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韦编三绝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的美好品德和广博知识都是通过勤奋学习得来的。</span><br></h3><h3> 孔子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靠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求知。他很小就开始发奋读书,好学不倦,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就主动向人请教。他求教于做官的人,也求教于普通人;求教于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求教于天真的儿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然有一个在某方面强过我,可以当我的老师。</h3><h3> 无论学什么,孔子都聚精会神,刻苦认真。他向师襄学弹琴,一支曲子练了十多天,练得很熟悉了,还在不停地练。师襄让孔子学习新的曲子,孔子却说自己还没有掌握好这支曲子的演奏技法,也没有体会到它的思想境界。又过了几天,师襄对孔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演奏技巧,弹得很有感情了,可以练习新曲子了。”孔子却说自己还没有体会到乐曲中表现的人物风貌,坚持继续刻苦练习,终于将这首曲子弹出了很高的意境。这种学习精神让师襄肃然起敬。</h3><h3> </h3><h3></h3> <h3> 孔子老年回归故里,教授学生。这时,他得到一部《周易)。这是一本很深奥的古书,许多人都不敢去研究它。孔子决心读懂《周易》。当时的书是写在竹木简上,用牛皮编连起来,叫作“韦编”,像《周易)》这样一套编在一起的竹简重达几十斤。孔子把它抱回家,逐字逐句仔细研读。一遍不懂,就读第二遍,还不懂,就读第三遍、第四遍……因为读得遍数太多,穿起竹木简的牛皮条被断了多次、每次断了之后,就不得不更換牛皮条。经过刻苦钻研,他读懂了《周易》,很好地把握了其中的精华,并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向世人详细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h3><h3> 因为孔子在读《周易》过程中多次磨断了叫作“韦编”的穿连竹简的牛皮</h3><h3>条,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浓缩成一句成语,叫作“韦编三绝”,三,代表多次,绝,意思是断,以此形容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h3><h3>读故事学名句</h3><h3>【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春秋}孔子</h3><h3>【译文】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终究一无所成,徒使人精神懈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