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诤臣 东阁大学士林釬——龙文洞口社林釬故居修缮落成庆典

南风

<h3>今天洞口社锣鼓喧天,来自周边林氏村社及金门、南靖古楼村以及漳州理工学院等各界来宾600多人到场,庆贺洞口社林釬故居修缮落成。</h3> <h3>洞口社为一代诤臣,明东阁大学士、尚书林釬的故里。林釬一生清正廉洁、政声卓著,晚年他陈述“用人、理财、清寇、宁边”四策而深得崇祯皇帝的器重。人们尊称林釬为“林阁老”。至今洞口社还存有林氏祠堂、林釬故居、林文穆公里门牌坊、林家墓茔等,在今漳州理工学院内(原万松岭官道上)还有一座纪念林釬的“澹泊宁静•中正和平”牌坊。</h3> <h3>林釬(1578-1636年),字实甫,号鹤胎,龙溪人(今龙文区蓝田镇洞口社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探花及第,后官至东阁大学士。</h3> <h3>林釬的出生有两种说法,一说出生于蓝田村洞口社,家父早丧,家境贫寒,与母相依为命。一说是林釬先祖明代由莆田迁金门,林釬亲父去世,跟继父至洞口社。</h3> <h3>林釬为人谦逊平和,廉介自守。晚明,郑芝龙受抚时,奉千金为寿,林釬婉言谢绝,复其书说: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以为利群子也,郑芝龙深为叹服。</h3> <h3>  林釬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以“清恬异常,高风亮节”名闻于世。明熹宗时,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当政专权,国子监阉党为巴结魏忠贤,提议建魏忠贤生祠。林釬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他日皇上入学释奠,君拜于下,臣偃于上,能安乎?”为此魏忠贤伪造圣旨革去林釬官职。</h3> <h3>林釬返漳后,从龙溪故里移居中埔总(即今靖县丰田镇古楼村)。当时,黄道周亦因避阉党势力而隐居故里,黄道周敬佩林釬的学问和为人,经常上门拜访,“谈论古今时事,夜不寝”。</h3><h3><br></h3> <h3>林釬关心家乡民生,倡导和组织兴修水利,为民众办了许多好事,万松关也是在他的提议下兴建的。</h3> <h3><br></h3> <h3>林釬对桑梓社稷民生亦贡献良多,林釬的家乡洞口社处于九龙江边,常有水患,为此他倡议家乡百姓兴修水利、筑坝引渠。</h3> <h3>至今,原属步文镇(即今步文镇、蓝田镇的11个姓林村庄,都会轮流将林阁老的画像请到各自村中祠堂轮流祭拜,一代传一代,这个习俗已沿袭好几百年了。</h3> <h3>在洞口村口,至今尚存一座“林文穆公里门”牌坊,坊为南北坐向,石仿木结构,高4.8米,面阔6.8米。四柱三间冲天式。该坊是林釬的门生李绍贤、曹广、刘鸿嘉所建,立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门额匾正背两面分别镌刻“林文穆公里门”。左次间字板题刻“崇祯壬午岁谷旦,赐进士第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从二品服俸掌詹事府门生李绍贤”,右次间字板题刻“赐进士第漳州府推官门下晚学生曹广、赐进士第龙溪县知县门下晚学生刘鸿嘉同建”。</h3> <h3>该坊为目前所发现的漳州唯一仅存的明代里坊,坊为林釬逝世6年后,其门生为他而立。该坊是一座划分地域的牌坊,以此牌坊为界,牌坊里侧是洞口社,外侧为梧店村。</h3> <h3>“澹泊宁静•中正和平”坊位于闽南理工学院。牌坊为明崇祯九年(1636年)所建。该坊为三间五楼石仿木结构,面阔8米,通高约9米,明间面阔4.35米,进深1.10米,次间面阔1.80米,进深2.20米。单檐庑殿顶,翘梁为鱼尾状,正脊微弧;正中牌匾两面分别镌“澹泊宁静”“中正和平”,横梁书“为万历丙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直起居注,纂修实录,经筵展书官,历南京国子监司业,左春坊中允谕德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教习庶吉士,实录副总裁,礼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奉敕同知经筵事,实录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林釬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