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石拱桥,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这种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桥梁又多有附属小品建筑,如桥头常立牌坊,著名者如北京北海琼华岛前的石拱桥,两端就各有一座规模甚大而美丽的牌坊。石拱桥是中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多种多样,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一经出现,发展很快,在1880年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另外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最成功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读者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是一篇很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h3> <h3>拱桥(archbridge)指的是在竖直平面内以拱作为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拱桥在容器内的粉料层中如果形成能承受上方粉料的压力而不将此压力传递给下方的面,此面即称为拱桥。拱桥是向上凸起的曲面,其最大主应力沿拱桥曲面作用,沿拱桥垂直方向的最小主应力为零。在重力作用下进行的粉料流出过程中可能反复出现拱桥的形成和崩解过程,此种拱桥称为动拱桥。最早出现的拱桥是石拱桥,借着类似梯形石头的小单位,将桥本身的重量和加诸其上的载重,水平传递到两端的桥墩。各个小单位互相推挤时,同时也增加了桥体本身的强度。近现代的拱桥则更多的使用混凝土或钢材建造。</h3> <h3>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h3> <h3>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h3><h3> </h3><h3>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h3> <h3>位于广安门外丰台区,因跨越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卢沟桥与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名桥。此桥始建于金代,初名广利桥,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卢沟桥的东端建有碑亭,石碑为乾隆皇帝所书。正面为“卢沟晓月”,背面为卢沟桥诗。卢沟晓月在金代时便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这里曾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桥的东侧便是宛平城。宛平城建于明末,原是保卫京都的拱极卫城。宛平城墙上至今可见中日军队在此交战的累累弹痕。</h3> <h3>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h3> <h3>卢沟桥的狮子,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