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中国精神 承中国经典”— 沈阳路小学第十四届科技节活动

沈阳路小学

<h3>秉承"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自主成长"的办学理念,沈阳路小学不忘初心,静心坚守十余年,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一年一度的绿色科技节,已经成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校园节日。</h3> <h3>2018年10月17日上午,以“传中国精神 承中国经典”为主题的第十四届科技节,在江岸区沈阳路小学拉开了帷幕。铿锵有力、激昂奋进的敲鼓声、浓郁的传统民族文化神韵、五彩缤纷的龙符彩带,点燃了整个校园。</h3><h3><br></h3> <h3>来自武汉市督学组、江岸区教育局的领导,以及江岸区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来到沈阳路小学,参加了一场集聚中国精神和中国经典的校园 “盛宴”。</h3> <h3>令人震撼的开场舞之后,六年级八个班的学生亲手制作的八条巨龙,盘旋、腾飞在沈小校园,气势如虹,声势浩大。着盛装的学生们上下挥舞着八条巨龙,时而争斗龙珠,时而凌空飞舞,共进共勉,演绎着龙腾跃舞的进取与活力,更昭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意志力。</h3> <h3>龙腾之时,六年级的学生们身着古服霓裳,从楼道到操场,开始了一场穿越古今的大巡游。风度豪迈的李白,神仙气概的诸葛亮,身着铠甲的岳飞,重情重义的梁山好汉李逵,中华史册上唯一的女帝武则天……风姿各异的历史人物,为校园增添了经典之韵,绝色之美!经典充盈内心,豪气直冲云天。</h3> <h3>伴着经典歌曲《爱我中华》,二年级的小朋友带我们穿越到56个民族。他们利用皱纹纸、无纺布袋、纸杯、蚊帐、锡箔纸等废旧材料制作出56个民族的服饰,演绎了一场“行走的民族元素”--纸服装秀。</h3> <h3>各种纸服装都风格迥异、美轮美奂,有尖顶高耸的,有简朴美观的,有包头遮发的,有银板高翘的......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大饱眼福”。</h3> <h3>最吸引眼球的是五年级4班的同学们带来的《编钟乐舞》表演。他们选择了平时生活中的废旧油壶、大矿泉水瓶、报纸等材料,制作了大小不一的编钟,再现了国宝编钟的华美。当一个个逼真的编钟展现在大家面前,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叹为观止。</h3> <h3>孩子们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深情地说,“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制作编钟,还了解到不少荆楚文化。流传的中国经典,让我们记忆颇深。”</h3> <h3>精彩的节目之后,惊艳全场的是操场上各年级学生的主题作品展。一年级的"萌童与生肖",孩子们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制作别具匠心,令人赞不绝口。</h3><h3><br /></h3> <h3>一年级9班的萌娃热情为大家解说,如何利用3D技术将十二生肖制作得栩栩如生。一年级12个班的孩子们用超轻粘土捏成的小动物,用棉布在竹编盘上的贴画,将水晶珠串成的小动物,利用套环的形式设计的"你中我奖"动物游戏.....这些十二生肖都憨态可掬,萌态十足,展示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h3><h3><br /></h3> <h3>三年级的“点燃中国心”,让同学们体验了浓浓的中国情。孩子们用各种废旧材料,如冰棒棍子,旧布料,吸管,月饼盒子等做出了大大小小的灯笼。</h3> <h3>这些灯笼形态各异,有精致的折纸灯笼、有七彩的莲花灯笼、有巧妙的中国馆灯笼,更有玲珑可爱的小兔粽子灯笼、红包折纸灯笼、盒子灯笼……操场一角成为了灯笼的海洋。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让大家意犹未尽。</h3> <h3>四年级的"雕刻时光—老武汉剪影",孩子们通过中国传统的泥塑陶艺,感受着老武汉别样的风情。他们通过汉口的过去,武昌的现在,汉阳的未来,描绘出家乡武汉的宏伟蓝图。</h3> <h3>学生亲手制作的武汉各式各样的桥梁,黄鹤楼、琴台公园、古德寺等优雅建筑,宏伟的龟山电视塔、琴台大剧院,还有自己亲自设计草图,发挥想象创造出未来的电子摩天大楼,空中高架,悬空楼房……这些精美设计、奇思妙想,让人啧啧称赞。</h3><h3><br /></h3> <h3>五年级的"中国经典永流传",在场上场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每个班的同学们合作完成了一件长、宽、高任意一项达1.6米,且能够表现中国楚文化的展示物件。"虎座凤鸟悬鼓"、"曾侯乙编钟"、"大方鼎"等,从确定主题到完成设计稿,再到动手制作,大家真正当了一回古文化创意师。</h3> <h3>操场上还有学校参赛项目展示区,航模、空模、车模、投石车、机器人等,一个个别出心裁、独具特色的创意,都凝聚着沈小学子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彰显着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科学无限,科学就在我们身边。</h3> <h3>  一件件作品,一段段历史,一个个创意,让人印象深刻。两个多小时的活动,让人意犹未尽。沈阳路小学"传中国精神 承中国经典"主题活动,活跃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内涵,夯实了学校教育的基石。</h3>

灯笼

编钟

经典

制作

孩子

学生

中国

校园

废旧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