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h3><h3>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景区内群山高度都不超过400米,环布在西湖的南、西、北三面,其中的吴山和宝石山象两只手臂,一南一北,伸向市区,构成优美的杭城空间轮廓线。景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以湖为主体,旧称武林水、钱塘潮、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由大量乔灌木组成疏落有致、大小不同的空间;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亭、台、 楼、阁、廊、榭、桥、汀。环湖四周,绿荫环抱,山色空蒙,画桥笼纱。逶迤群山之间,林泉秀美,溪涧幽深,借真山真水、历史文化、神话传说,把山外有山、湖中有湖、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风光点缀得淋漓尽致。</h3><h3> 西湖傍杭州而盛,杭州因西湖而名。2007年5月8日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6月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遗产区面积约43.3平方公里。</h3><h3>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形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并传承发展至今,形成了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整体格局,清朝时,因康熙、乾隆两皇帝多次南巡,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诗勒石,都为西湖美景增光添彩。西湖不仅有秀丽的湖光山色,更有其他湖泊景区不可比拟的历史人文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突出的精神价值。</h3> <h3>西湖自然山水</h3><h3>西湖自然山水由西湖的外湖、小南湖、西里湖、岳湖、北里湖五片水域(559.30公顷)与环抱于湖的北、西、南三面丘陵峰峦组成(3000多公顷),既是整个“西湖景观”基本的自然载体,也是景观的组成要素。</h3><h3> 西湖的周围空间自12世纪以来就形成了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的城湖历史关系、并传衍至今,呈现为西湖景观极为独特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特征。</h3><h3> 西湖景观格局表现为“两堤三岛”,是由公元9-19世纪期间通过多次西湖疏浚工程逐渐形成的人工产物:两堤即“白堤”、“苏堤”;三岛:即”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和享誉千古的“十大景观”即:“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之后又两次评选出两个西湖十景), 共同组成了分布于整个西湖,一系列独特而丰富的大尺度景观观赏层次,是西湖景观具有整体架构作用和广泛影响力的景观要素。</h3><h3>沿湖边走一圈大约15公里。</h3> <h3> 苏堤春晓——苏堤是纵跨西湖南北两岸的长堤,全长近三公里,说到苏堤,人们自然会想起北宋诗人苏东坡,苏东坡曾二次担任杭州的地方官,他组织20万民工疏浚西湖,然后利用湖泥葑草,筑成了这条从南屏山下直通栖霞岭麓的长堤,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取名“苏堤”。苏堤纵贯湖面,距湖西岸约500米,距湖东岸约2300米,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堤上有六座始建于北宋的单孔半圆拱石桥。南宋(13世纪)以来,"苏堤春晓"就是"西湖十景"之首。 长堤卧波,贯通了整个湖的南北两侧,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被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h3> <h3> 白堤旧日以白沙铺地,原名白沙堤,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是西湖上东西向的长堤,东与断桥相接,西与孤山相连,距湖北岸约300米,距湖南岸越2000米,分湖面为北小南大的两部分,是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杭州人民为缅怀这位在杭州作刺史时作出杰出贡献的白居易,把它命名为白堤。</h3><h3> 白堤宽阔而敞亮,靠湖边密植垂柳,外层是各色的桃花,。风景四季分明:春桃夏柳,秋桂冬雪,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沉碧,如在画中游。</h3> <h3> 柳浪闻莺</h3><h3> 位于西湖东南岸,清波门处。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独具特色的是:这里的柳丝飘动似贵妃醉酒,称“醉柳”;枝叶繁茂如狮头,称“狮柳”;远眺象少女浣纱,称“浣纱柳”等。有柳洲之名。时有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当然,现在在如此怪柳林里能听到黄鹰唱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h3> <h3> 小瀛洲岛</h3><h3> 小瀛洲位于湖中部偏南,在明万历年间疏浚湖泥而成,距南岸约500米,由中心岛和圆环外堤构成基本框架,堤岛间围合为湖中湖,外堤通过十字交叉的南北和东西向交通与中心岛相连,形成了全岛“田”字形的整体格局。岛上亭阁掩映,花木葱茏,构成经典的水上园林景观,总面积约76824平方米。</h3> <h3>湖心亭</h3><h3>位于湖中部偏北,小瀛洲岛的正北方605米处,为圆形小岛,面积约5032平方米。该景点清代的院落空间范围和格局基本保存,整个院落坐西朝东,东南面建有临湖的观景亭轩,南面立有“虫二”太湖石碑一块,寓意“风月无边”。</h3> <h3>我心相印亭</h3> <h3>三潭印月</h3><h3>在西湖外湖西南部的小瀛洲岛及岛南局部水域,范围约7.67公顷,是杭州西湖最具标志性的景观。该景观以水中三塔为核心观赏要素,以月夜里在岛上观赏月、塔、湖的相互映照、引发禅境思考和感悟为欣赏主题。</h3> <h3> 平湖秋月</h3><h3>照片上这座突出湖面的水泥平台的重檐亭子是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建筑,题名平湖秋月。它是白堤的起点,也是杭州的三大赏月胜地之一。历史上杭州人中秋赏月有三大去处:湖中首推三岛之一的三潭印月,山上应是凤凰山坡的月岩景点,至于岸边,就数这月白风清、水天共碧的平湖秋月了!</h3> <h3>阮墩环碧</h3><h3>阮公墩位于西湖外湖中,湖心亭正西部196米处,为圆形小岛,面积约6253平方米。该岛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浙江巡抚阮元主持西湖疏浚工程,以湖中清出的淤泥堆筑而成。</h3> <h3>双峰插云</h3><h3>指天目山余脉南高峰和北高峰,在唐宋时各有塔一座,在春、秋晴朗之日远望两峰,可见遥相对峙的双塔巍然耸立,气势非凡。每当云雾弥漫,塔尖于云中时隐时显,恍若云天佛国。</h3> <h3>断桥残雪</h3><h3> 在白堤的尽头,就到了断桥,全长1公里的白堤就由此而“断”了。断桥的名字最早取于唐代,宋代称宝祜桥,元代又叫段家桥,以前是座苔藓斑斑的古老石桥。现在看到的这座桥虽然是座很普通的石拱桥,但它的名字和《白蛇传》故事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了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有不少游客来到这里都不禁会问:这座桥根本没有断,为什么要取名“断桥”呢?</h3><h3>听一位导游说:断桥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由于断桥所处的位置背城面山,处于北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点,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好的地方。每当瑞雪初晴,桥的阳面已经冰消雪化,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远远望去,桥身似断非断,“断桥残雪”就因此得名。还有,断桥又是白堤的终点,从平湖秋月而来的白堤到此中断,原来是“堤断桥不断”。</h3> <h3>南屏晚钟</h3><h3>位于西湖南岸的南屏山一带,范围约3.91公顷,以南屏山麓净慈寺钟声响彻湖上的美妙意境为特点。</h3><h3> 该景观属佛教文化古迹,以听觉欣赏为特征。南屏山麓自五代(10世纪)以来就是"东南佛国"的佛教胜地。始建于公元954年的净慈寺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西湖南北的两大佛教道场之一。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的岩石、洞穴,随之形成悠扬共振齐鸣的钟声。今已成为杭城除夕夜迎新辞旧的撞钟祈福活动场所。</h3> <h3> 宝石流霞</h3><h3>断桥后面的那座山叫宝石山,海拔78米。这座山的岩石和西湖群山不同,主要由火成岩中的流纹和凝灰岩构成,其中有一种名叫碧玉的“宝石”,嵌在紫灰石中,在阳光照射下,分外耀眼,这就是宝石山得名的由来。</h3> <h3>保俶塔</h3><h3>山上那座秀丽挺拔,高高耸立的塔,就是保俶塔。保俶塔初建为九级舍利塔,现在的是1933年重建的。它是实心建筑,塔身呈八棱型,高45.3米,上下匀称,线条柔和优美,在湖上诸塔中,保俶塔的造型最为俏丽,体态最为窈窕。</h3> <h3>雷峰夕照</h3><h3>历史上与保俶塔相对应的还有一座雷峰塔,在西湖风景布局中,同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一南一北,隔湖相望。雷峰塔是西湖的一个非常著名景点,这里不仅有雷峰塔镇压白娘子的传说,还有鲁迅先生对雷峰塔的倒塌而写的文章 ,照片上的这座塔就是著名的西湖雷峰塔。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据传说雷峰塔的塔砖可以用来驱病强身或安胎,长期有人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1924年9月25日下午,几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负,突然全部崩塌。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落成,建在旧雷峰塔的原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9.17米,塔刹高18.25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h3> <h3>雷峰塔</h3> <h3>这是罩在新塔里的原塔残存部分</h3> <h3> 花港观鱼</h3><h3> 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据记载,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飘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内侍卢允升曾在此建宅卜居,莳花养鱼,构筑园林,渐成规模。花港观鱼的史称,源出南宋宫廷画师马远所作西湖山水画的画题。清代,康熙南巡至杭州时,曾手书花港观鱼景名,并在赏鱼池畔立碑建亭。</h3> <h3>中山公园</h3><h3>孤山是公园里第一景观</h3> <h3> 孤山</h3><h3>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与“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慕才亭(苏小小墓)等。</h3> <h3>黄龙吐翠</h3><h3>位于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黄龙积翠"一目,"黄龙吐翠"景名脱胎于此,用一"吐"字,突出贴泉池巉崖间龙口喷水,珠帘倒挂的特有情景。</h3><h3>黄龙洞在宋、元、明、清代皆为佛教胜地,民国初期改为道观。此处前为庭园,后有洞壑,融真山假山,自然景色与人工建设为一体。1985年,集宗教文化内涵与寺观园林景象于一体面的黄龙洞辟建为仿古游乐园。黄龙洞山门到二门之间,有一段长而曲折的游步道,古木修篁,花草清池,矮墙漏窗,颇多可赏景物。</h3> <h3>曲院风荷</h3><h3>位于西湖北岸的苏堤北端西侧22米处,范围约0.06公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在视觉上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特色。</h3><h3>曲院,原为南宋(1127-1279)设在洪春桥的酿造官酒的作坊,取金沙涧之水以酿官酒。因该处多荷花,每当夏日荷花盛开、香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意境。</h3> <h3>吴山天风</h3><h3>位于西湖东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山上有城隍阁,秀出云表,巍然壮观。山道旁,有一组形态各异的岩石,因其酷似十二生肖而被称为"十二生肖石"。吴山山顶建有"江湖汇观亭",站在亭中,钱塘江和西湖全景一览无余。在亭侧通往云居山大道上留有山茅观遗址,遗址旁留有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手书:吴山第一峰。吴山不高,但由于插入市区其东、北、西北多俯临街市巷陌,南面可远眺钱塘江及两岸平畴,上吴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h3> <h3>西泠印社</h3><h3>1904年创建于浙江杭州西湖,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因此又有"湖山最佳处"之誉。</h3><h3>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代以来,西泠印社聚集了一大批兼通金石美术书法的大师级艺术家,如吴昌硕、沙孟海、王个簃、程十发、赵朴初等</h3> <h3>岳墓栖霞</h3><h3>岳王庙是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建。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一直到现在。现存建筑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使岳庙更加庄严肃穆。</h3><h3>岳王庙位于杭州市栖霞岭南麓,每年入秋,栖霞岭上红枫似火,望之如霞。"岳墓栖霞"景名中的"栖霞即借用了岳墓所在地栖霞岭的地名,同时又借喻岳飞的碧血丹心,精忠报国,还摹写了《满江红》中所描述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意境。离离墓草映栖霞,这一景名为西湖增添了历史沧桑感。</h3> <h3>风波亭</h3><h3>风波亭,原是南宋时杭州大理寺(最高审判机关)狱中的亭名。公元1142年1月27日 ,在这里留下震惊世人的大阴谋:宋高宗赵构暗旨秦桧和其夫人合谋,诬陷岳飞谋反,因无确切证据,故以著名的"莫须有"的罪名将一代名将岳飞及其儿子岳云、部将张宪在风波亭内杀害。</h3> <h3>云栖竹径</h3><h3>位于五云山南麓的云栖坞里,为林木茂盛的山坞景观,素以深山古寺,竹径磬声称胜。</h3><h3>康熙皇帝曾四到云栖,赋诗题额,并赐一株大竹名为"皇竹",浙江地方官为此建"御书亭"、"皇竹亭"以记盛事。相隔43年后,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六到云栖。清末以后,云栖竹林屡遭破坏,不复旧观。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竹林更遭滥伐,几近灭绝。1950年后,在杭州市园林部门护理下,竹林逐步复壮,整修寺宇,开辟茶室。今天的云栖竹径,翠竹成荫,溪流叮咚,清凉无比。小径蜿蜒深入,潺潺清溪依径而下,娇婉动听的鸟声自林中传出,整个环境幽静清凉。</h3> <h3>苏小小墓</h3><h3>即慕才亭,位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苏小小貌绝青楼,才技超群,当时莫不称丽。常坐油壁香车,年十九咯血而死,终葬于西泠之坞。后人于墓上覆建慕才亭,为来吊唁的人遮蔽风雨,亭上有后来者为苏小小题写的楹联。</h3> <h3>长桥</h3> <h3>楼外楼</h3><h3>西泠印社的右侧,这幢中西合璧的建筑就是杭州最著名的百年老店楼外楼。楼外楼创建于1848年,店名取自南宋诗人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名句。楼外楼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曾经接待过许多中外名人。楼外楼的当家名菜数西湖醋鱼了,它是选用西湖中在规定范围内养殖的草鱼,先在清水中饿一二天,除去泥土味,然后烹制。</h3> <h3>迎景阁</h3> <h3>望湖楼</h3> <h3>秋瑾塑像</h3><h3>孤山后麓的绿树丛中有尊汉白玉塑像,只见这位女英雄左手叉腰,右手按剑,目光炯炯,昂首注视前方,她就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为推翻清王朝,争取民族独立而壮烈牺牲的“鉴湖女侠”秋瑾。这尊塑像高2.7米,墓座高2米,正面碑石上该有孙中山手书“巾帼英雄”4个大字。秋瑾烈士的塑像,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西湖的闻名,不仅仅是占了山水之胜,它更因众多的历史人物而倍增光彩。在西湖风景区内,被誉为“湖上三杰”的岳飞、于谦、张苍水,还有与秋瑾一起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近代发主革命者徐锡麟、陶成章等,都安葬了西子湖畔。</h3> <h3>风雨亭</h3><h3>系纪念辛亥革命先驱、鉴湖女侠秋瑾的祠堂所在。亭以秋瑾临刑前的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句而得名</h3> <h3>钱祠表忠</h3><h3>钱王祠在宋代旧名表忠观,供奉钱氏三世五代国王。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王祠。祠内有苏轼撰书的</h3><h3>《表忠观碑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碑。"碑记"叙述了吴越国三代钱王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奉行中原正统,不失臣节,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褒扬了历代钱王的功绩,认为"有德于斯民厚","有功于朝廷甚大"。</h3><h3>2003年,在保护原有遗迹的前提下,配合西湖水体景观,钱王祠重新复建,成为西湖南线集游览观赏、文化展示、历史研究于一体的园林景点和研究吴越文化的重要基地。景名"钱祠表忠",既写出了杭州百姓对于钱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现出西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h3> <h3>龙井问茶</h3><h3>龙井村,位于西湖西南的风篁岭山。五代此地建有龙井寺。相传龙井与海相通,因海中有龙,故名。且龙井之水,亦十分奇特,搅动时,水面会出现一条分水线,仿佛游丝摆动,然后慢慢消失。龙井不仅有名泉、名景,还有名茶。龙井茶为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有"色绿、香郁、形美、味甘"四大特色,为茶中极品。</h3><h3>龙井品茗在北宋已成风气,元明间,人多以游龙井品茗为乐。清代,龙井茶列为贡品,声誉益隆。清乾隆皇帝曾到此采茶种茶,老龙井还留有"十八棵御茶"遗迹。乾隆还将过溪亭、涤心池、一片云、风篁岭、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定为"龙井八景"。</h3> <h3>这就是人们在观看,老龙井水在用棍子搅过后,出现一条把池水一分为二的奇特景观</h3> <h3>炒茶</h3> <h3>龙井茶田</h3> <h3>六和听涛</h3><h3>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吴越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h3><h3>六和塔原建塔身九级,顶上装灯,为江船导航。宣和五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年间重建。明正统二年,修顶层和塔刹,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结构。乾隆皇帝游此,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此况实属罕见。</h3><h3>现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观 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59.88米,占地888方米。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十万军声半夜潮",在"群峰可俯拾"的六和塔上,听涛比观潮更需专一用心,更易启发遐思,心领神会,体味万千意象。"六和听涛"因此而得名。</h3> <h3>灵隐禅踪</h3><h3>灵隐寺景区包括灵隐寺和飞来峰。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是杭州禅寺的最早踪迹,寺名来自创建者印度僧人慧理所说的"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h3><h3>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与周围群山迥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故称"飞来峰"。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我国石窑造像艺术中的瑰宝。</h3><h3>由于灵隐周边有上天竺、莲花峰等名山,佛音庄严,禅意隐现。所以禅踪乃是灵隐山水的境界所在,故取名为"灵隐禅踪"。</h3> <h3>飞来峰</h3> <h3>虎跑梦泉</h3><h3>大慈山下的虎跑泉,是西湖众多名泉中的翘楚。虎跑泉的得名,始于"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的佛教神话传说。传说唐代高僧性空曾住在虎跑泉所在的大慈山谷,见此处风景优美,欲在此建寺,却苦于无水。一天,他梦见二虎跑地,清泉涌出。次日醒来,果然发现甘泉,此泉即被命名为"虎跑泉"。</h3><h3>虎跑泉在地质学上属裂隙泉,水源旺盛,水质优良,其形成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虎跑泉与龙井、玉泉、郭婆井、吴山大井,并称杭州五大"圣水"。更因虎跑泉水质特别纯净,世人将虎跑泉与龙井茶叶誉为"西湖双绝"。</h3> <h3>杭州花圃</h3><h3>杭州花圃是久负盛名的花卉盆景观赏胜地。它前临西湖,后倚西山,环境优美,布置精巧,被誉为"西子湖畔的一颗明珠"。<br></h3> <h3>武松墓</h3><h3>祖籍山东的武松竟然葬在了西湖边,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多种有关武松的传说,《许浒传》言武松在杭州出家终老,葬于杭州。清代有传说,武松墓位于六和塔一带。现址武松墓建于民国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毁,2004年在原址恢复。</h3> <h3>环湖风光</h3> <h3>绉云峰,这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在杭州奇石馆。</h3> <h3>浙江省博物馆</h3> <h3> 编后</h3><h3>“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是白居易为颂扬西湖给后人留下的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唱。</h3><h3>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东坡在游览了杭州西湖后写下的千古名句。</h3><h3> 我1961年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1962年第一次和战友游西湖,在拜谒岳坟后,在坟前合影留念,之后又数次到杭州,现居西北别杭州久矣,但西湖美景每每在脑际萦绕。今为编辑世界遗产杭州文化景观,又一次翻看旧照片,图游西湖,感慨良多:风华正茂忆当年,惊回首,57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夕阳西下留遗篇,何日续前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