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

老来鲜

<p class="ql-block"> 导言</p><p class="ql-block">在1865到1945这80年的时间里,美国完成了从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在这个时期,美国经历了19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以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而随着国家扩张和科技发展,该时期的美国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美国著名艺术家们的一批经典作品,展品均选自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以及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的重要收藏。该展览讲述了在这一动荡不堪的时代里美国艺术是如何经过诸多途径,而完成向当代风格转变的。</p> <h3>《我们的旗帜在空中》</h3><h3>作者: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h3><h3>(1816年)纸上石版画 油画</h3><h3>1861年4月南方同盟军攻破了北方联邦军驻守的萨姆特堡,美国南北战争的钟声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敲响。萨姆特堡上曾经飘扬的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在战争结束时被扯得稀碎,但它还是被保存起来送到纽约,成为激励北方联邦军继续团结抗战的标志。在这幅画中,丘奇将国家和爱国主义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图像:黎明破晓时刻,空中漂浮的缕缕朝霞中透出旗帜的形象,昭显着联邦事业即将带来的希望。费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被誉为美国19世纪后期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他继承了托马斯.科尔对自然的敬爱之情,常常通过大型绘画,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神圣力量。</h3> <h3>《守望》</h3><h3>作者:温斯洛.霍默</h3><h3>1864年布面油画</h3> <h3>《弗吉尼亚老屋》</h3><h3>作者:大卫.吉尔莫.布赖泽</h3><h3>(1864)布面油画</h3> <h3>《农舍里的小提琴演奏者》</h3><h3>作者:伊士曼.约翰逊</h3><h3>〈1866年)纸版油画</h3> <h3>《天堂谷》</h3><h3>作者:约翰.拉.法吉</h3><h3>(1866-1868年)布面油画</h3> <h3>《红白蓝之家》</h3><h3>作者:丽丽.马丁.斯宾塞</h3><h3>(约1867-1868)布面油画</h3> <h3></h3><h3>《蓝色与金色的夜曲—南安普敦的水面》</h3><h3>作者: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h3><h3>(1872年)布面油画<br></h3><h3>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是美国镀金时代最激进的外籍艺术家之一。他挑战了欧美19世纪流行的艺术观念,倡导“为艺术而艺术”注重形式上的美感。对唯美主义的追求,最终引导惠斯勒开拓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并造就了他最具创新性、最激进的“夜曲”系列。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画家借用了音乐术语“夜曲”一词,来彰显其作品与传统叙事性绘画的区别。在《蓝色与金色的夜曲》中画家似乎更重视色彩的和谐而非现实的细节:水中模糊的形状应该是船只和驳船;其后的天空和水之间几乎没有分界,仅以一抹颜色略深的阴影来暗示地平线的所在;黄色的明月、灯光与倒影星星点点,犹如一个个明亮的音符,而其主旋律仍然是深沉、博大与静谧。为了表达这样的气氛,画家还用笔刷过画布表面,虚化已经画好的物体形状,使他们看起来仿佛被夜晚的雾气笼罩了一般。</h3><h3><br></h3> <h3></h3><h3>《红色音符.午睡》</h3><h3>作者: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h3><h3>(1884年之前)木板油画<br></h3><h3>画面中正在午睡的人物是惠斯勒在1870年代中期到1888年的模特和伴侣,莫德.富兰克林,画中流露出的随意反映了画家与模特亲密的关系。不过正如作品标题“红色音符”所展示的那样,惠斯勒所关注的与其说是模特本人,不如说是她所营造的装饰效果——惠斯勒开创了将女性作为装饰性元素的绘画题材,这与他对唯美主义的诉求是一致的;他追求的是通过色彩和形式的结合所造就的和谐美感,而非描绘画中对象的理想化形象。</h3> <h3>《持扇女子》</h3><h3>作者: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h3><h3>(1879年)转印石版画 平纹纸</h3><h3><br></h3><h3><br></h3><h3><br></h3> <h3></h3><h3>《戴帽子的惠斯勒》</h3><h3>作者: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h3><h3>(1859年)干刻铜板画 日本纸<br></h3> <h3>当夜晚的雾气如面纱般诗意地笼罩着河岸,陈旧的房屋隐没在昏暗的天色里,高耸的烟囱仿佛座座钟楼,仓库则恍如夜之宫殿;整座城市悬在天上,宛若仙境展现在我们眼前。此刻,路上的行人匆忙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无论是劳动者还是饱读诗书者,智慧者还是享乐者,因为什么也看不清,也因此什么也无法领悟。仅此一次,大自然独独的把自己精妙的歌曲向艺术家们咏唱——他们是她的儿子,也是她的主人。说是儿子,是因为艺术家热爱自然;说是主人,是因为艺术家洞悉自然。</h3><h3>——1885年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的“十点钟讲座”</h3> <h3>《咖啡馆》</h3><h3>作者:费尔南德.伦格仁</h3><h3>(1882或1884)布面油画</h3> <h3>《麦考利上校在南北战争中的佩物》</h3><h3>作者:乔治.柯佩</h3><h3>(1887年)油面布画</h3> <h3>《提花篮的女孩,荷兰》</h3><h3>作者:乔治.希区本柯</h3><h3>(1887年)布面油画</h3> <h3>《咖啡馆》</h3><h3>作者:威拉德.梅特卡夫</h3><h3>(1888年)布面油画</h3> <h3>《在卡尔卡特作画的丹尼斯.米勒.班克》</h3><h3>作者:约翰.辛格.萨金特</h3><h3>(1888年)布面油画</h3><h3>萨金特被誉为美国19世纪初最受欢迎的画家之一。他早年在法国求学,在巴黎居住了12年时间,并定期在官方沙龙展出自己的作品。其后他搬到了英国伦敦定居,并频繁前往美国罗德岛纽波特、波士顿以及纽约的上层社会人士绘制雅致的肖像。虽然出生在海外、过着外籍人士的生活,但萨金特从未放弃过美国公民身份。<br></h3><h3>这幅画描绘了“卡尔科特磨坊”的景色,它位于伦敦往西的一小时火车车程的乡村中。画面中,萨特金的密友丹尼斯.邦克站在画架前揣摩眼前的景色。1888年,这两位年轻艺术家受到克劳德.莫奈的启发,整个夏天都在室外写生;他们捕捉自然光线与转瞬即逝的色彩,并直接在画布上完成画作。萨特金用印象派典型的浓厚的色彩和疾速的笔触描绘了这一场景。他的油画作品的表面也像画中所呈现的那样,是露天写生的“触觉记录”。</h3> <h3>《荷花》</h3><h3>作者:查尔斯.考特尼.柯伦</h3><h3>(1888年)布面油画</h3> <h3>《纺织者》</h3><h3>作者:乔治.福斯特.布莱什</h3><h3>(1889年)布面油画</h3> <h3>《先锋军》(军事牺牲)</h3><h3>作者:弗雷德里克.雷明顿</h3><h3>(1890)布面油画</h3> <h3>《婚礼队伍》</h3><h3>作者:西奥多.罗宾逊</h3><h3>(1892年)布面油画</h3> <h3>《芝加哥世界哥伦比亚博览会园艺大厦》</h3><h3>作者:柴尔德.哈萨姆</h3><h3>(1893年)布面油画</h3> <h3>《夏日》</h3><h3>作者:玛丽.卡萨特</h3><h3>(1894年)布面油画</h3><h3>卡萨特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画家之一。她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在旅居欧洲五年后定居巴黎,并定期于巴黎沙龙展中展出自己的作品。卡萨特与印象派画家交往颇深,是该团体中仅有的两位女性之一;她也是唯一一位受邀与这些法国艺术家合作的美国人,在欧洲和美国都声名远扬。画家以《夏日》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都是以女性和年轻女孩为主题,并采用了 鲜明的色彩,丰富的肌理以及没有地平线的构图——这些都是受日本木刻版画的影响。此外,充满活力的画面肌理与自由的笔触,创表明她与印象派画家的交集。</h3> <h3>《泊船》</h3><h3>作者:亚瑟.威斯利.道</h3><h3>(约1895年)布面油画</h3> <h3>《屠夫的马车》</h3><h3>作者:乔治.卢克斯</h3><h3>(1901)布面油画</h3> <h3>《舞台》</h3><h3>作者:艾弗雷特.希恩</h3><h3>(1903年)布面油画</h3><h3>艾弗雷特.希恩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兼插画师、戏曲家、电影布景设计师和艺术总监于一身。这件作品即显示了画家在戏剧艺术上的成就。在《舞台》中,画家意在向我们传递坐在漆黑的剧院中全神贯注投入戏剧时的的感受——在舞台脚灯的投射下,两个女演员似乎正应和着大提琴手、站在座席上方的指挥以及前景中熙熙攘攘的观众。画作较小的尺寸,快速粗略的笔触以及模糊的细节,揭示了画家就是在现场完成这幅作品的。</h3><h3><br></h3> <h3>《湿地溪流》</h3><h3>作者:亚瑟.威斯利.道</h3><h3>(约1903-1905年)彩色木板画 日本纸</h3> <h3>《咖啡店》</h3><h3>作者:艾尔森.斯金纳.克拉克</h3><h3>(1905或1906年冬)布面油画</h3><h3><br></h3> <h3>《鞋店》</h3><h3>作者:伊丽莎白.芝斯巴霍克.琼斯</h3><h3>(约1911年)布面油画</h3><h3><br></h3> <h3>《通向远方的路》</h3><h3>作者:亚瑟.威斯利.道</h3><h3>(约1912年)彩色木板画 日本纸</h3> <h3>《持玫瑰的女子》</h3><h3>作者:托马斯.威尔默.德温</h3><h3>(1912年)布面油画</h3> <h3>《瑞根诗周六的晚上》</h3><h3>作者:约翰.斯隆</h3><h3>(1912年)布面油画</h3> <h3>《画作第50号》</h3><h3>作者:马斯登.哈特利</h3><h3>(1914至1915年)布面油画</h3><h3>马斯登.哈特利是美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他的作品受到美国前卫画廊主、著名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的青睐,并支持他前往德国学习。从1914年至1915年,寓居柏林的马斯登.哈特利创作了一系列油画作品,将美国印第安文化的视觉符号与一战时期军队的旗帜与制服图像相结合。这幅画中的一些神秘符号以及数字7、8、9代表了哈特利那些在战争中被杀害的德国朋友们,这让这幅作品成为了作者对战争体验的一种个人化的表达。</h3> <h3>《聚光灯》</h3><h3>作者:基佛特.比尔</h3><h3>(1915年)布面油画</h3> <h3>《新英格兰的结束,新墨西哥的开端》</h3><h3>作者:马斯登.哈特利</h3><h3>(1918或1919年)纸板油画</h3> <h3>《布鲁克林大桥》</h3><h3>作者:欧内斯特.劳森</h3><h3>(1917至1920年)布面油画</h3> <h3>《欢迎来到我们的城市》</h3><h3>作者:查尔斯.德姆斯</h3><h3>(1921年)布面油画</h3><h3>查尔斯.德姆斯是美国第一位立体主义画家。这幅《欢迎来到我们的城市》是查尔斯.德姆斯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创作的一组画作之一。在这组画中德姆斯探索了他的家乡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以及周边地区的工业和城市建筑,通过将物体扭曲、简化成扁平交错的平面和尖锐的线条,德姆斯开创了一种尤为美国化的现代主义样式:“精确主义”。这是一种效仿立体主义、将物体简化为几何构成的做法,它使德姆斯得以一种客观、超然的观察视角来观察城市景观。</h3> <h3>《生意》</h3><h3>作者:查尔斯.德姆斯</h3><h3>(1921年)布面油画 石墨</h3><h3>这幅《生意》描绘的可能是德姆斯的家乡——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的美国建筑轴承公司。在画面中,画家强调了画面的二维特质,并严格地在画面中划分了块面。画中建筑的正立面几乎完全平面化,只有附近建筑物投下的阴影,给人些许视觉上的深度。而在大楼的窗户上,德姆斯还叠加了一个日历——这可以被解读为对20世纪枯燥沉闷的日常工作的戏谑表述;通过这种形式,德姆斯以一种非常现代的方式呈现的主题,质疑了美国文化对工业的颂扬。</h3> <h3>《沙漠里的建设者》</h3><h3>作者:瓦尔特.乌福</h3><h3>(1923年)布面油画 铝板祔</h3> <h3>《伊利诺利州枢纽》</h3><h3>作者:乔治.约斯莫维奇</h3><h3>(1927年)布面油画</h3><h3><br></h3> <h3>《陌生的世界》</h3><h3>作者:陶德罗斯.格勒</h3><h3>(1928年)布面油画</h3> <h3>《出航的船》</h3><h3>作者:阿瑟.德夫</h3><h3>(约1929年)锡板油画</h3><h3>阿瑟.德夫是一位喜欢四处漂泊的美国画家,他常年辗转于纽约州康涅狄格州以及长岛42英尺长的帆船上。在长岛海峡水域中他甚至和第二任妻子、艺术家海伦.托尔在船屋上一呆就是几年。德夫对海上生活的了解,在这幅《出航的船》中显示得淋漓尽致。在画面中,画家在锡板上勾勒出起伏的线条,又施上一层薄薄的颜料,与其说是"描绘”,不如说他用一些形状“象征”了一艘漂浮在水面上的船。他用交替的蓝色和米色代表天空、薄雾和大海,为动荡的船只带来了一种平衡感。阿瑟.德夫,喜欢把自己的作品看做是一种“萃取”——从自然中提取最本质的线条和平面,呈现他所认为的、景物最纯粹的一面,因而他也被认为是第一个追求“非具象艺术”的美国艺术家。</h3> <h3>《牛骨头与白玫瑰》</h3><h3>作者:乔治亚.欧姬芙</h3><h3>(1931年)布面油画</h3><h3>自文艺复兴以来,头骨一直是绘画中流行的题材。欧姬芙将这个传统的主题进行改造,用极近的特写刻画它的正面,又把头骨至于画布的中央,赋予它如同圣物的视觉效果。画家在头骨旁边画上一系列扁平的物体,如此一来,头骨的轮廓和用棉布做成的假花提供了唯一的深度感。欧姬芙对骨头细节不遗余力的描绘,使观众情不自禁的关注头骨形状本身蕴藏的美感。此外,看是美好的人造玫瑰其实是当地人装饰坟墓所用,更为这件作品增添了一份死亡的气息。</h3> <h3>《政治》</h3><h3>作者:约翰.斯托尔斯</h3><h3>(1931年)布面油画</h3> <h3>《皮普和弗利普》</h3><h3>作者:雷金纳德.马什</h3><h3>(1932年)布面蛋彩画</h3> <h3>《感恩节》</h3><h3>作者:多丽丝.李</h3><h3>(1935年)布面油画</h3><h3><br></h3> <h3>张爱玲评价油画《感恩节》</h3><h3>美国的一个不甚著名的女画家所作的《感恩节》,那却是绝对属于现代文明的。画的是一家人忙碌地庆祝感恩节,从电灶里拖出火鸡,桌上有布丁,小孩在桌肚下乱钻。粉红脸,花衣服的主妇捧着大叠杯盘往饭厅里走,厨房砖地是青灰的大方块,青灰的空气里有许多人来回跑,一阵风来,一阵风去。据芝加哥艺术学院的Sarah Kelly Oehler介绍,该画完成的时期正值美国大萧条前后,画家通过感恩节熟悉的饮食与环境,用乡愁将大劫过后的美国人联系在一起。大约是美国小城市里的小康之家,才做了礼拜回来,照他们垦荒的祖先当初的习惯感谢上帝给他们一年的好收成,到家全都饿了,忙着预备这一顿特别丰盛的午餐。但虽是这样积极的全家福,到底和从前不同,也不知为什么,没那么简单了。这些人尽管吃喝说笑,脚下仿佛穿着雨中踩湿的鞋袜,寒冷,粘搭搭。活泼唧溜的动作里有一种酸惨的铁腥气,使人想起下雨天走得飞快的电车的脊梁,黑漆的,打湿了,变了狠淡的钢蓝色。</h3> <h3>《哈克.费恩》</h3><h3>作者:托马斯.哈特.本顿</h3><h3>(1936年)石板画 横纹里夫纸</h3><h3><br></h3> <h3>《红色山丘与花朵》</h3><h3>作者:乔治亚.欧姬芙</h3><h3>1937年布面油画</h3> <h3>《无题》</h3><h3>作者:杰克逊.波洛克</h3><h3>(1938年或1941年)亚麻布面油画</h3><h3>《无题》是美国著名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在职业生涯早期极其重要的一幅作品。它展示了艺术家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多种不同道路上进行的艺术探索,也见证了他在不断寻找个人视觉语言的过程。波洛克跟随托马斯.哈特.本顿学习时,他的老师正与墨西哥壁画艺术家何塞.克莱门特.奥罗斯科联合创作一组壁画。因而《无题》的形式、水平构图和比例显然借鉴了壁画;其中奥罗斯科的作品可能影响了这幅画夸张的明暗对比和扭曲的效果,以及它英雄史诗般的宏伟与活力。此外毕加索的巨作《格尔尼卡》也可能影响了波洛克的作品。据研究,波洛克对于荣格的“心理疗法”非常感兴趣,他认为可以通过“意识和无意识的融合"来实现"精神转化”,因而我们在这幅作品中也发现,艺术家正试图在画中达成这一点。</h3> <h3>《夜晚的高架列车车厢》</h3><h3>作者:爱德华.霍普</h3><h3>(1918年)蚀刻版画 横纹纸</h3><h3></h3> <h3>《傍晚的风》</h3><h3>作者:爱德华.霍普</h3><h3>(1921年)蚀刻版画 横纹纸</h3><h3><br></h3><h3></h3> <h3>《宾夕法尼亚的清晨》</h3><h3>作者:爱德华.霍普</h3><h3>(1942年)布面油画</h3> <h3>《夜游者》</h3><h3>作者:爱德华.霍普</h3><h3>(1942年)布面油画</h3><h3>爱德华.霍普是一位对城市生活体会的非常深刻的画家。在这幅著名的《夜游者》中,艺术家没有在场景中设置任何明显的入口,因而我们一方面被画中的光线所吸引,另一方面则被玻璃窗隔离在场景之外。在餐厅中,所有的人物都避免了眼神交流而相隔而坐,而表现出一种纯粹美国式的孤独、孑然与深沉。在餐厅外,画家则把画中的元素缩减到最基本的层面:城市街道上通常的景物——行人、汽车、垃圾,全都不见了踪影。</h3><h3>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于纽约格林威治大道街角上的一家餐厅,但作者精心安排的构图和缺乏叙述性的特点,却赋予这幅画一种超越特定地点的永恒的、普遍的品质。霍普曾否认他在《夜游者》中刻意表达了人的孤立与都市生活空虚等,但他承认,他”可能不知不觉地描绘出了一座城市的孤独”。</h3> <h3>我深信这是我画过的最好的画之一,在上个冬天,我似乎能够比过去更好地在画作中表达我的所思所想了。——爱德华.霍普评价《夜游者》</h3> <h3>《礼拜之后》</h3><h3>作者:罗马勒.比尔登</h3><h3>(1941年)牛皮纸上的水粉</h3><h3>罗马勒.比尔登是20世纪最重要的非裔美国艺术家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他大多在创作一些与社会现实主义和美国景象有关的作品。这幅创作于1941年的《礼拜之后》,则标志着他开始关注美国黑人题材,探索抽象风格。画中描绘了一群非裔教会成员聚集在一座刷成白色的木质教堂前——这是美国南部乡村常见的景观,也是画家对亲身经历的艺术提炼。</h3> <h3>《河》</h3><h3>作者:欧.路易斯.古格勒米</h3><h3>(1942年)布面油画</h3> <h3>《象形文字符号》</h3><h3>作者:阿道夫.戈特列布</h3><h3>(1942)布面油画<br></h3> <h3>《曼哈顿的清晨》</h3><h3>作者:利奥尼.费宁格</h3><h3>(1944)布面油画</h3> <h3>《青春期》</h3><h3>作者:米尔顿.艾弗里</h3><h3>(1947年)布面油画.石墨</h3><h3>米尔顿.艾弗里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画家,他曾被马克.罗斯科视为大师。这幅《青春期》代表了艾弗里成熟时期的风格。在作品中,艾弗里画下了他十几岁的女儿马尔希坐在拉着窗帘的窗前看书的样子,她沉浸在书中,既生涩又优雅。在其后,画家将风景和室内的场景简化为一系列边界模糊的柔和、平面化的色块组合。这种对场景的抽象描绘、对色彩关系的关注,以及虚与实的张力,都凸现了少女在青春期特有的不确定状态。女儿是艾弗里最喜欢的创作对象,他在1947年曾举办过一个全是有关马尔希的作品的展览,描绘了她从事不同活动、身处不同环境的样子,这幅画当时也在其中。</h3> <h3>《自画像》</h3><h3>作者:费雷德里克.麦克马尼</h3><h3>(1896年)布面油画</h3><h3><br></h3> <h3>《自画像》</h3><h3>作者:丽拉.卡博特.佩里</h3><h3>(约1889-1896)布面油画</h3><h3><br></h3> <h3>《自画像》</h3><h3>作者:阿奇博尔德.莫特利</h3><h3>(1920年)布面油画</h3><h3>阿奇博尔德.莫特利是一位居住在芝加哥的非洲裔美国艺术家。在当时的美国,非洲裔美国画家几乎没有机会,黑人也很少出现在艺术中。而莫特利正是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当时为数不多的接受黑人学生的美国艺术学院。在《自画像》中,莫特利直率地注视着观众,虽然他身着一件棕色的画师罩衫,但他更着重强调罩衫下的西装、衬衫及领夹,以明确自己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不是工人阶级。他手中的调色板占据了画布三分之一的面积,上面布满了缤纷的颜料,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向他的艺术才能和成为艺术家的愿望。这是一个非洲裔青年人立志要在白人主导的艺术世界中开创事业的大胆宣言。</h3> <h3>《自画像》</h3><h3>作者:鲍福特.德莱尼</h3><h3>(1944年)布面油画</h3> <p class="ql-block">拍摄/后期:老来鲜</p><p class="ql-block">文稿:老来鲜+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美国巡逻兵》</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上海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