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i><b style=""><font color="#ff8a00">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无声的历史。</font></b></i></h5><h3></h3> <h5><b><font color="#808080">老汉口全景,远处最高的楼是水塔</font></b></h5><h5><b><font color="#808080">(历史旧照,网摘图)</font></b></h5> <h5><b>图文编辑: 清风一叶<br>照片拍摄: 清风一叶</b></h5><h3></h3><h3><br></h3><h5><i><font color="#808080">附: 标注图片为“网摘图”的来源于网络,未标注图片均为本人手机拍摄,摄于2018年底及2019年初。</font></i><i><font color="#808080">凡标注“照片P图”均为本人拍摄后的修改图。</font></i><i><font color="#808080">相关详细文字资料均经过查阅后摘录并编辑整理,大部分来源于网络。</font></i></h5><h3></h3> <h5><font color="#808080"><b>知识点链接:</b><br>汉口的欧式近代建筑——从汉口的标志性建筑江汉关出发,顺江而行,沿江岸线长达3600米的街面,可以看到一系列迎江矗立的欧风建筑,哥 特式、洛可可式、巴罗克式一应俱全。这便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上半叶汉口租界的遗存。按地理方位从西南向东北排列,这里曾是英、俄 、法、德、日五国租界。租界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独立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外,近代租界建筑便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写照。这些建筑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又真实地再现了欧洲建筑风采。</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横滨正金银行汉口分行(日)</font></h5><h3></h3> <h5></h5><h5><font color="#808080"><i><b>勿忘国耻,历史不容忘却!<br></b></i><i><b>建筑无罪,建筑是历史的见证!</b></i></font></h5><h3><font color="#808080"><i><b><br></b></i></font></h3><h5><b><i><font color="#808080">走近这些历史建筑,去倾听建筑无声的诉说,去观赏建筑的艺术之美,去感受和体会建筑的浑厚、历史的厚重……</font></i></b></h5> <h1><b>21.横滨正金银行汉口分行(日)</b></h1><h3><b>——日对华经济侵略,掠夺史的有力见证。</b></h3> <h3>银行史话:</h3><h3>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于明治维新后成立,总部在横滨。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横滨正金银行是执行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和侵略政策的对外贸易银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一翼”。成解放前横滨正金银行在天津的办事处立于1880年。1893年横滨正金银行在上海设分行,以后又陆续在香港、天津、牛庄、北京、大连、沈阳、汉口、开原、长春、哈尔滨、青岛、济南、广州等地开设分支行。</h3> <h3>作为日本政府的对外贸易银行,除了以上海为中心,致力于成为远东最大的国际汇兑银行外,还配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国策,处心积虑地在中国东北,特别在南满扩展金融势力,发行大量钞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德在华侵略势力削弱,日本在华银行势力扩展迅速。1945年日本战败后,横滨正金银行于1946年被盟军统帅部命令解散。</h3> <h3>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横滨正金银行在汉口英租界江滩开设汉口分行,1897年建成开业。1897年 (清光绪二十三年)在英租界外滩 (今沿江大道南京路口) 建成开业,2层砖木结构,拱卷廊窗,尖山屋顶设暗层,四面方窗。1921年拆除重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武汉沦陷后,横滨正金银行掠夺了所有在汉的中国银行资产;太平洋战争后又鲸吞了全部在汉的外国银行的资产,成为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急先锋。 于是,这栋大楼就成了这段掠夺史一个有力的见证。</h3> <h3>建筑简介:</h3><h3>横滨银行汉口分行,位于沿江大道129号,在沿江大道与南京路口交汇处。建于1921年,由景明洋行翰明斯设计。地上4层,地下1层,麻石外墙,古典主义风格。整幢建筑最独特的地方是入口设在转角处。建筑师利用两条大道交会处的转角,以临街东南两立面巨柱作为主入口,正立面柱廊采用爱奥尼柱式。内部装饰华丽,有一些日本元素。此楼现为中信银行武汉滨江支行及中信泰富华中投资有限公司,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大楼平面呈矩形,东、南两个立面皆有通高2层的爱奥尼式双柱做空柱廊,东立面中间有两对双柱,两边各1个单柱,南立面中间有4对双柱,两边各1个单柱;柱身中段稍粗,带有收分,具有典型的古希腊遗风。3、4层之间有突出的平直腰线划分,把整个大楼分成上下两个组成部分。建筑的虚实处理非常讲究,明暗对比十分强烈,在整体构图上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立体雕塑效果,很有视觉冲击力。</h3> <h1><b>22.麦加利银行汉口分行(英)</b></h1><h3><b>——汉口开埠史上首家外资银行</b></h3> <h3>时代背景:</h3><h3>汉口1861年开埠,迅速成为华中商贸中心。作为中国最主要土产品的茶叶,在汉口进出口贸易的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英、俄两国茶商的竞争,导致茶叶每年的营业额达到三千万两白银以上,英国麦加利银行瞅准商机,于1863年率先来汉在英租界设立分行。随之英国又开设汇隆、汇丰、丽如、利生银行共5家。美国有花旗、友华、万国银行3家,日本有正金、住友、汉口银行3家,还有德、俄、比利时、意大利、法国等国开办了德胜、清华、华比、义品、东方汇理银行等。</h3> <h3>银行史话:</h3><h3>麦加利银行即英商渣打银行,创建于1853年,总部设在英国伦敦,英文名Chartered Bank,是英国皇家特许开展殖民地业务的银行。该行在香港设立分行时,按香港人的习惯被译作“渣打银行”。1857年11月在上海设立分行,因第一任总经理的名字叫“约翰 · 麦加利”(John Mackellar),于是就被叫作“麦加利银行”。以后在大陆所开设的分行也都叫“麦加利银行”。</h3> <h3>麦加利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是为了更好地支持英国商人在中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地方的贸易。其主要经营存款、贷款、汇兑等业务,其中也向清政府放款,对清政府的影响很大,成为英国在华的重要金融机构之一,实力和地位仅次于英国的汇丰银行。后来业务发展,还发行纸钞,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地都有流通。 渣打银行从1858年在上海开设首家分行以来,随着英国在华势力的扩张,麦加利银行陆续在汉口、天津、广州、福州、厦门、北京、哈尔滨、大连、青岛等城市开设了分支机构。近150年来在华经营未曾间断,已成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外资银行。</h3> <h5><b><font color="#808080">青岛及天津的麦加利银行旧址(网摘图)</font></b></h5> <h3>建筑简介:</h3><h3>汉口麦加利银行汉口分行建于1865年,位于</h3><h3></h3><h3>今青岛路与洞庭街口转角处。这是第一家在汉设立的外资银行,可谓开启了武汉金融圈繁荣的大门。该行大楼由英籍工程师设计,交当时第一家营造商──发德辅洋行承包修建,系三层砖木结构。</h3> <h3>铁皮瓦屋面,门窗连续发卷半圆拱形,墙体用水泥抹面,檐部雕饰为卷草等植物图案,四周廊采用花瓶式栏杆。上下三层四面都建有贯通走廊,每一面都以十个透空拱券作为外立面,上两层又配以花瓶式栏杆,形成剔透空灵的建筑效果。这也是为了适应汉口沿江一带夏季溽热潮湿的气候,所以也有西方建筑师称之为南亚殖民建筑。墙面用横向凹槽分格,房顶四周设有保留哥特式建筑痕迹的方锥形塔尖,整个造型严谨对称,富于韵律感,是典型英国殖民地建筑风格。</h3> <h1><b>23.花旗银行汉口分行(美)</b></h1><h3><b>——北美新古典建筑的代表之作</b></h3> <h3>建筑简介:</h3><h3>花旗银行汉口分行,位于青岛路1号,沿江大道街边,与汇丰银行大楼相邻。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景明洋行出设计图纸,魏清记营造厂施工,1921年竣工。钢筋混凝土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五层,楼高29.5米。建筑面积6153平方米,占地910平方米。左右对称,比例严谨,立面三段式构图,简化古典主义的建筑。</h3><h3></h3> <h3>此楼第一段为地上一层,内空极高,两根罗马圆形立柱和两根现代式方柱支撑主入口门廊,拱券门窗。二段包括三个楼层,八根粗壮的罗马立柱,柱头采用爱奥尼式涡卷纹,横向贯通透空长廊。檐口为密檐式天沟形成水平环带,檐口以上为建筑物的第三段。正面临江主入口底层为半地下室,厚实的基座开细长半圆拱窗,封闭性建筑样式强调了银行建筑的安全感。整幢建筑呈正立方体,线条简洁,形式庄重,为北美新古典建筑样式的代表。</h3> <h3>此楼当时的造价,连同购地金额及设备费用共耗白银17万两。此楼抗战时期被日本人占据作为中江银行,1945 年后被出租给美孚石油公司使用。1949 年后,“美孚”撤出中国,此楼收归国有,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办公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5><h5><i><font color="#808080">花旗银行汉口分行大楼门楣上的刻字: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纽约国家城市银行)</font></i></h5></h5> <h3>小话行名:</h3><h3>花旗银行于1812 年在美国纽约宣告成立,同时在纽约州注册,当时英文名:City Bank of New York(纽约城市银行)。进入中国内陆最初取名“万国宝通银行”,上海市民以该银行办公楼门前悬挂的美国星条旗呼为“花旗银行”。1907 年,银行机构决定采取中国民间口头称谓。将在中国内陆分行的官方正式称谓改为“花旗银行”(香港、澳门、台湾继续“万国宝通银行”之称。后来的数十年间美国总公司数次更名,但是这个有着标志性的中文名在中国内地沿用至今。其建行以来的200 多年间,英文名称也不断地变化。时至今日,人尽皆知的 Citibank,N.A.( 美国花旗银行) 归属美国花旗集团。</h3> <h3>银行史话:</h3><h3>1934 年至1938 年,花旗银行设在中国的八大分行(网络上记录的两大分行不算)一共为花旗带来700万美元收入,占其同期全部海外收入的40%。1937 年,日本对华发动全面入侵,花旗银行在中国业务迅速萎缩。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先后沦陷,银行职员大多数随国民政府向四川撤退,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花旗银行在华业务全面中止,三个分行及香港分行被日军占领,留守职员沦为战俘。</h3> <h3>1901 年9 月7 日《辛丑条约》签订,美国获赔白银3290 万两(相当于当时2500 万美元),花旗银行被委任为美国政府驻华国库代理机构,受托接管“庚子赔款”。1902 年,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开业,依靠给在华美国商人提供贸易周转资金以及外汇交易发展业务,其后陆续在中国的哈尔滨、大连、天津、北京、汉口、厦门、广州、香港设八家分行。后据美国花旗银行自办网站上称,另有长春和青岛两家分行。汉口分行于1909 年设立。<br></h3> <h3>1945年二战胜利, 职员们返回各大城市,着手进行银行业务的恢复工作。1945年至1949 年,中国内战期间,全国经济濒临瘫痪,通货膨胀,民心涣散,花旗银行业务自然也无从发展,只能取观望之姿态。1953年上海分行停业之前,在中国内陆其他各大城市的分行早已停业,其美籍员工全部撤离回国。</h3> <h5><b><font color="#808080">汉口花旗银行(历史旧照,网摘图)</font></b></h5> <h3><h3>1949年后,花旗银行撤离中国内地,包括花旗银行汉口分行。1995 年,花旗银行返回离开45年的中国内地,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开设分行。</h3></h3><h3>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花旗银行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也是一家在全球近一百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大银行,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h3> <h1><b>24.汇丰银行汉口分行</b></h1><h3><b>——金融帝国打造的汉口银行建筑之冠</b></h3> <h3>时代背景:</h3><h3>西方银行在中国,历史最悠久、业务最繁盛、势力最强劲的当属“英国汇丰银行”。西方银行在汉口——英国有麦加利、汇隆、汇丰、丽如、利生五家;美国有花旗、友华、万国三家;日本有正金、住友、汉口三家;还有德、俄、比利时、意大利、法国等国开设的德胜、清华、华比、义品、东方汇理银行等。</h3> <h3>银行史话:</h3><h3>汇丰银行,正式名称为“香港上海银行”,香港华人称它为“汇丰银行”。1881年,曾国藩之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为银行发行的钞票题词,其中有“汇丰”两字,从此,清政府及民众就称它为“汇丰银行”了。</h3> <h3>在中国,汇丰银行在包括汉口在内的十二个城市都建有分行。其汉口分行开设于1868年,在时间上仅晚于香港和上海。二十世纪初期,汇丰银行直接控制汉口海关关税,为英国的海关金库。抗战初期,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曾为孙科和白崇禧的办公室。1938年至1945年,此楼被日军占据。1949年解放后,汇丰银行在中国大陆各分行相继关闭。</h3> <h3>建筑简介:</h3><h3>汇丰银行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开设汉口支行。最初在汉口英租界四码头附近(今沿江大道青岛路口南侧,现花旗银行大楼处)建两层砖木结构房屋。1913年在今沿江大道青岛路口北侧兴建砖混结构的附楼,由英籍工程师派纳设计,1917年竣工。随后紧接沿江大道转角处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由上海公和洋行设计,1920年建成。</h3> <h3>汇丰银行汉口分行,位于青岛路2号及沿江大道143号。设计师为上海汇丰总行的英籍工程师派纳。共占地359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244平砖方米。1920年第一、二期工程完成,主楼地上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附楼地上四层,混结构;地下室一层,屋顶有花园。</h3> <h3>希腊古典式、拜占庭风、文艺复兴风交融,柱头为爱奥尼式的十根立柱,立面雕花。大楼的外墙,以麻石砌到顶,墙面和檐部有花篮吊穗、火焰球等装饰浮雕。大厅内咖啡色的镶花大理石地面,米黄色的承重柱和对称的半圆穹形天窗。整座建筑,内外装饰华丽,外观立面严谨对称,尺度雄伟,可谓当时武汉银行建筑之冠。此楼现为光大银行武汉分行营业部及光大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镶有黑色花纹大理石的正厅入口,相较有高大立柱的内廊并不阔气。深藏简入,如同堡垒,体现了银行建筑的特色。旋转玻璃门,褐色的硬木门框,大厅用大理石作装饰。建筑内部用天井采光。前部两个营业厅,弧形穹顶,立于中央,环顾四周,开阔宏大。后部为办公室,大面积玻璃方窗,挑高内空。整体感觉气派豪华又不失精致典雅。前后两部分之间,修筑有4座巨大银库,坚壁固垒,为当时汉口海关银两库存地。</h3> <h1><b>25.华俄道胜银行汉口分行(俄)</b></h1><h3><b>——昔日银行,昨日名人住地,今时纪念馆</b></h3> <h3>银行史话:</h3><h3>华俄道胜银行是近代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清政府官方与外资合办的银行,用现在的话讲叫中外合资银行。该行由法国和俄国银行业发起成立,总行设在彼得堡。在中国的上海、汉口、天津、北京、哈尔滨等地先后建立20余处分支机构。1910年,它与另 一家俄法合资的银行—北方银行合并,改称“俄亚银行”(英语:Russo-AsiaticBank )。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俄总行和85处分行被苏联政府收归国有,即改以巴黎分行为总行。1926年9月25日因巴黎总行外汇投机失败而清理停业。</h3> <h3>建筑简介:</h3><h3>华俄道胜银行汉口分行,开设于1896年,坐落在当时的汉口俄租界江滩,位于今沿江大道162号(与黎黄陂路的拐角处)。1926年停业后,此楼成为当时民国政府的中央银行,宋庆龄曾住在二楼。现为“宋庆龄故居纪念馆”。</h3><h3></h3> <h3>这座钢筋混凝土的古典主义建筑,明显地溶入了现代风格。它沿袭了常见的三段构图,地面4层,地下1层。地面的第四层,实际是隔热层。在拐角处,有凸出的塔楼,沿江大道的正面一、二、三层和黎黄陂路侧面的二、三层均为内廊。这种隔热层和内廊的设计,非常适合武汉的气候。<br></h3> <h3>此楼的装饰色彩淡雅,显现出银行建筑的严谨厚重,但弧形窗顶花饰十分精美,突显造型的变化和做工的精细。仅有的二楼一处外阳台,更是精雕细刻,于细微处见功夫。</h3> <h3>名人故居:</h3><h3>1926年国民党中执委在庐山召开会议,决定民国政府迁都武汉。宋庆龄等为筹备建都事宜于1926年12月10日先期到达武汉,在别的地方小住了数日后便搬进此楼的二楼居住和工作。宋庆龄虽然在此处工作和生活的时间不长,只有7个月,却在现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h3> <h5><b><font color="#808080">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网摘图)</font></b></h5> <h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恰逢俄国内忧外患之际,俄国的银行建筑在江岸地带的金融商业圈的位置显得多少偏僻冷清还有一点简陋寒酸,毕竟还是由于经营时间短的缘故,苏联成立后这家殖民地性质的银行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意义。</h3> <h5><b><font color="#808080">华俄道胜银行天津分行(网摘图)</font></b></h5> <h1><b>26.东方汇理银行汉口支行(法)</b></h1><h3><b>——法国洛可可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作</b></h3> <h3>从建筑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说,假如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属于“阳刚”的建筑风格,那么,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自然显得非常“阴柔”。有人认为,算得上是汉口长江边最为女性化的西式建筑。</h3> <h5><b><font color="#808080">东方汇理银行汉口支行旧址</font></b></h5> <h3>大楼整体为古旧华丽的砖红色,边沿以乳白色涂层镶饰,半圆拱券门窗形成优美的拱形曲线,加上精细的砖雕,犹如一位身着艳丽红裙的西洋女子。专家认为,此楼为西洋楼房中砖雕艺术的珍品,融合了地道的法国18世纪洛可可建筑艺术。</h3> <h3>建筑简介:</h3><h3>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位于汉口沿江大道171号。法文名:Banque de L'Indo-Chine,直译:印度支那银行,武汉人称汉口支那银行,在法租界划定后的第五年(1901年)来汉口设分行,所在位置属法租界。</h3><h3>该楼1902年建,设计者及施工单位不详,按建筑风格推测设计师为法国人。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整体结构为南亚殖民式,外廊环绕,红砖清水墙,立面装饰为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立面三段式构图,半圆砖拱券门窗与半圆形砖雕壁柱配合。地上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地下一层,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连同附属房屋共3栋48间,其附属房屋至1920年才完成。</h3> <h3>银行史话:</h3><h3>东方汇理银行是法国政府特许银行,于1875年成立,总行设于法国巴黎。当时是法国在华势力最强的银行,曾参与历次对华借款。1888年将业务扩展到中国。1894年开设香港分行,1899年开设上海分行。并陆续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开设分行,如天津、广州、沈阳、北京等。汉口分行的设立,主要为法国在汉工商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大量经营地产业务。1949年以后,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的各分行全部撤出中国内地。武汉解放后,汉口支行也停止了营业。</h3> <h5><b><font color="#808080">东方汇理银行汉口支行(历史旧照,网摘图)</font></b></h5> <h3>东方汇理起初经营法国的亚洲殖民地印度支那业务。后经过多次合并,成为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一部分,现在是欧洲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1982年东方汇理重返中国内地,目前银行业务网点遍及50多个国家,在亚太地区1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h3> <h5><b><font color="#808080">汉口德国领事馆在图左,德华银行在图右(历史旧照,网摘图)</font></b></h5> <h1><b><font color="#010101">27.德华银行(现已无存)</font></b></h1><h3><b><font color="#010101">——烟消云散,历史的尘埃</font></b></h3> <h3>建筑简介:</h3><h3>德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旧时德租界江岸街,德国领事馆旁。兴建于1906年,文艺复兴风格,该建筑毁于1944年美国空军轰炸。</h3><h3>德华银行于1897年在汉口设立了办事处,直到1910年,级别才由办事处上升为分行。1906年之前德华银行一直都是租用其他的办公场所。1906年,德华银行迁入了位于汉口德租界区的这座建筑之中。不久之后,中国对德宣战,在1917年3月15日,武汉地方当局根据北京政府的指示,收回了汉口德租界,这也是汉口五国租界中第一个被收回的。德华银行也撤出了汉口,一战结束后亦在汉口惨淡经营。</h3> <h5><b><font color="#808080">汉口德华银行,现已无存(历史旧照,网摘图)</font></b></h5> <h3>银行简介:</h3><h3>德华银行(Deutsch-Asiatische Bank)1889年9月组成,董事会设在德国柏林,总行却设在了中国上海。德华银行是由德国十三家大银行联合投资组成,属德国海外银行系统,为德国资本在华活动的中心机构,资本总额为白银五百万两。在成立后的二十年中,先后在汉口、青岛、天津、香港、济南、北京、广州等地设分行二十所。1917年,我国对德正式宣战,该行即停业清理。其山东资产被日本夺去,山东分行以外的资产由中国政府接管。欧战结束后,总分行除济南以外,相继复业,但其实力已不可与以前同日而语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由国民党政府指定银行接受清理。</h3> <h5><font color="#808080"><b>1900年明信片上汉口的俄国银行,现已无存</b><b>(历史旧照,网摘图)</b></font></h5><h5><font color="#808080"><b>此银行具体情况不详,暂未查询到相关资料。</b></font></h5> <h1><b>结 语 :</b></h1><h3>我编写的初衷就是在您阅览之后“有所得”。不论您是从中看到了一段屈辱史、曾经的辉煌,还是欣赏了风格各异的建筑艺术,亦或是了解到一些银行史,都很有意义。如果还能有所思考,那便更有意义了。可以想见,因篇幅有限,此文只能作为“引子”。期望能够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h3><h3>今天,这些历史建筑,其实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老房子现在是商铺、住宅,或是银行……仍然葆有生机,有着“烟火气息”。武汉正处于“大拆大建”的时代潮流之中,值得欣喜的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从了解其重要性,到对其实施必要的“保护”和“修复”。一批经典的老建筑有幸得以保存,恢复了昔日风采。我们期望并乐于见到,整旧如旧,合理改造和建立历史文化街区。</h3><h3>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虽然历时久远,容易淡忘,但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不应该默默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因为,我们只有正视且面对曾经的过往,才能面向更加美好的未来!</h3><h3><br></h3> <h5><font color="#808080">附言:<br>本文摘录的相关详细资料,参考查阅了一定量的历史档案及图片。查询之处一般是官方网站,均取自可信度较高的网络资讯。来源多为权威资料及新闻消息等,另有少数来自书籍及展览文献。<br>虽为诚意之作,力图准确无误,但本人水平有限,难免可能存在疏漏,敬请批评指正!本文版权所有,转发请注明出处。切勿用于商业用途,谢谢!</font></h5><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因篇幅所限,本集完。<br>敬请阅览本文的系列作品——<br>《金融巨埠的荣辱兴衰(上集)》、<br>《金融巨埠的荣辱兴衰(中集)》</font>。</h5><h3><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感谢阅览</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全 篇 完</b></font></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br></b></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 style="">谨以此文纪念 —— </b><b style="">一生从事金融业的我外公!</b></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 style="">向老一辈的银行人 —— </b><b style="">致以我最诚挚的敬意!</b></font></h5><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5><font color="#808080">敬请期待</fon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金融巨埠的荣辱兴衰之XXX篇》……</font></span></h5><h3><font color="#808080"><b><br></b></font></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