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出呼和浩特市区向北走蜈蚣坝翻过大青山33公里处,即是历史重镇、帝王之乡----武川县。你也许很难想象就是这个偏僻的弹丸之地,中国历史上的周、齐、隋、唐四朝开国皇帝的祖籍都在这里。
</h3><h3><br></h3> <h3>在抗战期间,1938年9月,八路军挺进武川大青山,建立了著名的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所以这里又被称为“革命老区”得胜沟。2004年6月成为了呼和浩特市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2005年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成为全区红色旅游资源重点建设项目,同年成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和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br></h3> <h3>武川县德胜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老、少、边区之一。<br></h3> <h3>李井泉、王若飞、郝秀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里还有保存并修复后的“司令部、”“教导队”、“电台”、“卫生队”、“供销社”、“伙房”警卫连驻地、练兵场、兵工修建所、和李井泉驻地等遗址。<br></h3> <h3>李齐沟有郝秀山等老一辈领导人成立的“郝区政府”原址,并存有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物。在根据地内曾经留下李井泉、姚喆、黄厚、杨植林、王良太等一大批革命前辈戎马青山的足迹,留下了大青山抗日军民奋勇杀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br></h3> <h3>我党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犹如漫漫长夜里燃起的一盏油灯,指明了当地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方向。</h3> <h3>( 电台遗址照片由内蒙古德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贾志宏总经理提供)<br></h3> <h3>在创建大青山根据地,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过程中,武川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旗帜下,参军参战,倾碧血尽赤子爱母之心,拥军拥政,守焦土肩匹夫救国之任,传情报、抬担架、护伤员、挖窑洞、做军鞋……军民一家共筑血肉长城,期间不知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八路采购”张润喜、张二妇女舍身救亲人、韩三毛宁死保物资、地下军服厂等抗日英雄故事被广泛流传。
<br></h3> <h3>高唱军歌是我红军时期留下来的光荣传统。</h3> <h3>站在秋风瑟瑟的山头,呼吸着70多年前的革命前辈呼吸过的清冷的空气,望着眼前不变的景色,去尽量体会在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的人们心路历程和坚强意志。在世界军事史上还有哪个国家的哪支军队是靠吃煮土豆做军粮,用极其简单落后的武器勇敢对抗从武器到军事素质都十分精良日本侵略军。我们的先辈们真的了不起。</h3> <h3>依山傍水的得胜沟景色秀丽,这不是当年延安宝塔山下延河边洗军衣的女战士吗?难怪有人称这里是"塞外小延安"。<br></h3> <h3>油灯下我八路军战士磨亮大刀随时准备迎击敌冦。</h3> <h3>最振奋人心的一首军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h3> <h3>大娘打着油灯给部队是送来了刚刚煮好的山药蛋还是乡亲们做下的军鞋。当年有位名叫张兰女的支前妇女,为战士送吃、送穿,被汉奸发现后抓捕,严刑拷打,问她八路军后勤处、军需库在哪里,她始终未招。<br></h3> <h3>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是人民战争的制胜法宝。</h3> <h3>为了让八路军能吃上加工好的面,深夜里老百姓抬着几百斤重的石磨盘翻山越岭送到根据地。当地流传着白生宝等人夜送石磨的故事。</h3> <h3>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3周年。是先烈们的前赴后继的代价才让画面中我们有可能把手中血战的刀枪换成了记录美景的相机。不忘初心,再出发。<br></h3> <h3>短暂的相处,老区人民那种质朴、善良深深打动四位摄影老师。拍摄结束与绣花一家依依惜别,互留联系方式成了老朋友。</h3> <h3>在担任革命遗址志愿者讲解员,绣花农家院前合影留念。一家保留着革命老区温度的一家人。</h3> <h3>参演人员:方忠达(兼摄影) 屈敏(兼摄影) 温万宝(兼摄影) 刘艳农(兼摄影) 张有贵 于仙梅(兼讲解) 张俊(兼讲解) 安绣花 周五 赵福成 <br></h3> <h3>鸣谢得胜沟革命遗址毛林坝村绣花农家院的大力协助,感谢摄影服装道具提供贾志宏先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