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飞往成都途中。</h3> <h3>从飞机上俯看。</h3> <h3>疗养院夜景。</h3> <h3>辽养院大门口。</h3> <h3>疗养楼。</h3> <h3>解放军峨眉山辽养院院景。</h3> <h3>院景。</h3> <h3>辽养院院景。</h3> <h3>大佛禅院,作为朝拜峨眉山的第一门户,是前往峨眉祈福、朝拜的第一站,也是必去之地。大佛禅院原名大佛寺,位于峨眉山市区东郊,交通方便,气势恢弘,建筑结构缜密,拥有多重大殿和诸多禅房。</h3><h3>峨眉山的寺庙极少商业气息,没人四处游说你捐钱、买香火、买纪念品。游人和香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布施、上香、叩拜,丝毫不会受到干扰,让人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回归。</h3><h3>峨眉山大佛禅院位于峨眉山东郊,整个寺庙富丽堂皇、雄姿宏伟、气势磅礴,既是去峨眉山佛界祈福、朝圣的起点;又是公众游客去峨眉山旅游进入名山的起点。</h3> <h3>无梁砖殿为万年寺第二殿,又称普贤殿,内供普贤菩萨。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所以将他供于最后一殿。殿门上写着“金粟庄严便是菩萨住处;昙花灿烂照彻纳子爱心。” 普贤殿楼上为“藏经楼”,是保存经卷的地方。</h3><h3>该殿全以砖块砌就,无一木一柱一瓦,雄伟壮观,颇具古印度建筑风格,其设计思想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殿内正中供为铜墙铁壁铸普贤骑象像,系北宋年间作品。象像通高7.85米、普贤像高3.64米,共重62吨。壁龛列小佛三千,与普贤骑象像,构成了普贤集弟子讲经说法的宏大场面。顶上飞天图案,人物体态轻盈,舞姿婀娜,构成天上人间完美结合的场景。</h3><h3>沿普贤殿石阶而下,至七佛殿右侧,是峨眉山佛教协会,再下至大雄殿右侧,为新建的“祗园”,是接待国内外佛教团体和讲经的地方。通过隔墙圆门,便是“花影亭”,里面有池有亭,有珍贵的花木。步入其中,劳倦顿清,心静神安。再步出弥勒殿前,左有1993年新建的钟楼、法物流通处,右有鼓楼和茶园。</h3> <h3>“天下名山”牌坊是峨眉山的山门,于1993年4月重建。正面“天下名山”是郭沫若1959年题写;背面“佛教圣地”四字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坊的左侧有大小自然石三块,大的足有5米多高,上刻“峨眉山”三字,系宋苏东坡书。</h3><h3>牌坊高17.8米,宽22米,四列三跨,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的仿木建筑形式。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具有明、清建筑风格,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牌坊之一。</h3> <h3>报国寺指的是峨眉山报国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海拔533米。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亩。</h3><h3>原为山中第一大寺,其原址在伏虎寺对岸的瑜伽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维修、扩建的次数最多;1993年,又新建了钟楼、鼓楼、茶园、法物流通处,使报国寺更加庄严。</h3> <h3>一个两米多高的“佛”字赫然呈现在崖壁上,为书法大家苏东坡所题,字体苍劲有力,诉诸了一种视觉的艺术。</h3> <h3>岩壁上布满了古今名人的各种题字,相比佛像清晰很多。书法神韵,一个艺术生灵的精神内涵,她以风骨、骨气为精神依托,使观赏者在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运动。“回头是岸”几个字很是吸引人,这是在提醒滚滚红尘中的过客及早醒悟吗?题在以佛为中心的凌云山上,恰情恰景,十分醒目,倒也颇有趣意。一路上行,山风低鸣,缓缓划过山崖,吹送着花、草、树的混合香味。黄色、白色、红色的花儿安然在绿色的灌木中,生出丛丛簇簇的灿烂。</h3> <h3>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称大佛寺。凌云寺创建于唐初,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问陶)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看汉嘉山万迭,一山奇处一停桡。”将乐山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h3><h3> 凌云寺旧名报恩寺,因为边上有大佛,又称大佛寺。历代多有兴废,现存建筑是清康熙六年重新修建的,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凌云寺寺门高踞,飞檐凌空,红墙碧瓦,巍峨壮观。寺门正中高悬巨大金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柱上镌有一联:“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此联言简意赅,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居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藏嵌其中,显示了这座千年古刹的不凡气势。目前,凌云寺已辟为“乐山大佛陈列馆”,馆内陈列大量实物、文献、图片和模型,展示了乐山大佛建造史和历代保护维修史,充分反映出乐山大佛不愧为世界艺术瑰宝。</h3> <h3>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h3><h3>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h3><h3>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1]</h3><h3>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景区九曲栈道处已经开始施工前打围封闭。</h3><h3> 走到浮玉亭的位置,透过崖畔的护栏可仔细赏鉴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据说大佛顶上的发髻,共有螺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近看才发现,实则是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确无沙浆粘接。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修缮之前,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的。在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之前,历经明清数百年,饱受自然风雨侵蚀的大佛已是面目全非了,后来在乐山人共同努力下,背靠秀丽凌云山的大佛,恢复了往昔的肃穆、安祥。1996年12月,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h3> <h3>大佛通常被称作乐山大佛,因为凿刻于凌云寺前,所以又叫凌云大佛。大佛系弥勒佛坐像,头顶与山齐平,背靠凌云山,面临波涛滚滚的三江,和乐山城隔江相望。因其体态硕大无朋,素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誉。站在佛头的位置细端详,大佛双目微闭,鼻梁端庄,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庄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h3> <h3>古籍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想当年,三江汇流之处,水势凶猛,直捣山壁,常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情景,大发善心,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缓水势,永保平安。于是,海通禅师走南闯北,遍行各地,募化修建。</h3> <h3>清音阁,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牛心岭下,海拔710米,又称卧云寺,唐时名牛心寺(现在的牛心寺为后牛心寺),明朝初年,僧人广济将其改名为“清音阁”;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阁前有“接王亭”;清音阁虽小,但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气势逼人,山环水绕,景色优美,其整体布局体现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是我国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有峨眉山十景之一的“双桥清音”。</h3> <h3>入境了。</h3> <h3>清音阁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修在黑龙江和白龙江之间的山梁上,虽然也是寺庙,但是更以自然山水风光取胜。尤其是阁后一大片杉林色如翡翠,把寺庙衬托得更加古雅,周边风景很清幽,适合打坐养心。建议多花点时间在此感受自然,这里还有一线天和自然生态猴区。</h3> <h3>面对清音阁,展开的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卷,浓绿重彩,精工点染。</h3><h3> 高处,玲珑精巧的楼阁居高临下。 </h3><h3> 中部,是丹檐红柱的接王、牛心二亭。牛心亭两侧各有一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双飞桥。坐在亭子里,眼前是山谷涧流,耳边是轰鸣水声,身边还有蜜蜂和蝴蝶,不经意地在你身边翩然。 </h3><h3> 近景,则为汇合于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侧黑水,绕洪椿坪而来,水色如黛,又名黑龙江;左侧白水,绕万年寺而来,水色泛白,又名白龙江。滔滔白浪,冲击着碧潭中状如牛心的巨石(即牛心石)。 </h3><h3> 山水相连,红绿对比,奇花异草吐露芬芳,林间小溪流水潺潺,亭台楼阁若隐若现,难怪有人称清音阁为“峨眉山第一风景”。</h3> <h3>清音阁唐时名牛心寺(现在的牛心寺为后牛心寺,又叫延福院)。唐僖宗时,江陵慧通禅师将其改为卧云寺。 </h3><h3> 北宋乾德3年(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召东京(今河南开封)天寿院僧继业三藏等入天竺求舍利以及《贝叶经》,继业一行从印度带回大量经卷、佛骨舍利敬奉朝廷。宋太宗赵光义即命将这些圣物择其名山修持。继业周游了祖国名山大川后,选在峨眉山延福院安身,因相中寺前的黑白二水交汇地,发愿在此新修一座寺院,以供养终身。寺院建成后取名前牛心寺。 </h3><h3> 明洪武2年(公元1369年),安徽风阳凤凰山龙兴寺(朱元璋曾在此出家,后改名皇觉寺)僧人广济禅师来到峨眉山。相传广济和明太祖朱元璋交往甚密,朱元璋称帝后,广济不愿接受朱元璋的宣诏,便入峨眉山禅隐于此。广济禅师根据寺周山水怀抱的天然风貌,又见亭、台、楼、阁与流水潺潺和谐相融,即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改寺名“清音阁”。后广济禅师圆寂在后牛心寺。</h3> <h3>峨眉山老猴。</h3> <h3>享受四川美食。</h3> <h3>前往金顶。</h3> <h3>送货上山的挑夫。</h3> <h3>峨眉山金顶,也称华藏寺,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主峰上(北纬29.52567°,东经103.336802°),海拔3077米,是峨眉游山的终点,也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1][2]</h3><h3>峨眉山金顶始建于唐朝,屋顶为锡瓦所盖,元代时又被称为“银顶”。寺侧有卧云庵,内有饭堂和客房可供游客食宿。在金顶可观看峨眉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金顶与千佛顶、万佛顶相邻,万佛顶上亦有建筑,且有观光索道连接金顶与接引殿。[3]</h3><h3>峨眉山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名胜云集,为峨眉精华所在。198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h3><h3> 峨眉山金顶是什么佛?</h3><h3>查看全部2个回答</h3><h3>我来答</h3><h3>我来答 查看全部2个回答</h3><h3></h3><h3>云卷云舒云归来</h3><h3>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 2018-11-11</h3><h3>是十方普贤菩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h3><h3>圣像为铜质,通高48米,占地1256平方米,总体重约600吨。须弥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圣像内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h3><h3></h3><h3>扩展资料:</h3><h3>十方普贤菩萨像的主体像,是由前后两身不同装饰的普贤像背部相连而成,正面的普贤面向西方,顶戴花冠,面容圆满,胸饰璎珞,双手一上一下共持如意,下裳覆盖在腹腿间,裳纹随著下垂踩莲花的左足,及横置的右足,而衬托出自在适意的菩萨坐姿。</h3><h3>背面的法相面向东方,呈现阿弥陀佛面容,虽戴花冠,但胸无璎珞,内著偏袒右肩的僧衣,外罩两肩覆盖的汉式袍服,双手在腹前结法界定印,双腿结跏趺坐,袍服下端垂覆于盛开的莲花宝座之上。就十方普贤菩萨像整体外观视之,威仪具足,一派庄严。</h3> <h3>峨眉山金顶,也称华藏寺,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主峰上,海拔3077米,是峨眉游山的终点,也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h3><h3>峨眉山金顶始建于唐朝,屋顶为锡瓦所盖,元代时又被称为“银顶”。寺侧有卧云庵,内有饭堂和客房可供游客食宿。</h3><h3>在金顶可观看峨眉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金顶与千佛顶、万佛顶相邻,万佛顶上亦有建筑,且有观光索道连接金顶与接引殿。</h3><h3>金顶最早的建筑传为东汉时的普光殿,唐、宋时改为光相寺,明洪武时宝昙和尚重修。</h3><h3>金顶过去有大小寺庙及寮舍等共计548间,可容千人同时进食,是全山最宏大的一处建筑群。</h3><h3>1972年4月8日引起火灾,无情的大火将金顶、华藏寺全部烧毁。大火烧毁铜门2扇、铜壁7面、铜碑1座、铜塔2座、铜炉、铜瓶、铜镜难以其数;烧毁象牙佛、锡莲灯、馈砂佛经书、古代名人字画等8972件;永德和尚也被火烧死。</h3><h3>新建的金顶华藏寺建筑面积为169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高、中、低三重连接组建,分金殿(普贤殿)、大雄宝殿、弥勒殿、祖堂、方丈室、禅堂和寮房等。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红墙黄瓦,白玉栏杆,大理石地面,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格局。</h3> <h3>十方普贤菩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h3><h3>圣像为铜质,通高48米,占地1256平方米,总体重约600吨。须弥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圣像内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h3> <h3>金顶云海。</h3> <h3>柳江历史上曾有“曾、张、杨、何”四大家族,民间流传“曾家的房子、杨家的顶子、张家的丫头子、何家的谷子”。 意思是曾家的房子最气派、张家的小姐最漂亮、杨家的官做得大、何家的粮食最多。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现如今,只剩曾家的房子(超过三分之一的部分)保留下来,可见曾家园昔日是何等繁华与荣光,从门前的对联中,我们也能体会一二。</h3><h3>整座庄院现存建筑为“四院三戏台”布局。目前对外开放的是其中的三个院落。叫人称奇的是,鸟瞰这座宅院呈繁体的“寿”字,取自其父之名曾益寿最后一字。当时曾家大院的主人为追求顺应“寿”字的笔画布局,把外面的墙或楼建造得颇为独特,尤其是临河的一排楼阁,一拐一弯,答案原来就在这个“壽”字上。</h3> <h3>曾家园的前院(罜焘院)、中院(罳梼院)、内院(罾铸院)、左院(罯畴院),所有院落命名里也都藏着个“寿”字,这不能不让人感叹设计者独具匠心的智慧和缜密的心思。如此体量庞大的园林,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一个偏僻山乡修建而成,其建筑难度可想而知。</h3><h3> 前院(罜焘院)里的戏台叫万年台,坐南朝北,戏台前有两个大石缸。戏台两旁的柱子上镌刻着这样的楹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登场可见、惊天动地悲欢离合转眼皆空”,颇耐人寻味。据说这个戏台主要供曾家园的长短工、护院和周边群众看戏娱乐。近一百年前,曾家园门口曾经是个热闹繁华的水码头,来往客商在装卸货物之余,想必会来到临河的阁楼上稍事休息,喝喝茶,摆摆龙门阵,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蹭一两场戏看看。</h3> <h3>与前院相比,中院(罳梼院)显得宁静雅致,花木的种类数量更多,绿树掩映,芳草如茵。院子里至今还有一棵有故事的荔枝树。荔枝普遍生长在我国岭南一带,地处川西的曾家园内怎么会有荔枝呢?这得从曾艺澄的小妾红樱桃说起。红樱桃不爱吃樱桃却最爱荔枝,但是柳江距离岭南甚远,那时交通不发达,运送荔枝很不方便,特别是保鲜最成问题。</h3><h3>曾艺澄于是派人从广西柳州购回树种,在园中栽种,洪雅从此有了荔枝树。曾艺澄精心将荔枝树栽种成活,从此,每年盛夏荔枝挂果成熟之时,树下佳人笑,红樱桃和丫头们忙着摘果、尝鲜,喜笑颜开。曾艺澄后来还特意在荔枝树左侧建了一个精巧的赏花斋。</h3><h3>关于红樱桃和曾艺澄的故事,据当地人讲,红樱桃是曾艺澄从鸦片贩子手上花费两百个大洋赎回来的。有一年秋收后,曾艺澄下乡收田租,在一个偏僻的乡间看到十几岁的女孩红樱桃被鸦片贩子辗转拐卖,女孩子泪眼婆娑、楚楚可怜,曾艺澄生出恻隐之心,英雄救美,把她赎买回家。红樱桃有了曾艺澄这棵大树后,跟着曾艺澄诗酒吟唱,和谐美满。但红颜薄命,红樱桃在二十四岁那年香消玉殒。携手处,今谁在?虽是一段伤感的故事,但转念一想,上天对红樱桃也算公平,相比他遇到曾艺澄之前不可预测的将来,唏嘘之余又添慨叹: 其实,活法,比活着更重要。这也许就是现在人们常挂在嘴边的生活质量吧。</h3> <h3>最能体现中西合璧这一建筑时尚的是位于曾家园中院(罳梼院)与内院(罾铸院)之间的主楼(主要供主人使用),这是一座仿欧式二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楼房,看上去十分洋气,四方外廊相连,宽敞通畅。底层中部兼作通道,贯穿中院与后院,在中式建筑中被称为穿堂。</h3><h3> 内院(罾铸院)是走马转角楼相通的楼阁式建筑,正对主楼的大戏台是三个戏台中规模最大的,一进院便抬眼可见,坐西朝东,偌大的戏台空空荡荡,大气,也有些冷清。据说当年主要供主人接待贵宾看戏使用。戏台两侧的两副楹联:“方丈地万里江山;顷刻间千秋事业”;“管中曲颂颂升平;台上弦歌歌盛世”,与戏台正对的主楼两边还有主人自撰的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尽赏眼前景色;笑谈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知门外尘寰”,细细读来,有种肆意的豪情与超脱,客人看了这幅对子想必心里也是舒爽的。</h3> <h3>作为一个临河而建的南方园林,它不像北方园林那样左右对称、中规中矩,而是采用复合四合院民居建筑格局,木结构穿斗梁架,通廊式走马转角楼,楼台相望,廊檐相接,曲径通幽,联缀成有机整体,并且巧妙借景,让豪宅与远山近水秀美自然几近完美地组合,显得错落有致、优美灵动,充分展现出造园大师的才华和灵气。</h3> <h3>大凡古建筑跟戏曲一样讲究起承转合和呼应,无论是木的榫卯,还是檐的迂回;无论是框架结构穿梁翘瓦,还是通廊曲式走马转角;最终,它定是楼台相望、廊檐接吻且联缀一体……</h3> <h3>回望曾家园,它静静地矗立在河边,沉默无言,散发着古朴的人文气息,就像生长在河岸的百年古榕,至今仍郁郁葱葱,银须飘髯,它的每一片绿叶都是一个故事,穿过时光的隧道,让人去触摸那远去的记忆。</h3> <h3>重力坝,弯弯曲曲,也是柳江一景,据说走过去能给人带来好运。</h3> <h3>一座延续有太多故事的小镇,她把淳朴和唯美延续到今天且演绎得如此的淋漓尽致,一切毫无做作浑然天成。</h3> <h3>黄昏时分,你只需静静地斜倚栏边,在朦胧的灯火映衬中,听雨望江,闻柳嗅风。</h3><h3> 椅子底下流着河水,脚底享受着清凉,喝着清茶,聊着天,想想,多幺惬意。</h3> <h3>置身于柳江山水间,当烟雨朦胧于眼前,才对烟雨柳江有了切身的体验。</h3> <h3>身处柳江胜地,油然生出一种穿越时空,回归自然的古朴情怀,有种超凡脱俗、升华灵魂之感。</h3><h3> 老街的小巷,青墙黛瓦斑驳着岁月流过的痕迹,或深或浅。</h3> <h3>柳江美食。</h3> <h3>伫立细雨横斜中,想起中国绘画史上被列为“元四家”之一倪瓒的作品,画面大片留白,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一派萧疏清旷,空灵深远的意境。“烟雨山前度石湖,一奁秋影玉平铺。何须更剪松江水,好染空青作画图。”想像一下,在这样的天地间,抚琴、观画、弈棋、烹茶、饮酒、听风是何等的雅致天成。</h3> <h3><br></h3><h3>烟雨柳江/麦笛</h3><h3>明月是南宋时落水的</h3><h3>蒹葭都等成苍苍了</h3><h3>还没爬上来</h3><h3>跳蹾桥翻开一层层江水</h3><h3>烟雨中,水面上的樱桃小嘴</h3><h3>在齐诵《诗经》</h3><h3>吊脚楼边,姓姜的榕树一招手</h3><h3>石头就会扭动成小青蛇</h3><h3>把白头的柳妹妹送过对岸</h3><h3>诗人麦笛的这首作品今晚将带我进入梦乡。</h3><h3><br></h3> <h3>柳江有山有水,有峰有岭,有树有石。站在客栈的望台上远眺,八面山耸峙逶迤,五凤山苍翠欲滴,柏木岗林海茫茫。听店主人讲,天气好的时候,从八面山这边都能望见峨嵋金顶呢。</h3> <h3>高庙留给我们的时间说实话有点儿短,就像擦肩而过,来去匆匆的一场邂逅。又像满杯的酒,却只给你轻抿一小口的机会。不由得想起《世说新语》中王子遒雪夜访戴的故事。大雪之后,风雅夜乘,空走一遭,如此逸致与闲情,令人感慨,所谓重过程轻结果吧,关键还在当时的兴致和心情。</h3> <h3>高庙的老街有两横一纵三条,两横是禹王街、花源街,万顺街为一纵。</h3> <h3>穿行在小镇街道,古朴的建筑和身上闪烁着质朴和本份的居民让人没有一点陌生和疏离感。</h3> <h3>褪色的木板门,光滑的石板路,似乎在喃喃诉说着什么。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正触摸到古镇的精髓,进入到古镇的时间节奏。</h3> <h3>古镇的溪流,我不知发端更不晓归处,但当我媳妇儿于此刻驻足于她的面前,竟然像找回了遗失了好久好久的亲切……</h3><h3> 高庙在四川古镇中虽名气不大,却有种“自喜渐不为人识”的那份淡然。</h3><h3>也许只有这样,它才能永远保持一份安宁和原汁原味儿。</h3> <h3>坐高铁到成都。</h3> <h3>到成都了。</h3> <h3>成都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是民工在开挖蜀风花园大街工地时首先发现的。金沙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金沙遗址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随着发掘的进展,不排除还有重大发现的可能。</h3> <h3>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与广汉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类金饰则为金沙特有。玉器种类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约22厘米的玉琮,颜色为翡翠绿,雕工极其精细,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人形图案,堪称国宝,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铜器主要以小型器物为主,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铜铃等,其中铜立人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龟等,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专家认为,极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奴隶或战俘,这表明当时的蜀国已比较强大。石器中的石虎造型古朴生动。 金沙村遗址的发现,引起各界关注。专家们一致认为,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将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h3><h3> 分析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礼器,应为当时成都平原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这些遗物在风格上既与三星堆文物相似,也存在某种差异,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由于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不过,从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和周围的大型建筑、重要遗存来看,蜀风花园所在区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h3> <h3>专家认为四川“金沙文化”是多种文化作用的产物</h3><h3>数量众多的象牙、精美的玉琮等外来文化的用品,在金沙遗址已出土的珍贵文物中占有相当比例。由此,考古专家认为金沙文化既有其独特魅力,又是深受中原、长江下游等文化深刻作用的产物。 </h3><h3> 金沙遗址出土的30多件金器是该遗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独特风格和鲜明自身特色的。这些金器包括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蛙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除了金面具与三星堆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以外,其它各类金饰均为金沙遗址所独有,都是用金片、金箔锤打而成,种类非常丰富。</h3><h3> 与金器一起出土的玉器则更多留下了中原和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痕迹。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称,出土的玉戈、玉钺等礼器明显与中原同时代文物一致,这说明金沙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同时,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璋并不是此地“土生土长”的,它们是通过长江这条自古以来的黄金水道自下而上运输至此的。金沙文化与中原及长江下游的频繁交流充分说明了此时的古蜀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华古文明的多元一体论,各区域的文化都是彼此作用和相互影响的。</h3><h3> 王毅说,良渚文化的器物通过长江传到蜀地,证明成都当时对外交往和贸易已非常频繁,也说明古蜀国并非古人所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同时也证明,当时蜀地也不是如文献记载的“不晓文字,不知礼乐”的蛮荒之地,已具有非常发达的青铜文化。</h3><h3> 能够证明金沙遗址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还不仅于此。已清理出土的一吨左右的象牙一部分产于古蜀国的南部,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相邻的云南、贵州等地。这部分象牙很可能是西南少数民族进贡给这里的王公贵族的,这也说明了金沙当时已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h3> <h3>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的“金沙遗址”,在沉睡了3000年之后的今天被发掘出来,“一醒惊天下”。今天,成都市文化局一位负责人怀着十分激动的告诉记者,这件事即将轰动世界。四川考古界,专家学者喜不自胜。发掘工作正在夜以继日地进行。专家们一致认为,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通过对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h3><h3> 根据文献记载,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商业街大型船棺葬的发现属于开明蜀国统治者的遗存,成为开明蜀国在成都城区的重要标志,金沙遗址的发现所揭示的是过去文献完全没有记载的新的珍贵材料。专家分析说,已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折射的信息告诉我们,古蜀统治者的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了。金沙遗址将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从遗址所出土文物分析,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礼器,应为当时蜀地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这些遗物在风格上既与三星堆出土物相似,也存在某种差异,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而存在的差异是否在年代或遗存性质上有不同则需进一步工作才能确定,玉琮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长江下游文化对蜀地古文化的某种影响。铜器以小型器物为主,目前尚未出土与三星堆一致的大型青铜面具、神树等青铜器。</h3><h3> 从目前发掘金沙遗址情况来看,金沙遗址的性质尚不能最后确定,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是由于出土大量的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 金沙遗址出土千余件精美文物到4月12为止,金沙遗址已清理出了1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铜器、石器、象牙器和数量众多的象牙、陶器等。 </h3><h3> 记者看到,已经出土的这1000多件文物的精美程度极高。请看这张凤凰金箔,它的造型与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及其相似。金箔上,凤凰的嘴角线细如发丝,清晰可辨,足见3000多年前,古人雕刻工艺的精湛。一件件玉器,色泽如初,表层温润,细腻如肤。更令人惊叹的是,玉器上的刻纹细致,几何图形规整。象牙器刻纹工艺绝妙,正像古人所言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h3><h3> 金器30余件,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蛙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其中金面具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它各类金饰为金沙所特有。</h3><h3> 玉器400余件,有玉琮、玉壁、玉璋、玉戈、玉矛、玉斧、玉凿、玉斤、玉镯、玉环、玉牌形饰、玉挂饰、玉珠及玉料等。出土的玉器十分精美,其中出土的最大一件高约22厘米的玉琮颜色为翡翠绿,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该玉琮雕刻极其精细,琮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人形图案,堪称一绝;数量极多的圭形玉凿和玉牌形饰颇具特色;大量玉璋雕刻细腻,纹饰丰富,有的纹饰上饰有朱砂。</h3><h3> 铜器400余件,基本上为小型铜器,主要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戚形方孔铜壁、铜铃、铜挂饰、铜牌饰及铜礼器残片等,其中铜立人像的造型风格与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几乎完全一致。</h3><h3> 石器170件,有石壁、石璋、石矛、石斧、石跪坐人像、石虎、石龟、石蛇等;石跪坐人像头顶方形冠饰,两侧上翘,长辫及腰,口部涂砂,双手背后交叉作捆绑状,其造型与成都市方池街遗址出土的石跪人像基本相同;石虎作卧伏状,造型生动,耳部和嘴部涂砂;石蛇的造型更是多样。</h3><h3> 象牙器40余件,仅有柱状形器一类,柱状形器的一端正中有一圆点,周围有六个圆点,出土的象牙不计其数,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有陶尖底盏、尖底杯、高柄豆、圈足罐等,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当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h3> <h3>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西北部的青羊区金沙遗址路2号,青羊大道227号,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的一座遗址类博物馆,也是展示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古蜀文化的专题类博物馆。</h3><h3>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于2004年底立项建设,2007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金沙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游客中心、文化保护与修复中心、金沙剧场、园林区等组成,是一座集教育、研究、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博物馆,并成为代表成都悠久历史的标识性景观。[1]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2018年9月21日,《金色记忆——中国十四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20日晚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揭幕,来自国内40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精品金器850余件,展现出一部璀璨的中国古代黄金文明史。[2]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h3> <h3><h3>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杜甫在此居住的四年间,创作诗歌240余首。</h3></h3><h3>走进杜甫草堂的庭院,这里再现了杜甫于公元759年冬天,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住居于成都的这四年的故居模样。杜甫人生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程,比起沉郁顿挫,我更爱他清丽悠远的风格。而草堂也格局与面貌也呈现了一种清幽秀美的风格。虽然他的人生潦倒不顺,也在这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他在这四年相对安定,也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h3> <h3><h3>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h3></h3><h3> 草堂各处都依照杜甫的诗句,打造很了很景观。巧妙而富有观赏性。也有博物馆存放出土文物,例如杜甫在此处曾经用过的生活用品,以及一些知识馆还原杜甫的住所模型,包括大厅,卧室,厨房,书房等等。都是十分简陋单一的。</h3><h3> </h3> <h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草堂根据这首诗修建了很多处景象,例如茅草,低洼的水塘,浣花溪等等。</h3> <h3>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h3><h3>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h3><h3>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h3><h3>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h3><h3>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h3><h3>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h3><h3> 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h3> <h3>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h3><h3>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h3><h3>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h3><h3>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草堂毁于兵火。</h3><h3>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均对成都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h3><h3>民国后期,地方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雕像戴上斗笠。</h3><h3>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h3><h3>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h3><h3>1958年3月7日,毛泽东在参加成都会议的闲暇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h3><h3>1959年,由李劼人主持过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建,当时他是成都主管文化的副市长,为修建杜甫草堂组织了一个筹委会,成员多为文化名流,博学鸿儒;修缮主旨为“注重杜甫的人民性,不能将草堂修得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要突出建筑的古朴和园林的幽静之美”。</h3><h3>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h3><h3>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h3><h3>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专款,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的茅屋。</h3> <h3>锦里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h3><h3>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在,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h3> <h3></h3><h3></h3><h3> 锦里位于成都市中心,与著名的武侯祠仅一墙之隔。传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h3> <h3>有人说,锦里依托武侯祠而迎来送往。其实不然,锦里有着明、清风貌的外表,川西民风、民俗的内涵,秦汉、三国精神已渗入锦里的灵魂,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当然,锦里是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作为武侯祠景区中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三大部分之一,与武侯祠相互依托,步入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之列。</h3> <h3>锦里建筑布局严谨有序,以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为核心,错落有致的分布在锦里各街区,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感受浪漫休闲精神驿站,体验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h3> <h3>相对国内蜂拥而上的新建古镇老街,锦里完全是老成都接地气的巷子。店铺里卖的筷子、茶叶、灯笼和土特产,餐厅里的伤心凉粉、三大炮、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绝不是国内统一批发零售,讲究的就是土的掉渣、实惠到家。</h3><h3> 行走在锦里,无论男女老少,总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就是个热闹。嘻哈的围观手艺人的绝活,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尤其店铺摆放的以三国人物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卡通画的三国人物,均充满童年怀旧的淳朴快乐。</h3><h3> 酒吧街是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的向往,耳边飘过各地方言,夹杂着一二个英文单词或一两句蹩脚中文的对话。不用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怀着对生活同样的期待,聊聊人生,一二杯酒,或许就对眼了,可以聊一生。</h3><h3> 从街的这头,走到街的那头,宽敞的地方,总有喝茶的老成都。哪怕是门扉大开的茶馆,一杯茶水大半天,东家长李家短地叙旧,或许就聊出了三十年前的邻居,三十年后的亲戚。比起匆匆行走的游客,这才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h3><h3> 锦里,因水而灵动。在锦里,随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时而也能看到拴着红丝带的祈福,无论心里怎样的祈祷,都留在了锦里。</h3><h3> 游走在这样嬉闹松弛地锦里,怀旧的人情感有了出口,爱吃的人满足了口腹之欲,锦里呈现的是人间景象,也是老成都挥之不去的情感归宿。</h3> <h3>与成都战友聚会。</h3> <h3></h3><h3>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公园,该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60多万川军而于1944年修建的。</h3><h3> 纪念碑上一位川军士兵,穿着短裤、绑着绑腿,背着斗笠大刀、手握步枪,胸前悬挂两颗手榴弹,注视前方,就像即将冲锋的战士。士兵以川军邓锡侯部第二十二集团军第四十五军一二五师三七三旅745团3营传令班长张朗轩为原型塑造。</h3><h3> 1965年纪念碑因交通建设被拆毁;</h3><h3>1989年8月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在万年场二环路口重塑纪念碑;</h3><h3>2006年成都市二环路改造,“无名英雄”迁移至人民公园;</h3><h3>2007年8月15日纪念碑矗立于成都市人民公园东门前。</h3><h3> 成都人民公园位于成都市区祠堂街少城路,占地112639平方米,是一座集文化文物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公园始建于1911年,公园有金水溪、金鱼岛、盆景园等著名旅游景点。成都人民公园是一个集园林、文化、文物保护、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成都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3> <h3>成都市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1911年。少城公园之由来,与旧成都的城池命名直接相关,成都城基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早在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时,成都便有太城(亦称大城)和少城(亦称小城)了。少城基地系清代在成都大城西南处另建的小城,作为"八旗"营地,专供满洲和蒙古人居住,这就是后来的"满城",少城公园由于当时地处少城范围而得名。</h3> <h3>“枕流茶园”是人民公园内与鹤鸣茶社齐名的历史老茶园之一,枕流茶社创办于民国初年。其原址在人民公园大门内溪桥西边之海棠园。枕流茶社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包括楼堂则有五百平方米的使用面积。</h3><h3> 茶社现位于人民公园西山之上,与西山绿化风景、小桃花林等融为一体.解放前多为文人学士,学生聚会之地。于2003年1月恢复重建,2003年5月竣工开放。所以枕流茶园位于公园内辛亥保路死事纪念碑侧西假山之上,占地3120平方米,建筑267平方米。茶园林木葱郁、泉水淙淙、鸟语花香、环境清幽、岩石耸立、亭台层叠。既有厚重的历史特色,又是闹市中的休闲胜地。著名作家魏明伦先生亲自为茶园书匾"枕流茶园"。</h3> <h3>掏耳朵。</h3> <h3>成都小吃。</h3> <h3>安逸。</h3> <h3>糖人。</h3>