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包公 (999一1062) 字希仁。别称,包公、包孝甫、包青天、包龙图、包中丞、阎罗包老、包待制,汉族,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5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受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6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 < 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 7月3日,包拯逝世,终年64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一生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h3> <h3>包拯包青天的下葬处,历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包拯死后的埋葬地点一直存有争议,一些人认为包拯死后被葬了河南省巩县,而安徽考古界认定包拯死后被埋葬了安徽合肥,关于包拯坟墓的史料记载也说法不一,这一度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h3> <h3>安徽省著名考古学家吴兴汉从事考古工作近30年,先后参加了190多次的重大考古挖掘工作,有丰富的考古挖掘经验。在1974年的时候,吴兴汉在安徽合肥东郊做考古勘探的时候发现,安徽合肥钢二厂旁有一个奇特的黄泥坎,经过初步勘探研究,吴兴汉断定,黄泥坎下面埋葬的,就是被人寻找多年的包青天的坟墓!</h3> <h3>省里得知这个消息后,派出了文化厅和文物局派大批专家前来协助考古。</h3> <h3>当他们费尽周折打开包公墓的墓门之后,他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这个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石质墓室,墓室的格局早已被盗墓贼破坏的破烂不堪,里面的陪葬品和文物几乎被盗墓贼掠夺殆尽。</h3> <h3>而更另人气愤的是,盗墓贼将坟墓中的包拯的棺椁也进行了恶意的破坏,里面的景象让人心痛。</h3> <h3>幸运的是,因为盗墓贼破坏不彻底,遗留下了一些珍贵文物,有珍贵的北宋瓷器和少量金银器物。这一次勘探也算收获颇丰,避免了让本来已经灰心丧气的考古工作者<无功而返>。</h3> <h3>据史料记载,包拯生前铁面无私,廉洁奉公,无数次为民请命,在受到百姓爱戴的同时,所以在他死后不久,就有人悬赏高价寻找他的坟墓,以达到报复的目的。包拯死后,全国各地一共有20多处棺椁同时下葬以掩人耳目。(安徽合肥下葬的是真正的包公墓,墓中有铭文记载到<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