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寨

觀風處

<h3>许寨是甘泉石门镇梁庄村的一个自然村,是我多年想去探访的古村落。石门至万花的道路修整后,从延安马家湾、万花,超近路到甘泉北沟,是去洛河川、秦直道、雨岔峡谷和石门龙湾的最佳路线。许寨,经过的车主都印象深刻,盘山路上要小心翼翼地前行。它犹如一只匍匐的巨兽,更形似一艘大船,在大山和沟谷间搁浅、隐藏。</h3> <h3>▼许寨的冬天依然美不胜收</h3> <h3>▼每一个角落都有动人的故事</h3> <h3>▼许寨进入快车道</h3> <h3>▼古树是许寨美丽的风景</h3> <h3>▼背靠古寨面向未来</h3> <h3>乙亥年正月初三,是梁庄村第三届农村春晚举办的日子。我早早去了几个小时,一是想见识下农村的春晚;二是想见一下派驻村上的第一书记胡金飞,他是我在县电视台的同事;三是想在村子里走一走看一看,逃离喜庆而沉闷的过年,去呼吸新鲜而浓郁的乡土气息。</h3> <h3>▼许寨的队部支起饸饹灶</h3> <h3>▼老戏台成为了过去</h3> <h3>许寨文化广场上,胡金飞从一群花红柳绿的秧歌队里挤出来和我握手。我说你先忙着,我想四处去看看,咱晚会前再见。</h3> <h3>▼废弃的土窑洞</h3> <h3>▼左青龙右白虎的旧窑院</h3> <h3>▼农家的老铁牛</h3> <h3>▼梦回古巷</h3> <h3>▼比邻</h3> <h3>▼进步</h3> <h3>许寨原来有前许寨与后许寨之分,而今合二为一。狭长的村落依山而建,印象于多年前是个很有味道的古村落,人口稠密,老式的瓦房临街而立,背后是密集的石窑和靠山的土窑洞。傍晚时分,炊烟袅袅,成群的牛羊驴骡从后山的梯田归来,踢踏在石子路上,让经过的车辆缓缓而行。而今,许寨村的建筑格局发生改变,古与新在重新组合。土窑洞被废弃,所剩不多的老旧瓦房只作为储藏杂物的耳房,大片与成排的崭新石窑洞成为建筑的主流,pvc和塑钢屋顶让雨季无忧。村子里众多的古树显然被刻意保留,巷道和窑洞有意给它们留下枝繁叶茂生长的空间。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看来也成为习惯,道路和院落整洁,徜徉其间感觉是一种享受。</h3> <h3>▼杨树林与洋芋窖</h3> <h3>▼宽展的新居</h3> <h3>▼村落一角</h3> <h3>顺着村里的一条小道,我终于攀爬到了古寨子,这是一个长约千米,最宽有三、四十米的船形土建筑,两侧是高达十多米的土畔,最前端与中间部位有两个高高的土墩,明显有作为警戒放哨或者作为烽火台传递消息的军事作用。说它像极了一艘大船,两头尖,有“桅杆”似的土墩,风劲鸟啼,四野一览无余,万花方向的高山、大庄河村与梁庄台庄的村落尽收眼底。古寨子荒废了,黄蒿与杂木淹没了古迹,一座小小的关公庙前,倚着道光年的石碑,字迹风化模糊不可辨认,庙后靠着一株孤零零的老树。从这里能照见山腰处的佛爷庙与龙王庙。亦能眺望到村后的梯田,那是土地整治与新建的果园。记得前年二三月里,政协延安文史委员毕醒世先生访寻旧迹来到许寨,惊奇地发现成片的土石塔形建筑,似烽火台又似碉堡,打电话问究竟,我忙不迭地跑去查看。问及村里年长者,方知这是上世纪五七年大炼钢铁的旧址,被村民修整果园时自觉保护了起来。早年曾听一位本地老人说,许寨古代曾发生过惨烈的战事,攻城破寨时伤亡惨重,寨下埋骨无数,可惜典籍不存而今无法考究了。甘泉古寨子大多建于宋金或明代,是汉民族与西夏、套虏战争的产物,清代也曾恢复利用。类似这些古寨都值得勘察与寻访。</h3> <h3>古寨前哨</h3> <h3>▼小庙倚靠着孤零的老树</h3> <h3>▼远眺村里的水坝</h3> <h3>▼冰河苏醒</h3> <h3>▼老树的枝条</h3> <h3>▼古寨后哨</h3> <h3>▼新建的果园</h3> <h3>▼土地整治</h3> <h3>▼古寨尾部</h3> <h3>▼寨旁道路</h3> <h3>▼仰视古寨</h3> <h3>▼树木掩映下</h3> <h3>下得山来,我请胡金飞帮忙寻找一位村里的年长者闲聊,他听说刘家老汉95岁了,周家老汉88岁了,…。我说想找个耳聪目明口齿伶俐的,便来到81岁的高生堂老汉家的窑洞里叨扰。面色红润的高生堂,当了三十多年的队干,原籍横山赵石畔,9岁上来到许寨,说起过去的事如数家珍。他说来这的时候,许寨圪里圪崂都没多少孔石窑。过去逃难异常艰苦,扒拉个土巷子,拉几根木椽子,编柠条糊草泥盖上,就讲究着住了。谁家喂得起骡子就是有钱人。全村加起来百多口人,五八年发展到二百多,七八年并队时一度接近五百人口,再后来人口外流,单是这几年,工作出去了80多人。村里许家是几百年的老户了,在乾隆年兴盛,故村名原叫“许家塔”。还有胡家李家等老户,其他都是上面(榆林等地)迁移而来的。他刚来时,山上的土寨子还好着呢,寨门就在最大的土墩子下面,寨子里有双堂的窑洞,还有磨面的碾子,这么多年许多地方都坍塌了。传说这寨子建于宋代,山上的关帝庙早,有道光三十年、十年、七年、三年的碑子,山神庙建在民国。说起打仗,近现代没有,过去的战争不曾听人说起,1947年只见过十几个侦察兵上寨子去看过,但庙人崾岘过去曾挖出来大量的人骨,红森森的瘆人。同治年回乱本地人被杀无数,后河滩就有两仓子的人骨。翻山过去的张岔沟红石籽庙有一米多厚的人骨化在羊粪里。离此七八里地的营盘梁人骨都是倒栽葱式的掩埋,…。</h3> <h3>▼高生堂家</h3> <h3>▼老瓦房</h3> <h3>▼寻访</h3> <h3>▼听高老讲故事</h3> <h3>高老经历了37年的国共合作,40年代的延安时期,47年许寨那时都有放哨的,48年游击队整编,50年代“三反五反”,参加互助组,58年大跃进,6、70年代农业学大寨,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他回忆起57年许寨找到矿石,建起一批土炼钢炉,村子里人山人海的,抽调了榆林和宜川的技工,县监委会曹书记带着大炼钢铁,矿石、木炭和料礁石按比例搭配,六个人拉着一个风箱,不时要搅拌防止炉锈,红红的铁水就流出来。第二年他们搬到府村的红土沟。</h3> <h3>▼土法炼钢铁</h3> <h3>▼寻访古迹</h3> <h3>▼五七年这里人山人海</h3> <h3>▼历史的见证</h3> <h3>我问老人过去与现在对比感觉怎么样?老人回忆起村里土路到石子路,再到水泥路,家家户户压了自来水,住的都是石窑,怕下雨盖上石棉瓦,庄子里有了新面貌,产业有了新发展,政策好才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感叹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奇怪的病多了,过去瘫痪的人都少,闻见猪肉特别香。现在什么癌症、脑梗、糖尿病、高血压的多了起来,他疑心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及环境污染有关,用多了骨头就酥了,就像上了化肥的谷子杆一拧就断,上农家肥的就有韧性。这种危机意识与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和倡导生态、有机、绿色、环保的农业种养殖理念又是多么契合。</h3> <h3>▼保存下来的几通道光年的石碑</h3> <h3>说起当天的秧歌,老人回忆起过去一道北沟数着许寨的好,老人手打腰鼓旋风腿、二踢脚,还能劈叉,动作好看极了。伞头上也有文章,能拿诗句对唱。他绘声绘色描述早年县城闹红火的故事,…。</h3> <h3>▼村貌随拍</h3> <h3>▼村里的孩子</h3> <h3>▼来最美乡村写生</h3> <h3>高生堂老人的经历就是一部活历史。81岁高龄,经过岁月磨砺见过人生百态,心境平和自然健康长寿。老伴数落他老实吃亏,他哈哈一笑,揉一揉脖子。原来前一段时间看书太认真,不小心得了个颈椎病,逗得大家都笑起来。我诧异他怎么读书认字的?他说当年好多领导都夸他是能人,1958年扫盲还被评了个第一,书报80%的字都认得。我可没问他是怎么个第一,因为他有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心。</h3> <h3>▼村貌随拍</h3> <h3>晚会很热闹。曲终人散,驱车回返,看着山顶上黑黝黝的古寨影子,耳边仍有高生堂老汉的回忆耐人寻味,有优美的舞台旋律在吟唱。许寨也曾经历迷失与伤痛,而今的幸福生活应当倍加珍惜。这艘古老的“大船”仿佛从历史的硝烟中劈波斩浪而来,它没有搁浅,而是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养精蓄锐,怀揣梦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开始了新的起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