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闽赣交界的莽莽大山中,有一个大多杨姓的小村子,系杨家将后裔。这是建宁县溪源乡的上坪村。上坪村历史悠久,自上坪杨氏始迁祖杨感遁之祖父圣达公随闽王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至福州,因闽王王审知失政,杨感遁再由福州迁到上坪,肇基于唐末,鼎盛于明清,以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里是明、清两朝的省界驿站,建宁至江西的一条官道从上坪经过,上坪成为建宁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往返建宁和江西之间的重要之地及食宿的中转站,上坪迅速繁华起来,曾经商贾云集,人口达3000多人。现存有多处古迹,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h3> <h3> 从反“围剿”纪念园参观出来后,朋友把我们带到这里。上坪村与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接壤,距建宁县城30公里,海拔760米,处在山间盆地中。村口几棵上了年岁的古柏,依然是苍翠挺拔,郁郁葱葱。</h3> <h3> 古柏背后,静静地伫立着杨氏家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据文物专家考证,该庙建于宋末,为木土混合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分主次三横三门,雕梁画栋。三门两边各有巨幅白底黑字对联,其中右门联曰“华夏杨门精忠报国益中华,关西夫子宗德齐家平天下”。家庙门口一条建宁至江西的官道从上坪村经过。据杨氏族谱记载,尊杨感遁公为开村鼻祖,杨感遁是杨宗保穆桂英的嫡亲。上坪自古以来崇学风气浓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上坪村在宋明清三代中进士1人、中举人2人、秀才98人。有130多人在外为官,其中官居二品两位,4位官拜大夫,秀才举人众多。这主要得益于曾是省界之间的重要驿站,以至商贾云集。大理学家朱熹曾到此游驻讲学。</h3> <h3> 同样处于村口的河对岸,则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建筑,屋顶有点日式建筑风格,应当是重檐结构。套句时兴的话,那必定是在外考察学习回来的。</h3> <h3> 村内古迹颇多,有五代同堂牌坊、杨氏家庙、杨氏社祖庙、杨家学堂、大夫第、古香园、司马第、得水园等十几处古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但保护不好,维护不当,诸多古迹只剩下门楼和断墙残壁。</h3><h3> </h3><h3> </h3> <h3> 率先进入眼帘的是“大夫第”,大理石造的牌楼上,醒目写着“大夫第”三个字。据传,过去当地发生一桩谋杀案,知县大人来此办案,借用大夫第审案,不承想私宅是不能用做法堂的,事隔不久大夫第就毁于一场火灾。站在大夫第的废墟上,依稀可见当时繁华,大厅有两个天井,主屋两侧有旁楼,房屋数十间,四周是0.1米厚、4米高的围墙。</h3><h3> </h3><h3> </h3><h3> </h3> <h3> 转过几个弯,来到“古香园”,园中有一轩一台一池的遗迹,占地十余亩,回廊曲折,亭台楼阁隐没于花丛之中,毫不逊色于苏杭园林。据说当时的主人建造这座花园,共花费白银万两之多,以至于后人分家时,宁可要这座园子,也不要36座山头的山林田产。而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不是当年热闹而美丽的古香园,枯藤野草爬满了院墙,池塘长满荒草,残墙颓败而沧桑。这里原建有亭台楼阁,可以聚会、下棋、观戏、游玩,现在只剩些残留的建筑,空无一人,显得有些寂寥。</h3> <h3> 穿过古香园,来到另一个代表性古迹“司马第”,可惜也仅存门楼,宅内两边已建一色木屋民居,中间一小街,牌楼前有一古井、一小巷。在其中的杨氏后裔大厅里,我们见到了“岁进士”、“孝友可风”、“乐善好施”、“诒香草堂”四块大匾,匾上的字苍劲飘逸,足见功力,均是朝臣所赠,匾的制作工艺在当时堪称一流,从中可见当时杨家的忠孝风范。</h3> <h3> 这一座牌楼很有气势,墙雕非常精致,可惜牌楼上的标示之字,却不见了,只剩下抹平的青灰。</h3> <h3> “得水园”,因屋前小溪而得名,杨氏后裔建邦公在汉口做火纸生意,赢利无数,回乡后在此兴建而成,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前有石柱门楼,主体建筑为二进制穿斗式歇山顶木结构,曾是上坪古驿站的重要建筑之一。房梁花窗上那精美的雕刻,可看出昔日的奢华。建邦公十分关心穷苦人,他经常雇佣穷人为他晒库银,如果没有损耗将要重晒,暗示雇工可以拿走一部分,此事至今传为佳话。而如今,这座园子已经荒废,仅有的一家住户也搬走了,成为养鸡的地方了!</h3> <h3> 杨家学堂的传说值得后人赞扬。据说学堂为四房早先祖公所建,早先祖公外号早鸡公,腰缠万贯,他捐资助学,特地留一块田叫助学田,收的田租用于奖励学业有成者,还请来大理学家朱熹讲学,朱熹特地为早鸡公题写一幅对子:“读圣贤书,立修奇志。</h3> <h3> 五代同堂坊,位于村入口处古驿道上,坐北朝南、为三门五楼结构,由81块花岗沿石雕刻镶嵌而成,上有“五代同堂坊”、“圣旨”、“七叶衍祥”及“龙凤”碉刻图案,甚是古朴典雅,至今已有185年的历史。牌坊上刻的“七叶衍祥”四个大字,据说是道光皇帝手书的,意为“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这座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当时不知何原因我们没有去拍摄,成为遗憾的一笔。只能借助网络图片以飨读者。</h3> <h3> 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村---上坪,以其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明清古建筑吸引着文人墨客为其抒情喝彩,深厚的人文底蕴,凝固着上辈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然而,这里虽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行走在村里,人迹却越来越少。原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经商打工,只留下老弱妇孺,与这些老房子、老巷子、老水井为伴。</h3> <h3> 望着这里原先洒满欢声笑语的古村庭院,只留下凌空偶露的残缺飞檐,斑驳沧桑的青砖灰瓦,虽算原汁原味,只是带着苦涩。往昔的曾经辉煌,今日却如此老迈,让人心底不由生出许多感慨。现今一波接一波的市场化浪潮,这古村还能存多久?倘若它坐落在大城市的附近,那将会是另一种的命运吧! </h3> <h3>(摄影于2013年8月,书于2017年6月。2017年9月20日被《北京金广角摄影论坛》评为“精华”作品、新浪博客《叶儿薇安》、《旅行摄影》、《晓荷游记》、《旅行是剂良药》、《白雪视界》、《旅游世界》、《行万里路》官方主题刊载)<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