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中山陵明孝陵

YGX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山陵总占地面积达130平方千米,由中山陵陵园,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共六部分组成,并以陵园为中心,分散四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山陵是中国首批受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影响而建成的礼制建筑群,是重要的公共建筑,具有时代特征性、文化经典性、丰厚内涵性、世界意义性。</p> <h3>10月18日,我们来到位于钟山上的中山陵、明孝陵。十月的天空,蓝天白云,山上空气清新,四周很多桂花树,一路上满是飘着沁人心肺的桂花馨香。</h3> <h3>“博爱”牌坊</h3>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中山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29日,中山陵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 <h3>国父所题“天下为公”</h3> <h3>中山陵大道上熙熙攘攘的游人</h3> <h3>通过392级台阶,上到中山陵</h3> <p class="ql-block">《奉安纪念铜鼎》</p><p class="ql-block">奉安纪念铜鼎是1929年民国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而敬献的一对大型仿古铜铸器物。鼎高1.5米,直径1.3米,鼎壁上铸有“奉安大典”篆字,古朴持重,西侧铜鼎腹壁上留有两弹孔,是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击南京时炮弹所击。</p> <h3>日军轰炸南京时,弹片击中奉安纪念铜鼎时留下的弹痕</h3> <h3>陵园里面很多盛开的桂花树</h3> <p class="ql-block">《孝经鼎》</p><p class="ql-block">孝经鼎高4.3米,重万斤。壁上铸“智仁勇”,内藏六角形铜牌,上刻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孝经鼎1932年由金陵兵工厂铸造,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与国立中山大学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陵寝前。</p> <p class="ql-block">陵寝上书写着“天地正气”,“民族、民生、民权”</p> <h3>中山先生于民国18年6月1日葬于此</h3> <p class="ql-block">人们纷纷前来拜祭孙中山先生。</p> <h3>在中山陵上回头眺望南京市区</h3> <h3>“美龄宫”的巨型天然项链</h3> <p class="ql-block">离开中山陵后,来到不远处的明孝陵。</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阜玩珠峰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也是明朝的第一座陵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因屡遭战火,仅存石刻和建筑基础,后部分复建,大致分为三部分,包含神道、陵寝和明功臣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孝陵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体现出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创立的陵寝制度有着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之意义,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的布局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长达2400米的陵墓神道,其蜿蜒曲折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帝陵神道笔直的格局;二是陵寝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亨殿、方城、明楼和宝顶,均沿中轴线布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的石雕是明孝陵的一大特色,共有12对石兽和4对文臣武将,每件石雕都由整块石料雕成,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平。秋季时,神道旁的银杏和红枫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殿原为供奉朱元璋和马皇后神位之处,虽然原殿已经毁,但台基和浮雕大陛石仍存,并改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明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3年7月3日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明功臣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p> <h3>明朝皇帝只有朱元璋陵寝在南京,其余的都是在北京十三陵</h3> <p class="ql-block">《明朝十九陵》</p><p class="ql-block">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明思宗朱由检亡明的277年间,明代共有16朝在位皇帝。除明惠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失踪而没有陵寝,其他皇帝都分别建有陵寝与皇后合葬。此外,朱元璋为父母和三代追封帝后尊号,营建了皇陵和祖陵;明惠帝朱允炆称帝后,依制追尊父母为帝后,使其父亲的东陵具备了明代帝陵的文化地位;明世宗朱厚熜由藩王继统后,也追尊父母为帝后并改建原有王坟为显陵。这样明代实际共建有19座帝陵,分布在安徽凤阳、江苏盱眙、南京、北京、湖北钟祥等地。这些陵墓各具特色,代表了明朝不同时期的建筑水平,墓中人物与整个明王朝的历史密切相关,是研究明朝历史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方城和明楼是陵墓的重要部分,方城外部用大条石建成,明楼位于方城之上。宝顶,又称宝城,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葬地,其下的地宫尚未挖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明孝陵周边的梅花山、腊梅园、樱花园和红楼文艺苑等景点,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特别是每年腊梅盛开时,明孝陵成为赏梅的好去处。孙权墓和紫霞湖等自然与文化景观,也为明孝陵增添了更多色彩。</p> <h3>陵寝里面的神道</h3> <p class="ql-block">《碑殿》</p><p class="ql-block">碑殿建于清康熙年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见墙垣多倾圮,下旨“交与江苏巡抚宋荦,织造郎中曹寅会同修理,并御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勒石制碑,以垂永久。碑两侧是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的“治隆唐宋”是康熙让曹寅(曹雪芹的祖父)题字。</p> <p class="ql-block">井亭遗址</p> <p class="ql-block">《井亭遗址》</p><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至享殿前门之间组成第一进院落,明代东西两侧原各设一水井,并配建井亭。当年祭祀宰牲或御厨用水均汲于此二井。</p> <h3>水井上方正对着亭顶的六边孔</h3>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文臣像</p> <p class="ql-block">武将像</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神道》</p><p class="ql-block">石象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长615米,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这些石兽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狂,既标示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p> <p class="ql-block">梧桐树林荫道</p> <h3>明孝陵里面的神道有十二对神兽</h3> <h3>石象的老照片</h3> <h3>六百米最美石象路,有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石马六种动物。</h3> <h3>1991年不丹发行的世界著名风景邮票里,就有中国南京明孝陵里石象的形象。</h3> <h3>宋大捷夫妇在国庆节期间先于我们来到了明孝陵参观</h3> <h3>陵寝里面到处都是桂花树,处处都是沁人心肺的桂花馨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