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就吸引了无数仰慕瘦西湖的游客纷沓而来,而扬州除了美丽的瘦西湖还有它悠长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发达的漕运与盐业,扬州曾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因此让我在游览中,多了一份探寻的目光。 <h3> 邗沟大王廟</h3><h3> 扬州古称邗,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这里开邗沟、筑邗城而得名。</h3><h3> 大王廟也称邗沟财神庙。邗沟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也是大运河最原始的一段。</h3><h3> 有人说,许多去杭州游玩的人不识“艮”字,其实扬州人也说很多游客不识"邗”(读韩)字。很巧,这两个字都各是了解城市历史的钥匙。<br></h3> 恩泽干吴 “不因成败论英雄 曾以恩威遗德泽"大王庙这对联比较好理解; 虽然夫差与刘濞在政治上是失败者,但这里的百姓不以成败论英雄,他们会永远记住两王的恩泽。 可这横匾四字“恩泽干吴‘’让我们俩疑惑,为什么叫干吴?我们一连询问了好几个当地人,他们说干吴就是我们这里,我们这里就是干吴啊。这里不是旧日吴国吗?那为什么多了个“干"字? 二天后我们终于在扬州博物馆找到答案;原来 西周时期,有一群从中原经徐州迁来的干人,他们在扬州附近一带建立了邗国,至迟到春秋年代初邗国被吴国所灭,其势力范围被改称为吴干,干吳因此而得来。 干人以善长铸造青铜武器著称,吴国灭邗后,用邗国的匠师为其铸造兵器。这就是为什么用“干戈"泛指武器或战争的由来。春秋时期吴国的青铜兵器是很出色的,铸造技术领先中原。 这里供奉两个财神爷,一个是吴王夫差,一个是汉王刘濞。 <div> 吴王夫差,吴国末代国君,他筑邗城,开邗沟,联通了长江与淮河水系,奠定了扬州城交通枢纽的地位。一个地方成为了交通要道就有了繁荣的基础。 </div><div> 吴濞,西汉吴王,他在扬州山区开采铜矿,自制铜钱,又在扬州东部海滨煮海制盐,并开通了一条运盐河,将邗沟与运盐河连通,缔造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期。 </div><div> 历史有时候真的很神奇,扬州这座城市暝瞑之中就按照这两位先人的布局,从建城开始,以运河兴城,以盐盛城。经过二千多年的经营发展无论是在汉代,唐代,还是清代,扬州都成为中国顶尖最繁华的城市。难怪人们要建这座大王廟。</div> <h3>邗沟大王廟前的运河。</h3> 大运河扬州段。 <div> 虽然扬州是最早开凿运河的城市,但直到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扬州才成为真正的运河城市。</div><div> 隋炀帝继位后,以举国之力,倾国之财,从凿通运济渠,重新挖通邗沟起,开凿了连接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隋朝大运河,大运河贯穿了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地,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div><div> 在唐代,扬州,因位于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成为南北货物以及海盐的集散地,商业繁盛,至唐后期扬州成为了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地位超过长安与洛阳。这就是扬州第二次繁华期,“扬一益二"的美誉由此而来。(益,指益州,今成都。)</div> <h3> 扬州东关街。</h3><h3> 东关街被称为古运河和盐商的发祥地及聚居地。</h3><h3> 它的东边就是古运河以及东关古渡。街道呈鱼骨状,市井繁荣,商铺林立,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有5O多座名人与盐商大宅在此街。入口处有宋,唐朝遗址。</h3> <h3>关东古渡</h3><h3> 关东渡口是京杭大运河比较重要的一个码头,据说北方来的货船大多在此卸货。渡口后面就是东城门和繁华的关东街。</h3><h3><br></h3> <h3>关东古渡边大运河夜景</h3><h3> 夜色下,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林黛玉真有其人,她是在哪个渡口登船赴京的,是关东渡吗?</h3> <h3>月上柳枝头。</h3><h3>扬州古时也称月亮城,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扬州月亮的名句。</h3> <h3>瓜洲闸</h3><h3> 这里是扬州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h3><h3>它对应的北闸口是扬州闸。古运河上引淮河水系之水,经扬州闸入,输入清水半绕扬城,南下至瓜洲闸入长江。</h3><h3> 现在京杭大运河已走新河道,扬州段的古运河主要是用于旅游,活水,排涝等。</h3> <h3>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当年乾隆皇帝六巡扬州,为此扬州盐商竞相出资,沿水筑园,沿湖造景。</h3> <h3>瘦西湖白塔。</h3><h3>传说有一次乾隆泛舟瘦西湖,感叹瘦西湖与京城北海一样美,唯独缺了一座白塔。盐商江春在旁听到,派人连夜用淮盐堆起一座白塔,以取悦乾隆皇帝。如今的白塔就是在当年的盐塔所在地再建的。</h3> <h3>美丽的瘦西湖</h3> <h3>何园</h3><h3> 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但它的主人并不是盐商。在看过的几个园中,我最喜欢何园。</h3><h3> 电视剧《红楼梦》在此取景拍摄。</h3> 盐宗庙 <div> 扬州的历史离不开海盐与盐商,所以在扬州古运河边有座盐宗庙也是理所当然的。此庙由两淮众盐商捐建而成,是祭祀夙沙氏、胶鬲、管仲等盐业历史著名人物的场所。 </div><div> 夙沙氏,山东寿光渤海边夙沙部落的首领,是他煮海水发现了盐。 </div><div> 胶鬲,他是个卖鱼的小贩,也是第一个卖盐的人。算是最早的盐商。 实际上造就真正盐商的人是唐朝的宰相刘晏。安史之乱后刘晏开始盐政改革,将盐业的官购,官运,官销改为官购,商运,商销,改革结果,朝廷增加了税收,也导致了日后一个富裕群体一一盐商的产生。 </div><div>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被尊为华夏第一名臣。他是第一个将海盐变成可左右国家强盛的人。</div><div> 他的官山海政策 (即实行铁与盐的专卖制度)使齐国迅速获得丰厚的税赋并踏上富国強兵的道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官山海专卖制度影响深远,从此之后,除了个别时期为征税制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盐业专卖制度成为常态政策,盐政税收成为大部分统治王朝税赋的重要来源。新中国建国后仍实行盐业专营制度,直至2016年才正式取消,并实行盐业市场化。</div> <h3>个园</h3><h3> 园主人黄至筠,清代两淮盐业商总,清嘉道年间八大盐商之一。家财万贯,喜竹,所以在其花园内种植大量竹子。他为建造个园花了20年时间,耗银600万银两,这数目相当于当年江苏省一年的赋税,真是富可敌国!</h3> <h3>盐商卢绍绪宅弟</h3><h3>江西盐商卢绍绪所建,前宅后院格局,前后共九进,有房130余间,占地近万平方米。</h3> <h3> 卢宅里有个可供百人宴席的客厅,宴客厅内的一幅对联挺有意思的,整个对联不带一个盐字,但讲的就是盐。据说是盐商常用的对联。</h3> <h3>两淮盐运使司</h3><h3> 即清代两淮盐政衙门,这遗址目前仅剩下当年衙门的门框。</h3><h3> 从唐代起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宋代以后盐税已占到全国总税收的一半,而在清代,两淮地区的盐税就支撑了大清帝国四分之一的收入,贡献如此之大所以这衙门规格很高,扬州的知府只为五品官,而两淮盐运使乃三品官,它负责管理包括江苏,湖南,江西等六个省份盐政。</h3><h3> 此外朝廷还会派出巡盐御史(从五品),督察各地盐官,盐商,纠举不法。曹雪芹的祖父也兼任过此职。也许是这原因小说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父亲也是在扬州任巡盐御史。</h3><h3><br></h3><h3> 清代道光年初陶澍上任两江总督,并兼任了两淮盐运使。在道光帝的支持下陶澍大刀阔斧地对盐政实施了改革。他实行票盐法,向民间资本开放市场,百姓只要购买盐票,就可做盐的买卖,极大遏制了私盐的泛滥,实际上也结束了实行了300多年的盐业垄断制度。而此改革也让富甲一方的扬州盐商从此走向没落。</h3><h3>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