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国幅员辽阔,过春节时,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在山东高密,过年挂家堂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年俗。这家堂是怎么来的?过年时又有哪些讲究呢?</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家堂,高密人又称为“轴子”,是扑灰年画的一种,专门在过年期间悬挂,是一种非常严肃而又隆重的民间习俗。</span><br></h3> <h3>为什么要挂家堂呢?因为家堂上有祖祖辈辈的祖先的名字,每年一次拿出来挂上,就是叫后代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先,不要忘本,把好的家风传承下去。</h3> <h3>与一般的扑灰年画不同,家堂的构图非常工整严谨,每个人物、每个动物、每一棵花草树木都有着深刻的寓意。</h3> <h3>家堂的最顶端是一座祠堂,祠堂里供着祖公祖母画像,男左女右,门楣上写有“慎终追远”四个大字。祠堂的下面是一排排的方格,用来书写祖辈的名字,越往上辈分越高,一代紧挨一代。</h3> <h3>在家堂的下部,是一处宽大洁净的院落,门里门外,男女老少,欢聚一堂,披红挂彩,欢天喜地,洋溢着祥和的节日气氛。</h3> <h3>中部为深宅大院的大户人家,周围几个着装华丽的古人代表本家数代人物,象征“本支百世”。买回去后要将家里已故先人的名字按辈分填写在画面上方的格子中,“家里不挂轴子不算过年。一张轴子能挂好几年,一直到它字迹模糊了,或脏了,或者家里有了喜事才换。
</h3><h3><br></h3> <h3>按照老的传统,家堂必须在每年除夕的下午至傍晚这段时间挂好,象征着把逝去的祖先请回了家,然后在家堂前摆上贡品,点上蜡烛,等到鞭炮一响,饺子上桌,就开始热热闹闹地过年了。</h3> <h3>为适应民间春节请“财神”、供“灶王”习俗的需求,扑灰年画初期的作品多以灶王、财神等神像为主。财神在中国道教中是主管世间财源的神明,财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中国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中国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h3> <h3>中国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分别是:中斌财神:王亥(中),文财神:比干(东)、范蠡(南),武财神:关公(西)、赵公明(北)。
还有其它四方财神:端木赐(西南)、李诡祖(东北)、管仲(东南)、白圭(西北)。以上曾被道教分为“四面八方一个中”的财神阵容。
财神倾注的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寄托着安居乐业,大吉大利的美好心愿。</h3> <h3>灶神在中国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说二十四)祭祀灶神。
他的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h3> <h3>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中国民间供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h3> <h3>说起年画,多数会想到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潍坊杨家埠和四川绵竹,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高密有种扑灰年画,而且这种年画全国仅高密有。扑灰年画的制作工艺独特,需要先画底稿,然后用柳枝炭条将底稿的轮廓进行“扑灰”复制,一幅简单的画也要五六十道工序,而在制作时一般可以五六张,甚至十多张同步完成。</h3> <h3>扑灰年画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盛行于清代 ,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产地主要分布在高密的北乡 、姜庄、夏庄一带的30多个村庄。</h3> <h3>“据说它的创始者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现夏庄镇东风村)的一户王姓人家。这家人从外地迁徙而来,迫于生计,便临摹一些张贴画和庙宇壁画摆摊出售,慢慢掌握了一些技艺,又不断探索,把随处可得的柳树枝烧成炭棒当画笔,把咸菜疙瘩刻成印章、印花模具。在扑灰年画产生之前,高密一带的年画生产,大多是由一些穷文人手绘而成,他们为迎合民间需求,用工笔或半工半写之法绘一些喜庆题材的年画,以聊补生活之不足。</h3> <h3>但单靠这种低效率绘制的年画作品,远远满足不了民间百姓在春节期间张贴年画之需求。因此,后来这些艺人就想了个办法,他们先画出一张底稿,然后用烧成灰的柳枝条进行描绘,再在其他纸上进行拓扑,这样,一张画就可以“ 复印”为好几张画,于是,扑灰年画这一画种诞生了。</h3> <h3>扑灰年画是我国年画由手绘向印刷转变的重要标志,它题材广泛 ,山川流水、鱼鸟花卉、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皆可入画。</h3> <h3>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起初扑灰年画的题材是灶王、财神 。后来,逐渐转到用于布置美化房间的各种年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