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大学

虞德兴

<h3>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2月,我在黑龙江香兰农场参加了高考,被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治系政治专业录取。1978年3月入学,开始了迟到11年的大学生活。</h3><h3> 牡丹江师范学院当年座落在牡丹江市宁安县东京城镇附近的一个名叫大荒地的农村,办学条件简陋。两栋四层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和老师家属住房,都是平房。政治系七七级一共招了五十余名学生,分两个班,上课同在一个大教室。</h3><h3> 这届学生主要来自本省,也有来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和宁波的,他们都是支边的知青。学生年龄差距大,有十六七岁的,有三十好几的。有的入学前当了10年中学校长的,也有已成家有两个孩子的,有个女生带着襁褓中哺乳的婴儿来的。为圆家国梦,一起来到这里求学。</h3><h3> 1982年1月,同学们学满四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分赴祖国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对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h3><h3> 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文化革命,有的人11年前就应该在大学里学习。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很多人仍在农村劳作……</h3><h3> 制作此相册,是为纪念在“大荒地”四年难忘的艰苦的大学生活,以及同学间的美好的友情。</h3> <h3>  学校的主教学大楼之一。在冬日的雪地里,显得十分静谧。</h3> <h3>  黑龙江香兰农场核发的高考准考证。文教科的人把我的姓都写错了,但丝毫不影响我走进考场。</h3> <h3>被牡丹江师范学院录取,我已过了而立之年。经历了9年的农场劳动,享受着国家带薪读书的待遇。师范类大学免学费的政策,使读书期间包括寒暑假回杭的路费无须家庭负担而绰绰有余。</h3> <h3>在校牌下拍张照片,向世人宣告,牡丹江师范学院,我来了。</h3> <h3>校门口和校牌拍照片,寄给家人,是必须的。</h3> <h3>教学主楼,是几乎所有这所大学的学生拍照选择的背景。</h3> <h3>在教学楼前。几个好同学,一起拍了这张照片。</h3> <h3>为学校供水的水塔,也是学校标志性的一个建筑。</h3> <h3>这栋两层小楼,每天经过熟视无睹,至今大家不知何用。有说是教师工会的俱乐部,也有说是单身教工宿舍的。</h3> <h3>这一栋栋平房是学生的宿舍。每个房间不到20平方,安放5张高低铁床,住10个学生,条件艰苦,可想而知。</h3> <h3>在宿舍前拍的照片。</h3> <h3>白天,大部分时间在教室里度过。听课、复习、作业。</h3> <h3>高中时学的围棋,大学里同学中会下的很少。班级里有副跳棋,课余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h3> <h3>大学期间,国家恢复了集邮活动,在寒暑假回杭途中,到牡丹江、北京、天津集邮门市部可买到纪特邮票。在年级里找到了两个爱好者,时有相互交流交换。</h3> <h3>珍藏着的当年牡丹江江师范学院学生证。</h3> <h3>  距学校几里地渤海镇,有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上京龙泉府遗址。渤海国是中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h3><h3> 周日,常约几个同学去镇上的餐馆改善生活。因为学校食堂的饭菜实在太差,几乎到了难以下咽的程度。</h3> <h3>上京龙泉府是渤海国国都,在宁安县一带。立遗址碑处在渤海镇,可能是它的中心位置吧。</h3> <h3>渤海国宫城遗址八宝琉璃井井址。不知是否是原物?</h3> <h3>渤海国南大庙。庙门低矮很小,在庙门口合影留念。</h3> <h3>南大庙除了低矮破旧的房屋,只有一个石经幢突立其中,它是渤海国时期的遗存,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h3> <h3>和古老珍贵的石经幢合影。</h3> <h3>渤海镇镇上的这处革命烈士纪念碑,已不记得是纪念何时期的烈士而立。</h3> <h3>送王晓瑞转学天津,班级拍了这张集体照。她是天津人,能转到自己家门口读书,是一件好令人羡慕事,也是极其困难的事。看来,她是个有本事的人。(后排右3是我。)</h3> <h3>学校的贺年卡。主图是学校大门和教学主楼,左下是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右下是渤海国南大庙石经幢。贺卡宣传了学校与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为邻,不失为一个上乘的创意。</h3> <h3>  镜泊湖,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h3><h3> 镜泊湖距学校30余公里,地处松花江支流牡丹江干流上。湖面海拔351米,湖水平均深度40米,一般水位最高353米,最低345米。唐代时,以其湖水清冽照人如镜而命名为镜泊湖。</h3><h3><br></h3> <h3>1980年夏初,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治系组织七七级学生游览镜泊湖。(我在照片右2位置。)</h3> <h3>在镜泊山庄前的班级部分同学合影。(后排右2是我。)</h3> <h3>行走在镜泊湖畔。(右4,我戴着太阳镜,撑着伞。)</h3> <h3>在镜泊湖畔合影留念。(我在后排左3。)</h3> <h3>在镜泊湖畔。</h3> <h3>1980年的镜泊湖畔,湖水清澈。2005年重游镜泊湖,湖水已不可同日而语。感叹黑龙江的生态保护真的做得不好。</h3> <h3>泛舟镜泊湖之一。</h3> <h3>泛舟镜泊湖之二。</h3> <h3>在镜泊湖中游泳,想起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h3> <h3>镜泊湖吊水楼瀑布。</h3> <h3>在吊水楼瀑布旁留影。</h3> <h3>1981年下半年学校安排七七级学生离校,自行联系实习。离校前夕,班级拍了几张集体照。称之为为准毕业照。此为之一。(我在中排左2。)</h3> <h3>准毕业照之二。(前排右3是我。)</h3> <h3>准毕业照之三。(我在后排右1。)</h3> <h3>7个同学的合影。(右1是我。)</h3> <h3>1982年1月,回校办理毕业手续。左为学校发的毕业纪念品。</h3> <h3>毕业文凭。</h3> <h3>学士学位证书。</h3> <h3>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治系七七级一班学生毕业照。(我在后排右1。)</h3> <h3>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治系七七级学生毕业照。(我在第三排左1位置。)</h3> <h3>  光阴荏苒,自离开牡丹江师范学院已经38个年头。毕业分配回杭,一直在杭州的中学工作。2007年退休后,在杭州一管理运输混凝土的搅拌车安全的协会发挥余热,直至今日仍在继续。</h3><h3> 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大学虽迟到但毕竟来了,我是幸运的。感谢牡丹江师范学院的老师们,给了我立身之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感谢政治系七七级一班的同学们,有你们的陪伴,让我的人生留下了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