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如今已经60有余,对上海的感情自然特别深厚。而43年的工作始终与建筑结缘,20年在建筑单位工作、23年在建筑新闻单位工作,因此跟建筑的缘分也特别深厚。长期以来一直有个心愿,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上海建筑的故事,现在退休了,总算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个心愿。于是想用手机以我的视角记录上海建筑的历史和现状,我将按照上海原来的市区划分黄浦、静安、徐汇、卢湾、南市、虹口、长宁、闸北、普陀、杨浦逐一记录,尽可能完整再现,难免会有错漏,但每一张照片一定是真实的。首先从历史建筑开始。</h3><h3><br></h3> <h3> 黄埔篇</h3> <h3></h3><h3>国际饭店,南京西路170号。</h3><h3>上海国际饭店(Park Hotel)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至今一直是上海的地理中心——0公里的起点。</h3><h3>国际饭店由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匈牙利人拉斯洛·邬达克设计。于1934年落成,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全国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是20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h3><h3>另外,同仁路上的“绿房子”豪宅、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舞厅、沐恩堂。这些从上世纪初就矗立在上海的建筑,和张爱玲小说一样,塑造了“融贯中西”的上海风,成为经典。不论是国际饭店当年的“亚洲高度”,还是光明戏院名噪一时的“巨大落地窗”,或是沐恩堂复兴的“哥特式塔尖”,都和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相关。
在邬达克逝世50年后,匈牙利把2008年称为“邬达克年”,并从1月22日起在上海举办一系列邬达克的纪念活动。这其中就包括在建筑师曾经设计的国际饭店里举办邬达克的建筑设计展。</h3><h3></h3> <h3>国际饭店还是上海的地理中心——0公里出发点。</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沐恩堂。原名“慕尔堂”,前身之一为“三一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蓝柏在法租界郑家木桥(今福建中路延安东路附近)建造。光绪十三年(1887年),传教士李德另在今云南中路汉口路建造“监理会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名“慕尔堂”,以纪念美国堪萨斯州捐款人慕尔去世的女儿。20世纪20年代末,筹款重建新堂,并请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教堂为砖木结构,有宽大的门厅,中部是教堂的主体部分,总共能容纳1000人,其中正厅560人,楼座380人,唱诗班处60人;大堂的长方形柱子和楼座的栏杆以及讲经台都用斩假石饰面,室内露出水泥幔尖拱顶。1936年,一位美国教徒前来参观时,曾捐资在教堂的钟楼顶部安装了一座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从而使该教堂成为当时上海乃至远东地区的著名教堂。</h3></font></h3> <h3>上海历史博物馆,南京西路325号。</h3><h3>原上海美术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于2016年开始翻修工程,于2018年3月26日免费对公众开放。该建筑原为旧上海跑马场俱乐部,是30年代英式风格的楼宇。在上海林林总总的老建筑里,曾是“跑马场俱乐部”的美术馆“堪称经典”。砖色钟塔远远可见,在高楼林立的天际线中有些苍凉;进入馆内,“吱呀”的地板,直通顶层的转角楼梯,五颜六色的老式玻璃窗不说别的,单建筑本身就非常别致。</h3><h3>至今,所有的改扩建工程完整地保留了其原有的新古典主义特色外观,并根据美术馆、历史博物馆的功能要求进行了内部改造,在设计上继承了欧式建筑的传统语言,并强调了明快的现代气息,是一座典雅、大方的艺术殿堂。当观众步入端庄的大厅,仰望凝重的梁柱,再沿着宽敞的楼梯拾级而上,抚摸着三十年代的铜铸马头,浏览着艺术家的精美之作、历史沿革留下的物品,定会领略到新旧上海的历史变迁,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文化魅力。</h3> <h3>上海音乐厅,金陵中路88号。</h3><h3>原名南京大戏院,建于1930年,当年3月26日开业,1950年更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再更名为上海音乐厅至今。</h3><h3>现今的音乐厅是从原址整体平移过来的,完好地保留了原貌。欧式风格的建筑,气派十足;幽雅庄重的装修,很典雅。目前的上海音乐厅共有观众席1122座,其中楼下640座,楼上482 座,镜框舞台深8.35 米、宽16米,舞台可使用面积约100平方米。舞台上方有可调控反响板,备有斯坦威D -274三角钢琴一架、60路调光台、24路雅马哈调音音响一套、台口话筒插口16只,冷暖气齐备。</h3>上海音乐厅由华人设计,建筑风格属于上海地区少有的欧洲传统风格。休息大厅十六根合抱的赭色大理石圆柱气度不凡,观众厅的构图简洁规范,复杂又不显零乱,富有层次变化,色彩庄重淡雅,与其演绎的古典音乐有着惊人的统一。自然音响之佳,得到建筑学专家及众多的中外艺术家认同。
为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2003年4月15日上午10时,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开始,工程耗资5000万,先在原地顶升1.7米,然后向南移动66.46米,再在新址往上顶升1.68米。6月17日,平移工程完成,上海音乐厅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平移工程由上海建工集团施工完成。
<h3>上海音乐厅作为全国第一座音乐厅,众多的中外著名音乐家、乐团先后登临音乐厅舞台展现艺术风采,著名的小提琴家艾萨可,斯特恩、萨尔瓦多、阿卡多、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祖克曼、郑京和,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拉罗查、傅聪、殷承宗,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意大利国际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室内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等都在此表演过。<br></h3><h3>历史上也曾有许多外国著名音乐家陆续造访过南京大戏院,如1933年6月世界著名钢琴家莫什维支、1937年6月著名钢琴家米罗维支、大提琴家皮亚斯特罗、低音提琴家约瑟苏斯特联袂登台、1942年10月小提琴家阿德勒等。1933年嘉璧歌舞班的维也纳歌舞晚会、1943年的音乐歌舞剧《金缕曲》、日本东京宝冢歌舞团等。抗战胜利后,大型乐剧《孟姜女》曾在南京大戏院作一周的公演。南京大戏院更有1946年4-5月梅兰芳先生率团连演13天的盛况。著名的小提琴家斯特恩、阿卡多、祖克尔曼;钢琴家拉箩查、傅聪、殷承忠,费城交响乐团的室内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等都曾来此表演,并获得巨大成功。著名指挥家陈燮阳到过全球无数音乐厅,他认为“除了顶级的维也纳金色大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波士顿音乐厅这三家外,在音质上,上海音乐厅可以和任何音乐厅一较高下。”</h3> <h3>“大世界”位于西藏南路、延安东路交叉口,西藏南路1号。</h3><h3>始建于1917年,建筑风格比较混杂,主要是仿西洋古典式,但仅限于大门、圆柱大厅及剧场等,而内部颇多中国传统形式,是近代娱乐建筑中有代表性的一处。大世界建筑外貌特征鲜明,12根圆柱支撑的多层六角形奶黄色尖塔分外醒目,主楼由3幢4层高的建筑群体组成,其中2幢坐东朝西,1幢坐南朝北,另外有2幢附属建筑,坐南朝北的影剧场和坐西朝东的舞蹈房。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700平方米。大世界建筑布局独特:5幢建筑的中央是按同心弧形排列,以表演杂技、魔术为主的中央露天剧场,主楼与主楼之间通过百米天桥南北相贯,上下拾级相通。北部是假山花坛,建有喷池、水榭、人工瀑布。</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大世界"由黄楚九一手创办的。黄楚九聘请文人为其出谋划策,给每一新建筑都起一个雅致的名称,号称"大世界十大奇景"。黄楚九还设计了许多新花样:在露天场地安装高空飞船,以吸引儿童;"乾坤大剧场"设上下两层,座位千余,日映电影,夜演京戏。</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1917年7月14日,号称远东第一俱乐部的上海"大世界"开张,它占地1.4万多平方米,内设剧场、电影场、书场、杂耍台、商场、中西餐馆等。</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大世界"开张后,游客如云,名闻遐迩。</span></h3><h3>建国后曾改名“人民游乐场”,1958年恢复原名,1974年改名“上海市青年宫”,1981年1月25日大世界复业,定名为“大世界游乐中心”,同时保留青年宫建制和职能。从2008年起,为了修缮,大世界闭门谢客。2017年是上海大世界的建成100周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于2016年11月26日重新对外开放。</h3><div><h3><br></h3><h3><br></h3></div> <h3>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位于西藏中路120号。于1950年10月1日成立,为劳动者在业余时间提供文化、科学和艺术学习及学习娱乐的场所。</h3><h3>建筑占地面积2591平方米,七层的主体建筑始建于1929年,古典欧罗巴建筑风采犹存,并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建筑保护单位。历经改造,如今内部设施、环境焕然一新,其建筑面积达15824平方米。
</h3><h3><br></h3> <h3>金门大酒店(原华侨饭店)是一家具有意大利建筑风格的老酒店,历史悠久。1926年开业。2006年装修。 上海金门大酒店成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26年),前身建筑已屹立上海滩,1958年改名“华侨饭店”,为海外华侨往来大陆之典雅居所,1992年恢复“金门大酒店”原名。位于南京西路108号。<br></h3> <h3>金门大酒店建筑风格标注牌</h3> <h3>体育大厦前身是1928年美国人建造的西侨青年会,为旅沪的西方青年建造。建筑立面呈欧洲古典主义横三段和纵三段样式,三层以上部分向后退,形成一个凹字型,立体效果明显。</h3><h3><br></h3> <h3>第一百货商店解放前原名大新公司(The SUN Co. Ltd.),1934年在南京路和西藏中路口开工建造。设计者是留学美国的华人建筑家关颁声先生,参与建造的是基泰工程公司,1936年 1月10日,正式开张营业。当时的大新有限公司是远东最大百货商店,大楼曾获得亚洲最佳建筑设计奖。</h3><h3>大新公司同新新公司,永安公司,先施公司合称南京路四大公司。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迁入大新公司。</h3> <h3>上海第一食品”创始于1954年,前身为“新新公司”。
1926年,新新公司在此开业。是一幢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的欧式建筑。<br></h3> <h3>老上海的先施公司,先施的名字取自四书的《中庸》篇“以先施诚”。澳洲华侨 马应彪 在南京路浙江路口租地20亩,先后三次募集股金200万元,兴建7层大楼,率先开办出一家大型环球百货公司。经营品种有五金、烟草、罐头、茶食、南货、文具、洋杂货、绸缎、匹头、中西药、女装、西服、皮货、玩具、首饰、钟表、光学仪器、电器、漆器、乐器、家具等商品。民国6年(1917年) 10月,南京路上第一个中国人筹设的先施公司在鼓乐鞭炮声中开张。</h3><h3>先施公司1917年建成,由德和洋行设计。沿街为骑楼式券外廊与街道相通,屋顶设有屋顶花园、茶座。大楼转角处立面有一个三层塔楼,其平面由下而上逐层收小且由方变圆,以塔司干式柱支撑。建筑外貌腰线突出,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局部有巴洛克式装饰。 大楼是民族资本创办的上海早期商业楼之一,其塔楼形象是南京路商业街景观标志之一。现为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h3> <h3>永安公司原永安百货,简称永安,创办于1907年6月28日,是香港其中一间历史最悠久的连锁百货店,既是香港第二大华资百货公司,亦是早年上海南京路四大华资百货公司之一(当年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被合称为后四大公司)。 永安百货现在由永安国际有限公司(HKEx:0289)经营,由创办人郭泉的后人管理,主席为郭志梁,副主席兼执行董事为郭志桁。
永安公司创建于1918年,历经上海永安公司,上海第十百货商店,上海华联商厦,2005年翻牌永安百货有限公司。上海永安公司以经营“环球百货”为特色,是解放前上海高雅、时尚、尊贵的象征,是上海首屈一指的高档百货商店。1969年改名国营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1988年改建更名为上海华联商厦,并成功以服饰商品为企业经营特色,“穿在华联”饮誉沪上,闻名全国。1992年,企业改制为上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联商厦则成为其下属企业。2003年,上海华联商厦成为刚组建的百联集团旗下一支重要的生力军。</h3><h3><br></h3> <h3>七重天宾馆</h3> <h3>沈大成糕团店,南京东路636号。</h3> <h3>上海是我国近代银楼业的发祥地,上海老凤祥银楼的前身“凤祥裕记银楼”于1848年(清道光28年)创建。 1908年(光绪34年)迁址南京东路(现南京东路432号)延续至今,这一旧址便是现今的老凤祥总店。</h3> <h3>南京东路181号,原电力大楼(上海电力公司【美】。哈沙德洋行【法】设计和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29—1931年建造。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强调竖线条,转角塔楼和女儿墙饰几何图案装饰。外墙浅色面砖装饰。</h3> <h3>工商银行外币兑换中心,南京东路99号。原为迦陵大楼(大房地产商英籍犹太人哈同以其妻罗迦陵之名命名,底层租给大通银行【美】)。德利洋行与世界实业公司设计,陶桂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7年竣工。现代派风格,立面简洁,外墙斩假石饰面,压顶配几何图案纹饰与线角,顶部为台阶装造型。</h3> <h3>外滩·中央,原为美伦大楼,1916—1921年建造。新古典主义风格,顶部有两层高的爱奥尼式柱廊。</h3> <h3>上海较早的德大西餐厅</h3><h3>新康洋行投资建造,公和洋行设计,1930年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整体具有三段式特征,四层顶部有挑檐,檐下作方形椽头装饰。是较早使用连拱廊行式的商场建筑。</h3> <h3>和平饭店是上海市地标性建筑,位于上海黄浦区南京东路20号,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拥有最具特色的九国式特色套房及众多别具特色的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酒吧、屋顶观光花园等。
和平饭店是中国首家世界著名饭店,</h3><h3>上海南京东路口的两幢大楼都称为和平饭店。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饭店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1929年,犹太商人Victor Sassoon构思并创建了名为“华懋饭店(CathayHotel)”的酒店,这就是后来的和平饭店。<br></h3><h3>当时由芝加哥学派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Palmer& Turner设计,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雅,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和平饭店南楼,原为汇中饭店,正门设在南京东路23号,靠外滩的19号属边门。1908年建成,文艺复兴建筑风格。</h3><h3>2010年7月28日,历经三年修缮,耗资5亿港元,翻新后的饭店虽然中文名称保留了“和平饭店”,但英文名称却更改为“Fairmont Peace Hotel”(费尔蒙和平饭店)。闻名遐迩的九国特色套房记录了旧和平饭店的不朽传奇;另外,位于顶楼的沙逊总统套房,曾经是饭店原创始人Victor Sassoon居住过的地方。
饭店落成以后,主要接待金融界,商贸界和各国社会名流。如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校长,剧作家Noel Coward的名著《私人生活》就是在和平饭店写成的。三、四十年代,鲁迅、宋庆龄曾来饭店会见外国友人卓别林、萧伯纳等。
和平厅,典型的巴洛克式宫廷建筑风格。
爵士吧,典型的英国乡村式酒吧,以老年爵士乐队的演出而闻名。和平老年爵士乐队里的这六位乐手平均年龄都在七十五岁以上,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成为和平饭店的保留节目。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希腊、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芬兰、西班牙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等中外来宾都曾莅临。</h3><h3>沙逊阁,系饭店建造者英籍犹太人爱丽斯·维克多·沙逊先生的私人套房,现为饭店高级宴会厅。
龙风厅电话亭,此处建筑为圆穹顶,采用了中国古建筑中的声波回音原理。
历史沿革
1854年(清咸丰四年),和平饭店南楼的创办,名为“中央饭店”,是西侨在上海建造的第一家带餐饮业的旅社。
1906年3月8日,和平饭店南楼汇中饭店重建,有上海最早的卫生设备和最早的两部电梯,还有上海最早的屋顶花园。
1909年,中英美法等国在汇中厅召开了万国禁烟会。
1911年,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途经上海出席全市各界在汇中厅举行的欢迎大会,提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著名口号。
1926年,和平饭店北楼开始建设。
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汇中厅举行订婚典礼。
1929年9月5日,和平饭店北楼建成开业,造价超过白银248万两,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1933 年 8 月中国作家鲁迅先生从这里步行上楼,会见英国马兰爵士。
1936 年 3 月,美国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偕《摩登时代》女主角宝莲·高黛入住 51 房间 ( 现为 568 房间 ) 。
英国剧作家卡活尔爵士 (Noel Coward) 最有名的一部戏剧《私人生活》在 314 房间写成。
九霄厅,饭店高级宴会厅,门饰为顶级拉利克艺术玻璃,餐厅内的外眺阳台是观赏外滩、黄浦江及浦东的最佳位置,曾多次接待国内外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1956 年,苏联海军舰队访华,从东大门进入和平饭店。
1957 年印度海军舰队和 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也从东大门进入。
1960 年,英国伯纳特·蒙哥马利元帅来华访问,途经上海时入住 72 房间 ( 现为 778 房间 ) ,其在华期间毛泽东主席会见了他。
1963 年 10 月 日本前首相石桥湛三 曾入住 62 房间 ( 现为 678 房间 )
1964 年 1 月周恩来总理在九霄厅会见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几天以后中法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1965 年 1 月周恩来总理曾在 742 房间工作
1971 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问中国,在上海期间入住和平饭店,并在和平厅举行了盛大欢迎宴会。
本楼 600--606 房间曾作为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馆址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曾入住 4403 房间。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曾入住 703 房间。
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爱德加·斯诺1960 年途经上海时入住 73 房间 ( 现为 788 房间 ) ,而后去北京,毛泽东主席会见了他。
1987年10月江泽民在 778 房间接受美国女记者采访。
美国世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1994 年 5 月携夫人来沪旅行,曾住 643 房间。
1988 年江泽民在和平厅举行盛宴,欢迎墨西哥总统路易斯·埃切维利亚。
1998 年 6 月 30 日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夫妇在九霄厅宴请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
1998 年 10 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和平厅举行“汪辜会谈”。<br></h3> <h3>中央饭店→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
原为1854年创办的“中央饭店”。1903年被英商汇中洋行收买,改组为汇中饭店并重建,后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等单位租用,1965年改建为和平饭店南楼(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至今。<br></h3> <h3>中国银行,原址为德国总会,民国25年拆除,建中国银行大楼。大楼为钢框架结构,共17层(地下2层),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国设计师陆谦受共同设计,立面是早期现代派风格,以垂直线条勾勒建筑轮廓,又溶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墙用国产花岗石砌成,屋顶采用平缓的四方钻尖形盖绿色琉璃瓦,檐部施以石斗拱装饰,栏杆花纹及窗格也采用传统装饰,每层两侧有镂空“寿形图案。大门上方饰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现已毁),门外有9级石阶,配以2扇紫铜图案雕饰大门。厅内天花板两侧有八仙过海雕饰(现已毁)。大楼设备精良,地下建有先进的保险库。大楼内装有电梯14部,还有一套子母钟,确保计时准确一致。</h3> <h3>工商银行,中山东一路24号。原为横滨正金银行,公和洋行设计,柯尔公司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23—1924年建造。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为三段式,中部设一对通贯四层的爱奥尼式巨柱,局部采用日本的武士和菩萨雕像作为装饰。</h3> <h3>外滩26号,中国农业银行。原为杨子大楼(杨子水火保险公司)。公和洋行设计,1918—1920年建造。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分段比例同两侧建造相协调,底层为平梁式入口;2层为半圆形圈窗;3—5层设通贯壁柱;6层中部为爱奥尼式双柱柱廊。</h3><h3>该房子原是经营鸦片和棉纱布匹生意发家的老沙逊洋行的产业,19世纪末,被旧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所拥有的扬子保险公司买断,使用至20世纪20年代,因房屋陈旧,无法应付扩大的扬子公司需要。所以动工重建。1928年竣工。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占地639平方米,建筑面积4,374平方米。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一、二层墙面以粗石料砌叠,三至五层为当时属于先进的磨光石面,五层上挑出檐日,六层中间置爱奥尼克柱,屋顶则为法国孟沙式双层。上层比较平缓,下层则很陡峭,并且配有多种类型的老虎窗。</h3> <h3>
外滩28号:格林邮船大楼
格林邮船大楼→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央行上海清算所
建于1922年,原属香港德商禅臣洋行,后为英商格林邮船公司所有,故称“格林邮船大楼”。1951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入这幢楼,称为“广播大楼”。现为央行上海清算所。</h3> <h3>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建于宣统三年。建筑物以正门为主轴线,形成两边对称,外墙用石块贴面勾勒平整的线条。2根爱奥尼亚巨柱贯通2层,明显地表现了横三段式划分,底层的基座层和上面的标准层比例和谐,使整幢建筑平衡、匀称,显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征;同时大楼又采用许多巴洛克手法:2楼的廊式阳台,窗架上密布的装饰,顶部出檐有精致雕刻,入口处拱门上方有曲线状折断山花雕饰等。和谐、匀称、美丽、端庄是该建筑的突出优点。<br></h3> <h3>】中山东一路29号 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原东方汇理银行大楼)<br></h3><h3>东方汇理银行(The Banque de l'Indochine)成立于1875年,总部位于法国巴黎,起初经营法国的亚洲殖民地印度支那业务。1899年,东方汇理银行又把分行开到了上海,其主要股东之一的法国贴现银行从英国规矩会拜经堂手中买下了外滩29号的房地产。
到1907年,华俄道胜银行购得外滩15号原颠地洋行房产后,离开这里,于是这里又成为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上海分行的行址。随着业务的发展,原来的建筑已不敷使用。1911年,该行将旧房拆除,重建新楼,1914年建成投入使用。是外滩万国建筑群中唯一一幢由法国人出资建造的大楼,总高21.6米,但只有3层(不包括夹层),平均层高达7米以上,是外滩建筑中平均层高之首。
新楼由通和洋行设计,华商怀盛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立面比例严谨,带有法国情调的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外墙用长方形石块叠砌,勾勒出平整的线条,显得匀称与厚实。一楼中间为高大拱门,入口门廊具有巴洛克风格,门楣饰以巨石刻成的一方卷涡状的断山花涡漩图案。下两层的门窗被处理成高大的拱券。正面二、三层中部有两根通贯的巨大爱奥尼克立柱,使门窗与墙面的比例均衡。二楼窗外有廊式阳台。整个墙面的窗框设计不尽相同,使均衡的立面透出一丝“寓动于静”的艺术效果。大楼顶部出檐较深,檐口饰以精致的雕饰花纹。大楼内部地面与墙面都用大理石辅砌。营业大厅采用玻璃天棚,有很好的采光效果。
解放后,东方汇理银行停业,1956年由上海市房管局管理,改名东方大楼,长期为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现为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br></h3> <h3>外滩信号台,中山东二路1号甲。原为洋泾浜气象信号台、外滩信号台(初建于1883年,是亚太地区最早的信号台之一)。现在的这座信号台由马第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07年建造,圆柱形塔高50米,顶部装风向仪。1993年外滩道路拓宽时,信号台整体向东南移位20余米。</h3><h3><br></h3> <h3>亚细亚大楼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使用,一般也叫“冶金设计院大楼”,而年纪稍大的人仍习惯称它为“亚细亚大楼”。此楼建成于1916年,高7层,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且又取得中山东路1号的门牌,故当时也有人称它为“外滩第一楼”。</h3><h3>上海开埠后,此地原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后来转让给美商旗昌洋行。1891年旗昌洋行停业,一度归轮船招商局所有,后又几经易主。1913年由麦克倍思公司投资,拆去旧屋,兴建大楼,1916年竣工,原名为麦克倍恩大楼(也有写作"麦边"的)。1917年,大楼为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购下,遂名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建筑面积 1198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东(沿外滩)、南(在延安东路2号)两面均有门,东面为正门。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正门有四根爱奥尼克立柱,左右各二,内门又有小爱奥尼克柱,门上有半圆形的券顶,雕以花纹。人口处有巴洛克式装饰。东、南两立面均为横三段、竖三段式,二至五层凹进部分有阳台,半圆形铁栏,六、七层又有爱奥尼克柱。东南角凹进弧形墙面,使立面多变。外墙的一、二层用花岗石面砖砌就,形成基座。平面呈回字形,中有天井。各层外侧为办公室,开间大,木地板。内侧为走廊,窗高2米,显得明亮。过道均用白瓷砖贴面,马赛克地坪。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亚细亚大楼大门两边的立柱上,原有两块壳牌公司的抱柱(即弧形)铜牌,当年公司离开大楼时曾一同拆往其圆明园楼的办事处,现作为历史文物,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br></h3><h3>民国5年(1916年)大楼建成。它是继上海总会之后另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它的成功设计和营造,对以后外滩近代建筑向更高层次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大楼是一座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外观采用巴洛克风格辅以爱奥尼克柱式,巴洛克风格用曲面、曲线、断折、疏密等多种手法,突出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运动感,讲究视觉效果,使建筑外貌雄奇华丽。大楼的大门直竖4根大立柱,门廊旁又有2根小立柱,使视觉产生纵深感,门券是拱形结构,采用半突圆浮雕花纹,使大门外形线条富于变化。门楣上是巴洛克式断山花雕塑,3~5层有巴洛克廊式阳台,大楼东南面的墙角做成凹弧形,给建筑增加了立体效果和旋涡形变化。建筑物平面呈回字形,使大楼犹如井壁,每层楼面外侧四面为办公室,内侧为宽敞走廊,安有2米高钢窗采光通风,使空气对流畅通光线明亮,这种回字形结构,是外滩建筑中仅见的。该楼初建时共7层,民国28年加盖1层。<br></h3> <h3>中山东一路2号,上海总会(一度也叫东风饭店)<br></h3>上海总会(Shanshai C1ub)也译作上海俱乐部,又称英国总会、皇家总会。清同治元年(1862年)始建时是一座英国式古典建筑,3层砖木结构,外墙用红砖镶砌。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原址翻建新楼,首次采用以水泥为主的胶凝材料,打破了当时外滩建筑群千篇一律的砖木结构。新楼兼容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它的横直线条处理得体,尤其是横线条,给人平衡、匀称、和谐感觉。底层以正门为主轴线,形成两侧对称的图案,2~3层之间有6根贯通的爱奥尼克柱式,顶层南北两端各建1个典雅的巴洛克式塔顶,成为该建筑物的特殊标记。
新楼内设备考究。地下室为地滚球场,底层有长达34米的酒吧,为当时远东最长的酒吧(现已拆除)。楼内有能容纳2000多人的大宴会厅,300平方米的大厅内没有一根柱子,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1956年后曾辟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h3><br></h3> <h3>中山东一路4号,原为有利银行【英】,公和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1916—1918年建造。是上海最早的框架结构建筑之一。折衷主义风格,立面作三段式处理,东北转角设巴洛克式塔亭,。檐口、壁柱、券部等也采用巴洛克装饰。</h3> <h3>中山东一路5号,原为日清大楼(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德和洋行【英】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21—1925年建造。立面三段式划分,采用较简洁的古典装饰。1996年东立面南侧增开一门。</h3> <h3>中山东一路6号,原为中国通商银行(盛宣怀创办的国内首家商办银行),马礼逊洋行【英】设计,砖木结构,1897年竣工,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哥特式复兴风格。立面为青、红砖镶砌的清水墙,各层窗洞自上而下分别用尖券、平券、弧形券、半圆券。</h3> <h3>盘谷银行,中山东一路7号。原为大北电报公司(丹挪英、丹俄、英挪电报公司联合组成的大北电报公司1882年在此建立上海第一个电话交换所)。通和洋行【英】设计,砖混结构,1906—1907年建造。法国晚期文艺复兴式,立面三段式划分,入口及两侧顶端方穹顶采用巴洛克装饰。</h3> <h3>建于1916年,1854年有利银行上海分行入驻,故称“有利大楼”。目前底层为意大利乔治阿玛尼中国旗舰店,往上分别为沪申画廊、依云水疗中心,黄浦会上海餐厅、Jean Georges法国餐厅、新视觉西餐厅及陆唯轩等高档餐馆。<br></h3> <h3>轮船招商总局,中山东一路9号。1901年由英商玛利逊洋行设计建造的轮船招商局大楼。</h3> <h3>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汇丰银行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0-12号。</h3><h3>属新希腊建筑,成立于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美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建成时大楼门前放了两只引人注目的大铜狮,据说狮子铸成后,立刻就将铜模毁掉了。从而使这对铜狮成为绝版珍品,现已将其送入上海历史博物馆。<br></h3><h3>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它宽4.3米,高2.4米,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神话人物形象,还有24幅为神话故事中动物的形态,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近200平方米。世纪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其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br></h3> <h3>海关大楼→上海海关
汇丰银行的“姐妹楼”,重建于1925年,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是亚洲第一大钟,现为上海海关办公地。<br></h3> <h3>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由华俄道胜银行于1902年兴建,故被称作“道胜大楼”或“华胜大楼”,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归中央银行使用,又被叫作“中央银行大楼”。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航天局使用。1994年上海外汇交易中心进驻此搂至今。<br></h3> <h3>台湾银行大楼→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原为日商开设的台湾银行大楼,1924年重建,后划归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有,现为招商银行办公楼,又称招商银行大楼。<br></h3> <h3>字林大楼→友邦大厦
原为字林大楼,是上海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所在地,1921-1924年重建,1998年友邦保险公司重新进驻至今后,改名“友邦大厦”。
</h3><h3><br></h3> <h3></h3><h3><br></h3><h3>外滩十八号,位于上海市外滩南京路口,原为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的总部。原名麦加利银行大楼,建于1923年。十八号大楼拥有着修复后的古希腊式的大理石柱和优雅高贵的大厅。</h3><h3><br></h3><h3>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承建。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025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外墙为三段式立面,底层以齐整的花岗石作贴面,中央是雕花大铁门。中段2-4层立面处理较简单,中间用2根巨大的爱奥尼克立柱作支撑和装饰。5层以上形成第三段,其中部每扇窗前都用2根小石柱作装饰,与下面的2根大柱形成呼应。屋顶上设有平台。麦加利银行上海分行解放后并入香港分行,上海市房管部门于1955年接管此楼,改名为“春江大楼”。
修复后的外滩十八号楼进门四根古希腊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装,谜一般地来自二百年前意大利的教堂。两盏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红色玻璃吊灯,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组装而成,每盏灯由一百八十五个零件拼装起来。大堂璀璨耀眼的二十四K金砖马塞克壁画是全手工制作。其被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时装、珠宝、名表、美食、娱乐、艺术中心。
</h3><h3>负责外滩十八号楼整修工程的是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kokaistudios建筑顾问公司。主设计师Filippo Gabbiani和他的工作伙伴,怀抱着一份尊重古建筑和保护文化面貌的心,以最高的标准来修复这栋历史文化遗迹。<br></h3><h3>走进外滩十八号,一砖一木诉说着尘封的往事。负责修复工作的专家们惊异地发现,门口4根大理石柱的用材由于矿山开采枯竭,早在18世纪就已经在意大利建筑界绝迹了,为何它还会出现在1923年的上海?查阅历史后发现,原来这4根柱子来自200年前的意大利托斯卡尼教堂,后来教堂荒废了,它们便经英国人之手辗转来到上海;还有那扇中西合璧、花纹异常精美的铜大门,当修复人员用特殊溶剂把一层层后来加上去的油漆清除掉后,大吃一惊,原来它采用了青铜与黄铜两种材料,它们如此天衣无缝,见多识广的艺术家们不禁由衷佩服前辈们的高超技术。</h3><h3></h3> <h3>罗斯福公馆,中山东一路27号。怡和洋行,昔日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自清朝时即从事与中国的贸易。它也是英国最早进入中国的商行,19世纪中叶就在寸金寸土的外滩占据了一席之地。1920年,洋行又再次翻造,由马海洋行思九生设计,高5层,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三段式建筑,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之后不断加建,如今已到9层,由罗斯福家族下的投资基金投资经营,容餐厅、酒吧、酒窖、私人会所为一体,并没有延续惯例,以“外滩27号”为名,而沿用了家族最辉煌的姓氏罗斯福。</h3> <h3>四川中路33号,原为中国企业银行(实业家刘鸿生创办),哈沙德洋行设计,昌升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1年竣工。装饰艺术派风格。以竖向线条划分立面,窗间墙饰黄褐色釉面砖。底部两层设上下成一体的大尺度平缓拱窗。窗裙、入口处女儿墙有细致的装饰。</h3> <h3>黄浦区中心医院,也叫三菱大楼、美孚大楼。原为三菱洋行上海分行、美孚洋行(美孚火油公司【美】)。三菱洋行:福井房一【日】设计。1914年建造,古典主义风格。美孚洋行:钢筋混凝土结构,1920年建造。新古典主义风格。</h3> <h3>延安东路110号,四川大楼。建筑时报社,我工作的地方。2012年的最后一天,建于1940年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四川大楼顶部两层加盖楼层施工时半夜发生坍塌事故,引起社会对于历史建筑加盖楼层问题的关注。上海老建筑上频现尴尬“皇冠”</h3><h3>时隔5年多2018年9月26日我再次返回报社,发现四川大楼外部结构基本修缮完毕,尚有少量外墙脚手架在拆除,但内部各种支撑依然凌乱,据值班人员了解,内部修缮将有另外一支建筑队伍施工,何时修缮完毕不得而知,但愿修缮工程早日竣工,报社也能“停止漂流”,回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办公场所。</h3> <h3>报社的标牌依然挂在电梯门口</h3> <h3>内部支撑林立,一片狼藉。</h3> <h3>当时的事故现场</h3> <h3>广东路93号,原为永年人寿保险公司【英】。通和洋行设计,汇广建筑公司【英】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10年竣工。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局部巴洛克装饰。底层为连续半圆券窗,人口门廊为爱奥尼式柱;二、三层为通贯的爱奥尼式壁柱,大柱间设帕拉蒂奥式组合窗。彩色镶嵌玻璃窗极具特色。</h3> <h3>上海南外滩,万国建筑群中的最后一栋老建筑外滩22号,尘封多年,如今面纱终于落下。<br></h3><h3>外滩22号大楼始建于1906年,创始人李玉麟。它原是英国太古洋行在远东投资兴建的首个办事机构,由新瑞和洋行设计东部大楼,起初为一座四层的折中主义建筑。<br></h3><h3>与外滩大多数欧式建筑结构不同,外滩22号采取了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并兼有巴洛克、维多利亚等建筑元素。它的外墙立面采用了经过手工处理的红砖素墙,内部使用精雕细琢的大理石,营造奢华及复古的氛围。内部的装饰方面,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精致的装饰和深重的历史厚度。为了保留建筑的原生态,加固后的楼梯仍旧留有原来的青砖,达到浮雕般的效果。为了还原老建筑的风格,从主入口至六楼,每一层楼面的地坪都是当年图案花纹的放大版。无论你从顶层垂直往下欣赏挑空的中庭,还是水平方向凝视深邃的景深,都能深深感受到那种时间与空间的纵深感;同时这里也是举办各种高级服装秀和顶级展览的最佳选择之一。<br></h3> <h3>壹号楼</h3> <h3>南苏州路76号,原划船俱乐部。于1905年建成,由玛礼逊洋行设计。建筑风格折衷,顶部为维多利亚风格,局部带巴洛克装饰。原建筑由会所(中部)、游泳池(西翼)、船库(东翼)等三部分组成。现保留的仅为中部会所建筑和西翼游泳池门楼,原东翼船库建筑因建造吴淞路闸桥于1989年拆除。</h3> <h3><br></h3><h3>南苏州路79号。</h3><h3>修身堂,原为新天安教堂教会公寓。毕士莱洋行设计,1899年竣工,砖混结构。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建筑平面为矩形,平屋顶,清水红砖外墙,立面构图严整、规则,北立面横纵三段式构图。西部装饰典雅,阳台立柱为爱奥尼柱式。曾为新安教堂(1866年建)神职人员宿舍。</h3> <h3>原新天安教堂,建于1866年。</h3> <h3>圆明园路209号</h3><h3>原浸信会大楼,后改名为真光大楼。邬达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30年竣工。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外墙用褐色面砖饰面。</h3> <h3>圆明园路185号</h3><h3>原兰心大楼(海外华侨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通河洋行设计。折衷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1927年竣工。外墙用褐色面砖和白色贴面装饰。装饰简洁。主入口处略前出,饰齿状隅石,顶部挑出阳台饰爱尼奥式柱和山墙花装饰,塔楼饰拱券、券心嵌锁石。</h3><h3><br></h3> <h3>圆明园路169号</h3><h3>协进大楼,会差建筑绘图事务所设计建造,建于1923年。折衷主义风格立面,入口大厅楼梯间极具现代特征。钢筋混凝土结构。</h3><h3> </h3> <h3>圆明园路149号</h3><h3>哈密大楼,建于1927年,新马海洋行设计。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比例适当,细部精美。钢筋混凝土结构。</h3><h3><br></h3><h3><br></h3> <h3>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h3> <h3>圆明园路115号</h3><h3>圆明园公寓,爱尔德洋行设计,建于1904年。典型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外立面的分割和材料细巧多样,建筑内的中央直大楼梯是最大特色。砖木混合结构。</h3> <h3>中山东一路33号1号楼</h3><h3>外滩源壹号,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始建于1849年,1870年毁于火灾,1873年完成重建。重建建筑由格罗斯曼与鲍伊斯设计,余洪记营造厂建造,为二层砖木结构,具文艺复兴府邸风格,并带有外廊式建筑特征,是外滩建筑群中建造年代最早的建筑。整座建筑典雅匀整,底层五孔券廊,二层廊式内阳台并配置罗马式栏杆,屋顶为西式四坡顶但铺有中式蝴蝶瓦,屋前是典型的英式花园。</h3><h3>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4年2月15日公布这幢建筑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h3> <h3>百达斐丽上海源邸(原英国领事官邸)</h3> <h3>益丰·外滩源</h3> <h3>外白渡桥,上海第一座大型桥梁,克莱佛兰桥梁公司【英】设计建造,鋼珩架结构,1907年12月29日竣工。两孔,总长106.7米,车行道宽11.2米,两侧人行道宽3.6米,载重20顿。</h3><h3>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正式通车。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br></h3> <h3>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Broadway的音译)大厦,1934年由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br></h3><h3>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位于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因傍百老汇路(今大名路)顶端,故名百老汇大厦。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这是一幢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h3><h3>初期,地上21层,高77米。建于1930年1934年,投资者是英资业广地产公司,总造价500万两。建筑面积24,596平方米,钢框架结构。建筑风格为艺术装饰主义。作为公寓使用。<br></h3><h3>解放前是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建筑体型呈八字形,既可使四翼的房间获得较好的朝向又可以提高建筑容积率。</h3><h3>英商业广地产公司投资,弗雷泽设计,新仁记等六家营造厂承建,1934年竣工。装饰艺术派与美国现代高层建筑风格相结合。立面为中高两低跌落式构图,从11层起逐层收进,所有顶部沿口均饰以统一的几何形连续装饰图案,轮廓线丰富。外墙底层为暗绿色高级花岗石贴面,上为浅褐色泰山面砖贴面,窗裙部分拼成图案,色调和谐统一。是上海高层建筑趋向现代主义风格早期代表。
大厦原为供来华外国人用的旅馆兼公寓,主要接待对象是英、美洋行老板及高级职员等。沦陷时期由日本人经营,成为日本军、政、外交人员和汉奸的住所。抗战胜利后,为“励志社”第七招待所。<br></h3><h3>副楼又名“浦江饭店”。
1934年竣工。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该楼被日军占用。
</h3><h3>1939年3月,业广地产公司将该楼卖给日资恒产株式会社。
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该楼,改为励志社第七招待所。
1949年5月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
1951年改名上海大厦。
1980年代成为对外开放的宾馆。
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百老汇大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她是新上海的眺望台,登上18层的观景平台,浦江两岸的风情尽收眼底。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外滩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h3><br></h3> <h3>联谊大厦,上海改革开放后第一栋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由香港企业家投资。不能算历史建筑,但也有30多年历史,1985年5月竣工。联谊大厦是上海市对外开放后的第一幢现代化办公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