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父辈们更换爷爷奶奶的墓碑。

成都师兄

<h3>在广袤的苏北农村大地上,在阜宁县的公兴庄,有一块普通的农田,在农田的一角,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堆,那就是爷爷奶奶入土为安的地方。</h3> <h3>这次阜宁地区左氏宗族重修族谱才知道,我爷爷名繼盛,字德甫,曾用名息鸣,后改名绍美,是阜宁地区左氏家族的第十三世孙。其父,我的曾祖父,名恩衔,因种种原因,中年抛妻别子,离家出走,去江苏镇江竹林寺做了和尚。爷爷生于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娶奶奶顾汉才(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去世)。左家在当地当时,也算大户人家,后逐渐败落。文革时看到父亲政审表中”家庭出身”一栏写的是破落地主,着实吓了一跳,很长时间不敢相信。后来才知道,其实爷爷很早就以私塾教书为生。教书育人,他在当地口碑甚好,属开明绅士。更可贵的是在民族存亡之际,老人家深明大义,毅然送子女参军。在他的最后十年,又回到生他养他的老家,子女都不在身边,生活窘迫。好在有陈四妈一家悉心照顾,得以善终,于一九七七年二月九日去世。</h3> <h3>一九九三年清明前夕,左家子女在上海商议,要为自己的父母立一块碑。于是,委托陈家兄弟,用水泥浇制了一块墓碑。据说当时爸爸、叔叔、小姑妈和旭东姐回到苏北,在陈家田头(也就是我们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骨灰安放之地)立了这块碑。<br></h3><h3>25年过去了,风吹雨蚀,碑体已斑驳,字迹也模糊。为此,几家哥哥姐姐商议过几次是否/何时替父辈们换一块碑。兹事体大,涉及面多,迟迟议而难决。</h3> <h3>这次,是陈家老大请人按墓碑的原意重新做了一块碑。</h3><h3>新的墓碑石材选的是大理石,尺寸大了许多,上面的文字有些许改动,简单记录了这次立碑的时间,字迹工整、清晰。</h3><h3>今天,二零一九年一月二十八日(农历二零一八年腊月二十三,节气大寒),据风水先生说,易动土,是个换碑的好日子。</h3> <h3>这应该是陈家兄弟第二次参与为爷爷奶奶立碑了。<br></h3> <h3>我也赶紧上前,为爷爷奶奶立碑培一锹土,尽一份力。</h3> <h3>按当地风俗,动土的事都是要放鞭炮的。陈家兄弟特意准备了一卦1000响的鞭炮和一组冲天炮~我想,要在晚上,这30枚冲天炮依次冲上云霄,在苏北大地的上空绽放出一簇簇美丽的烟花,一定很好看,爷爷奶奶也一定能看到,一定能感到我们对他们的思念😭😭😭</h3> <h3>放完鞭炮,开始烧纸钱和纸元宝。厚厚的一沓,满满的一袋,表达的是最朴实、最美好的愿望。</h3> <h3>叩拜时刻到了。</h3><h3>代表远在各地不能前来的诸位兄弟姐妹,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送上一束花、烧上一支香,祝愿老人家一切都好,也愿父辈们安心、放心,更愿他们的子孙们平安兴旺。</h3> <h3>在这里,爷爷奶奶的晚辈都曾陆续来祭过祖扫过墓。我知道最早是建华哥,然后是卫祖两口子,然后建民、晓梅,汉东,东川,左芬,旭东等等,都来过。</h3> <h3>时刻铭记陈四妈及陈家兄弟的深情厚谊。</h3><h3>陈四妈也姓顾,当年跟着我奶奶到了左家。对左家很好,尤其对爷爷有养老送终之恩。陈四妈一九八五年九月廿一(农历)去世,享年66岁。</h3> <h3>每次来陈家,总是要为我们准备一大桌家乡的美食,丰富、新鲜、朴实、热忱,酒要斟满,菜要吃饱,边吃边聊,不亦乐乎。</h3> <h3>(不知怎么,原有的文字被后台删除了,说是不合规矩,但以下几句话还是要说的。)</h3><h3>远远看着爷爷奶奶的坟头,心里默默地与他们告别,祈祷他们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永远安息,希望不要被打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