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关于滏阳河</h3><h3>滏阳河发源于邯郸峰峰矿区滏山南麓,故名滏阳河,流经邯郸、邢台、衡水,在沧州地区的献县与滹沱河汇流后称子牙河。全长402公里,是一条防洪、灌溉、排涝、航运等综合利用的骨干河道。</h3><h3>流经区域:邯郸、邢台、衡水,在沧州地区的献县与滹沱河汇流后称子牙河</h3><h3>流域面积:2747平方公里</h3><h3>长度:402千米</h3><h3>源头:邯郸峰峰矿区滏山南麓</h3><h3>滏阳公园</h3><h3>一座大型古建筑式的公园</h3><h3>老盐河</h3><h3>观台镇</h3><h3>邯郸市磁县</h3><h3>跃峰渠</h3><h3>老漳河</h3><h3>邢台地区的骨干排涝河道之一</h3><h3>卫运河</h3><h3>由漳、卫河于徐万仓汇流后至四女寺一段河道</h3><h3>滹沱河流域</h3><h3>岳城水库</h3><h3>海河流域漳卫河系漳河上的一个控制工程</h3><h3>广府古城</h3><h3>生态文化园区(镇)</h3><h3>洨河</h3><h3>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滏阳河上游的一条支流</h3><h3>花官营乡</h3><h3>支漳河</h3><h3>滏阳河的分洪道</h3><h3>黑龙港流域</h3><h3>洺河</h3><h3>江安河</h3><h3>老沙河</h3><h3>子牙河</h3><h3>磁县</h3><h3>著名的中国磁州窑文化的发祥地</h3><h3>滏阳河属海河流域子牙河系,发源于太行山东麓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在邯郸市境内段为最上段,自东武仕水库流经磁县、邯郸县、邯山区、丛台区、永年县、曲周县、鸡泽县至邯邢边界长约119公里,流域面积2747平方公里,其中东武仕水库坝下2407平方公里。滏阳河地处邯郸市腹心地带,西部为太行山余脉的丘陵区,西高东低,地面纵坡1/400-1/1000,东部为冲积平原。</h3><h3>滏阳河支流繁多,处于太行山迎风坡,源短、坡陡、流急,洪水峰高量大、河道泄量上大下小。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多风沙,平均气温摄氏13.4度。年均降雨量550毫米左右,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占年降雨量70%,春季降雨稀少,因而形成春旱秋涝,旱涝灾害交替发生。</h3><h3>滏阳河支流小河众多,在邯郸境内的主要的有牤牛河、渚河、沁河、输元河、支漳河分洪道、留垒河。其中人工河道是支漳河分洪道和留垒河。滞洪区工程有黄粱梦滞洪区和永年洼滞洪区。</h3><h3>很早以前,沿河的航运和灌溉事业就有所发展,历史上滏阳河曾是邯郸至天津的主要航运交通线,往来船只很多。清朝末年,宁晋县十字河还设有船捐局和货栈饭店等,商旅云集。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仍有货船往返,沿河还可浇地51万亩。7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工农业生产大量用水,河水减少,除汛期外经常断流,航运已被陆路交通所代替.</h3><h3>滏阳河过去由于河道上大下小且有弯曲,过水能力与来水量很不适应,每到汛期渲泄不及,洪水经常泛滥成灾。建国后进行了多次治理,沿河修建了桥梁、拦河闸、涵洞,开挖了向留垒河的分洪道,减轻了洪水对下游的压力。现在滏阳河的总过水能力较前增加了许多,遇63年型的洪水可以安全通过,基本解除了滏阳河的水患。</h3><h3>滏阳河的源头——黑龙洞,黑龙洞位于平顺县东寺头乡羊老岩村东南部1.5公里处一座蜿蜒起伏的黑龙山下。洞分上下两层,上洞大,下洞小。下洞被草木遮挡,不易看见,游人一般是观了上洞才能发现下洞。</h3><h3>上洞洞口宽8米,高6米,洞内腰宽13.5米,洞深22米,洞顶呈黑色,由外向里倾斜向下渐渐变低:地面里高外低,成坡形。洞四周全是石壁,顶上是一块青石板,整个洞的空间形似一个能放1000多人的大礼堂。洞正中有一个不知什么朝代修建的小庙。庙后约两米处有两块黑石,如象鼻,似狮子。四周洞壁上有数不清的条条小石龙,全是白色钟乳石形成的。再往里走,仰首可见名目繁多的各式小型图案,有的像虎豹,有的像飞鸟,还有的象器具。洞顶部有无数个小小的石钟乳,“滴答”、“滴答”四季滴水不断。</h3><h3>沿洞往里直去到22米处,分成东西两个口,俗称龙王的东库和西库。西库宽3.8米,高1.5米,深5米,顶棚有4个圆形的大洞,深1尺多,四壁雕画与洞外基本一样,全呈黑褐色。只是人们伸手摸四壁,给人一种细腻光滑之感。</h3><h3>东库分两个进口,两口间有石鼻梁隔开。黑幽幽的石笔梁,中间细,上下粗,犹如风葫芦,十分好看。这两个口宽分别为3米和6.5米,高皆为1.5米,东库洞深16米,宽3-6米。该洞较低,人蹲下或者爬着才能进去,有趣的是洞的顶部有3个7米多高,直径为2米的圆形通天洞,象抹过白水泥一样,呈白色,人站在洞下说话有回音,低声说话,声能放大。在第一个通天洞壁还立着一人形巨石,高约丈许,象正在待命的卫士。最后是通天洞里,洞壁图象形状不一,姿态各异。下洞构成与上洞基本一致,洞底也有通天洞,只是外洞比起上洞小得多。</h3><h3>河灯文化</h3><h3>《魏都赋》注云:“鼓山又名滏山,滏水源出山麓。”故名滏阳河。滏阳河绵延通畅数千年,滏阳河灯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北沿滏阳河一带河灯文化的源头和缩影。河灯文化和当地特色商贸业兴衰有难以隔离的历史情缘,传承至今生生不息,内涵、形式日渐丰盈。</h3><h3>滏阳河灯从唐代家户单一放河灯,经宋、元两代孕育、传承和发展,逐步演变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民俗文化。明、清两代,因航运的发达,这一代商贾云集,以河灯为寄托的各种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动随之风行,河灯文化达到鼎盛时期。解放后,因建东武仕水库引水,致使滏阳河航运衰落,河灯文化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传承和发展。</h3><h3>马头镇和张庄桥村放河灯有固定水域段,沿水流方向放河灯。河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岸上有“火龙”、跑灯、烟花等种类;水中有龙船、河灯,跑灯人完成陆上表演活动后,弃陆登上八条鱼鹰船,在水面上围绕龙舟表演跑灯。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周边方圆二十余里的群众前来观看,放河灯人数达三万余人,已成为马头镇、张庄桥村一带的一大文化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河灯也叫“荷花灯”,传统河灯一般是在纸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河灯的制作融合了纸扎、竹扎、剪纸、彩绘、糊裱等多项工艺手法。传统河灯使用木质底座,所用的纸张为了防水一般都经过蜡或油处理,现在河灯的制作工艺不断创新,使用的材料已不局限于纸和木,其造型也更为丰富。张庄桥河灯最常见的造型有花鸟鱼虫、十二生肖,大型的有“夜观春秋”、“八仙过海”、“双龙戏珠”等。</h3><h3>滏阳河灯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娱乐性和独创性,成为中原河灯文化的代表之一。发掘、保护和发展滏阳河灯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h3><h3>(资料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