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通过心理游戏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人们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生存意志、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有效地帮助解决集体建设中面对的如环境适应、成功激励、合作竞争、感恩责任、创新拓展等难题。</h3> <h3> 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心理游戏主要是让他们通过团体活动,学会在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孩子们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协作,逐步认识自我,对自我有一些想法,逐步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 心理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孩子们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h3> <h3> 本学期兴趣班的学生变成了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认知、逻辑、思维、理解和协调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每教一个新的游戏都必须把它分解成好多个小游戏,让孩子们把每个小游戏都玩熟练了以后再整个起来。例如老鹰抓小鸡游戏,我就把它分成了开小火车、我会抓小鸡、跑得快等三个小游戏。</h3> <h3>开小火车喽!</h3> <h3>快跑!快跑!快跑!</h3> <h3>老鹰抓小鸡开始了!!!</h3> <h3> 本学期还玩了搭桥过河、丢手绢、踩尾巴、贴膏药等游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全程积极参与,帮助孩子们理解游戏规则,熟悉游戏流程。同时根据孩子们的反应来改变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背靠背向前走的游戏时,由于自闭症孩子比较多,他们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进行游戏,但是根本无法理解规则,有的甚至是不会和别人背靠背,因此,我将游戏的规则改为夹球走,这样既让两个人之间有了距离,同时又有了共同的牵绊--球,这样一来游戏得以继续下去了。</h3> <h3>搭桥过河</h3> <h3>踩尾巴</h3> <h3>踩尾巴</h3> <h3>丢手绢</h3> <h3>丢手绢</h3> <h3> 虽然每节课都要“按葫芦”,但是每当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听到他们欢快的笑声,我就觉得很快乐。也许他们的反应并不快,动作并不流畅,注意力并不集中......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这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困扰和麻烦,可是他们参与了不是吗?只要他们参与进来了哪怕是一小会,积少成多,水滴石穿,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会有一些改变的,而我愿意为了他们的这些改变付出我最大的努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