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1.能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进行诊断。
2.体验扮演角色的乐趣。
问题一:你为什么要去看病?如何去医院看病的?
问题二:你得了什么病?医生又是怎么说的?
问题三: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该注意些什么呢?
他怎么了?医生在给他做什么?
医生,我感冒了”那让我看下你的喉咙有没有红呢?”
医生量视力 医生耐心地给他讲解,吃药的剂量和时间段
“爱心医院”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角色之一,视频中的小女孩梓梓她已经比较了解医生的职责,熟练地扮演中医生的角色,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能询问病人得的是什么病?我该如何给你治疗?很耐心地给病人治疗,因为春季是儿童容易发病的季节,医院里来了好多的病人,梓梓这位小医生还是不厌其烦地为病人答复,并用听诊器、压舌板、照明器等工具进行正确诊断病情。我没有强调游戏情境,只是观察和记录孩子在游戏中的真实水平。根据孩子的表现,我也在不停地思考:有问题吗?问题出现在哪里?
来了位急诊病人,医生护士齐抢救 下班前,药房再检查一下 医生护士药房都下班了,收拾整理
发展中的“爱心医院” 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及时反思和改进,以确保今后的游戏顺利进行,并得到发展。1.游戏规则的调整:可以从人数上控制,原来的6人改为5人,协商分配角色,记住自己的职责,让医生有重点去就医,不会让旁边的护士没事可做,让幼儿的游戏规则意识更加强烈。 行进中的爱心医院
2.材料有层次的调整:当孩子们游戏水平有了提高后,得了XX 病,你应该吃什么药?“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药,你要到其它医院再去看看吧!”经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在了解这些器械“非勿需用”的使用原则后,为材料而进区的幼儿大幅减少。3.医学知识和角色意识再强化:再进行游戏之前,遇到头晕的病人该怎么办?为什么会咳嗽?咳嗽应该吃什么药?等多个医学小常识,结合幼儿在游戏中的视频和照片进行讨论,幼儿不但可以分享游戏经验,而且文明游戏的自律性得到提高,角色意识更加清晰。
4.加强教师的指导性
(1)巧妙引导以恰当地身份介入游戏
(2)关注游戏过程,重视游戏经验,提高游戏水平
(3)材料的收拾和整理
(4)整合家长资源,扩展游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