。图中最显眼的是石坊。由粉红色花岗岩雕凿而成,以作者观察属县内石坊之精品。石坊最上层横梁中央有一双龙盘边石牌,上书"聖旨”二字。(前后相同)聖旨牌两旁雕官员模样人物,讲述生活起居、日常工作等连续故事。人物比例协调,衣着形态、桌椅摆设、门窗户扇乃至器物用具细致逼真、周到入微。横梁之下以透花格窗过渡到二层横梁。二层雕刻讲述了受皇恩之后昭示荣耀、跨官游街的情形。雕工之精巧,作者有一经历:作者在好奇心最强的年纪与小伙伴一起耗时几日,对石坊石狮足下蓝球大小的绣球进行破拆,如愿之后石球内居然还蹲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狮子。石坊在雕刻技法上深浮雕为主,浮雕之深几近于全方位的立体雕。精细逼真、活灵活现。一般人认为石坊应很坚固,其实不然,作者少年时爬遍了石坊,发现石制部件之间没有榫卯、粘合及其他牢固连接方式。全凭石块的形状、平面、重量及塾塞物即"干碴瓦"式的码放。如同儿童的积木,有些小部件徒手可移。高高的牌坊之所以能够竖立,也就靠底坐的几个兽形、鼓形巨石。</b><br></h1><h1><b> 1958年拆除。</b></h1><h3><b><br></b></h3> <h1><b>北郊外及火神庙——这幅画作者以火神庙、贞洁牌坊为中心描了北郊城外的主要场景。站立点在今小关后附近。作者原文表述:“深远处背景景像(由右至左)(这个左右是以人的对立面为区分的。 编者注):1.山不高,路不遥,出城一站三里桥。2.大树屹立正北方,天生路标七里岗。3.大别起始名也殊,号称孤山山不孤,史有逸闻君知否?牛皋在此曾动武。(大、小孤山)4.金刚台嶂险且陡,静谧安详依月口,怀抱石婴慈母亲,直落伏山联垣走,极目天际赏韵,猝然一峰插南斗。(月亮口、金刚台、猫耳石、大伏山、菊花尖)。主场景景像(由右至左)1.道旁古井,清澈甘洌而称呼怪诞:落魂井2.瓦舍间杂草庐,民居比邻商铺,传统关外农贸市场,噪杂繁忙,简陋古朴。当年被日军炸成一片焦土。此称:北关小街北出口。3.出北关口朝向西转即火神廟。又名火德别宫,祝融行辕。毁于日军战火。4.庙前为一坍塌的贞节牌。作者感言:此耗巨资不说,可怜可叹誰家长子耗一生之孤寂怅惘,乏味凄凉,换得一堆坚石花岗,可敬可羡?可叹可伤?5.向西竹影掩映,半堵残墙,捎带着高峨处一眼洞窗,遥遥欲坠,此为山陕会馆废墟,曾经的商贾天堂。6.向上,中远距离,残破城墙处一大豁口,豁口內为:郝家巷民房现今赤城路。7.沿城墙西望,一浮图高耸于城垣之上,此为:崇福寺白塔。8.城墙终端,一拱形黑洞,似城门模样,内以石栅栏阻隔,用于城市排水,此为:水门口,现今滨河路转角,崇福大桥东。</b></h1> <h1><b>梓童殿——为现在的第一完全小学区域。"梓童"为皇帝对皇后的称呼。殿: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既有此名就有一个故事传说:某年某月商王南巡至此病死,葬于城郊陡山即现锅厂内,商王墓前的草四季常青,故商城三台八景中有一景叫(商王青草)。梓潼殿是商王的妻子到商城祭奠商王时修建的行宮。殿的模样大概无人知晓,唯有二棵古柏叙说历史。殿南面有青石、红石牌坊各一座,中间空地、水井及民房为现在教师进修学校。说到学校就应提起"五四"运动带来的一个现象:寺、祠、庵、观基本都被用于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城关为例,除该殿为一完小外,崇福寺作为第一初级中学至今;城隍庙作潢川师范学校商城分校,后作县医院,现为中医院;文廟(孔廟)为第二完全小学,后城关中学,现城关镇政府;雩楼书院改作民众教育馆,后文化馆,现商城大厦东半部;十坊院改作"同乐社”,现第三完全小学;三元宫改为共产主义小学,现三完小。</b></h1><h1><b> 牌坊深处右上角是:古炮台、万字塘、湖心亭、背锅子桥亦属老商城心中胜景。</b></h1> <h1><b>郝家巷口、文廟街、瓦坊——以郝家巷口(今赤城路口)为起点向东描绘瓦坊(现城关镇政府)当时这一繁华路段。商贾虽不云集,但吃的穿的用的、端的挑的推的、说的唱的玩的、样样俱全。可以想像也是鼓乐声、吆喝声不绝于耳;饭菜香、酒肉香丝丝入闻。瓦坊是牌坊的另一建筑材料应用,除石墩、石柱外已经没有那么多装饰雕刻、人物与故事情节了,上面直接斗拱飞檐盖瓦,故称"瓦坊",也许是经济衰落与该国粹形式衰落的表现。</b></h1> <h1><b>及西南郊外。此站立点是由现在房管所大门偏左沿陶家河河道方向眺望的场景。且右上图有清楚的地名标注。</b></h1> <h1><b>祥细的西南郊外图标放大。</b></h1> <h1><b>57年前的陶家河。现在这里铁佛寺水库库区。</b></h1> <h1><b>赫赫有名的熊大碑及西大畈,现今的万豪酒店及西北远北眺。</b></h1> <h1><b>位于县城东南半个店,是爱国将士莫树杰为纪念国民军八十四军万余名抗日将士而建。始建时购荒地40亩,将600多具官兵忠骨埋葬于此。1943年7月7日举行落成典礼,李宗仁亲题"忠烈祠"匾。</b></h1> <h1><b>轶事二则</b></h1> <h1><b>轶事之一,走龙灯——画者篇幅过于冗长,从扎制,舞技,灯技有较多描述。请关注"走龙灯"专篇。</b></h1> <h1><b>  轶事之二:初创的县医院与最后的金钱豹。描绘了53年的一个惊心动魄之事:53年某月某日汪岗一青年男子在山坡上与金钱豹相遇,青年殊死搏斗与豹滚作一团,天无绝人之路人豹滚入水田,豹在下,青年死死按住豹不松手,稀泥中豹反抗乏力,直至水中窒息。青年遍体磷伤,半边脸皮被豹㖭撕下来,惨不忍睹。事后送当时的县人民医院抢救且相当成功。此事记录的意义有三:1、人豹大战,豹口得命,奇险并存。2、盘尼西林即“青霉素”光顾商城不久,是此青年得以回生的重要条件!幸运之神。3、商城县人民医院首次将输血疗法用于救治病人。首战告捷!</b></h1><h1><b> 画者自称参与此事,为何?原来时值贪玩好奇年纪,画中玩豹之童有其一。详情另篇累叙。</b></h1> <h1><b>此画纯粹是感觉还看得,硬拉进来的。另外其临摹名家作品送好友者有十余幅之多。</b></h1> <h1><b>以两篇祭文作结</b></h1> <h1><b>  家鸣兄——</b><b> 悼长立</b></h1><h1><b>2019年2月28日,惊闻长立老友于早晨8点去世。哀叹世事之无常,生命之脆弱。焦桐弦断,知音遽失,从此孤寂行吟形影相吊,再无来者,不亦悲乎。然友溘然离去,未遭受卧榻折磨之苦,未谴累荆妻子女,如此潇洒,不汪一世修己之福,也是聊为欣慰之处。回忆几十年沧桑,有感而发。</b></h1><h1><b>心绪不宁何由来?</b></h1><h1><b>谶耗即刻降书斋。<br></b><b>日前苍音犹在耳,<br></b><b>越夕灵躯赴泉台。<br></b><b>嗟叹仓猝此一时,<br></b><b>钦服顽博已十载。<br></b><b>捶胸弦断空山杳,<br></b><b>顿足人去剑书埋。<br></b><b>挽歌一曲寄鸿鳞,<br></b><b>泪洒九天满江淮。<br></b><b>其二<br></b><b>常晲冷眼观潮汐,<br></b><b>敢抒真臆论废兴。<br></b><b>谈笑臧否彤云黯,<br></b><b>击节讥讽圣教明。<br></b><b>与君一席春风暖,<br></b><b>胜灌十年醍醐顶。<br></b><b>一世知音能几人?<br></b><b>去留肝胆两昆仑。<br></b><b>曾经沧海难为水,<br></b><b>除却巫山不是云。<br></b><b>此去泉台稍驻留,<br></b><b>相待老友步后尘。<br></b><b>&nbsp;&nbsp;&nbsp;&nbsp;2019.3.1.</b></h1><b>&nbsp;</b> <h3></h3><h3></h3><h1><b>送长立 一别天涯远, </b></h1><h1><b>物在人不还。</b></h1><b>雕画自成体, 挥毫皆成篇。 人生大写意, 治院成美谈。 天妒英才去, 思念留人间。 唐志军,胡悦文</b><br><h3></h3> <h1><b>仅以此篇弥补缺撼,告慰逝者。张长安</b></h1> <h1><b>作者简介:张长立,男,1944年4月8日出生。1962年由潢师转入省中医学徒商城班(大专)学医。毕业后先后在鄢岗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工作,主攻X线专业,主治医师职称,历任科主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等职。一生敬业而剑走偏锋;不善交际而挚友数十;不拘礼节而交三教九流;言谈幽默而不失高雅;平庸低调而兴废存胸。先生卒于2019年2月28日,享年76岁。</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