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十月一日早4点,我们5家人一起,驾四辆车,出发前往山西吕梁,这是我们这个集体第一次自驾游去这么远的地方,大家都有点儿小兴奋。</h3> <h3> 孙总前来接我们,入住联盛酒店,去孙总单位,品香茶,吃正宗北京菜,炖带鱼,酱肘子,驴肉,大虾,炒豆腐,蒜苗,柿子椒炒肉,鸡蛋海带汤等等,样样味道好。</h3><h3> 还有当地的特产鲜大枣,以及一家两袋的大枣核桃欢迎我们,感恩!</h3><h3></h3><h3></h3><div><h3> 还好,一路六百九十多公里,歇了三次,下午四点多到达目的地。</h3></div> <h3> 10月2日,在孙总两位当地朋友和一位地道的导游的带领下,游了临县碛口镇西湾村,黄河边上的碛口古镇和有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之称的李家山。</h3><h3> 西湾村,院院相通,窑洞式,依山而建,历史追溯到明清时期,看了“门当户对”,望婿楼,绣楼等。葫芦,红花,枣树,青色窑洞式房屋相辉映,街巷悠然,历史与现实相映衬。</h3><h3><br></h3> <h3>碛口渡口和古镇</h3><h3> 黄河边上看黄河,混浊,浑黄的河水滔滔流淌,据说这里曾经只有男人(不穿衣服装卸货物),看到的河对岸的山是陕西和山西的交界线。古镇明清时就有。在街巷中走,看木梳,枣制品,农家工艺品,路过曾经的镖局,海鲜店,钱庄等,仿佛回到了很多年前。大户人家的依山店铺(似楼非楼,非楼还是楼),客栈的标志,几乎各个都古香古色,漫步路上,河边,疑似电视剧里的场面。</h3><h3> 中午在黄河边上尝当地特色菜,土鸡,黄河鲤鱼,土豆做的炒疙瘩,蒸土豆丸子,西红柿炒噁片,豆腐沾辣椒,高粱面等,美味佳肴也!还有导游唱的陕北民歌相伴,地道!</h3> <h3> 下午我们来到另一景点,李家山。据导游介绍,这里号称黄土高原上布达拉宫。 李家山村。<a href="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4%BD%8D%E4%BA%8E/2959433" data-lemmaid="295943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3, 23, 23, 0.0980392); color: rgb(58, 127, 222);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位于</a><span style="color: rgb(100, 105, 116);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南五华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span></h3><h3> 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地势独特,绿树成荫,人文与自然和谐融合。</h3><h3> <span style="color: rgb(100, 105, 116);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各大美术院校师生,美术、摄影爱好者采风创作的好地方。看</span>到好几拨前来写生的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正在作画,还听导游讲了麒麟的故事,听当地一位近九十岁的老人唱了当地民歌,别有一种味道,一种苍凉。</h3> <h3>李家山村房屋<br></h3><h3>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插足于商业。据(宗谱)与口碑资料佐证,时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此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以与西湾村陈氏比富。
有了钱,就逐渐开始大动土木。他们请来风水先生观看,见李家山村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风翼了。这个四面环山的地形,风水先生连连说好:“此屯系艮龙庚向,东山月出中格穴也,毋逶迤者恐丑寅气入也,富而且贵龙之应……”(载宗谱)
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凤的左翼依然是旧村。东西财主好象在暗暗较量,在几百米约 40度的高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其造型不同,风格殊异。
</h3><h3>现在李家山村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 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 760多口人。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破烂烂,却还基本保存完好。凤的左翼沟里,依然还称旧村或小村,住着陈、崔两姓人家,他们说在李姓迁来之前,这儿叫陈家湾。
小村和大村相比,建筑风格完全是两个天地。小村至今还有人住着“一柱香”独门独窗土窑洞,有人说他们还是过着原始穴居生活,那就住房而言,一点儿也不是夸张。另外村子里多以土窑接口子,石拱窑洞,砖瓦建筑是很少见的。
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确系民族的东西。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h3> <h3>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晋国博物馆</h3> <h3>不少建筑原来都有晋字的影子。</h3> <h3>博物馆内展出了不少珍贵的文物。</h3> <h3> 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了解到,原来中原大地有那么丰厚的历史渊源。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h3><h3> 这里重点讲了晋国如何三分的,尤其是战国七雄之前的历史,曾经辉煌过,纷争过,战乱过。分封好过,也出现过问题,于是,改为封异姓,哪知同样埋下了祸患。人的欲望呀,实力呀,就是那样地争来夺去,谁主沉浮?靠什么衡量?一朝朝一代代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h3><h3> 很多故事都曾在这里上演,谁让这是中原,兵家必争之地呢?很多成语和故事,如秦晋之好,烽火戏诸侯,赵氏孤儿等都出自与那段历史。</h3><h3> 而真正让我们推演出曾经的那么多年前的事的,不是演员、导演,也不是作家,而是考古学家,在晋国博物馆,就可以通过文物,天马遗址,以及对于考古学者,专家团队的工作的介绍,让有心人细品明辨。</h3><h3> </h3> <h3>寻根祭祖去洪洞县大槐树。</h3> <h3> 记得还是在小时候,总听姥爷说起500年前是一家,洪洞县大槐树。听舅舅唱过京剧苏三起解,原来都是跟明朝朱元璋在洪洞大槐树外迁百姓有关,而且先后18次外迁人口。</h3><h3> 解手,脚上小拇指的不同,分锅等俗语和典故原来都是这么来的。</h3><h3> 意外看到陈氏家训,感觉很贴合我们家的家风,有趣!</h3><h3> 原来封建社会的不少传统,家族情怀等都能在晋国和大槐树这里找到出处。</h3><h3> 然而如何结合现代生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去其糟粕,才是今天的功课。</h3><h3> </h3> <h3>在移民浮雕图前,听导游讲外迁人口的故事。</h3><h3>一代大槐树曾经处,烧香祭拜!</h3> <h3>三代大槐树,槐根,名胜古迹</h3> <h3>祭祖的地方和礼仪</h3> <h3>文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