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之十:西藏朝圣之旅:十三朝古都,十八日梦圆。

惠仙

<h3>古往今来又一春 百花怒放燕争鸣 独杯空照月无影 </h3><h3>留得残烛待天明 世事难料风无形 流云长天几时晴 </h3><h3>空叹悲欢无人听 风月雪城几时宁 </h3><h3>忆长安 当过往如云烟 香梦未断 只求明朝酒如仙 </h3><h3>忆长安 心似春水波澜 涟漪点点 化做无尽相思畔 </h3><h3>等待花再开月再圆 再与你魂梦相连 </h3><h3>2018年7月22日,我们朝圣西藏之旅的最后一站----西安。</h3><h3>西安来去都匆匆,可谓秒旅。重点去了古城和大雁塔。</h3><h3><br></h3> <h3>西安,我们来了。</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长安------政治古城,城市古城,诗词古城,佛教古城,旅游古城。</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长安------政治古城</font></h3><h3>你说你爱长安,而长安正是因它是十三朝的都城才被世人铭记,我是长安十三朝的十三,我是你放在心尖永远铭记的爱,是你最盛大的繁华,空前绝后,再无第二。</h3><h3>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丝绸之路的起点,取“长治久安”之意,积聚了千年的文化。</h3><h3><font color="#ed2308">自西周到唐代,十三个朝代建都于此,时间跨度1200年。</font>长安十三朝古都依照时间次序为: 1西周(前363年)、2秦(统一后15年)、3西汉(前202年)、4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5东汉(献帝6年)、6西晋(愍帝4年)、7前赵(11年)、8前秦(33年)、9后秦(34年)、10西魏(22年)、11北周(25年)、12隋(38年)、13唐(273年)。还有大顺(李自成)(1644年─1646年)。</h3><h3>真是浩浩千年古都。他与意大利的<font color="#ed2308">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他还居我国古代六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之首</font>,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长安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著名旅游胜地。</h3><h3>随着明代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渐向沿海地区东移,西安逐渐退出历史中心舞台。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国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县等相关名称。</h3><h3>如今,经过了历史的积淀,古老的长安已经变成了新西安。这座古老而崭新的都市,经过新时期大发展已经崛起西部,再次蜚声全球。</h3><h3><br></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长安------城市古城</font></h3><h3><font color="#ed2308">说中国古代,不能不说唐朝,说唐朝,不能不说长安,说长安,不能不说城墙。西安古城是西安的名片。</font></h3>西安城墙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font color="#ed2308">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font><h3>西安古城墙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封建社会的城市建设、历史、军事和建筑艺术,都有着很高的价值。</h3><h3><font color="#ed2308">西安城墙-----是一本无字的史书。</font></h3><h3><font color="#ed2308">西安城墙-----是古老城市的醒目标志。</font></h3><h3><font color="#ed2308">西安城墙的存废之争是-----考量现代文明水平的试金石。</font></h3><h3><font color="#ed2308">西安城墙----是凝聚市民城市记忆的具象物。</font></h3><h3><br></h3> <h3>现在的古城位置图</h3> <h3>西安明城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是在明太祖<font color="#ed2308">“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font>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h3><h3>从美女的眼睛中闻到了古城历史的痕迹。</h3> <h3><font color="#ed2308">特点:</font>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 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h3><h3>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h3> <h3>最初的西安城墙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h3> <h3><font color="#ed2308">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共五道防线。</font></h3><h3><font color="#ed2308">1第一道防线,护城河</font>。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h3><h3><font color="#ed2308">2第二道防线,</font>城门外的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h3><h3><font color="#ed2308">3第三道防线。箭楼</font>,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瞭望和射击。</h3><h3><font color="#ed2308">4第四道防线,</font>箭楼和正楼之间的<font color="#ed2308">瓮城</font>,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此处,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h3><h3><font color="#ed2308">5第五道防线,正城门 。</font>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的角台上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敌台)。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5984个,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建有可供驻守军队的卡房(也叫敌楼)3间。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既能藏身又能瞭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 </h3><h3><br></h3> <h3>拍到了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吗</h3> <h3><font color="#ed2308">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font>西安城墙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楼下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h3> <h3>正城门。姑娘在卖门票。</h3> <h3>正城门。</h3> <h3>帅哥进来罗。</h3><h3>进正门,上城墙,有个专门的登城道。</h3> <h3>抚摸古朴城墙,点点青苔。静静呼吸,闻到的是历史的沧桑。</h3> <h3>最早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这个应该是后面整修时改造过的。</h3> <h3><font color="#ed2308">城墙自建成后历经三次大的整修。</font></h3><h3><font color="#ed2308">明隆庆二年(1568年)</font>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h3><h3><font color="#ed2308">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font>陕西巡抚毕源主持对城墙和城楼作了整修</h3><h3><font color="#ed2308">1983年以来,</font>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墙垣高大,宫殿富丽堂皇,四周川湖泉水环绕,驻有军队,宜于游猎为乐。</h3><h3><br></h3><h3><br></h3> <h3>2004年初,西安市含光门段城墙道路工程施工,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今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受有关部门委托,配合工程,对该处暴露的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认定它结构复杂,现在还在局部的整修中</h3> <h3><font color="#ed2308">长安------旅游古城</font></h3><h3>不到古城,等于没到西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墙垣高大,宫殿富丽堂皇,四周川湖泉水环绕,驻有军队,宜于游猎为乐。现在更是游人和西安人的乐园。<br></h3><h3><font color="#ed2308">只可惜古城周边高楼林立。</font></h3> <h3>城墙边高高挂起的红灯笼,阳光下格外鲜艳。</h3> <h3>想摘一个吗,</h3> <h3>摘不到,但我能踩到。</h3> <h3></h3><h3>美女帅哥的车,你租谁的?<br></h3> <h3>美女帅哥的车,你租谁的?</h3> <h3>美女当然租帅哥的,车与帅哥一起租。</h3> <h3>帅哥到点了。</h3> <h3>每到晴日,古城上,帅哥美女如云。</h3> <h3>何故忧郁?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忧?还是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为老而郁?</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长安------诗词古城。</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长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历史文化名城。秦山渭水,俊彦络绎;汉殿唐宫,人文荟萃。历代杰出诗人,特别是唐代杰出诗人,大都在这里长期盘桓,体察时局、流连风景、磨炼诗艺、攀登创作高峰,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长安,也因此赢得了“唐诗故乡” “中华诗歌故乡”的美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中华号称“诗国”,唐代是中华诗歌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唐代273年的历史长河)诗人众多,灿若群星;名篇佳什,光耀史册。粗略统计,至今尚有咏长安诗作传世的唐代作者多达六百余人。仅就其中的大家名家而言,初唐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陈子昂,盛唐的王维、李白、王昌龄、高适、岑参、孟浩然、杜甫,大历时期的韦应物、钱起、卢纶、李端、李益,中唐的白居易、元稹、韩愈、刘禹锡、孟郊、贾岛,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都有数量可观的咏长安精品诗作,值得玩味欣赏。至于非专业诗人,如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英主唐太宗,也为我们留下了《帝京篇十首》,不愧名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长相思,在长安。”长安,是诗人们生活的地方;长安,留下了诗人们的足迹。</font></h3><h3><font color="#ed2308">鲁迅曾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font></h3> <h3>骆宾王的《帝京篇》:<font color="#ed2308">“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font>,充分描绘了规模宏大的京城长安的雄浑高耸。</h3> <h3>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font color="#ed2308">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遥认微微上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font>”这首诗则描绘了长安城内布局匀称,城坊整齐,皇宫衙署,市民住宅,分区设痒痒,不相混杂的风貌。</h3> <h3>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font color="#ed2308">“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font>这首诗写出了唐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h3> <h3><font color="#ed2308">刻的是唐诗还砖上的名字?</font></h3> <h3>孟郊的《登科后》则抒发了高兴的心情:<font color="#ed2308">“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font></h3> <h3>黄巢也来一首:</h3><h3><font color="#ed2308">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font></h3><h3>(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5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时期由冤句(今山东 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时间长达10年,因此造成的死亡总计达830万人,导致唐末国力大衰。)</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font></h3><h3>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h3><h3>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h3><h3>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h3><h3>进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h3><h3>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h3><h3>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h3><h3>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h3><h3>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h3><h3>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h3><h3>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h3><h3>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h3><h3>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h3><h3>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 </h3><h3>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h3><h3>鸦蓼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h3><h3>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蹯龙金屈膝。 </h3><h3>御史府中鸟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h3><h3>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设金堤。 </h3><h3>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h3><h3>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h3><h3>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搦口氛氲。 </h3><h3>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h3><h3>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h3><h3>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h3><h3>汉代金吾千骑来,悲翠屠苏鹦鹉杯。 </h3><h3>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h3><h3>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h3><h3>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h3><h3>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h3><h3>自言歌舞常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h3><h3>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h3><h3>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h3><h3>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h3><h3>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h3><h3><br></h3> <h3>韩愈描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h3><h3>杨巨源又描写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h3><h3>长安四时之景:</h3><h3><font color="#ed2308">长安之春,</font>“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h3><h3><font color="#ed2308">长安之夏</font>,“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h3><h3><font color="#ed2308">长安之秋</font>,“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h3><h3><font color="#ed2308">长安之冬</font>,“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h3><h3>长安的宗教寺观、郊野山川,以及长安的杏花、桃花、牡丹、芍药、梅花,诗人们也都留下了名篇佳作。</h3><h3>诗人们有赞美长安的,也有深深地惋惜的。</h3><h3>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了安史之乱后长安的凄惨景象。</h3><h3>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h3><h3>唐代诗人咏长安,就每一首持来看,只反映了长安的一处风光,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它不仅反映的是一个城市,而且是一个社会,既展现了唐代长安的繁荣景象,又提示了那个封建社会的兴衰。</h3><h3><br></h3> <h3>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 。</h3><h3>我们也别离了古城,来到古城面边的大雁塔。</h3><h3>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 永徽三年(652年), <font color="#ed2308">玄奘为保存由 天竺经 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font>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font color="#ed2308">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现塔是公元1604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font>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大,即是现今所见的大雁塔造型。</h3><h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雁塔于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大雁塔经过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长安-----佛教古城。</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h3>看到了帅哥玄奘。</h3> <h3>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现通高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约48.7米,东西45.7米;塔体呈方锥形,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font color="#ed2308">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结构严整,磨砖对缝坚固异常。</font>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城。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一层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八层为五开间。塔上陈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h3> <h3>局部一角</h3> <h3>大雁塔底部。</h3> <h3>民间人士道:<font color="#ed2308">“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font>”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h3> <h3>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h3><h3><font color="#ed2308">杜甫:</font>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h3><h3><font color="#ed2308">章八元:</font>“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h3><h3><font color="#ed2308">唐代诗人岑参</font>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h3><h3><font color="#ed2308">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010101">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皇帝也必于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杏园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而我们现在到大雁塔是拍照留念。</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font><font color="#010101">“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font><font color="#ed2308">”的诗句;</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刘沧更豪迈地题下:“</font><font color="#010101">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font><font color="#ed2308">,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了。</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孟郊的《登科后》则抒发了高兴的心情:</font><font color="#010101">“春风得意马蹄轻,一日看尽长安花。”</font></h3><h3><font color="#ed2308">真是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font></h3> <h3>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font color="#ed2308">“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盤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font>”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br></h3><h3><font color="#ed2308">唐高宗皇帝李治 </font>《谒大慈恩寺》-“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华盖飞团影,幡红曳曲阴。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阔烟云表,超然物外心。”</h3><h3><font color="#ed2308">上官婉儿 </font>《九月九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h3><h3><font color="#ed2308">李适,字子至</font>《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凤辇乘朝霁,鹦林对晚秋。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h3><h3> <font color="#ed2308">章八元,唐代宗大历六年进士</font>《题慈恩寺塔》-“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h3><h3><font color="#ed2308">吕大防,北宋进士</font>《礼慈恩寺题诗》“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头流饮酒”</h3><h3> <font color="#ed2308">蔡榷,北宋举进士</font> 《登慈恩寺雁塔怀汴京》“四面八方风韵悠,南山秦岭竟深秋。紫微星隐将临顶,黄菊花开未解释。叠叠燕台迷蓟羯,层层雁塔却幽州。汴梁已有兴邦志,为爱东楼难得收”</h3><h3> <font color="#ed2308">秦定远,清朝人</font> 《秋夜登慈恩寺塔》-“河汉西流秋夜长,登临高塔思茫茫。谁将笛怨吹衰柳,况复砧声杂细螀。太液光浮龙塞月,曲江寒带雁门霜。愁来此际知多少,思妇羁人总断肠。” </h3><h3><font color="#ed2308">洪亮吉,清进士</font>《慈恩寺上雁塔》 “忆从初地擅名扬,阅劫来游竟渺茫。韦曲花深愁暮雨,终南山古易斜阳。高、张、岑、杜诗篇冷,天宝开元岁月荒。莫笑众贤名易朽,塔前杯水已沧桑。” </h3><h3><br></h3> <h3>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城。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h3><h3><font color="#ed2308">雁塔一层</font></h3><h3> 在唐代,新进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园赐宴,于曲江聚会饮酒,慈恩塔下题名等风俗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h3><h3>进入南门,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是当时“雁塔”之风光写照。此外,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玄奘译经图碑》也值得一观。</h3><h3> 在塔内一层通天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身临其境,吟诵一番,颇有原词原句的感受。</h3><h3>一层塔内,还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h3><h3> 塔座登道的动测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奋斗精神。</h3><h3><font color="#ed2308">雁塔二层</font></h3><h3> 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游览的游客争先礼拜瞻仰。</h3><h3>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壁画两幅以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琅琅上口、意味悠长。</h3><h3><font color="#ed2308">雁塔三层</font></h3><h3> 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雁塔五层</font></h3><h3> 大雁塔五层,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富,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之说法。</h3><h3>在五层的塔室内,还收集展出有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可窥见玄奘高超的诗词艺术造诣。</h3><h3><font color="#ed2308">雁塔六层</font></h3><h3> 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公元752年晚秋,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酒筹助兴赋诗述怀,个个才华横溢,诗句出神入化。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h3><h3><font color="#ed2308">雁塔七层</font></h3><h3> 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燕造塔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h3><h3><br></h3> <h3>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西安城景尽收眼底。</h3><h3>这是从正南拍到俯视景观。</h3><h3>渭河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帝王之都,标准的方格布局。</h3><h3><font color="#ed2308">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font></h3><h3><font color="#ed2308">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h3>现代西安城市布局。</h3> <h3>这是从正北拍到俯视景观。</h3><h3><font color="#ed2308"> 塔北广场</font>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路,西到广场西路,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64米,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font color="#ed2308">整个广场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font>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台”等景观。于大雁塔顶俯瞰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也同样别有一番风味。</h3><h3><br></h3> <h3>大雁塔北广场创造的新纪录:</h3><h3>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最大的水景广场,水面面积达2万平方米;</h3><h3>它是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广场内有2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40块地景浮雕;</h3><h3>拥有全世界最豪华的绿化无接触式卫生间,保持最清洁、世界上坐凳最多、世界最长的光带、世界首家直引水、规模最大的音响组合等多项纪录。</h3><h3><br></h3><h3><br></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玄奘法师再世,看到现塔,不知作何感想。</font></h3><font color="#ed2308">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font>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font color="#ed2308">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font>。有没有舍利,在哪里,不得而知。<font color="#ed2308">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font>本想建石塔,未得批准。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图总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font color="#ed2308">但因砖表土心,风雨剥蚀,五十余年后塔身逐渐塌损。</font><h3></h3><h3><font color="#ed2308">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font>。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另一说,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层。</h3><h3><font color="#ed2308">公元931年,五代时后唐时期对大雁塔进行改建</font>,降至七层)。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独存。 </h3><h3></h3><h3>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 <font color="#ed2308">公元1604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font>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大,即是现今所见的大雁塔造型。</h3><h3><br></h3> <h3>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石碑,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人称“二圣三绝碑”。</h3> <h3>  大雁塔塔底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在南门东西两侧的碑龛内镶嵌着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h3><h3>李治撰《述三藏圣教大雁塔序记》碑,均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珍贵书法碑刻。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h3><h3><br></h3> <h3>还有地宫: 2008年5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表示,和陕西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h3><h3>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h3><h3>王亚荣认为,古塔地下一般情况下都有地宫,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大雁塔地宫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大雁塔下的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佛教珍宝。</h3><h3>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长解守涛介绍,2007年有关部门曾对大雁塔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应该就是大雁塔的地宫。</h3><h3><br></h3> <h3>玄奘三藏院位于西安大雁塔后方,是一座仿唐建筑群,主要有光明堂、般若殿、大遍觉堂。每间殿堂中都有大量的浮雕,描绘了玄奘法师的经历。而金碧辉煌的三藏地宫内则供奉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是大慈恩寺的镇寺之宝。</h3><h3></h3><h3>左手边是光明堂,堂内刻有铜和木雕壁画三壁,讲述玄奘大师从出生、出家到西行求法直至取到真经、回国的前半生经历。</h3><h3></h3><h3>右面是般若殿,殿内的雕刻讲述玄奘法师在印度取经回国,途径国家的人们迎来送往的场景。还有唐太宗带领房玄龄等高官在朱雀门外迎接他归国以及唐太宗批准修建大雁塔的经过。</h3><h3></h3><h3>大遍觉堂是三藏院的主要建筑,堂内正中供奉着一尊青铜铸造的玄奘法师像,眉目舒朗,慈悲中透出一股坚毅和威慑力。这青铜像前的镀金宝塔中便是大师的头骨舍利。四周墙面上是汉白玉雕成的讲述唐玄奘生平的浮雕。</h3> <h3>曲江春晓,是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中相对独立且主题特色鲜明的开放式园林。大慈恩寺紧邻,具备得天独厚的历史价值、景观特色和宗教意义。</h3> <h3>点香用的烛光。说不清多少人在这点过香火,每一个烛光也不知点过的香。也许自建寺起就一直不断。</h3> <h3>慈恩寺内的僧侣。</h3><h3>僧侣,是离开世俗生活,为了信仰而独自修行的人们,在东方指和尚僧人,在西方,则是指修道士。</h3> <h3>特别角度,不是故意。</h3> <h3>仔细看看,塔是不是斜了?是我拍斜了吗?不是,是真斜了。</h3><h3>那时建塔没有现在的建造技术,来个钢筋混凝土。</h3><h3>大雁塔由于屡遭人为破坏,加之自身结构等问题,在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20世纪60年代,大雁塔周边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承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面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降,加速了古塔倾斜下沉。<font color="#ed2308">到1985年已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达1010.5毫米,平均每年倾斜1毫米。</font>后经有关部门长达20多年的综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font color="#ed2308">2005年倾斜量为1001.9毫米。</font></h3><h3> 从2009年起,政府为保护大雁塔古文化实施通过封井、回灌地下水,加速地下水位回升。在全市先后建成6处地下水回灌示范点。希望以此尽快抬升地下水位,逐渐“扶正”大雁塔。西安市每天向地下注水约1200吨,大雁塔已逐渐回正!</h3><h3><font color="#ed2308">古代高塔如今都是“十塔九斜”,</font>但近十余年来的观测研究发现,它正处于“归正”的阶段,不必担心会成为第二个比萨斜塔。 佛教建筑专家、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锋钧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唐大雁塔的塔身向西偏北方向倾斜着,这种倾斜应已存在数百年。现在中国古塔多为砖构,容易倾斜但不会太斜,更不会成为比萨斜塔,如有比萨斜塔的斜度的话大雁塔早倒掉了。”</h3><h3>站在其北面的广场之上,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其略有倾斜,其实十几年前专业人士已开始对其进行观测,并采取措施让其慢慢地改斜“归正”。 </h3><h3> 据2014年10月从西安市水务局获悉,自从西安市划定“红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封停各类自备井2215眼,累计回灌水量已达150余万立方米,通过回灌地下水,地下水位已经开始缓慢回升,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发展得到遏制。各监测井数据显示,回灌区域地下水位埋深最大抬升2.1米,倾斜的大雁塔已经得到抑制,“改斜归正”不再继续倾斜。</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大小雁塔不要混淆。</font></h3><h3>小雁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的荐福寺内。始建于公元707年(唐代景龙年间),属于保护比较好的著名唐代佛塔,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砖塔。是唐朝都城长安保留至今(西安)的两处重要建筑之一。小雁塔的塔形秀丽,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h3><h3>小雁塔小雁塔与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是唐代长安城保留至今的两处标志性建筑。小雁塔与大雁塔相距三公里。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h3><h3>小雁塔规模虽不及大雁塔宏大,但环境清幽,风景优美,“雁塔晨钟”是清代“关中八景”之一。现今小雁塔是西安市著名古迹,现位于西安博物院内。</h3> <h3>在塔的正南有一雕像,那就是玄奘雕像。也许可以说,<font color="#ed2308">没有玄奘就没有大雁塔。</font></h3><h3>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经”故事驰名。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会想起唐代高僧玄奘和赐福镇宅圣君师傅钟馗故里的钟馗,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这位传奇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h3><h3> 玄奘(600-664年),生于隋仁寿二年,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十三岁被朝廷破格录取,在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不久便升座述经。贞观元年(627年)他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天竺取经。唐王因建国之初,社稷未稳,下诏不许。其他人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国前三年时间,从佛经研究、语言梵文及物质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h3><h3> 玄奘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路”,克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印度,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全印众国。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h3><h3> 公元642年,在玄奘求法圆满欲回大唐之时,受邀参加了古印度规模空前、规格很高的佛教学术盛会。在会上,玄奘法师为论主,其辩才无碍、博学宏论折服了与会者,连续十八日无人能发论辩驳。大乘僧众称玄奘法师为“大乘天”,小乘僧众称他为“解脱天”,佛教之“天”,就是之菩萨众神。</h3><h3>为回大唐译经弘法,玄奘说服劝阻自己回国的恩师、道友及各国国王,于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并于次年奉敕与长安弘福寺译经3年。</h3><h3> 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并于唐永徽三年创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经像、舍利。唐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译经。又于次年奉旨率翻译住僧与弟子至铜川玉华寺,居素成院,从事《大般若经》的翻译。终在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率众译成《大般若经》六百卷。</h3><h3>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操劳一生的玄奘法师因病在玉华寺圆寂。其灵柩还京奉大慈恩寺并安葬于长安城东白鹿塬上。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h3><h3><br></h3> <h3>玄奘(602-664年),生于隋仁寿二年,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十三岁被朝廷破格录取,在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不久便升座述经。贞观元年(627年)他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天竺取经。唐王因建国之初,社稷未稳,下诏不许。其他人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国前三年时间,从佛经研究、语言梵文及物质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h3><h3>于627-645年间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半岛取经求法,历时十八载,行程遍及五天竺。归国后带回并翻译了大量佛经,由玄奘口授、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亲见亲闻的旅行记录,是中国与中亚、印度交往的珍贵记录。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进一步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br></h3><h3> 公元642年,在玄奘求法圆满欲回大唐之时,受邀参加了古印度规模空前、规格很高的佛教学术盛会。在会上,玄奘法师为论主,其辩才无碍、博学宏论折服了与会者,连续十八日无人能发论辩驳。大乘僧众称玄奘法师为“大乘天”,小乘僧众称他为“解脱天”,佛之“天”,就是之菩萨众神。</h3><h3> 为回大唐译经弘法,玄奘说服劝阻自己回国的恩师、道友及各国国王,于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并于次年奉敕与长安弘福寺译经3年。</h3><h3> 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并于唐永徽三年创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经像、舍利。唐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译经。又于次年奉旨率翻译住僧与弟子至铜川玉华寺,居素成院,从事《大般若经》的翻译。终在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率众译成《大般若经》六百卷。</h3><h3>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操劳一生的玄奘法师因病在玉华寺圆寂。其灵柩还京奉大慈恩寺并安葬于长安城东白鹿塬上。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钟为文,鼓为武”</font>是西安市民的传说,她所指的就是位于西安市中心、西安又一标志建筑<font color="#ed2308">:钟楼与鼓楼</font>。因此,钟楼与鼓楼是西安旅游的必到的景点之一,至于是否登楼远眺,则视各人的兴趣而异。</h3><h3><font color="#ed2308">钟楼,鼓楼,两楼相距约100余米,遥相辉映,故有“姊妹楼”和“文武楼”之称。</font>唐代诗人李咸用诗云“<font color="#ed2308">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font>即是对两楼的精恰写照。钟楼和鼓楼之间为宽敞整洁的城市广场,花团锦簇,碧草如茵,广场下为现代化商场。</h3> <h3>鼓楼,建于1380年明洪武13年,高33米,高大雄伟。</h3><h3>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基座宽38米,长52.6米,高7.7米,通体用青砖砌成。南北正中辟有券洞,供人车出入,高、宽均为6米。鼓楼主体建筑位于基座中心,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式。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上覆盖绿琉璃瓦,属于重檐、歇山项式。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外檐和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层次更为分明。 </h3><h3> 西安鼓楼是我国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筑,且在我国同类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性方面都属于同类建筑之冠。</h3> <h3>鼓楼上南北各有一块匾:</h3><h3><font color="#ed2308">南面为“文武盛地”</font>,乃是在重修鼓楼竣工后巡抚(陕西)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80年)所题,意境雄阔,吐纳古都千年风云萦绕于笔端。</h3><h3><font color="#ed2308">北面为“声闻于天”,</font>取典于《诗经》句“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字大盈间,苍劲挺拔,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其中南匾“文武盛地”与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牌匾被誉为“中国两匾”。 </h3><h3>可惜的是两匾额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现在的两匾为后来修补的。“文武盛地”,匾长8米,宽3.6米,约2至3吨重,为蓝底金字木匾,字为帖金凸体,字字精练,千古绝笔。 </h3> <h3><font color="#ed2308">钟楼,</font>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高36米,外部重檐3层,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font color="#ed2308">它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font>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 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h3><h3>西安钟楼里现有的明代古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好另外铸造更换。</h3><h3>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 微翘,华丽庄严。这座正方形砖木结构建筑物,全部用青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竞均为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现在券洞早已封闭,在钟楼周围另辟圆形环道。</h3><h3>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成为浑然一体的建筑艺术珍品。</h3><h3><br></h3> <h3>回民街银器店。开元通宝。</h3><h3>2018.7.22.看完“文武盛地”,听完“声闻于天”,来到回民街小吃。</h3><h3><font color="#ed2308">西安回民街作为西安风情的代表之一,</font>是回民街区多条街道的统称。长约500米左右,南北走向,青石铺路,绿树成荫,路两旁一色仿明清建筑,或餐饮、或器物,均由回民经营,具有浓郁清真特色。 走在街区内,随处可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穆斯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商业网点,民族服饰、工艺品、清真副食、餐饮店和回民小吃店扑面而来。 <font color="#ed2308">不在食品味道而在文化氛围。</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h3><h3><br></h3> <h3>开元通宝,钱文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其字在篆隶之间,其钱文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其义亦通。钱背有星、月及其他纹饰,版别复杂。<h3>  面值:开元通宝钱,径八分(约2.4cm),重二铢四絫(约4g)为一钱,每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后世所铸小平钱均仿此。</h3><h3>  铸造背景:</h3><h3>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h3><h3>  收藏价值:</h3><h3>  开元通宝铸期长、铸量大、版式复杂,是存世最多的中国古钱之一。目前普通版别的开元通宝市场价值在5~10元,少见版别略高,另外还有金质、银质钱,相传为皇帝赏赐百官之物,非流通品,目前银开元的市场价格在5000元左右,金质开元则罕见。</h3></h3> <h3><font color="#ed2308">开元盛世或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font></h3><h3>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h3><h3><font color="#ed2308">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趋于稳定。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奠定了基础。</font></h3><h3>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改革。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制订新的经济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大力发展农业。</h3><h3>唐玄宗还对兵制进行改革,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提高军队战斗力,扩张疆域。</h3><h3>对外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h3><h3><font color="#ed2308">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有事早凑,无事退朝。</font></h3> <h3>伟大的朝圣之旅,从7月6日开始, 途经十个省</h3><h3>越过的十大山脉</h3><h3>经过15个地形区</h3><h3>历时18天、跨过50条河流</h3><h3>行程8000公里。</h3><h3>到7月23日,翻十堰,过荆州,江汉平原,平安回家,完成伟大的长征。感谢我们的团队,感谢沿途给我们帮助的人们。所遇之事,所遇之人,都是缘。</h3><h3>伟大的青藏高原,我们会再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