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电影、照片、文字里的巴黎,都无法代表你亲眼看到的巴黎,你可以说它浪漫,也可以说它时尚。但用眼看到它的第一眼,用脚步感受这座都市的魅力时,你就会发现她是这个世上最为壮丽的城市。巴黎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h3> <h3>卢浮宫(法语:Musée du Louvre)与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圣彼得堡东宫博物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它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卢浮宫博物馆,占地约198公顷,分新老两部分,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占地面积为24公顷,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如今卢浮宫馆藏多达40万件,展品跨度1500多年之久,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瑰宝在这里华美呈现。</h3> <h3></h3><h3>《路易十四青铜马术雕像》(Louis XIV on Horseback)<br></h3><h3>1685年,路易十四的战地大臣,路易威斯侯爵,采纳了一群投机者的建议,在巴黎建立一个新的广场。广场由朱尔斯·哈杜因-曼萨特(Jules Hardouin-Mansart)创建,中心矗立着吉拉顿(Girardon)的一尊路易十四(Louis XIV)青铜马术雕像,高7米(基座约17米)。这个广场后来变成了旺多姆广场(旺多姆广场)。吉拉顿的雕塑于1792年8月革命时期被毁。卢浮宫的这件作品是该作品的唯一经签名的简化版本。这件青铜作品是路易十四马术雕像的简化版本,它曾矗立在路易-勒-格兰德(今天的旺多姆广场)。<br></h3> <h3>《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Victoire de Samothrace)</h3><h3>雕像描绘了带有羽翼的胜利女神,昂首挺立于战船船首,立于萨莫色雷斯岛的众神圣地上。这尊雕像可能是罗德岛的居民为纪念一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取得胜利的海战,敬献给众神的祭品。这尊雕像是希腊化时代雕刻艺术的杰作之一。雕塑家展示出衣裙褶裥处理的精湛技艺:宽大的长裙时而顺滑地紧贴于肌肤,如真实般自然流动,时而迎风飘扬。女性的裸体在衣衫的覆盖下呼之欲出,如同其它公元前五世纪末的作品一样,采用的《沾湿的衣褶》之雕刻技法令雕像栩栩如生。<br></h3> <h3>《米洛的维纳斯》(Vénus de Milo, b.c. 130-100)</h3><h3>断臂维纳斯,也称米洛的维纳斯(在现代希腊语中称为米洛),是一座著名的古希腊雕像。這座雕像創作於西元前130到100年之間,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与之对应的女神是维纳斯)。這座大理石雕成的雕像高202公分,略大於人體真實大小。1820年發現於希臘米洛斯島(現代希臘語稱作米洛),故被稱作米洛的維納斯。 過去它曾被誤認為雕刻家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現在一般認為是亞歷山德羅斯的創作。这座维纳斯雕像是举世公认的女性人体美的典范,这是因为她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的人体美比例关系。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是1:1.618,把它用在人体上,就是将人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其分界点正位于肚脐。</h3> <h3>《阿拉克山的短刀》阿拜多斯南部,涅加达文明,约公元前3300-3200年。这把短刀出土于埃及阿拉克山遗址,展现了最初埃及雕刻的纯熟技艺。河马牙刀柄的两面都有相当复杂的装饰图案,一面是四届之战,另一面是一位斗士与两头狮子的角斗。</h3> <h3>《书吏跪像》石灰石彩绘雕像。高52厘米,大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是古埃及一件杰出的艺术雕像,创造于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他的眼睛是水晶做的,所以非常明亮,眼眶是铜质的。书吏左手拿着一卷纸莎草纸,右手拿笔,笔已经没有了。</h3> <h3></h3><h3>《大斯芬克斯像》,埃及坦尼斯,古王朝或中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1900年。玫红花岗岩,183小80下54厘米。这尊重达12吨的斯芬克斯像,光滑润丽,于1825年在坦尼斯(古埃及二十一和二十二王朝的首都)的阿蒙-雷神庙的遗址被发掘。斯芬克斯像综合了兽中之王、象征太阳的狮子以及国王的形象 。我们从其头饰(被称为“尼美斯”的法老典型头饰、头饰上的眼镜蛇(圣蛇,是法老的保护神)、下巴上的假胡须和写在椭圆形边框内的国王名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法老的名字都写在椭圆形边框中)可辨认出国王的身份。这个狮身人面像前后都刻有以下法老的名字,阿蒙涅姆赫特二世 Ammenemehat II (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第三位国王,公元前1929—1895年)。麦伦普塔 Merneptah(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第四位国王,公元前1212 - 1202,拉美西斯二世的儿子)。舍松契(沙松克)Sheshonk(利比亚王朝第22王朝,公元前945 - 924)。</h3> <h3></h3><h3>《汉谟拉比法典》是中东地区(今伊拉克所在地)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象征。这座两米多高的玄武岩石碑由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公元前1792-1750年)建造,地点可能在西巴尔——掌管司法的太阳神沙玛什之城。既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件历史和文学作品,还是古代最全面的司法典籍。汉谟拉比王出现在石碑的上部:立于左侧,头戴高边王冠,向坐在面前的神明致礼。</h3><h3>出现在《汉谟拉比法典》之前的两部苏美尔法律典籍分别是乌尔(吾珥)王乌尔纳姆的法典(约公元前2100年)和伊辛王利皮特-伊斯塔法典(约公元前1930年)。古代近东最重要的司法典籍《汉谟拉比法典》被视为前两部法典的结晶。</h3> <h3></h3><h3>《人头带翅膀的公牛》是被称为舍杜 (Shedu,雌性) 或拉玛苏 (Lamassu,雄性) 的保护精灵,建于公元前8世纪,曾守护过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的宫殿大门。它為亞述人的眾主神之一,其臉部據說是按照萨尔贡二世的形象雕刻而成。 </h3><h3>大约在公元前713年,亞述帝國的國王萨尔贡二世建立了他的首都,杜尔舍鲁金,现在的伊拉克豪尔萨巴德。他把它和几座宫殿一起封闭在一堵有七扇门的未烤制的巨大砖墙里。保护精灵被放置在这些入口的两边,充当守护者。同时他们也有一个重要的建筑功能,承担了一些拱上面的重量。</h3> <h3></h3><h3>《迈步狮纹镶板》釉面砖。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期间,即公元前604–562年,出土于巴比伦(今天的希拉)。这头狮子象征了美索不达米亚女神伊师塔的力量,它曾是古巴比伦城“游行大道”两侧墙面上描绘的约一百二十尊狮子像之一。它们的作用是保护这条神圣之路,尤其是在新年庆典期间,巴比伦的诸神雕像将穿过“伊师塔之门”,沿这一大道被抬至节日神庙。</h3><h3>尼布甲尼撒二世(约前634年-前562年),是位于巴比伦的迦勒底帝国最伟大的君主,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605年–前562年。他因在首都巴比伦建成著名的空中花园而为人赞颂,同时也因毁掉了所罗门圣殿而为人熟知。他曾征服犹大王国和耶路撒冷,并流放犹太人,《圣经》上对此也有所记载。他的事迹被记录在《但以理書》中,并且圣经的其它章节也提到了他。用巴比伦的语言解释他的名字意思是“皇冠的保护和继承者尼布”,或“保卫边疆者尼布”。 <br></h3> <h3>《皇宫觐见大殿内的柱头》波斯帝国第三代君主大流士一世的皇宫,苏萨伊朗,510年。<br></h3> <h3></h3><h3>《厄嘎斯婷娜少女之板雕》(Plaque of the Ergastines, 447-432)</h3><h3>这座浮雕牌匾片段是古希腊艺术的完美典范,它是帕特农神庙外部的装饰雕塑,建于公元前447年至432年,旨在荣耀雅典及其神圣保护者雅典娜。它描绘了每四年在雅典举行一次的伟大的泛雅典娜节日的一个高潮情节。在这里,六位负责织长披肩衣献给雅典娜的年轻侍女,她们在走向众神集会的地方时受到两位牧师的欢迎。</h3><h3>这个浮雕是路易斯·弗朗索瓦·塞巴斯蒂安·福维尔在帕特农神庙脚下发现的,1784年由乔瑟尔-古费尔伯爵购买。1798年, 作为贵族的财产被卢浮宫没收。这片段是装饰帕台农神庙柱廊的160米长的浮雕带的一部分。帕台农神庙,部分是宝库,部分是寺院,是一系列重大工程的核心。这些工程是在公元前490-480年,在这个城邦遭受了极具破坏性的波斯战争的肆虐之后进行的。雅典雕塑家菲迪亚斯被任命负责其建筑和装饰;该项目雇用了大量来自雅典和其他地方的艺术家,工程并从公元前447-432年开始。<br></h3> <h3>《博尔盖塞角斗士》是一件古希臘雕刻作品。高1.57米的大理石雕塑,表现了一名挥剑的人,创作于公元前100年的以弗所。并被阿加西亚斯,多西休斯之子至于一个底座之上。从人体的姿势上可以清楚的看出来,这雕塑所表现的并不是一名角斗士,而是一名正在与骑马的斗士作战的战士。据Friedrich Thiersch推测,这更像是表现古希腊传说中第一勇士阿基里斯(阿喀琉斯,Achilles)正在于骑马的亚马逊人(阿玛宗人,Amazones)作战。阿玛宗人是古希臘神話中一個全部由女戰士構成的民族。传说阿玛宗人修建了以弗所城,并在那里修建了著名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即圣经中提到的亞底米神庙)。</h3><h3>雕塑在罗马被博尔盖塞家族纳为自己的藏品之一。放在博尔盖塞別墅专门为它为命名的房间一楼。在1807年被卡米洛·博尔盖塞親王卖给了拿破仑。当博尔盖塞藏品被卢浮宫接管后,雕塑也被移到巴黎,并直至现在。 </h3> <h3>《博尔盖塞角斗士》</h3> <h3></h3><h3>《阿尔勒的维纳斯》是卢浮宫的一座1.94米高(6.4英尺)的雕塑。它是用海梅图斯大理石制作的,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末。它可能是普拉克西特利斯(Praxiteles)的《塞斯比阿的阿弗洛狄忒》的一个复制品,由芙里尼(Phryne)订购的。公元2世纪,保塞尼亚斯(Pausanias)曾提到在維奧蒂亞州的塞斯比阿(希腊中部)有一个雕塑群由一个阿弗洛狄忒,芙里尼和丘比特组成。<br></h3> <h3>琴尼·迪·佩皮,又名契马布埃《天使包围的圣母和圣子的圣像》(The Madonna and Child in Majesty Surrounded by Angels by Giovanni Cimabue 1280-1285)。</h3><h3>契马布埃(Giovanni Cimabue ,亦稱:Cenni di Pepi ;1240年-1302年)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最早的画家之一。 他原为镶嵌画匠,相传为乔托的老师。所作《圣母和天使》、《圣母和圣·佛兰西斯》等,具有拜占庭绘画末期风格,又带有一些情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而言,具有前奏的意义。 契马布埃领导了托斯卡纳的艺术运动,试图更新绘画的语言,打破拜占庭艺术的僵化。这位艺术家展示了一种新的情感,力求更加贴近现实。契马布埃的绘画已开始带有阴影色调,特别是表现在天使的翅膀上,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这位艺术家为14世纪的佛罗伦萨艺术做好了准备。他的作品为他的继任者们,特别是对乔托,这位文艺复兴的开拓者,提出了需要关注的问题:即光的运用和人体的表现。<br></h3> <h3></h3><h3>修士安杰利科《基督受难和圣多米尼克》(Le Calvaire avec saint Dominique by Fra Angelico, Guido di Pietro,1440-1445)。</h3><h3>弗拉·安杰利科(Fra Angelico,1395年-1455年),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画家,艺术史学家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称赞其拥有“稀世罕见的天才”。安杰利科的同时代人称他作Fra Giovanni da Fiesole 或 Fra Giovanni Angelico,而现今他以Fra Angelico一名为世人熟知,意即安杰利科修士。1982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为安杰利科行宣福礼,以表彰其虔诚的一生,安杰利科因此正式得到“真福者”(Blessed)的称号。安杰利科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佛罗伦萨工作,并且只画宗教题材。他的绘画作品在简单而自然的构图中应用透视画法。<br></h3> <h3>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西格斯蒙德·潘多弗·马拉泰斯塔》(Sigismondo Pandolfo Malatesta by Piero Della Francesca,1451)。</h3><h3>西格斯蒙德·潘多弗·马拉泰斯塔的画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1451年的一幅画。它描绘了Rimini和Fano Sigismondo Pandolfo Malatesta的领主。</h3><h3>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1492年10月12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画家。弗朗切斯卡是皮鞋制造商的儿子,早年收到优良教育,1439年与人合作为佛罗伦萨新圣母医院创作力湿壁画组画。1445年受托创作《慈悲之圣母》组画,1452年又为阿雷佐圣方济各教堂创作了湿壁画《十字架传奇》。弗朗切斯卡的大部分时间待在佛罗伦萨和桑塞波尔克罗,有时也在里米尼、阿雷佐、费拉拉和罗马工作。弗朗切斯卡生前享有盛誉,许多富商都到他那里订画,然而死后被人遗忘,直到20世纪才被人重新发现。他写了大量关于数学和透视法的文章,精准的线性透视法是其作品的主要特色。他的许多作品都是花大量时间完成,背景刻画十分细致,光线清晰,空间距离感得到适当强调,构图匀称,对当时的绘画有革命性的影响。<br></h3> <h3>佚名《持秤圣母》(The Virgin with Scales by anonymous painter, between 1475 and 1525) </h3> <h3>安德烈亚·曼泰尼亚《圣塞巴斯蒂安》(Saint Sebastian by Andrea Mantegna,1481)。</h3><h3>曼特尼亚(1431-1506),意大利帕多瓦派文艺复兴画家。北部意大利重要的人文主义者。热衷于描绘古罗马的建筑和雕像,并从古代的历史神话和文学中汲取创作的养料。其作品的古典主义特色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壁画领域创造了用透视法控制总体的空间幻境,开创了延续三个多世纪的天顶画装饰画风。<br></h3><h3>这幅画以前在奥弗涅的艾格佩西教堂里。它是在1481年被作为结婚礼物送给曼泰尼亚的赞助人曼图亚侯爵费德里科·冈萨加,和蒙彭西埃伯爵波旁的吉尔伯特。这幅画反映了曼泰尼亚对古代的迷恋,并展示了他在透视效果方面的技巧:这位殉道者身体的不朽性被观众的向上看的视角所强化。</h3><h3><br></h3> <h3>乔瓦尼·弗朗切斯科·卡洛托《贝尔纳多·迪萨拉肖像》(Portrait of Bernardo di Salla attributed to Giovanni Francesco Caroto, between 1500 and 1525)<br></h3><h3>乔瓦尼·弗朗切斯科·卡洛托(1480-1555或1558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主要活跃在他的故乡维罗纳。他最初是在自由维罗纳(1445-1526/1529)下学徒的,这位保守的画家注入了曼泰尼亚的风格。但在米兰逗留之后,卡洛托开始关注弗朗西斯科·博尼西奥里(Francesco Bonsignori)、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拉斐尔(Raphael)和朱利奥·罗曼诺(Giulio Romano)。但他从未失去他的个性和维洛尼亚人的色彩。<br></h3> <h3>修士巴尔托洛梅奥《圣玛德琳赞美主》(Le Christ apparaissant a sainte Madeleine by Bartolomeo, 1506)</h3><h3>弗拉·巴尔托洛梅奥(英语:Fra Bartolomeo, 1472年-1517年),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佛罗伦萨神学家。他为佛罗伦萨的多明我会修士,担任了圣马可作坊的总监职务。他曾在罗马待过两年,这段经历影响其风格。<br></h3> <h3>莱昂纳多·达·芬奇《弗朗西斯科·戴尔·乔孔达之妻丽莎·盖拉尔迪尼肖像(蒙娜丽莎)》(Portrait de Lisa Gherardini, épouse de Francesco del Giocondo by Da Vinci, 1503-1507)。</h3><h3>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于1518年获得此画,这幅达芬奇最著名的画作受到当时艺术家们的广泛好评;但直到20世纪《蒙娜丽莎》才真正出名,与其说这是由于它本身颇高的艺术价值,还不如说是由于它离奇的经历,尤其是它1911年的失窃。《蒙娜丽莎》看起来比较小,但实际上,它已经是当时最大的画像之一了。达芬奇的绘画技巧是绝妙和神奇的:他用透明淡色层的手法表现形状,擦晕轮廓线(意大利语称这种手法为“烟熏”)并恰当地运用阴影和光线。<br></h3> <h3>莱昂纳多·达·芬奇《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s by Da Vinci, 1483-1486)。岩间圣母是指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两幅画板油画的统称。两幅画构图基本相同,这幅画作于1483年至1486年,现藏于卢浮宫,另一幅画作于1491年至1508年,现藏英国国家美术馆。美國小說作家丹·布朗所寫的著名小說《達文西密碼》,指出两幅《岩間聖母》中較早創作的罗浮宮版本含有否定正統的基督信仰的隱藏象徵,因為畫中耶穌基督向約翰祈禱,而不是反過來由約翰向耶穌禱告(小說裡認為左邊的嬰兒靠著聖母瑪利亞,所以應該是耶穌而不是約翰),書裡另外還指出聖母瑪利亞顯然握著一個無形的頭,而天使烏列以他的手指制住那個頭的脖子,因為這個原因這幅畫被教會拒絕,於是才有更正統的第二個版本被畫出來。 </h3> <h3>莱昂纳多·达·芬奇《圣安妮、圣母玛利亚和圣婴》(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 by Da Vinci, 1499-)</h3><h3>圣母坐在母亲安娜的腿上,小耶稣正在与羊羔嘻嬉戏预示即将到来的殉道。据信这幅画是法国的路易十二于1499年委托,庆祝他唯一的女儿克劳德的诞生而作。安妮是他妻子的名字,也是圣母母亲的名字。但这幅画从未送到路易十二 (Louis XII)。但莱昂纳多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幅画。</h3><h3>正如他在《岩间圣母》中所做的那样,莱昂纳多在一片奇异的风景中设置了一个宗教场景,并在观赏者和人物之间设置了一个深渊。成峦叠嶂的远景是借由大气透视传达,并突出了蓝色和水晶性,反映了他对地质和气象现象的兴趣。金字塔形的结构在浑圆的的线条下去的平衡,充分表现了家庭温馨。</h3> <h3>莱昂纳多·达·芬奇《施洗者圣约翰》(St John Baptist by Da Vinci, 1513—1516)。</h3> <h3>贝纳迪诺·卢尼《睡梦中的耶稣》(The Sleeping Christ, or Madonna and Sleeping Child with Three Angels by Bernardino Luini, 1532)</h3><h3>这幅画预表耶稣的受难,睡眠象征死亡,白色亚麻布指的是裹尸布。贝纳迪诺·卢尼 (1480/82年-1532年6月) 是文艺复兴时期莱昂纳多圈子里的一位意大利北部画家。据说卢伊尼和乔瓦尼·安东尼奥·博尔巴塞奥都曾直接与莱昂纳多合作;据说他“从达芬奇那里获取的,正如他的家乡教会他能够理解的那样多”。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归功于莱昂纳多。他的绘画以其优雅的女性形象而闻名,眼睛拉长,被誉为“卢尼斯克” (Luinesque)。<br></h3> <h3>贝纳迪诺·卢尼《圣家庭》(Sainte Famille by Bernardino Luini, 1510s)。 </h3> <h3>贝纳迪诺·卢尼《圣诞和牧羊人的宣告》(The Nativity and the Announcement to the Shepherds by Bernardino Luini, 1520-1525)</h3><h3>耶稣刚出生,驴和牛用呼吸温暖婴孩基督。在他身边的两个小天使,其中一个拿着十字架,仿佛在宣告基督将为世人钉十字架。透过窗户,你可以在田野看到另一个天使,在向牧羊人宣告了这个美妙的诞生。<br></h3> <h3>贝纳迪诺·卢尼《萨洛姆和施洗者圣约翰的头》(Salome with the Head of St John the Baptist by Bernardino Luini, 1520)。</h3><h3>贝纳迪诺·卢尼 (1480/82年-1532年6月) 是文艺复兴时期莱昂纳多圈子里的一位意大利北部画家。据说卢伊尼和乔瓦尼·安东尼奥·博尔巴塞奥都曾直接与莱昂纳多合作;据说他“从达芬奇那里获取的,正如他的家乡教会他能够理解的那样多”。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归功于莱昂纳多。他的绘画以其优雅的女性形象而闻名,眼睛拉长,被誉为“卢尼斯克” (Luinesque)。<br></h3> <h3>安德里亞·索拉里《圣施洗约翰的头》(La Tete de saint Jean-Baptiste by Andrea Solari, 1507)。</h3><h3>索拉里奧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畫家,达芬奇的追随着。其作品現在還有許多存留於世,收藏在巴黎盧浮宮、米蘭和威尼斯等地。该作品大概是为 Georges d‘Amboise 红衣主教所作。<br></h3> <h3>詹皮特里诺《克利奥帕特拉之死》(The Death of Cleopatra by Giampietrino, 1530)。</h3><h3>詹皮特里诺,可能是乔瓦尼皮埃特里佐利(活动1495-1549),是一个北意大利画家,毕业于隆巴德学院,并来自于莱昂纳多的圈子,被称为“莱昂纳多画作的发掘者”。<br></h3><br> <h3>乔尔乔·瓦萨里《圣母领报》(L'Annonciation by Giorgio Vasari, 1564 - 1567)。</h3><h3>乔尔乔·瓦萨里(1511年7月30日生于阿雷佐,1574年6月27日卒于佛罗伦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画家和建筑师,以傳記《艺苑名人传》留名後世。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文艺复兴”一词,并提出可按14、15、16世纪划分美术发展的阶段,对后来的艺术理论研究影响很大。1560-1574年建成的乌菲兹宫,由他主持设计,其顶层現已辟为美术馆。1562年,喬爾喬·瓦萨里建造了圣母谦逊之母圣殿上面的八角形圆顶。瓦萨里存世作品甚多,大都构图挤密,动作激烈、紧张,反映了后期風格主义的特点。这幅画是在阿雷佐教堂圣玛丽亚诺维拉的祭坛上的三联画的中心部分。他从早期的文艺复兴重要代表画家安德里亚·萨托和萨尔维亚蒂那里学到了创作的简单性。<br></h3><h3><br></h3> <h3>皮耶羅·迪·科西莫《圣母子》(La Vierge et l‘Enfant a la colombe by Piero Di Cosimo)。</h3><h3>皮耶羅·迪·科西莫(1462年 – 1522年),亦稱皮耶羅·迪·洛倫佐(Piero di Lorenzo),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畫家。科西莫出生於佛羅倫薩,是一位金匠的兒子。他曾受到科西莫·羅塞利的指點,他的名字也是從老師那裡取來的。1481年在西斯廷禮拜堂協助老師進行創作。後來他自己也成為了一名著名畫家。喬爾喬·瓦薩里為他在《藝苑名人傳》留下了一席之地。</h3><h3>这幅画里,科西莫把圣母玛利亚和婴孩耶稣放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这个空间的背景是一张伸展的垫子,可能是编织的皮革,边缘装饰着植物图案。这位戴着光环的圣母坐在地上,她的头稍微向右倾斜,脸上充满了沉思的柔情,她的眼睛低垂观看着一本打开的祈祷书,放在一块石台上 (因此,被称为 Madonna leggente,特指圣母被描绘成在读一本书的画面形式)。<br></h3> <h3>皮埃特罗·佩鲁吉诺《圣母子由两个天使和圣罗斯,圣凯瑟琳所环绕》(The Virgin and Child surrounded by two angels, Saint Rose and 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 by Pietro Perugino, 1490-92)。</h3><h3>彼得羅·佩魯吉諾(1446年至1452年間 – 1523年),是一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活躍于文藝復興全盛期。其最著名的學生是拉斐爾。这幅圣母,圣子与圣罗丝和圣凯瑟琳的画是一个大约于1490年-1492年由皮埃特罗·佩鲁吉诺作于圆形面板上的油彩画。它在1850年被从荷兰的威廉二世的收藏卖给卢浮宫。<br></h3> <h3>佩鲁吉诺《阿波罗和达芙尼斯》(Apollo and Daphnis by Pietro Perugino, 1483)。</h3><h3>阿波罗和达芙尼斯是一幅约1483年佩鲁吉诺的神话画。1883年,它被卖给了巴黎的卢浮宫,当时卢浮宫还挂着,目录上的名字叫阿波罗和马西亚斯。到了1880年代,它被误认为是拉斐尔 (Raphael)所作。这是洛伦佐·德·美第奇委托给这位艺术家的最著名作品之一。背景是乡村风光,有一座城市或城堡,一座三拱桥,一棵典型的佩鲁吉诺树,一座小山和一条河。前景中的两个裸体人物暗示着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 - 这和其他经典的参考资料说明了该作品是如何被佛罗伦萨的人文主义古典精英们破译的。站在那里的神像是阿波罗神,左手拿着一根指挥棒,身后是弓和箭。他的姿势取材于普拉克斯泰尔斯 (Praxiteles) 的赫耳墨斯和狄奥尼修斯 (Dionyius) 雕塑中的赫耳墨斯 (Hermes),现在最著名的是19世纪重新发现的赫耳墨斯和婴儿狄俄尼。<br></h3> <h3>拉斐尔《圣母,圣子与圣施洗约翰(美丽女园丁)》(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little Saint John the Baptist (La Belle Jardiničre) by Raphael, 1507)。</h3><h3>这幅被称为La Belle Jardiničre 的圣母,圣子和圣施洗约翰,是拉斐尔在佛罗伦萨逗留期间所画的几幅麦当娜画之一 (1504-1508)。它遵循金斯雀的麦当娜 (乌菲齐,佛罗伦萨) 的时间顺序。它是草地的麦当娜的一个镜像 (昆斯斯特里什博物馆,维也纳)。这幅画是由锡耶纳的贵族法布里齐奥·塞尔加迪委托的,并未完全完成的一幅画,还是签署了名和日期。根说,它是由里道夫·德尔·吉兰泰奥完成的,尽管最近的修复似乎与这一说法相矛盾。它后来被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收购。</h3><h3>这幅画主要以人物姿势的协调和比例平衡而闻名,并以每一个元素的高质量而闻名,尤其是在麦当娜的面部,成为几代艺术家的美的典范。这幅画是拉斐尔所有佛罗伦萨麦当娜的最高成就。身体以极大的自由占据空间,而人物则与情感深情互动。<br></h3> <h3>拉斐尔《頭戴藍冠的聖母》(The Virgin with the blue Diadem by Raphael, 1512)。</h3><h3>是拉斐爾和他的學生詹弗朗切斯科·潘尼所作的一幅油畫,完成年代很可能是1512年,地點則應是羅馬。<br></h3> <h3>拉斐尔《卡斯蒂利奥尼肖像画》(Portrait de Baldassare Castiglione by Raphael, 1514-15)。</h3><h3>这是拉斐尔仅有的两幅帆布画中的一幅。这幅画是拉斐尔因与卡斯蒂利奥尼的友谊所作。卡斯蒂利奥尼是曼托瓦的《庭臣之书》的人文主义学者。到了1504年,卡斯蒂利奥尼第二次访问乌尔比诺,成为了拉斐尔的亲密朋友,因为拉斐尔在这座城市的人文主义圈子中获得了艺术家的认可。1505年拉斐尔受Guidobaldo da Montefeltro委托为亨利七世画一幅画,由卡斯蒂利奥内带到英国去向国王展示完成的画作。卡斯蒂利奥内后来可能是拉斐尔的那幅《雅典学院》壁画的“学术顾问”,那幅壁画中对琐罗亚斯德的描绘可能是这位朝臣的肖像。<br></h3> <h3>拉斐尔《与朋友的自画像(也称为双人画)》(Autoportrait with a Friend by Raphael, 1518-20)。</h3><h3>它可以追溯到1518-1520年,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左边的人物是否真的是拉斐尔的自画像还不确定,尽管在16世纪的印刷品中,它已经被确认为自画像。<br></h3> <h3>拉斐尔《圣家庭》(The Holy Family of Francis I by Raphael, 1518)。</h3><h3>圣家是一幅1518年画的圣家 (耶稣,马利亚和约瑟夫),圣伊丽莎白,一个婴儿施洗约翰和两个天使。它是由拉斐尔签名,但大部分工作都由他的画室助理们完成。它是教宗里奥十世委托,作为礼物送给克劳德,法国法兰西斯一世的妻子,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br></h3> <h3>拉斐尔《小圣家庭》(Little Holy Family by Raphael, 1519)。</h3> <h3>拉斐尔《圣迈克尔击败撒旦》(St Michael Slaying the Demon by Raphael, 1518)。</h3><h3>圣迈克尔击败撒旦是拉斐尔一个大型和成熟期的版本,他以前画过同样的主题的画,两件作品都展于卢浮宫。<br></h3> <h3>拉斐尔《圣施洗约翰》(St John the Baptist by Raphael, 1520)。</h3> <h3>委罗内赛的《加纳的婚礼》(The Wedding of Cana by Veronese, 1562-63)。</h3><h3>此巨幅油画曾用于装饰威尼斯的圣乔治·马乔雷(San Giorgio Maggiore)修道院。委罗内赛是16世纪威尼斯画家,以创作多人物的大场面作品著称。本画作中,画家表现的是《新约》中所记载的基督完成的第一个圣迹:基督、他的门徒们和他的母亲玛利亚受邀参加伽那城的一场婚礼。婚礼上,酒不够了,基督请人将酒坛子灌满水,然后让人把坛子送到主人面前:水变成了酒。<br>委罗内赛把这一圣经故事搬移到了他所处的16世纪富庶的威尼斯。在端坐中央的基督右边,玛利亚手持一只不太显眼的杯子,她注意到酒已不够。画面右边,前排一个穿黄色衣服的人正在倒一坛由水变成的酒,他身后的两个人目睹了这一圣迹。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男人走向左边柱子前面的新婚夫妇,问为什么把最好的酒留到最后才拿出来。<br>作品中包含多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画面中间栏杆后切肉的屠户、乐师们桌上的沙漏以及下方啃着骨头的狗预示着基督的牺牲,即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狗也象征忠诚,即忠诚的基督徒们的信仰可以驱散乌云。<br></h3> <h3>埃尔·格雷科《两个捐赠者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前敬拜》(Christ on the Cross Adored by Two Donors by El Greco, 1580)</h3><h3>一位牧师和一位贵族,可能是委托这幅画的赞助人,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面前祈祷。(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迭戈和安东尼奥·科瓦鲁维亚兄弟。)埃尔·格雷科包括了一些现实的细节,比如基督的前额、手和脚上滴下的血,而他的躯干和腿却不沾染。光和影塑造了基督的肌肉,他扭曲的身体的延伸增强了他的痛苦感。在他的头上,一张纸粘在十字架上,用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告诉我们,他是拿撒勒人耶稣,还有用希腊话写的讽刺词,称他是犹太人的王。<br></h3> <h3>卡拉瓦乔《算命师》(The Fortune Teller by Caravagio, 1595)。</h3><h3>这幅画展示了一个穿着时髦的男孩 (这个模特被认为是卡拉瓦乔的同伴,西西里画家马里奥·米尼蒂),一个吉普赛女孩在为他看手相。男孩望着她的脸,看上去很高兴。而仔细检查这幅画,就会发现这位年轻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女孩轻轻地抚摸着他的手,正在摘下他的戒指。卡拉瓦乔共画有两个版本。第一个从1594年开始创作 (现在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第二个(即这幅)是从1595年开始创作。但这两个日期都有争议。<br></h3> <h3>卡拉瓦乔《圣母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 by Caravaggio, 1601-06)。</h3><h3>玛利亚躺在床上,穿着一件简单的红色连衣裙。摇摇欲坠的头,垂着的手臂,肿胀的张开的脚:这是对这位圣母遗体的原始而现实的视角。这个人物的神性只有一个薄薄的光环才能证明。聚集在她周围的使徒们几乎认不出来:他们的脸几乎都被阴影吞没或被手藏起来。左边那个老人可能是圣彼得,跪在他身边也许是圣约翰。在前景中被孤立的女人通常被认为是抹大拉的玛丽 (Mary Magdalene)。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元素能显示神圣的主题:卡拉瓦乔完全放弃了传统上用来表现圣女圣洁的画法。这幅画是1601年受罗马的圣玛丽亚德拉斯卡拉教堂委托而作。但被僧侣拒绝后,取而代之的是卡洛·萨拉切尼所画的关于同一主题的作品。<br></h3> <h3>卡拉瓦乔《阿洛夫·德·维纳考特的肖像》(Alof de Wignacourt by Caravaggio, 1607-08)。</h3><h3>阿洛夫·德·维纳考特的肖像 (1607-1608) 是意大利大师卡拉瓦乔所作的一幅画。1564年,17岁的德·维纳考特加入了圣约翰骑士 (马耳他骑士)的行列,并在第二年的马耳他大围攻中脱颖而出。当时土耳其人被打败,再也没有返回该岛。他于1601年当选为大师,决心提高骑士团及其攻城后新的首都瓦莱塔的威望。因此,他欢迎罗马和那不勒斯最著名的画家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来到他的宫廷。<br></h3> <h3>巴托罗密欧·曼弗雷迪《大卫的凯旋》(The Triumph of David by Bartolomeo Manfredi, 1615)。</h3><h3>巴托罗密欧·曼弗雷迪 (受洗于1582年8月25日死于1622年12月12日) 是17世纪早期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追随者,卡拉瓦乔主义的主要成员。<br></h3> <p>多梅尼科·赞皮埃里,被称为多梅尼奇诺《提摩克里亚被俘带到亚历山大面前》(Timoclea Captive Brought before Alexander by Domenico Zampieri known as Domenichino, 1615)</p><p>亚历山大的军队入侵底比斯后,提摩克里亚被带到他面前,因为他用石头砸死了一个对她使用暴力的上尉。亚历山大被她的正义和骄傲所感动,释放了她。</p><p>多梅尼科·赞皮埃里,被称为多梅尼希诺,生于1581年10月21日,生于博洛尼亚,1641年4月15日死于那不勒斯,是巴洛克运动的意大利画家。他的画大多是壁画。拉斐尔艺术的崇拜者,其特征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而明亮的复苏。</p> <p>多梅尼奇诺《里纳尔多和阿米代尔》(Rinaldo and Armida by Le Domenichino, 1617-1621)。</p><p>多梅尼科·赞皮埃里,因矮小而被称为多梅尼希诺(1581年10月21日至1641年4月6日),他是意大利博洛尼派或卡拉奇派的巴洛克画家。</p><p>The story of Renaud and Armide (The Delivered Jerusalem of the Cup) provided the Domenichino (Domenico Zampieri) with the subject of one of his most remarkable paintings by the charm of the color and delicacy of the drawing. Armide is represented sitting at the foot of a tree, arranging her hair and looking at herself in a mirror presented to him by Rinaldo. In the background, Ubald and the Danish knight, half hidden by the foliage, wait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snatch Renaud from his cowardly love. This painting, today in the Louvre, was part of the collection of Louis XIV.</p> <h3>圭多·雷尼《大卫和歌利亚》(David vainqueur de Goliath by Guido Reni, 1606)</h3><h3>圭多·雷尼(Guido Reni,1575年11月4日-1642年8月18日),或譯貴鐸·雷尼,是16至17世紀時的一位意大利巴洛克畫家,他出生於博洛尼亞,後來也曾長期在此作畫,是當時最著名的畫家之一。 <br></h3> <h3>圭多·雷尼《塞隆·奥维德》(Abduction of Deianira by Guido Reni, 1620 - 1621)。</h3><h3>这一主题取自奥维德(Met. 9:101-133)。在一次旅行中,古希腊神话的大力神带着她的第二任妻子德伊阿妮拉来到了半人马尼索斯是渡船人的一条河。当尼索斯带着德伊阿妮拉过河时,试图袭击她。此时大力神已到河对岸,他拉起弓射杀了尼索斯。这幅画中,这位艺术家成功地运用了对人体的研究,将他对希腊雕像的热爱与自然主义的接触融合在一起。应该注意的是,年轻的半人马带着德伊阿妮拉时脸上所表现出的欢快热情。<br></h3> <h3>圭多·雷尼《被引诱的海伦》(The Rape of Helen by Guido Reni, 1631)。</h3><h3>海伦是斯巴达国王梅内劳斯的妻子。帕里斯,一个特洛伊王子,勾引了海伦。这件事引发了特洛伊战争。他们对爱情故事的叙述往往不尽相同。一些作家说海伦爱上了帕里斯。其他人认为她不情愿的被“绑架”或“偷走”。<br></h3> <h3></h3><h3>巴托洛梅·埃斯特萬·穆利罗《圣母的诞生》(The Birth of the Virgin by Bartolome Esteban Murrilo, 1661)</h3><h3>圣母的诞生是由西班牙艺术家穆里罗创作的一幅1660年的画,是为塞维利亚大圣母无染原罪教堂所作。而这座教堂被让·德迪厄·索尔特元帅领导下法国军队洗劫。法国曾希望没收《帕多瓦的圣安东尼的异象》,但市议会提议以这幅《圣母的诞生》交换,因此它被从教堂移走。现在巴黎的卢浮宫。</h3><h3>巴托洛梅·埃斯特萬·穆利罗(1618年1月1日-1682年4月3日[2] ),巴洛克時期西班牙畫家。生於西班牙塞維利亞,死於塞維利亞。<br></h3> <h3>雅克-路易斯·大卫《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Coronation of the Emperor Napoleon I and coronation of the imperishable Josephine in the cathedral Notre-Dame de Paris by DAVID)</h3><h3>大卫奉拿破仑之命,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完成巨作,用画卷纪录下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的这一不朽的时刻。这幅画中也有一些对现实的加工:皇帝的母亲端坐于宝座上,位于画面中间很显著的位置。而事实上她因为生儿子的气而没有出席。拿破仑的形象被理想化了,变得更高更瘦,跪在他面前的约瑟芬皇后,也在拿破仑御用画师大卫的笔下年轻了许多。<br></h3> <h3>由于拿破仑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大卫没有在画中表现他加冕的情节,而是最终选择了不那么有争议的约瑟芬加冕作为主题,但坐在拿破仑身后的教皇庇护七世并非衷心为新皇帝祝祷。</h3> <h3>局部<br></h3> <h3>雅克-路易斯·大卫《教皇皮乌斯七世的肖像》(Portrait of Pope Pius VII by Jacques-Louis David, 1805)</h3><h3>教皇皮乌斯七世的肖像是1805年由法国画家雅克-路易斯·大卫为感谢教皇协助法国拿破仑一世加冕而创作的教皇皮乌斯七世的肖像。教皇皮乌斯出现在大卫的加冕拿破仑,被描绘为祝福皇帝,而事实上,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协助在仪式上以一种听天由命的表情自始至终。<br></h3> <h3>雅克·路易斯·大卫《Récamier夫人肖像》(Portrait de Madame Récamier by Jacques-Louis David, 1800)</h3><h3>巴黎社会名流Juliette Récamier 的肖像画,由雅克·路易斯·大卫在1800年新古典主义时尚的巅峰时期所作。她躺在一张直角风格的沙发上,穿着一件简单的新古典风格的无袖连衣裙,留着短发“la Ttus”。大卫是在1800年5月开始的,但当他得知弗朗索瓦·热拉尔 (Franois Gérard) 在他之前受托为她画肖像 (Gerard的肖像于1802年完成) 时,因此没有将画完成。1814年,安格尔(Ingres)在画《大宫女》时,采用了相似的仰坐回眸望向观众的姿势。</h3> <h3>雅克·路易斯·大卫《与海伦之爱》(Love of Paris and Helen by DAVID, 1788)</h3><h3>巴黎与海伦之爱是雅克-路易斯·大卫1788年的一幅画,画的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的巴黎和海伦。这是受阿尔托伯爵委托。它显示大卫在他的“加兰特”阶段,并被解释为对达托瓦伯爵礼仪的讽刺。背景中的女像柱是卢浮宫中让·古戎的复制品。<br></h3> <h3>雅克·路易斯·大卫《安德洛玛克哀悼赫克托尔》(Andromache Mourning Hector by DAVID, 1783)。</h3><h3>是雅克-路易斯大卫于1783年所作的一幅油画。这幅画描绘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一个画面。其中描绘了安德洛玛克哀悼她的丈夫赫克托 (Hector),而她的儿子阿斯特亚纳克斯 (Astyanax)在安慰。赫克托被阿喀琉斯杀死。<br></h3> <h3></h3><h3>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大宫女》(Grande Odalisque by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814)</h3><h3>创作这幅裸体女性作品的是大卫的门生之一: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在此他将女性裸体这样的古典题材搬到了他仅在梦里游历过的东方世界。终其一生,安格尔多次表现东方主题,以及他最钟爱的题材之一,女性裸体。像他的老师大卫一样,安格尔都是一位古典流派艺术家。但他又偏离了这一流派,追求对轮廓、身体的曲线的表现,并根据需要对人体构造进行变形处理:如这个宫女的脊椎骨足足多了三块!同样,她右乳和左腿与身体的连接都显得十分奇怪。同身体的变形处理形成反差的是,厚重的蓝色帷幔、头巾或是水烟筒都以极为写实的方式表现。安格尔对现代艺术家产生了极大影响,毕加索(Picasso)就借鉴了他的创造性和解构人体的手法,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br></h3> <h3>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罗杰解救安杰丽卡》(Roger Freeing Angelica by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1819)</h3><h3>1819年由安格尔所作。Ingres随后绘制了几种不同的构图。故事取自《瘋狂的羅蘭》,這部以查理曼大帝時代為故事背景的著名史詩,是義大利詩人阿里奧斯托在16世紀初完成的傑作。安格爾在此選擇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情節,描述羅傑騎著他半馬半鷹的有翅怪獸,飛越布列塔尼半島上空,赫然發現被鏈鎖在眼淚島岩石上的安潔莉卡,等待海妖來享用。羅傑意欲靠近,解救年輕女子,高舉長矛,一舉刺中妖怪將牠擊斃。<br></h3> <h3>吉罗德特·特里森《沉睡的恩迪米恩》(The sleep of Endymion by Girodet Trioson, 1791)。</h3><h3>牧羊人恩迪米恩,一个最美的美男,晚上被女神黛安娜以月光的形式拜访。在这幅1791年在罗马画的早期作品中,吉罗德特是大卫的一个学生。有别于他的老师,吉罗德特的作品预示了浪漫主义绘画的出现。理想化的裸体是古老的灵感,但月光和神秘的梦幻般的气氛是一种新兴的情感的标志。<br></h3> <h3>伊莉莎白·露易丝·維傑·勒布倫《和女儿的自画像》Self Portrait with Her Daughter Julie by É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 1789)</h3><h3>伊莉莎白·露易丝·維傑·勒布倫(É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1755年-1842年),法国女画家。她的艺术风格通常被认为是受洛可可艺术的影响,并带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元素。因给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绘画肖像而出名,法国大革命后离开法国在欧洲各国作画,一生作有约600幅肖像画及200幅风景画。 露易丝把女儿朱莉的出生描述为她一生中最大的快乐。这张自画像说明了原因。露易丝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她知道这一点,“被她自己外表的魅力所吸引”,一位评论家开玩笑地说。朱莉是一个可爱的小瓷娃娃,完美地补充了她母亲的美貌。<br></h3> <h3>安托万-让·格罗斯《拿破伦视察贾法的黑死病人》(Napoleon Bonaparte Visiting the Plague-Stricken in Jaffa by Antoine-Jean Gros, 1804)。</h3><h3>是拿破仑·波拿巴委托安托万-让·格罗斯1804年的一幅画,目的是描绘埃及战役期间的一件事件。现场显示拿破仑在1799年3月11日发生在贾法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场面,描述当时的波拿巴将军在亚美尼亚圣尼古拉斯修道院探访生病的士兵。委托作这幅画试图渲染波拿巴神话,并平息拿破仑在离开叙利亚远征时下令给贾法50名鼠疫受害者注射致命鸦片的报道。<br></h3> <h3>安托万·让·格罗斯《埃劳战役》(Napoléon on the Battlefield of Eylau by Antoine-Jean Gros, 1808)</h3><h3>埃劳战役的拿破仑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安托万·让·格罗斯于1808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于1807-1808年冬季完成,已成为法国浪漫主义风格的象征。它描绘了埃劳血战 (1807年2月7日至8日) 后的一个时刻,在这场战役中,拿破仑·波拿巴视察战场,在战场上,他的军队赢得了对俄罗斯人的巨大胜利。虽然这幅画保留了历史画的元素,但它是迄今为止格罗斯描绘拿破仑的最现实的作品。这幅画的影响可以从西奧多·傑利柯和歐仁·德拉克洛瓦等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出。<br></h3> <h3>安托万-让·格罗斯《François Fournier-Sarlovèze 将军肖像》(Portrait of General François Fournier-Sarlovèze by Antoine-Jean Gros, 1812)。</h3><h3>格罗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一位微型画画家,从他6岁起就教他绘画。1785年,根据他自己的选择,进了大卫的画室,他不倦地努力学习,同时还在马萨琳学院听课。 <br></h3> <h3>杰里科《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 by Gericault, 1818–19)。</h3><h3>是法國浪漫主義畫家西奥多·杰利柯(1791─1824)在1818年─1819年間畫的油畫。这幅畫是在他27歲時畫的,之後成为法國浪漫主義的標誌。杰里科的这幅画在1819年沙龙展进而曝光了轰动一时的一个丑闻。作品描绘的是1816年皇家海军“美杜萨”号在塞内加尔海域发生的海难。由于缺少救生艇,149人挤在一个木筏上在大西洋上漂流了12天;只有十几人逃过残杀、疯狂和同类相食活了下来!这场悲剧的主要责任在“美杜萨”号的船长,他当时已20年不曾航行,是通过政治关系才获取这一职位的。所以,杰里科的这幅画是对政府的辛辣讽刺,因为政府对这场海难的发生负有间接责任。<br></h3> <h3>歐仁·德拉克洛瓦《自由領導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by Eugène Delacroix, 1830)</h3><h3>是法国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作品。此画最早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Salon de Paris)上展出,而后被巴黎羅浮宫收藏至今。《自由領導人民》曾经出现在法國政府1980年推出的邮票上,也曾经被印入1983年版的100法郎钞票。 <br></h3> <h3>欧仁·德拉克罗瓦《薩達那帕拉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by Eugène Delacroix, 1827)</h3><h3>薩達那帕拉之死是欧仁·德拉克罗瓦在1827年繪製的油畫,材質是帆布。現在在巴黎卢浮宫展示。[1844年,德拉克拉瓦另外繪製一幅尺寸比較小的複製畫,存放在费城艺术博物馆。薩達那帕拉之死是古希臘歷史學家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的《歷史叢書》中亚述的最后的君王的故事。是浪漫主义時代的一部作品。 這幅畫使用豐富、生動的溫色系。作品靈感來自拜伦的劇作《薩達那帕拉》(1821年),进而又催生了由埃克托·柏辽兹表演的清唱套曲《薩達那培拉斯》(1830年)以及弗朗茨·李斯特的未完成的歌剧《薩達那帕拉》(1845年-1852年)。 <br></h3> <h3>欧仁·德拉克洛瓦《齐奥斯大屠杀》(Massacres at Chios Greek Families Awaiting Death by Eugène Delacroix, 1824)。</h3><h3>齐奥斯大屠杀是19世纪希腊人对土耳其人进行的独立战争,引起了尤金德拉克洛瓦的兴趣。因为这是一个当代的事件,所以他自己画它把它记录在帆布上。这幅画也是这位法国艺术家的第二幅主要油画作品,高四米多,显示了奇奥斯大屠杀中战争期间对奇奥斯岛的破坏所带来的一些恐怖。痛苦的人物、华丽多彩的服装、恐怖、疾病和死亡,在一片广袤的荒凉景象面前,呈现出一种像弗里泽一样的展示。<br></h3> <h3>保罗·德拉罗什《英格兰爱德华四世和约克公爵理查在伦敦塔楼里》(Edward V King of England and Richard Duke of York in the Tower of London by Paul Delaroche, 1830)。</h3><h3>爱德华五世是爱德华四世的长子,父亲死后即位为英格兰国王,之后两位王子被他们的叔父摄政王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带到伦敦塔, 等待加冕仪式。不久之后,愛德華五世就和他唯一的弟弟约克公爵理查一起神秘失踪。<br></h3> <h3></h3><h3>阿贝尔·德·普约尔《约瑟拯救埃及》(Egypt Saved by Joseph by Abel de Pujol, 1827)。</h3><h3>这是旧约圣经故事,约瑟是雅各的儿子,被兄弟们买到了埃及。他爱神,神在凡是上祝福雅各。后来他担任法老的宰相,在埃及发生大饥荒前,预言了灾难并拯救了埃及人。</h3><h3>普约尔是大卫的学生,他自己的学生包括亚历山大·加布里埃尔·德坎普斯(Alexandre-Gabriel Decamps)和埃米尔·利维(Emile Levy)。他画了卢浮宫大楼梯的天花板以及枫丹白露的黛安娜画廊和巴黎交易所的天花板。<br></h3> <h3>艾瑞·舍费尔《扎隆索舞》(The Souliot Women or Dance of Zalongo by Ary Scheffer, 1827)。 <br></h3><h3>扎隆索舞是指在1803年苏利奥特战争期间,在当时的奥斯曼帝国伊皮鲁斯的扎隆索村附近,来自索利的妇女和她们的孩子集体自杀。它发生在1803年12月16日。[1]这个名字也是指一些希腊戏剧和一首民间风格的歌曲,用来纪念这一事件,名为“扎隆索之舞”。</h3><h3>艾瑞·舍费尔 (1795年2月10日-1858年6月15日) 是一位荷兰-法国浪漫主义画家。他以但丁、歌德和拜伦勋爵的作品为基础的绘画以及宗教题材而闻名。他也是一位多产画家,画了很多名人的肖像。在政治上,舍费尔与路易·菲利普一世国王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曾受雇为国王的孩子们当教师,这使他得以过着奢华的生活,直到1848年的法国大革命。<br></h3> <h3></h3><h3>埃米尔·让·霍勒斯·韦内特《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下令修建梵蒂冈和圣彼得的大教堂》(The pope Iulius II orders the works of Vatican and Saint-Peter basilica by Horace Vernet, 1827)。<br></h3><h3>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下令修建梵蒂冈和圣彼得的大教堂,并被米开朗基罗、布拉曼特和拉斐尔包围。霍勒斯·韦尔内出身于法国的画家世家,祖父罗德·约瑟夫·韦尔内(1714—1789年)是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曾居罗马,曾画过法国海港组画。父亲卡尔·韦尔内(1758—1835 年),是法国的版画家、优秀的军事家画家,曾以古典主义手法画过《马德里城下的拿破仑》,成为拿破仑军队的军事画家。霍勒斯继承父业,成为19世纪法国著名的军事画家。<br></h3> <h3>佚名威尼斯画家《两个年轻人的肖像》(Portrait of Two Young Men by anonyme Venetian painter)</h3> <h3>胡安·卡雷尼奥·德米兰达《庆祝建立最神圣三位一体教团的弥撒》(The Mas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Trinitarian Order by Carreno De Miranda,1665)</h3><h3>在十二世纪,在庆祝弥撒的时候,玛莎的圣约翰看到一个天使,双臂相交,双手放在两个俘虏的头上。按照这一愿景,他建立了最神圣的三位一体秩序,被称为三位一体的教团,致力于将基督徒奴隶从穆斯林统治下的囚禁中解放出来。这幅巨大的油布画,是受在潘普洛纳教团的修道院委托,是一巴洛克风格的杰作。</h3><h3>胡安·卡雷尼奥·德米兰达 (1614年3月25日至1685年10月3日)是巴洛克时期的西班牙画家。<br></h3> <h3>弗朗西斯科·菲拉维诺《静物画》(Nature Morte by Francesco Fieravino)</h3><h3>弗朗西斯科·菲拉维诺 (1610-1670) 是一位巴洛克风格的马耳他画家,以他的静物和画挂毯而闻名。他的画以巨大而有力的手法忠实地描绘了物体。他作品的色彩大胆而醒目,他擅长于渲染窗帘。他还画了地毯和乐器。他的画可以在阿贾克西奥、慕尼黑、伦敦和马耳他找到。<br></h3> <h3>胡塞佩·德·里貝拉《畸形足男》(The Clubfoot by Jusepe de Ribera,1642)</h3><h3>胡塞佩·德·里貝拉(Jusepe de Ribera、José de Ribera或Giuseppe Ribera,1591年-1652年),也被叫做“Lo Spagnoletto”(小西班牙人),是一位17世紀西班牙紫金色黑暗派、卡拉瓦喬主義畫家及版畫家,出生於克薩蒂瓦,1616年移居西班牙帝國治下的那不勒斯王國,並再沒有返回過西班牙。他在世時是西班牙的最具領導力的畫家之一,但因為居住在意大利,其主要作品全部創作於意大利。其所繪的都是寫實而粗暴、殘酷的場景,加上巴洛克藝術的衰敗,在他逝世之後,其影響力在西班牙以外迅速降低。</h3> <h3>胡塞佩·德·里貝拉《牧羊人的敬拜》(The 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 by Jusepe de Ribera,1650)。</h3><h3>牧羊人来到马厩敬拜新生的耶稣。里贝拉最初对这一主题的处理在他那个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里贝拉死前两年,在那不勒斯画的作品中,他成功地创造了自然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其中一位牧羊人所穿的羊皮装束被描绘得非常精确,给作品带来了非凡的不朽性和清晰性。<br></h3> <h3>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费迪南德·吉列马德特的画像》(Portrait de Ferdinand Guillemardet by 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98)</h3><h3>费迪南德·吉列马德特的画像是戈雅1798年的一幅画,现在卢浮宫。图描绘1798年至1800年间法国驻西班牙大使,并于1799年7月在皇家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展出。它后来传到了法国,被吉列马德特的儿子、欧仁·德拉克洛瓦的朋友,献给了卢浮宫。<br></h3> <h3>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德马里亚娜·瓦尔德斯坦肖像》(Portrait de Mariana Waldstein by 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97 - 1800)。</h3><h3>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西班牙語: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戈雅是西班牙皇室的宮廷畫家,半岛战争時留在馬德里,繪製了西班牙王位覬覦者約瑟夫·波拿巴的像,也用畫作記錄了戰爭,也就是在研究上仍有很多歧見的《戰爭的災難》。<br>戈雅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 他的畫風啟發了後來的愛德華·馬奈、巴勃羅·畢卡索及弗兰西斯·培根等畫家。 <br></h3> <h3>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拿扇子的女人肖像》(Woman with a Fan by Francisco José de Goya Lucientes,1806-07)。</h3> <h3>路易斯·埃吉迪奥·梅兰德斯《静物画》(Nature Morte by Luis Egidio Meléndez)。</h3><h3>路易斯·埃吉迪奥·梅兰德斯 (Luis Egidio Meléndez,1716-1780) 是西班牙画家。尽管梅伦德斯在他的一生中很少受到赞扬,也死于贫困,但他被公认为18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静物画家。他对构图和光线的掌握,以及传达个人物品的体积和质感的非凡能力,使他能够将厨房里最平凡的食物转变成强有力的形象。<br></h3> <h3>维特托尔·卡帕乔《圣史蒂芬的布道》(The Sermon of St. Stephen by Vittore Carpaccio,1514)</h3><h3>圣史蒂芬的布道是威尼斯学校的意大利艺术家维特托尔·卡帕乔的油画作品,于1514年画。维特托尔·卡帕乔(1465-1525/1526)是威尼斯学派的一位意大利画家,他在真蒂莱·贝里尼教下学习。他最出名的是九幅画的循环,圣乌苏拉的传说。他的风格有些保守,几乎没有表现出他一生中改变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他受到安东内洛·达·梅西纳风格和早期尼德兰艺术的影响。由于这个原因,也因为他的许多最好的作品仍然留在威尼斯,他的艺术与其他威尼斯同时代的人相比被忽略了,如乔瓦尼贝里尼或乔尔乔尼。<br></h3> <h3>桑德罗·波提切利《维纳斯与美惠三女神送礼物给一位少女》(Venus and the Three Graces Presenting Gifts to a Young Woman by Sandro Botticelli)</h3><h3>如果说,乔托是意大利现实主义绘画的拓荒者,那么,100年以后诞生在佛罗伦萨的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就是这一艺术道路的先驱者了。这幅画及其配套作品《被介绍给七位艺术家的年轻人》(见下一幅画),最初装饰在莱米别墅的墙壁,这是佛罗伦萨附近的乡村别墅,由洛伦佐·德·梅迪奇(Lorenzo de‘Medici)的叔叔、美第奇银行罗马分行负责人乔瓦尼·托尔纳布尼(Giovanni Tornaboni)拥有。他们可能是为1486年乔瓦尼的儿子洛伦佐和奧比奇家族的乔凡娜的婚礼而订购,因此被认为在描绘了这两个人新人。<br></h3> <h3>桑德罗·波提切利《被介绍给七位艺术家的年轻人》(A Young Man Being Introduced to the Seven Liberal Arts by Sandro Botticelli)</h3> <h3>La Vierge et l'Enfant avec deux anges by Filippino Lippi</h3><h3>Scenes de la vie d'Esther by Sandro Botticelli and Filippino Lippi,1475</h3> <h3>皮热中庭(Cour Puget)。中庭的顶部是透明的玻璃屋顶,阳光可直接射入室内,最中间的是下沉式的庭院,四周有几个层次的回廊,通过阶梯连接,而各种雕塑就分布在这些不同高度的位置,形成了中庭这特有的展馆风格。奴隶像,浅浮雕和奖章,这些都来自巴黎城内17世纪为彰显路易十四伟大功勋而建造的纪念碑。这里展出的室外雕塑作品曾经是王室(凡尔赛、杜勒伊)及贵族园林和住所的点缀,其中一些也曾是巴黎私人宅邸里花园的装饰。</h3> <h3>奥诺雷·佩莱《时间揭示真理和艺术》(The time discovering the truth and the Arts by Honore Pelle 1641 - 1718)。</h3><h3>奥诺雷·佩莱 (1641-1718) 出生于GAP,似乎在热那亚度过了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br></h3> <h3>米开朗基罗《抗争的奴隶》(Captif)</h3><h3>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保存在意大利之外的十分稀少,但卢浮宫拥有这两件杰出的雕塑。它们表现的是两个俘虏或者奴隶:图片中的是《抗争的奴隶》,另一个是《垂死的奴隶》。这两件作品本应用于装饰教皇尤里乌斯二世(Jules II)的陵墓,但这个原本宏大的陵墓规划后经多次修改而大大简化。对该作品的象征意义可以有多种解读,可能是被挫败的激情,也可能是被缚在体内的灵魂,或象征屈服于教皇权威的民族。作者在1505年为第一个陵墓计划而构思作品,在1513年第二个计划出台时开始创作。作品最终在第四个计划执行时被弃用,这时教皇已过世,考虑到经济原因,陵墓的规划被缩减。这两件作品在米开朗基罗在世时就被送给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h3> <h3>米开朗基罗《垂死的奴隶》</h3><h3>《垂死的奴隶》又名《入睡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陵墓创作的成对雕像之一,另一件为《抗争的奴隶》。两件雕像分别放置在建筑物柱子前的两边,人像的四肢运动要受到建筑形式的某种限制。<br></h3> <h3>安东尼·卡诺瓦《因丘比特的吻而复活的普赛克》(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 by Antonio Canova,1793)。</h3><h3>同样的雕塑,在圣彼得堡冬宫里还有一尊。<br></h3> <h3>安东尼·卡诺瓦《因丘比特的吻而复活的普赛克》(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 by Antonio Canova,1793)。</h3><h3>安东尼奥·卡诺瓦 (Antonio Canova)(1757年11月1日-1822年10月13日)是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他的作品标志着雕塑从戏剧化的巴洛克时期进入到以复兴古典风格为追求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早年他就喜爱雕塑,在他祖父的工作间也得到了实践的机会,9岁时就制作了两个大理石小神龛,后来就开始作为祖父的助手,他的才华受到他祖父的顾主,威尼斯贵族的欣赏。 第一件作品是他在16岁时完成的《俄耳甫斯和欧利蒂丝》,表现了在地狱的烟火中的欧利蒂丝,受到广泛的赞誉。<br></h3> <h3>珍宝馆的展厅金碧辉煌。珍宝馆的展品大部分是法国大革命时从王室没收来的珍宝,和后来卢浮宫收购以及捐赠的展品,现在已经有展品6000多件,包括路易十五想满宝石的王冠。</h3> <h3>《路易十五王冠》这是法国国王的习俗,为他们的加冕做自己的王冠。路易十五委托制作了两个王冠:一个是镶嵌琺瑯黄金,另一个即这个在卢浮宫收藏的,用镀银的宝石装饰。该王冠也是法国旧王朝仅存的王室王冠(其余全部大约20个王冠与1793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损毁)。1722年,路易十五用镀金白银制造了这顶王冠用于自己的加冕典礼,最初王冠上还镶嵌有摄政王钻石,(因鑽石原本的擁有者為當時的摄政王奧爾良公爵而得名)但在1729年被取下。王冠高24厘米,直径22厘米。共使用了282颗钻石、237颗珍珠和64颗彩色宝石。自1852年起,该王冠一直被收藏在卢浮宫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