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编辑:子翰爷爷</h3><h3>摄影地点:申花公园</h3><h3>背景音乐:太极音乐(西湖山水)</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晨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晨曦初照申花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男女市民健身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般技艺尽皆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锻练心身塑健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极路数何几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言传身教为师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统瑰宝育新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尊师爱徒美名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大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10.12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极拳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武术中的拳法</div>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无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昔日中年万事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太平盛世却不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夫唱妇随健心身</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幸福情洒天地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8.10.12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范大武</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极剑简介</div>
太极剑,兼有太极拳和剑术的特点。随着各流派太极拳的发展,派生出各式太极剑术的套路。如陈、杨、吴、孙等各式风格的太极剑。目前开展得较好,推广较快的太极剑是在杨式太极剑的基础上,创编的《32式太极剑》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br></h3> <h3> 三十二式太极剑简介及套路
三十二式太极剑是太极拳系统的一种剑术套路,它具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健身价值。三十二式太极剑是国家体委运动司于1957年,邀请太极拳专家李天骥从杨式太极剑套路中择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十二个式子改编而成,除起势与收势外分为四组,每组八个式子,全套计往返两个来回。它既保留了传统太极剑的风貌,又删繁就简,演练时间只需二、三分钟时间,易学易练,是学习太极剑的基础套路、入门套路,为练习其他剑术套路打基础。三十二式太极剑内容包括:点、刺、扫、带、劈、抽、截、撩、拦、挂、托、击、抹等多种剑法。太极剑的身型身法,步型步法与太极拳相同,凡学过太极拳者,很容易学会练好这套太极剑套路。<br></h3> <h3>
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它综合了各家拳法之长,结合导引吐纳,采用腹式呼吸,在练拳时汗流浃背而不气喘,动作畅通气血。它也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说,成为内外修,身心并练,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的内功拳法。动作以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可缓可快,柔中寓刚,刚中有柔。
陈式太极拳由明末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所创。后来经过杨露蝉、全佑、吴鉴泉、孙禄堂、武禹襄 等各路名师发展,自成流派,又派生出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等各式太极拳。
太极拳适合任何年龄、性别、体型的人练习。经常练习太极拳,对於身心健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种简单而又高深的运动,练气、蓄劲、健身、养生、防身、修身,一辈子受益无穷。<br></h3> <h3>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陈式太极拳国家竞赛套路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r></h3> <h3> 创始起源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抗日战争之前,全国各地的太极拳家无不尊张三丰为祖师。
 太极其原因是,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7]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张三丰所创立的拳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内功和阴阳变化,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的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三宝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相吻合,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可以说是留给后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另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陈王廷。此种说法出自顾留馨、唐豪先生对太极拳的考证和《太极拳研究》。他们考陈王廷创太极拳依据有两点:一是有陈氏后人所撰有祖先的打油诗《闷来时造拳》五字。二是有陈王廷留有一篇《拳经总歌》。据考这篇陈氏《拳经总歌》并非陈氏所独有。山西洪洞通背拳《拳经总论》除几个别字外,其它内容完全相同。
溯源形成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开中国“内家拳”之先河。其后发展出“太极十三势”,为太极拳的原型,后发展成为武当太极拳。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陈式太极拳国家竞赛套路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r></h3> <h3> 于此祝福朋友们越练越年轻,心身永远健康,生命在于运动,能动则久远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只要有恒心事竞成,世上无难事只怕人有心,勤学苦练真功在,练就心身不老松!</h3><h3> 并向有缘走进镜头里的每一男女老幼朋友们致歉与敬礼!</h3><h3> 2018.10.12</h3><h3> 范大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