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正确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成长的必备知识,有效指导学生化解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我校特邀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任教于儋州市第二中学的邵慧颖老师,为我校全体女生作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由曾兴荣副校长主持,出席本次活动领导有吴学文校长,德育室主任王李强、副主任许才。<br></h3> <p> 邵慧颖老师一开头就和学生积极互动,通过玩游戏的方式从侧面了解女生青春期的一些行为习惯。</p><p>然后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演讲:</p><p><br></p><p><br></p> <h3> 在青春期阶段的不少同学却经常感到苦恼、困惑、迷茫、矛盾,好像总有一种沉沉的压抑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了解其中的缘由,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更好地关注青春期、更多的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知识。</h3> <h3>一、青春期生理卫生。</h3><h3> 青春期是一个生理、心理迅速发育和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决定人一生性格、体质和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h3><h3>(一)生理特征。</h3><h3> 邵老师介绍了女生月经的形成、规律以及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都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通过细致的讲解,让我们的女同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青春期的特点。</h3> <h3> 我们的初一女同学听得非常认真,通过这样的专题讲座,让他们对青春期的认识更进一步。</h3> <h3>二、青春期心理特征。</h3><h3> 青春期女生由于生理的变化,也会引起心理的一些变化。</h3><h3>比如:讲究打扮,留意谁在看自己。</h3><h3> 喜欢看描写爱情的电影和小说。</h3><h3> 爱去看高年级男生打球。</h3><h3> 爱把抽屉和日记加锁。</h3><h3> ……</h3><h3> 这都是步入青春期的信号,是心理开始走向成熟的必然。</h3> <h3>(一)青春期心理变化。</h3><h3>(1)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有了明显发展。</h3><h3>(2)情绪发展情感丰富易变。</h3><h3>(3)自我意识的增强。</h3><h3>(4)性意识的萌发。</h3><h3><br></h3> <h3> 邵老师介绍青春期的一些心理变化特点,通过详细的解答,让青春期的女生,更了解自己的心理变化,以及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正确的处理。</h3> <h3>三、青春期早恋。</h3><h3> 什么是早恋?早恋就是过早的恋爱,就是指与异性交往过于频繁。</h3><h3> 邵老师从早恋的原因、早恋的类型以及早恋的特点和危害,来讲述关于青春期的早恋问题。</h3> <h3>(一)早恋的原因。</h3><h3>(1)生理原因——性意识的觉醒。</h3><h3>(2)心理原因——接近异性期。</h3><h3>(3)社会原因——性信息的污染。</h3><h3>(二)早恋的类型。</h3><h3>A爱慕型 B好奇型 C模仿型 D从众型</h3><h3>E愉悦型 F补偿型 G逆反型。</h3> <h3>(三)早恋的特点和危害。</h3><h3>(1)影响学习和生活。早恋多半是不理智、不成熟的选择,容易造成过度狂热和痴迷,从而影响学业。</h3><h3>(2)早恋容易使人受到伤害。早恋在遇到波折---感情转移、争吵、分离等情况时,易于产生偏激行为,如殉情、情恶性报复、离家出走、患抑郁症等。</h3> <h3>A事例一 失恋少年自杀体内鲜血流出一半。</h3><h3>B事例二 早恋酿恶果,初中生杀死暗恋女生。</h3><h3>C事例三 北京:初中生情侣相拥卧轨自杀身亡。</h3><h3>D事例四 广州花季少女,先狂饮后割腕。</h3><h3>E事例五 “真的很后悔…”两中学生偷尝禁果后的独白。</h3> <h3> 邵老师列举五个关于早恋造成的严重后果的事例,来教育和引导我们的学生,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来说明早恋的危害性。</h3> <h3>四、异性到底该怎样交往呢?:</h3><h3> 首先、自然交往。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语言、表情、行为举止要自然。</h3><h3> 其次、要适度交往。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萌发情爱惊恐不安,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建议要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悔,就不必过多顾虑。</h3><h3> 第三、要真实坦诚,主要是指对异性同学的态度,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h3><h3> 第四、在与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留有余地。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交往中不能毫无顾忌,比如在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特别是和某一个异性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h3> <h3> 通过这样的讲座引导我们的同学,更加深入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心理变化、以及早恋和怎样与异性交往。让我们的同学从中学到了知识,学会如何处理青春期产生的困惑,建立正确的情感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