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金秋华夏,烟雨蒙蒙,2018年9月25—30日,来自济南市市中区的56位地理和生物老师,在市中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以陈青、谢念冬老师为组长的组织和带领下,携手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编辑部,中学生物教学编辑部,陕西师范大学岳大鹏、郭华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樊守金教授,市地生教研员程菊、樊庆义老师对秦岭沿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进行研学活动,在大自然中学习学科知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短短几日的考察,让老师们深感“书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教学要研行”。</h3><h3>25日早6点30分,我们集结完毕,开启“求学”之旅!下了高铁赶地铁,虽然疲惫,但我们依然脚下生风,没有片刻的休息,就投入到了培训学习中!</h3> <h3>举行隆重的秦岭研学培训开班仪式!<br></h3> <h3>庄严的授旗仪式!</h3> <h3>郭华: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郭华教授的《太白山考察—生态学部分》讲座,介绍了秦岭山地的生态系统和研究报告撰写的技巧。</h3> <h3>雷鸣:《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地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编出版委员会委员。雷主编从国家教育方向介绍了《研学的意义、方法与实践》<br></h3> <h3>岳大鹏: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综合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专家,央视《山水长安》主讲人。岳大鹏教授从野外调查的目的与意义,调查主题的确定,考察的程序、方法、技巧等方面给学员们开了讲座《地理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方法》。<br></h3> <h3>看,我们听得多认真!有这么多专业人士的陪伴,谁都不敢停下学习的脚步。</h3> <h3>勇攀秦岭太白山!<br></h3><h3>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的陕西省眉县境内。面积2949公顷,森林覆盖率94.3%。公园海拔高度从620米到3511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国家森林公园。</h3><h3>太白山的主体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组成,地质学家称其为“太白花岗岩”。太白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上,几经构造变动、断层,节理十分发育,它们在各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太白山奇峰林立、山势峥嵘的险、奇景色。太白山高山区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千姿百态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研究第四纪冰川最好的天然博物馆之一。<br></h3> <h3>秦岭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黄河、长江的分水岭,是华北、华中、华西植物区系的交汇点,古北界、东洋界动物区系的过渡带。</h3><h3>比处有中国南北方分界牌。<br></h3> <h3>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乘车前往太白山,沿途观察从秦岭山脚下到海拔3500多米的自然景观、地貌、植被等变化。<br></h3> <h3>在太白山复杂多变的地理因素和特定的宇宙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太白山特有种和新种,如太白红杉、眉柳、太白参、太白乌头、太白贝母、太白忍冬等。园内共有种子植物1850种。这里生种类繁多,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素有“亚洲天然植物园”、“中国天然动物园”之称。</h3><h3>我们有幸,本次能近距离观察到秦岭一类保护植物——红豆杉!</h3> <h3>地衣,作为开路先锋,倔强的在岩石上生长!<br></h3><h3>苔藓,环境污染的监测植物,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们已很难见到它的踪影,生物人一看到它的存在,不由自主得想多吸几口这新鲜的空气呢!</h3><h3>还有那蕨类植物等各种植物,在我们眼前要展现出了一幅鲜活的植物的进化史!</h3> <h3>原生态的太白山,索道上行后我们徒步登顶,清晰的感受到太白山从山脚到山顶呈现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高山草甸”的植被垂直分布,也发现原生演替的微型现实,同时行走在山脊线上能够直观观察到,南北两坡不仅是雾气分布差异明显,植被类型也俨然不同。 <br></h3> <h3>海拔三千多米,依然到处可见的龙胆。</h3> <h3>漫山布满了高山杜鹃!</h3> <h3>更庆幸见到了活泼可爱的松鼠,为寂静的山林填了几抹靓丽的色彩!</h3> <h3>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本次考察时间的限制,这次能见到的动物种类较少,是个遗憾!</h3> <h3>随队专家在天圆地方指导学员观察自然景观变化,体验高海拔气温差异。<br></h3> <h3>老师们在3000米以上山脊,往返徒步近8个小时,沿途观察第四季冰川遗迹---石河、石海、石环、刃脊、冰蚀湖。<br></h3> <h3>由冻融作用产生的巨大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沿沟或沟槽向下运动并堆积,远看好像高悬在山坡上的一道白色瀑布,状似由石块构成的流,故名为“石河”。</h3><h3><br></h3> <h3>我们用脚步去丈量太白山!</h3> <h3>你能分得清山和云,但是你能看清云中的路吗?在海拔3500米的高山上,在石头上要连续行走8小时,每走一步,眼睛只能盯住脚下前方的那块石头,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滑落到下面不见人影,这样的路,走上一段就会有头晕的感觉,这不仅是考验一个人的体力和耐力,更要抵抗住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很多人在连续攀登了数个台阶之后,心跳急剧加速,喘息明显,甚至会头痛恶心,眼球发胀,也正因为这种种不适拖慢了我们脚步,但是同伴之间相互的鼓励和陪伴,让我们不忍放弃继续前行的目标,听着前面队友的呼喊声,后面队友的鼓励声,让我们一次次战胜自己,挑战着极限!</h3> <h3>终于到达山顶最大的冰蚀湖---大爷海(海拔3650米),近观第四纪冰川特有的地貌形态:角峰、槽谷、冰斗、冰坎、冰阶等。<br></h3> <h3>最先抵达大爷海的舜耕中学袁涛老师,禁不住赋诗一首:</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登太白山
阴雨涟,秋乍寒,研学秦岭太白山,充电新体验。
松涛响,涧水啸,涤尽世间忧与烦,今日作神仙。
仰干仞,俯云海,惊诧神工大自然,感谢老天献。好汉坡,拔仙台,激起豪杰胆,欲与天比肩。
叹何奈,时间晚,八百秦川留遗憾,未免心不甘。待明年,聚友伴,重攀太白再为仙,一览众小山。
</span>
<h3>二十七中刘阳老师<br></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独秀不如众秀。某和一首。</span><div><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西赴秦川,亲晤学研。名山太白, 刃隔北南。云海蒸腾, 滴水成澜。分石为路, 海有其三。文公香火, 诗仙泼墨。游继以研, 志存高远。杏坛精粹, 海右亭畔。</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实验中学卓兴启老师</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登太白山和袁兄 初闻太白疑诗仙,登攀方知峰皓然;虽与青莲并无义,俱是道骨第一仙!
</span><h3><br></h3><h3>
</h3></div> <h3>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到达太白山最高处拔仙台(海拔3767米) ,这也燃起来了我们再次来太白山的斗志!<br></h3> <h3>走进宝鸡关山牧场!<br></h3> <h3>翌日清晨,老师与专家们乘车前往关山牧场,沿途观察秦岭西段高海拔山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在关山牧场考察我国西北内陆海拔2000米山区植被分布,观察高山草甸绿荫如织、缓丘起伏的自然景观。<br></h3> <h3>雨中依然认真倾听,与专家实地交流。</h3> <h3>乘车前往天水市的途中,停车驻足,岳大鹏教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秦岭西段黄土地层、植被和地貌变化,老师们将眼中的黄土高原与书本知识结合,与教授们探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满满!<br></h3> <h3>为搜集到最好的素材,拍出更好的效果,老师们也是拼了!</h3> <h3>关山牧场的植物</h3> <h3>关山牧场的动物</h3> <h3>探访麦积山石窟<br></h3> <h3>麦垛一样的山形,因此得名麦积山。</h3> <h3>麦积山是一座岩壁陡峭、绿植环抱的孤山,登上崖壁上的悬空栈道,听专家讲述千年来的佛教发展,极目远眺丹霞地貌,感受“丝路明珠”---麦积山石窟的文化内涵。<br></h3> <h3>樊教授为大家讲解麦积山中的植被特点,在此处重点讲解了三种不同的地衣。<br></h3> <h3>樊庆义老师为老师们讲解身边的植物。<br></h3> <h3>揭秘青铜器的前世今生!<br></h3> <h3>青铜器,记载着人类最为古老的文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我国唯一的一座以青铜器为名的专题博物院。无数原本埋藏地下价值连城的青铜器,在这里得以妥善保护,并向公众开放。我们走进“青铜器之乡”—杨家村窖藏,亲眼目睹何尊折射的“周邦之礼”,感受周衰秦兴的“帝国之路”,赞叹先辈们的“智慧之光”。<br></h3> <h3>“中国”二字第一次出现在我国文字记载中。</h3> <h3>书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教学要研行。</h3><h3>研学旅行,教师先行。旅行途中,学生发现的问题就不会只局限于教材,教师不事先从知识的积累和方法技巧作出充分的准备,就难以对学生探究发现的问题作出正确、及时的指导。
研学旅行,跨界皆行。研学旅行所涉及的知识必然存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这对研旅教师提出很大的挑战。
研学旅行,势在必行!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不能只依赖于课堂和教材,只有走出教室、走向实际,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才能看到书本以外无尽的精彩!<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